“體檢”與“過關(guān)” 勁飚
希望快快長大是每個孩子的心理。有個小孩在跟媽媽上公共汽車時,售票員要他量身高,他為了要表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長大而特地踮起了腳跟,氣的他媽媽在他小屁股上揍了一巴掌。
孩子們也喜歡上學,一些沒有能夠上學的孩子偷偷地在學校門口眺望著,聽著里面?zhèn)鞒鰜淼睦世首x書聲,看著學生們在操場上愉快地嬉戲而流下了傷心的眼淚。但是,如果上了學,不少孩子卻怕考試,有的孩子甚至認為:“考試,考試,考壞腦子。”這又是為什么?有人說:這就是“應試教育”的弊病。他們認為“失敗—:厭學—:犯罪”是一些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一些學生對學習沒興趣,先是逃學,后來就輟學,沉迷于虛擬游戲,然后就出走、流浪,打架斗毆、偷竊,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這就是“應試教育”造成的的又一危害。
筆者認為這個觀點雖然有一定的道理,但還是應當作進一步的分析。
小孩子為什么喜歡上學?大人們往往忘記了自己的童年,而是用成年人的想法去看待孩子,認為孩子喜歡上學是為了“熱愛知識”、“為祖國而學習”、“爭取拿諾貝爾獎”、“為將來能夠出人頭地而學習”,其實不然。孩子們的想法很簡單——學校是個“好玩”的地方(兒童時期的年齡特征就是“愛玩”),有那么多的同伴,有那么多的新鮮事情,能夠挎著書包、帶上紅領(lǐng)巾……,就這么簡單。等到上了學,在老師的教導下,接觸了知識以后,才知道有那么多自己還不懂的事物需要去了解、吸收、掌握,他才會開始認真地、自覺地去學習。但是,雖然在同樣的老師教育下,每個學生的發(fā)展速度也并不是一致的,一個教室里四五十個孩子的接受能力也并不是一樣的,有的吸收快,有的就慢一點。而知識的積累是漸進的,前面的課如果脫了一點,后面就必然會感到難了。自覺性強的學生能夠及時追補上;生性好動、調(diào)皮搗蛋、上課思想不在課堂里的學生,就必然會脫節(jié)。一個學期下來,班級里的差距就開始出現(xiàn)了。差距出現(xiàn)以后,就產(chǎn)生了“好”、“壞”之分,這時候如果教育者不注意教育方法,卻刻意去揭示差距,甚至故意刺激“差生”,就必然使這個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自卑感,從而走向“厭學”,進入惡性循環(huán)。
家長們的觀念和態(tài)度,是造成“應試教育”的催化劑,沒有人不想自己的孩子成“龍”,沒有人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家長本身的思想水平直接影響著孩子和教育單位。教育單位如果走“市場化”道路,那么根據(jù)市場規(guī)律,就必然是走向“應試教育”的道路。不少家長說:“我們已經(jīng)被耽誤了,不能讓孩子再耽誤了?!薄皼]有文憑,孩子以后怎么辦?”于是,不管孩子喜歡不喜歡,對此有沒有興趣,都按照自己的意圖,讓孩子“加班加點”:學英語、學鋼琴、學跳舞、學拉提琴、學畫畫……;學校也添加了課外作業(yè)、補充教材、課外讀物、輔導資料……小學三年級的學生,要寫800字以上的作文,還要用電腦打出來。小小年紀就差沒有“懸樑刺股”了,他能不怕嗎?他能不厭惡嗎?這能怪孩子“厭學”嗎?
所謂的“應試教育”,就是“為應付考試而學習”,特別是“為應付高考而學習”。筆者認為:有“選擇”、有“競爭”,就必然有考試,沒有考試如何顯示、了解被選擇者的能力水平(說實在的,這還不過是書面上、理論上的能力水平,并不能代表他實際動手能力)?從某種程度上說,也只有考試才能實現(xiàn)競爭的公平性。那么,考試又有什么錯?重視考試又有什么錯?
然而,同樣是水,在常溫下是液態(tài),在0 ○C以下時是固態(tài);超過100 ○C時又成了汽態(tài),關(guān)鍵在于一個“度”的問題上。我們現(xiàn)在的社會中,有不少人、對許多事情不懂得掌握“度”,喜歡走極端。殊不知“物極必反”是條客觀真理。作為教育單位,努力提高本校學生的知識水平,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從而提高學生的競爭能力,是他們的責任和義務,這是無可非議的。但是,由于“利益驅(qū)動”,卻出現(xiàn)了一些不該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使全面教育變了味,變成了帶貶義性質(zhì)的“應試教育”。這才是教育隊伍中令人感到悲哀的現(xiàn)象,因為這關(guān)系到我們國家的未來。
考試是什么?考試應該是“體檢”:是檢查學生“長高了沒有”,“體重增加了多少”,“有沒有毛病”,找出問題以后可以對癥下藥;而不應該是“過關(guān)”:把“好生”挑出來“填鴨”;把“差生”丟一邊,任其自生自滅。這不該是社會主義教育機構(gòu)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做法。
我們國家和社會的主體是廣大勞動人民,我們需要出類拔萃的人才(當然是越多越好,但是,都能夠拿諾貝爾獎,可能嗎?),然而,從根本上來說,教育工作者主要的著眼點,還是應該放在使絕大多數(shù)學生能夠成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中堅力量上。這才是真正的“以人為本”。到時候,會有更多的學生來對老師說:“謝謝您,有了您這碗酒墊底,什么樣的酒我都能對付!”那該有多“酷”?。?BR> 200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