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李忱 唐宣宗-人物簡介
唐宣宗李忱是唐憲宗的第13子,穆宗的弟弟。敬,文,武宗的叔叔。他是晚唐最后一位值得一提的皇帝。 唐武宗一直也沒有立太子,所以在他病危的時候?;鹿?/strong>馬元贄擁立李忱為帝。宣宗一即位,就把武宗朝的宰相,晚唐重臣李德裕貶出朝廷。一直到死,李德裕也未能還朝。又重用牛黨的白敏中為相。延續(xù)幾十年的牛李黨爭最后以李黨的徹底失敗告終。 宣宗勤于政事,孜孜求治。他非常喜歡讀貞觀政要。他重新整頓吏治,并且限制皇親和宦官。他把死于甘露之變中的除鄭李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也曾經(jīng)想根除宦官,但鑒于甘露之變的前車之鑒,未能有所行動。 對外關(guān)系上,他命令張義潮 擊敗吐蕃,收復(fù)河湟。這是安史之變后,唐對吐蕃的唯一一次軍事上的勝利。 宣宗性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jǐn)節(jié)儉,惠愛民物,故大中之政,訖于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宣宗即位后,就把武宗信任的道士趙歸真等處死,但是他不久也拜了一個衡山道士劉玄靖為師。后來,他還下令整修武宗在大明宮所建的望仙臺,由于諫官的反對,才只好停下來,但是他對道術(shù)和丹藥的熱望并沒有絲毫的減退。到大中末期,宣宗中毒越來越深,為了能夠得到長生不老的法門,他派人到南方尋訪到羅浮山人 軒轅集,向他尋訪“治國治身之要”。
李群玉,字文山,澧州人,性曠逸?!度圃姟肪?68-570錄存其詩3卷;《全唐詩補(bǔ)編》補(bǔ)詩2首。唐宣宗時,授弘文館校書郎。 宣宗親眼目睹了武宗服食金丹中毒而死,也很明白自秦皇漢武以來向方士求取仙藥的事很是荒誕無稽,但是,長生不老的無窮誘惑終使他自己也無法逃出這樣的一個怪圈:信任方術(shù)、夢想長生,服食所謂仙丹妙藥,最后毒發(fā)而死。 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復(fù)建,名黃牛祠,北宋景佑三年(1036年)巳禹王,改今名?,F(xiàn)存廟宇有山門、禹王殿、武侯祠等 對此,朝廷官員紛紛提出勸諫,諫官的意見尤其尖銳。宣宗派宰相向他們做解釋工作:“替我轉(zhuǎn)告諫官,就是道術(shù)再高明的方士也不能蠱惑我。我聽說軒轅集是一代高士,只想與他談?wù)劧??!避庌@集也許稱得上是有道之士,他見到宣宗以后并沒有談及那些方士的詭異之道貞陵神道翼馬。到大中十三年春天,他態(tài)度堅決地請求重還山中修煉。宣宗對他說:“先生少留一年,等我在羅浮山給你建的道館修成再走也不遲。”但是軒轅集絲毫沒有繼續(xù)留下的意思,堅決要走。宣宗很不解:“先生這么著急舍我而去,難道是國家有災(zāi)嗎?朕有天下,竟得幾年?”軒轅集取筆寫下“四十”,而“十”字挑上,乃“十四”年也。而這一數(shù)字正與宣宗在位的時間相同,使人不禁感覺冥冥之中興替自有定數(shù),宣宗所剩的時間已經(jīng)不多了。 唐玄宗為僧圖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五月起,宣宗因為食用仙丹中毒,身體狀況已經(jīng)很糟了,一連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到了八月,病入膏肓的宣宗一病歸西了。嗣后宮中又是變故頻頻,而宣宗已是無知無覺了。他一直信任的宰相令狐绹攝冢宰負(fù)責(zé)治喪,為他做了最后一件事。群臣上謚號曰圣武獻(xiàn)文孝皇帝,廟號宣宗。第二年二月,葬于貞陵。
