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時代,北方被匈奴、鮮卑、羯、氐、羌五個少數(shù)民族占據(jù),前前后后,大大小小共建立過十六個政權(quán),史稱“五胡十六國”。
在東晉與五胡十六國對峙時期,北國沉陷于互相攻伐,戰(zhàn)火連天中,幾乎數(shù)不出什么特別著名的人物,但卻出了一位巾幗不讓須眉的蘇蕙。蘇蕙的揚名則全在于那副玄妙的璇璣圖。
蘇蕙字若蘭,是陳留令道質(zhì)蘇季的女兒,十六歲的時候嫁給了扶風人竇滔。竇滔字連波,當時仕苻秦為安南將軍。因為蘇蕙才貌雙全,竇滔對她頗為敬愛。
婚后不久,竇滔因拒不服從軍令被前秦苻堅左遷至甘肅敦煌,竇滔在這段時光中結(jié)識了了善于歌舞的歌姬趙陽臺,并納趙陽臺為妾。蘇蕙身為女人,自然嫉恨,曾經(jīng)找過趙陽臺的碴兒,于是趙陽臺在竇滔面前大講蘇蕙的壞話,夫妻感情出現(xiàn)了裂痕。在蘇惠二十一歲時,竇滔獲令鎮(zhèn)守襄陽,從甘肅動身時也將趙陽臺帶在身邊。對丈夫攜小妾動身,蘇惠甚為不滿,因此拒絕與夫君一同前往襄陽。這一舉動使竇滔與蘇惠之間的感情關(guān)系落入冰點,隨后竇滔斷絕了與蘇惠的聯(lián)系。
蘇蕙獨自守在空閨,心情既是后悔又是自傷。一天,她心不在焉地把玩著一只精巧的小茶壺,壺身上繞著圈刻了一圈字——可以清心也,她玩著玩著,忽然發(fā)現(xiàn)這五個字不論從那個字開始讀,都可以成一句頗有意趣的話。于是靈感頓至,她設(shè)想可以利用這種巧妙的文字現(xiàn)象,來構(gòu)成一些奇特的詩。她又費了好幾個月的工夫,把詩織在錦緞上,這副錦緞長寬都是八寸,上面織有八百四十一個字,分成二十九行,每行也恰是二十九字,每個字縱橫對齊;這些文字五彩相間,縱橫反復都成章句,里面藏著無數(shù)首各種體裁的詩,詩意多為傾訴她的思念之情。蘇蕙把這副錦緞命名為“璇璣圖”,意指這副圖上的文字,排列象天上的星辰一樣玄妙而有致,知之者可識,不知者望之茫然。
《璇璣圖》面世后相當一段時間里,沒有人能夠讀通全篇詩章。有人請教蘇惠,蘇惠笑答:“徘徊宛轉(zhuǎn),自為語言,非我佳人,莫之能解?!?/SPAN>
于是蘇惠的家人將《璇璣圖》星夜送至襄陽竇滔手中。竇滔驚詫“璇璣圖”的絕妙,隨即明白了妻子的深意,于是把趙陽臺送回關(guān)中老家,派人去迎接蘇蕙到襄陽。兩人和好如初。
蘇蕙的璇璣圖轟動了那個年代,人人爭相傳抄。流傳到后世后,璇璣圖被諸多名家解讀,其中唐朝武則天曾專門為蘇惠與《璇璣圖》撰寫序文,就璇璣圖著意推求,得詩二百余首。宋代才女朱淑真著有《璇璣圖記》,成為堪與武則天所撰序文媲美的研究文章。宋代高僧起宗,將其分解為十圖,得詩三千七百五十二首。明代學者康萬民,苦研一生,撰下《璇璣圖讀法》一書,說明原圖的字跡分為五色,用以區(qū)別三、五、七言詩體,后來傳抄者都用墨書,無法分辨其體,給解讀造成困難。康萬民研究出了一套完整的閱讀方法,分為正讀、反讀、起頭讀、逐步退一字讀、倒數(shù)逐步退一字讀、橫讀、斜讀、四角讀、中間輻射讀、角讀、相向讀、相反讀等十二種讀法,可得五言、六言、七言詩四千二百零六首;每一首詩均悱惻幽怨,一往情深,真情流露,令人為之動顏。
《璇璣圖》最早是840字,后人感慨璇璣圖之妙,于是在璇璣圖正中央加入“心”字,成為現(xiàn)在廣泛流傳的841字版本。 據(jù)武則天記云,蘇蕙還著有文詞5000余言,經(jīng)隋末戰(zhàn)亂,全部散落,無存于世。誠然,蘇蕙的回文詩對后世影響極大,又得以傳世,成為一種特殊詩體,令人讀嘆;但是,從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而言,蘇蕙織字成錦的技藝,對研究中國工藝美術(shù)史和中國紡織史、服裝史均有特殊意義;她是歷史上最早有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織綿女工藝家,其才情令人驚嘆。據(jù)史料推斷蘇蕙約為公元379年左右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