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午流注 ![]() 血氣應時而至為盛,血氣過時而去為衰,逢時而開,過時為闔,泄則乘其盛,即經(jīng)所謂刺實者刺其來。補者隨其去,即經(jīng)所謂刺虛者刺其去,刺其來迎而奪之,刺其去去隨而濟之,按照這個原則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療效,這就叫子午流注法。 時刻與健康 中醫(yī)哲學主張?zhí)烊撕弦唬J為人是大自然的組成部分,人的生活習慣應該符合自然規(guī)律。把人的臟腑在12個時辰中的興衰聯(lián)系起來看,環(huán)環(huán)相扣,十分有序: 子時 (23點至1點--鼠),膽經(jīng)最旺。膽汁需要新陳代謝,人在子時入眠,膽方能完成代謝。“膽有多清,腦有多清。”凡在子時前入睡者,晨醒后頭腦清新、氣色紅潤。反之,日久子時不入睡者面色青白,易生肝炎、膽囊炎、結石一類病癥,其中一部分人還會因此“膽怯”。這個時辰養(yǎng)肝血(陰)最好。膽經(jīng)管人的決斷,盛則肝氣盛(肝膽互為表里),則有膽識、有魄力;反之則決斷性差,辦事拖泥帶水。膽氣上升時頭后腦會癢,搔一搔,伸個懶腰就通了。護膽要穴:陽陵泉、膽囊穴。 丑時 (1點至3點--牛),肝經(jīng)最旺。“ 肝者,將軍之官“。“肝藏血。”人的思維和行動要靠肝血的支持,廢舊的血液需要淘汰,新鮮血液需要產(chǎn)生,這種代謝通常在肝經(jīng)最旺的丑時完成。如果丑時不入睡,肝還在輸出能量支持人的思維和行動,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黃帝內經(jīng)講:“臥則血歸于肝”。所以丑時未入睡者,面色青灰,情志倦怠而躁,易生肝病。腳背的肝膽經(jīng)要常推揉,起順氣疏泄。春主生發(fā)宜養(yǎng)肝,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保肝第一要穴:太沖穴,常點按能平肝清熱治降壓,喝酒前后點按可解除酒后癥。肝偏愛綠色食物如:二月韭菜、薺菜、春筍、大蔥、豆芽、香椿、菠菜、芹菜、生菜、西蘭花、青豆、葡萄干等。此外,烏梅、菊花茶、檸檬、豬血、蜆子湯、動物肝臟、金銀花和甘草,煎湯后加入黑砂糖(烏糖)飲服亦可。當歸、生地、黃芩、山梔、淡竹葉、羚羊酒、丹皮等亦有解毒作用。枸杞也對肝臟有益。所有腸吸收的東西都要由肝臟來分解,負擔很重,所以要休息好,要飲食有節(jié)。肝細胞更換周期為七天。 寅時 (3點至5點--虎),肺經(jīng)最旺。 “肺朝百脈。”人通過深睡眠使肝在丑時把血液推陳出新,之后將新鮮血液提供給肺,通過肺送往全身。肺主呼吸,主一身之氣。肺主皮毛,毛主發(fā)散,皮主收斂。肺功能好則毛孔開合有度。所以人在清晨面色紅潤,精神充沛。寅時,有肺病的人反映尤為強烈,劇咳或哮喘或發(fā)燒。肺開竅于鼻,與大腸相表里。悲傷肺,喜潤惡燥。秋入地戶,萬物收藏,注意養(yǎng)肺。早臥早起與雞同行,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肺與白相對,所以秋天多吃當?shù)氐陌坠?、白梨、白桃、百合、杏仁、白蘿卜等。 卯時 (5點至7點--兔),大腸經(jīng)最旺。 “肺與大腸相表里。”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布滿全身,緊接著促進大腸經(jīng)進入興奮狀態(tài),完成吸收食物中水份與營養(yǎng)、排出渣滓的過程。因此,大便不正常者在此時需要辨證調理。 辰時 (7點至9點--龍),胃經(jīng)最旺。所以,人在 7點吃早飯最容易消化,早飯一定要吃,花樣要多,營養(yǎng)要全。古語說“早上吃得象皇上--營養(yǎng)豐富,中午象平民--吃飽,晚上象乞丐--有則吃,沒有則不吃。早飯不吃易得肝、膽、胃病,血糖會降低。如果胃火過盛,嘴唇干,重則唇裂或生瘡,可以在7點清胃火。胃寒者7點養(yǎng)胃健脾。胃喜暖。