“連環(huán)畫原稿-唐宣宗訓(xùn)女 歷史上評價說,宣宗在位期間曾經(jīng)燒過三把火,一把火使“權(quán)豪斂跡”,二把火使“奸臣畏法”,三把火使“閽寺詟氣”,并稱譽(yù)他為“明君”、“英主”。綜觀宣宗50年的人生,他曾經(jīng)為祖宗基業(yè)做過不懈的努力,這無疑延緩了唐帝國走向衰敗的大勢,但是他又無法徹底扭轉(zhuǎn)這一趨勢。當(dāng)大廈之將傾,誰又有雄才大略能施展回天之力呢? 唐宣宗-游歷奉新
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剛剛繼位的唐宣宗頒下一道圣旨:敕新吳縣百丈禪寺 這個奉新民間流傳很廣的故事是否屬實,因無記載,我們不得而知。得據(jù)《豫章書》和奉新舊志記載:唐宣宗為避武宗之忌,曾為僧支游四方,的確到過奉新縣的百丈寺。 唐宣宗到奉新后,遍游奉的新的山水名勝。奉新西南部的“駕山”因唐宣宗經(jīng)常登臨而得名;“駕山”之南的“王見山”因唐宣宗看過而得名;百丈寺的名景“流觴曲水”,乃唐宣宗為了避暑,鑿石引泉而來。此外,百丈山的大雄峰、犀牛瀑布、靈境亭等許多地方都留下了唐宣宗的游蹤。 唐宣宗時,改名為昭覺寺。因臨濟(jì)宗祖師之一、宋代圓悟禪師曾兩度住持于此,從而被國內(nèi)外禪宗--臨濟(jì)宗奉為祖庭之一。圓悟墓至今猶存。 唐宣宗在游覽中還留下了不少題詠。他在游歷百丈山大雄峰后,留下《百丈山》詩一首: 大雄真跡枕危巒,梵宇層樓聳萬般。 日月每從肩上過,山河常在掌中看。 仙花不間三春秀,靈境無時六月寒。 惟有上方人罕到,晨鐘暮鼓碧云端。 這首詩在贊譽(yù)奉新仙源靈境的同時,還流露出欲君臨天下的雄心。唐宣宗在犀牛潭瀑布游覽時曾遇上了懷海的弟子、禪通人,于是面對瀑布高聲吟道:“千巖萬壑不辭勞,遠(yuǎn)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聽后,應(yīng)聲而答:“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贝藭r的唐宣宗對將來登基即位已充滿信心。幾年后,他改名李忱,真的登上了大唐的皇帝寶座,實現(xiàn)了他的平生宿愿。 大悲寺,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四年(公元850年)。 唐宣宗即位后,對為僧云游的日子難以忘懷,對百丈寺僧人對他的照顧心存感激,對佛教更加推崇備致。因此一即位,他就賜百丈寺“大智壽圣禪寺”匾額,并殺了要唐武宗廢除佛教的道士趙歸真,在天下推崇佛教。 唐宣宗為僧之事的來源,主要是韋昭度的《讀皇室運(yùn)尋》和令孤的《貞陵遺事》,在這兩篇文章中,他們說唐武宗為了爭奪皇位,曾想殺死光王(即后來唐宣宗),于是派中常侍四人將光王抓來,浸在宮內(nèi)廁所里,有個叫仇公武的宦官有心搭救,便假意借口已殺死光王,而將其送出皇室。三年后,武宗死,宦官頭子才將光王請出來當(dāng)皇室。文章雖然寫得很隱晦,并沒有直接說明宣宗曾經(jīng)出家為僧,但當(dāng)時這種傳說確已出現(xiàn),或許,這就是傳說流傳的一個原因吧。 白云寺位于寧鄉(xiāng)縣城西35公里的回龍山。始建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公元885年),后毀于火,清順治年間重建,后屢加修葺,寺宇 五代時《中朝故事》、《北夢瑣言》及宋陸游《避暑漫鈔》中也都有光王潛逃到江南遁入空門的簡略記載。五代末,宋初人贊寧《宋高僧傳》也說,宣宗為僧,曾游方到杭州,齊安禪師很好地照看了他。宣宗即位時,齊安已死,宣宗為了報恩,便敕賜寺名,謚齊安為悟空大師,還御制哀詩悼念。此外,在禪宗的名僧希運(yùn)《黃檗宛陵錄》中也有記載,說唐宣宗為沙彌時,曾見黃檗大師大佛殿上禮佛,便問,“不看佛求,不看法求,不看眾求,長老禮拜當(dāng)何所求?”于是兩人一問一答,就說起公案來。禪宗以說“公案”代替說經(jīng),這次兩人的談話,還成了以“黃襞禮佛”為命名的有名的“公案”。希運(yùn)在江西主安黃檗山路過,傳說還曾和正在該山做沙彌的唐宣宗一同觀瀑布,吟詩作賦。
千年古剎昭覺寺位于成都市二環(huán)路外動物園背后的青龍場,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唐宣宗時賜名為昭覺,素有“川西第一禪林”之譽(yù)。 但是,也有些學(xué)者認(rèn)為,唐宣宗為僧的傳說,主要來源于佛教中人。雖然一些文人大夫們曾經(jīng)有過這方面的記載,但也都是從他們那里聽來的,那么,為什么在佛教僧人中會傳出唐宣宗曾經(jīng)出家為僧的傳說呢?其原因是,唐武宗時,曾對佛教進(jìn)行過毀滅性的打擊,引起佛教僧人的強(qiáng)烈不滿,他們對武宗懷有憤恨之心,到處捏造武宗的壞話,敗壞其名聲。日本當(dāng)時有一位名叫圓仁的僧人聽到這些事實后,還將其記載到《大唐求法巡禮記》這本書中。宣宗即位后,重興佛教,這些佛教僧人自然是感激不盡,想方設(shè)法把唐宣宗拉作自己的靠山,為光大佛教,這些僧人大造輿論,于是就在他們中傳出宣宗出家為僧,并一直和禪宗名僧在一起之事。 關(guān)于宣宗為僧的傳說,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傳越廣,也傳得越來越神奇。到明代時,有一名僧圓悟禪師在其撰的《碧巖集》中,是這樣記載的:宣宗少時,爬到哥哥穆宗的龍床上,作出接見大臣的姿態(tài),穆宗非常贊賞。武宗即位后,記起此事,便心存疑忌,想害死宣宗,宣宗不得不逃走,就在香嚴(yán)智閑和尚門下剃度為僧。后隨智閑和尚來到江西廬山,兩人同觀瀑布,智閑提出要作詩,其動機(jī)是覺得此人氣度不凡,想趁機(jī)考考他,以判斷其底細(xì)究竟怎樣,便先吟出兩句詩:“穿云透石不辭勞,地遠(yuǎn)方知出處高。”宣宗接著吟到:“溪澗豈能留得住,終歸大海作波濤?!敝情e和尚見此人學(xué)識淵博,氣度不凡,便以禮相待。后來在一次鹽官會上,希運(yùn)是首座法師,在其禮拜時,兩人就談起“公案”來,在這里,與《黃檗宛陵錄》中所記載不同的是,將智閑和尚代替了黃檗禪師,地點(diǎn)也由黃檗山變成了江西廬山。另外,在《黃檗萬福禪詩志》中也有關(guān)于唐宣宗為僧的記載,該書中則將地點(diǎn)又搬至福清黃檗山,將黃檗禪師觀瀑布所吟的兩句詩也改為:“千巖萬壑不辭勞,遠(yuǎn)看方知出處高。唐宣宗所吟的兩句詩倒沒有改。《禪詩志》中還說,唐宣宗來到福清黃檗山后,又南行至惠安觀看洛陽江,再南行至同安,還出現(xiàn)了所謂神象夜間出來迎接宣宗到來之事。
潤德泉。唐宣宗賜名,古色古香,是周公廟最吸引我的地方 查閱新舊《唐書》、《資治通鑒》等有關(guān)正史,雖并無發(fā)現(xiàn)唐宣宗為僧的史料記載,但其中也確有些地方讓人揣測不透。比如在《舊唐書·唐宣宗本紀(jì)》中就記載有宣宗為光王時為了避禍,假裝癡呆,文宗、武宗常常在宴會上把他當(dāng)作笑料,武宗氣盛,對他更加傲慢無禮等等之詞。接著又云:“宣宗皇帝器識深遠(yuǎn),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比绱说鹊取>C上所述,我們不能不提出以下問題:第一,如果說宣宗為僧之事完全出自文人士大夫和僧人的杜撰,那么正史中“久歷艱難,備知民間疾苦”又從何而來?第二,宣宗為光王時,是否因為受到武宗的迫害,被迫流落民間,隱匿為僧呢?即使退一步說,假若宣宗真的隱匿為僧,武宗病死于會昌六年(公元846年),宦官立其為皇太叔,不幾日,唐宣宗便登基即位,時間僅僅相隔10余天,宦官們在找到他之前,就非??隙ǖ卣J(rèn)為一定能夠找到他,而且會這樣容易地就將他找到?