已時 (9點至11點--蛇),脾經(jīng)最旺。 “脾主運化,脾統(tǒng)血。”脾是消化、吸收、排泄的總調度,又是人體血液的統(tǒng)領。“脾開竅于口,其華在唇。”脾的功能好,消化吸收好,血的質量好,所以嘴唇是紅潤的。否則唇白,或唇暗、唇紫。脾虛者 9點健脾;濕盛者9點利濕。脾主肌肉四肢(營養(yǎng)的吸收分配,運動時脾內的血才釋放出來)。一年四季養(yǎng)脾胃:飲食有節(jié)(別貪食,貪涼,挑食);經(jīng)常運動(飯后半小時散步半小時);心情愉快,勿思慮過度,勞傷心脾。夏天的最后30天主脾。不吃早飯會脾虛。脾偏愛黃色且有自然甜味的食物。 午時 (11點至13點--馬),此時陽氣最盛,心經(jīng)最旺,陰氣漸起,陰陽交替之時。人要處在休息狀態(tài),尤其心臟不好的人,12點開始午睡約半小時,或睡醒就行,使心火得以下泄,腎水上呈,使心腎相交相和。 “心主神明,開竅于舌,其華在面。”心推動血液運行,養(yǎng)神、養(yǎng)氣、養(yǎng)筋。人在午時能睡片刻,對于養(yǎng)心大有好處,可使下午乃至晚上精力充沛。心率過緩者 11點補心陽;心率過速者滋心陰。大喜傷心。夏養(yǎng)心,多吃苦味食物。舌為心之苗,汗為心之液。紅色食物補心:西瓜、西紅柿、紅棗、山楂、紅蘋果、紅辣椒、紅心蘿卜等。上臂肌肉比較松弛,午后困乏,說明心臟不好,心肌供血不足,經(jīng)氣不足。鍛煉上臂肌肉,撥腋下大經(jīng)---心經(jīng)、心包經(jīng)。 未時 (13點至15點--羊),小腸經(jīng)最旺。小腸主管吸收。小腸分清濁,把水液歸于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輸送進脾。小腸經(jīng)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yǎng)進行調整。飯后兩肋脹痛者在此時降肝火、疏肝理氣。午后小睡使心經(jīng)得以濡養(yǎng),未時人感到胸悶氣短,費力,胃堵,臉紅心跳,潮熱盜汗,說明心臟有問題,疏通小腸經(jīng)就行。 申時 (15點至17點--猴) ,膀胱經(jīng)最旺。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循環(huán)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即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尤為突出,在這個時間滋腎陰可調此癥。申時氣血很容易就上升到人的頭部,是一天中最佳記憶時間,是神志最清爽,辦事效率最高時間。撞大樹--通過背與大樹的共振來鍛煉膀胱經(jīng),很其通暢,使男子有氣概(背部督脈),女子有陰柔美(前面任脈)。常來捋順可增強陽氣,使人耳聰目明。 酉時 (17點至19點--雞) ,腎經(jīng)最旺。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缺什么都可用腎精來變現(xiàn)。腎精足則臨危不懼(亂),(不足的人時常有恐懼心理),有使不完的勁,工作踏實,有生機魄力。申時的人體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時辰。腎陽虛者酉時補腎陽最為有效。咸味入腎,平時口味要清淡,讓腎精慢慢積聚。冬養(yǎng)腎藏精;腎主水(腎虛的人腿會浮腫);腎開竅于耳,其華在發(fā)(頭發(fā)的營養(yǎng)源于血,根于腎)。腎偏愛黑色及帶有自然咸味的食物:黑木耳,黑豆,海帶,黑米,黑芝麻,黑桑葚,生核桃仁,香菇,蝦,貝類等。 戌時 (19點至21點--狗) ,心包經(jīng)最旺。“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邪不能容,容之心傷。”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所以要經(jīng)常拔心包經(jīng)(腋下大經(jīng)) ,心包經(jīng)戌時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于完好狀態(tài)。