此外,眾所周知,宣宗是一位恩怨分明、報復(fù)心理極強(qiáng)的人,如果真像傳說的那樣,武宗曾差點(diǎn)將其迫害致死,那么他即位后,竟然不對武宗進(jìn)行任何報復(fù)?有一次,朝臣李景讓以叔不應(yīng)拜侄為由,奏請將武宗等神主遷出太廟,宣宗將這件事讓群臣議論,結(jié)果不了了之,并未采納李景讓的建議。 唐宣宗大中2年公元848年;肇基過程:唐監(jiān)察御史閩中文章初祖黃滔生于唐文宗開成5年(8 4 0年)。公元8 4 8年由涵江延壽里... 唐宣宗吊白居易詩中寫到“胡兒能唱琵琶篇”,它高度概括出白居易的《琵琶行》在當(dāng)時產(chǎn)生的巨大影響。之所以能夠這樣,除了這首詩... 唐代安國寺悟空塔(唐宣宗為齊安法師建造) 看來,唐宣宗是否做過和尚一事,根據(jù)現(xiàn)存的史料,很難給它定下結(jié)論,只有等到發(fā)現(xiàn)新的材料后,再去揭開這歷史之謎吧。相傳唐宣宗在奉新還留下一段催人淚下的故事:唐宣宗在百丈寺當(dāng)和尚時,百丈村里的一位模樣俊俏、心地善良的姑娘經(jīng)常縫衣做飯,對他非常關(guān)心,使流落他鄉(xiāng)的唐宣宗非常感動,只因受到佛規(guī)的約束,不敢表達(dá)愛慕之心。唐宣宗即位后,雖有眾多嬪妃,但總忘不了百丈村的俏妹子,于是派了一隊人馬到百丈村來迎她進(jìn)宮。這隊人馬進(jìn)村后,四處打聽俏妹子的家,村里人以為俏妹子犯了什么罪,官府派出人來抓她,于是趕快派人一俏妹子家通風(fēng)報信。當(dāng)時正好俏妹子一個人在家里,從沒見過世面的嚇得上吊自盡了。唐宣宗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難過,覺得對不起這個美麗善良的姑娘,就命人按照皇妃的殯葬規(guī)格,將俏妹子埋在百丈寺左側(cè)的山坡上,這就是百丈山區(qū)至今仍在流傳的“皇娘墓”的故事。 在百丈寺,現(xiàn)在還存有“皇娘墓”的遺跡,還在流傳著許多有關(guān)唐宣宗在百丈寺寺故事。 唐宣宗-惜人才 唐宣宗李忱即位(公元847年)后,決定宰相的人選,首先想到的是白居易,但下詔時,白居易已去世八個月了。于是,唐宣宗寫下《吊白居易》,深表懷念之情。 綴玉聯(lián)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 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無為子樂天。 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愴然。 這首詩比喻巧妙,語言曉暢,思念故人,情感深沉,對白居易的巨大文藝成就作了高度的形象的概括,表達(dá)了作者沉痛的惋惜之情。綴玉,文章字字如綴玉;聯(lián)珠,詩歌象珍珠串聯(lián)。綴玉聯(lián)珠,比喻白居易一生留下了大量優(yōu)美動人的詩文佳作。白居易生于公元772年,病死于846年,說他有六十年的創(chuàng)作生涯是實寫。說他是“詩仙”,是譽(yù)美之辭。人們稱李白為“詩仙”,仔細(xì)想起來,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都是令人注目的大詩人,稱白居易為“詩仙”也可以理解和接受?!案≡啤倍浔硎鐾锵е?,人才難得。白居易先后在杭州、蘇州任刺史,增筑湖堤,蓄水灌田;疏浚水井,以利飲用。他的政績?yōu)槭廊怂x蘇州時,“郡中士民涕泣相送”。 后拜秘書監(jiān),次年轉(zhuǎn)刑部尚書。但晚年不得志。58歲時定居洛陽。正要重用他時,得知他仙逝,這對宣宗來說,是出乎意料的悲痛。“童子”二句重點(diǎn)突出白居易的兩篇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以表示對白居易的無限敬重和懷念。我們知道,《長恨歌》是膾炙人口的名篇,以精練的語言、優(yōu)美的形象,敘事和抒情相結(jié)合,敘述了唐玄宗、楊貴妃在安史之亂中的愛情悲劇,“長恨”是它的主題。敘事、寫景、抒情,和諧地結(jié)合,回環(huán)往復(fù),婉轉(zhuǎn)動人,纏綿悱惻?!杜眯小泛汀堕L恨歌》各具特色。它們一直傳誦國內(nèi)外,“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顯示了強(qiáng)大的藝術(shù)生命力?!杜眯小氛宫F(xiàn)了琵琶女起伏回蕩的心潮,抒發(fā)了“長安故倡”的“天涯淪落之恨”,也抒發(fā)了作者的“天涯淪落之恨”(見洪邁《容齋隨筆》卷七)。 “文章”兩句,進(jìn)一步表達(dá)了作者對白居易的器重、難以割舍、無比悲愴的內(nèi)心世界。白居易著作《白氏文集》收詩文3800篇,成75卷。傳世名篇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如《賣炭翁》、《觀刈麥》、《輕肥》幾乎家喻戶曉。他的《策林》75篇縱論天下大事,內(nèi)容切實,見解精辟;他的《與元九書》洋洋灑灑、夾敘夾議,是唐代批評文學(xué)的重要文獻(xiàn);他的《草堂記》、《冷泉亭記》等,寫景狀物,旨趣雋永,歷來為人重視。唐宣宗是愛才的,愛的就是白居易這樣的杰出人才。白居易不僅有文才,而且有從政之才。他在野時撰寫詩文,才華出眾;從政時頗有業(yè)績,光彩照人。
運(yùn)祖塔 即希運(yùn)墓塔。唐大中十一年(587),希運(yùn)圓寂,唐宣宗授以“斷際禪師”封號,葬于黃檗山塔前村 對比之下,唐宣宗對那些目無法紀(jì)、仗勢凌人、欺壓無辜的所謂“人才”是毫不留情的。例如,有個樂工叫羅程,善于演奏琵琶,宣宗通曉音律,很喜歡他。但是,羅程恃才橫暴,以小故殺人,被捕入獄。有些樂工羅拜于庭對唐宣宗哭訴道:“羅程負(fù)陛下,萬死,然臣等惜其天下絕藝,不得復(fù)奉宴游矣!”唐宣宗果斷地回答:“汝曹所惜者羅程;朕所惜者高祖、唐宗法?!庇谑沁€是把羅程處以死刑。不僅如此,唐宣宗對親屬也不姑息。其舅鄭光為節(jié)度使,唐宣宗與鄭光討論為政之道;鄭光應(yīng)對鄙淺,宣宗不悅,鄭光終不復(fù)任民官。由于宣宗明察果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恭謹(jǐn)節(jié)儉,后人稱他為“小太宗”。 唐宣宗-子女
萬壽公主 萬壽公主,下嫁鄭顥。公主為唐宣宗所寵愛,前此下詔:“先王制禮,貴賤共之。萬壽公主奉舅姑,宜從士人法。”舊制:車輿以鐐金扣飾。帝曰:“我以儉率天下,宜自近始,易以銅?!惫鞔蚊窟M(jìn)見,帝必諄勉篤誨,曰:“無鄙夫家,無干時事?!庇终f:“太平公主、安樂公主之禍,不可不戒!”故諸主祗畏,爭為可喜事。唐宣宗遂下詔:“夫婦,教化之端。其公主、縣主有子而寡,不得改嫁。” 永福公主,曾許嫁于琮。 齊國恭懷公主,始封西華公主。下嫁嚴(yán)祁。祁為刑部侍郎。主薨大中時,追贈及謚。 廣德公主,下嫁于琮。初,琮尚永福公主,公主與帝食,怒折匕箸,帝曰:“此可為士人妻乎?”更許琮尚主。許琮為黃巢所害,廣德公主哭著說道:“今日誼不獨(dú)存,賊宜殺我!”巢不許,乃縊室中。主治家有禮法,嘗從琮貶韶州,侍者才數(shù)人,卻州縣饋遺。凡內(nèi)外冠、婚、喪、祭,主皆身答勞,疏戚咸得其心,為世聞婦。 義和公主。 饒安公主。 盛唐公主。 平原公主,薨咸通時,已而追封。 唐陽公主。 許昌莊肅公主,下嫁柳陟。薨中和時。 豐陽公主。 唐宣宗-貞陵