心發(fā)冷者戌時補腎陽;心悶熱者戌時滋心陰。心包經(jīng)主喜樂,此時是讓你放松娛樂時刻。勞宮穴屬心包經(jīng),中指自然彎曲點在勞宮,用力握拳點壓,可振奮心氣,緩解壓力及焦慮情緒。 亥時 (21點至23點--豬), 三焦經(jīng)最旺。上焦(心、肺) ,中焦(肝、膽、脾、胃) ,下焦(腎、膀胱)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休養(yǎng)生息,對身體十分有益??上КF(xiàn)代人能做到的很少,亥時百脈皆通,所以可以用任何一種進行調理。古籍《靈樞》:經(jīng)脈流行不止,與天同度,與地同紀。 簡易歌訣:寅時氣血注入肺,卯時大腸辰時胃,已脾午心未小腸, 申屬膀胱酉腎位,戌時心包亥三焦,子膽丑肝各定位。 五色、五味、五臟、五官與五行的關系
注:(順位生,意即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隔位克,意即金克木,水克火,木克土,火克金,土克水,…) 五色:以豆為例,綠豆具有清熱解毒之功,入肝經(jīng)為木性;紅豆有補血、利尿、促進心臟活動的功效,入心經(jīng)為火性;黃豆益氣補脾,入脾經(jīng)為土性;白豆含有較多的鈣質,入肺經(jīng)屬金性;黑豆治消脹,下氣,性寒,入腎經(jīng)屬水性。再如:一個五行缺木的人,應多吃綠色的食物,多穿戴綠色的衣服飾品,甚至多些接近綠色的東西。 五味與五臟:《黃帝內經(jīng)》中有記載:食物的酸味與肝相應,有增強肝臟的功能;苦味與心相應,可增強心的功能;甘味與脾相應,可增強脾的功能;辛味與肺相應,可增強肺的功能;咸味與腎相應,可增強腎的功能。 但是,在選擇食物時,必須五味調和,這樣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過偏,會引起疾病的發(fā)生。如:酸味太過容易造成肝氣太旺而克制脾胃功能(木克土);苦味太過又很容易造成心火太旺而克制肺氣(火克金);甘味太過很容易造成脾胃過旺而克制腎氣(土克水);辛味太過容易造成肺氣過盛而克制肝氣(金克木);咸味過多很容易造成腎氣過盛而克制心氣(水克火)。 五臟與五官:人的五官與五臟也有直接聯(lián)系:肝開竅于目,心開竅于舌,脾開竅于口,肺開竅于鼻,腎開竅于耳。肝有病者,眼中必有病象,如眼黃,眼澀,畏光,流淚;脾有病者,必口中乏味,食而不化,唇干裂;肺有病者,會出現(xiàn)鼻塞,流涕,打噴嚏,流鼻血,不辨香臭;心有病者,舌尖紅,或舌頭轉動不靈,吐字不清;腎有病者,耳中蟬鳴,或癢,或背,或聾。凡五官之病,中醫(yī)不僅治五官,更兼治五臟。 附:各類食物與五臟滋補關系 1、酸生肝:酸味食物有增強消化功能和保護肝臟的作用,常吃不僅可以助消化,殺滅胃腸道內的病菌,還有防感冒、降血壓、軟化血管之功效。以酸味為主的烏梅、山萸肉、石榴、西紅柿、山楂、橙子、均富含維生素C,可防癌、抗衰老,防治動脈硬化。 2、苦生心:古有良藥苦口之說,中醫(yī)認為苦味食物能泄、能燥、能堅陰,具有除濕和利尿的作用。像橘皮、苦杏仁、苦瓜、百合等,常吃能防止毒素的積累,治療各種瘡癥。 3、甘入脾:性甘的食物可以補養(yǎng)氣血、補充熱量、解除疲勞,調胃解毒,還具有緩解痙攣等作用,如紅糖、桂圓肉、蜂蜜、米面食品等都是補甘食物的不錯選擇。 4、辛入肺:中醫(yī)認為辛味食物有發(fā)汗、理氣之功效。人們常吃的蔥、蒜、姜、辣椒、胡椒,均是以辛味為主的食物,這些食物既能保護血管、又可調理氣血、疏通經(jīng)絡,經(jīng)常食用,可預防風寒感冒。但患有痔瘡便秘、神經(jīng)衰弱者不宜食用。 5、咸入腎:咸為五味之冠,百吃不厭。中醫(yī)認為咸味食物有調節(jié)人體細胞和血液滲透、保持正常代謝的功效。咸味有瀉下、軟堅、散結和補益陰血等作用,如鹽、海帶、紫菜、海蜇等屬于優(yōu)質的咸味食物。 |
|
來自: 其樂無窮929 > 《健康、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