貞陵 唐宣宗貞陵,位于陜西省徑陽縣西北30公里黃村北的仲山之上,海拔1003米。其東、西、北三面群山環(huán)繞。 李忱在被宦官擁立為皇帝后,恭儉節(jié)約,勵精圖治,明察秋毫,懲治貪官污吏,打擊藩鎮(zhèn)勢力,河朔三鎮(zhèn)歸順唐中央,收復(fù)長期被吐蕃占領(lǐng)河隴失地,一度出現(xiàn)大治的景象,被譽(yù)為“小太宗”,史稱“大中(宣宗年號)之政有貞觀之風(fēng)”。但唐國勢日衰,滿目瘡痍,已非貞觀政治,盡管兢兢業(yè)業(yè),最終也沒能挽回唐室的衰敗。大中十三年(公元559年)八月七日,他服用長生藥中毒,一病不起,后離開人世。時年50歲,葬于貞陵。 貞陵依山為陵,陵園面積近乎唐太宗昭陵。陵園東、西二神門外兩對闕址分別位于仲山東西兩座山的峰顛之上,形勢壯觀。 陵園東南和西南二角闕址相距1600米,南神門東西居中;東南和東北二角闕址相距2800米,東神門南北居中;東北角闕址西距北神門1600米,西北角闕址東距北神門1200米;西北與西南二角闕址相距2500米。南北二神門相距3300米,東西二神門相距1950米。 陵園東南角闕址位于涇陽縣石灘村西北,角闕址高2米,平面呈曲尺狀,長、寬各12米;西南角闕址位于涇陽縣崔皇村西北,西北角闕址位于淳化縣富德大隊廟坡北,三個角闕址大小相近,高3米、底徑14米。 鵲臺現(xiàn)存二闕址位于涇陽縣廟背后村北,北距陵園1982米,二闕址東西間距100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米、底長16米、寬10米。 乳臺二闕址在陵園南482米,位于王東村和王西村北,二闕址東西間距148米。二闕址大小相近,高4.5米、底長20米、寬14米。 鵲臺西北200米,即廟背后村北130米,陵園南2000米,有一建筑遺址,范圍東西250米、南北200米,此為下宮遺址。遺址南部立有“大宋新修唐宜宗廟碑”。寢宮位于朱雀門內(nèi)北仲山正峰(俗稱走馬嶺),墓道南北長約37米。 門獅的形制同崇陵。石獅身高1.72、身寬1米。 神道石刻組合與泰陵相同,東西列間距68米。 華表位于乳臺闕址北24米。華表高6.95米(石座埋人土中,未計算在內(nèi))。形制同建陵。柱身八棱面線刻蔓草花紋。東列華表的東南、南、西南和西面的四個棱面花紋保存較好;西列華表柱身斷裂,柱身風(fēng)蝕較甚。 翼馬 翼馬位于華表北22米。翼馬身長2.83、身高2.80米。東列翼馬頭如河馬狀,頭頂無角,尾垂,造型粗俗;西列翼馬頭頂有獨(dú)角,獨(dú)角長0.34米、寬0.17米、殘高0.17米,縛尾,臀部后傾,雕刻拙樸。西列翼馬馬背之上前后分布24個圓窩,窩徑3-8厘米,窩深0.5-1厘米。二翼馬的左右翼翅均于頸上部相連通。 鴕鳥身高1.11米、身長1.40米。腿短似鴨形,整個屏面飾滿浮雕山石。 石馬身長2.05米、身高1.75米。馬背置鞍韉,無馬鐙,披障泥,馬身鞅鞦及飾物簡化,馬尾下垂,脖下系鈴。較其它唐陵石刻中之石仗馬不同,貞陵仗馬馬背之上鑿有圓窩。西列南數(shù)第一石馬,馬背上有圓窩13個,窩徑4-6、窩深0.5厘米;東列南數(shù)第一仗馬,馬背上有圓窩16個,窩徑4-7、窩深0.5-1厘米。 主題:我的皇陵情結(jié)之(二十)唐宣宗李忱 貞陵 石人的形制同莊陵。東列石人身高247厘米,西列石人身高2.88米。東列應(yīng)為文官,西列應(yīng)為武官。但現(xiàn)存西列南數(shù)第二石人,其服飾、造形均同東列石人,當(dāng)為文官。東列現(xiàn)存6個石人,均為文官,未發(fā)現(xiàn)形同西列石人的武官。 北神門外石馬現(xiàn)存2對,東西列間距25米,南起第一對在闕址北25米,第二對在第一對北22米。形制與神道上石馬相同。 貞陵的石刻形體已見差異,雕工已粗疏;左文右武的石人像一如中唐陵墓,只是面容已較瘦削,神情也已索然。這些石刻既無中唐時期精細(xì)圓和的資質(zhì),也沒有盛唐時期粗壯魁武的氣勢,更沒有初唐時期古樸新奇的風(fēng)格。顯示了國勢衰竭,是亡國前夕窘迫荒涼的寫照??梢哉f貞陵是晚唐陵墓石刻的代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