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從思想上來講,《為吏之道》中儒、法、道各家是互補的,互滲的,當然各家的層次、地位還是有區(qū)別的。也就是說,法家的功利性雖然隨處可見,特別是在實踐中,在具體的操作上,法家的理念顯得行之有效;但是,儒家的思想?yún)s是《為吏之道》的根本。對此,《為吏之道》中有大段大段的文章足資證明:
······怵惕之心,不可不長。以此為人君則鬼(懷),為人臣則忠;為人父則慈,為人子則孝;
能審行此,無官不治,無志不徹,為人上則明,為人下則圣。君鬼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志徹官
治,上明下圣,治之紀也。
有子說:“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wù)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欲?!保ā墩撜Z·學(xué)而》)這正是儒家政治倫理學(xué)說的基礎(chǔ)?!案复茸有?,政之本也”這一《為吏之道》的核心思想,說明了作者對“政治”的理解,完全是儒家的眼光;更表明了秦代官員的精神依托,到底是什么。
于是筆者想起了司馬遷在《史記·孔子世家》記載終身追求道德仁義、為政而“不言殺”的孔子,在升任魯國司寇之后,為了維護禮儀,對“熒惑諸侯”的“匹夫”殘酷地給予了“手足異處”的制裁??梢?,儒家的政治倫理學(xué)說一旦推到獨尊的地位,必然就會出現(xiàn)非常強硬的一面,這是由它思想體系決定了的、不可避免的事實。因此,儒家在實施其思想的過程中,事實上是離不開法家的協(xié)助的?;厥紫惹胤裔绕鸬臍v史,我們也許會強烈的感到,法家本質(zhì)上只是儒家的一翼。自法家的始祖李悝開始,吳起、商鞅、韓非等等,都莫不有濃厚的儒家背景,這難道是偶然的嗎?如此看來,儒家在秦代統(tǒng)治思想中占有一席之地就還有另外的、來自它思想機體之中的原因。對此,筆者限于本文目的不打算詳論。
《為吏之道》在思想內(nèi)容上從以下八個方面體現(xiàn)了儒家的思想,筆者以為其中還有內(nèi)在的邏輯性:
第一,做官首先要做人?!皩捜葜倚?,和平勿怨,悔過勿重?!薄鞍矘繁亟?,勿行可悔。以忠為(干),慎前慮后。”只有這樣才有可能在人民之中樹立表率的作用。那么,何以達到這樣的境界呢?當然是自我的修養(yǎng):“反赦(索)其身,止欲去愿?!薄罢行奚?,禍去福存?!薄疤幦琮S,言如盟,出則敬,勿施當(弛常),昭如有光?!蔽覀儜?yīng)當驚訝,因為這是典型的儒家思想?!墩撜Z》有“子言四教:文、行、忠、信?!保ā妒龆罚┛鬃佑终f:“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保ā豆遍L》)可見,《為吏之道》實在是得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并且使之成為文章的思想基礎(chǔ)。
第二,一切以“禮”為皈依?!按认挛鹆?,敬上勿犯,聽間勿塞”,“君鬼(懷)臣忠,父慈子孝,政之本也?!薄鞍钪?,在體級,掇民之欲,政乃立?!痹谶@里作者深刻地認識到了“禮”的本質(zhì),在于控制、限制人民的欲望,使之勿有非分之想;在于使各級官僚在千絲萬縷的宗法關(guān)系、社會關(guān)系中找準自己的位置,恪守職責?!稙槔糁馈逢P(guān)于“禮”的思想顯然直接上承《荀子·禮論》:“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儀以分之”的思想,與之具有內(nèi)在聯(lián)系。
第三, 言語論?!吧髦髦?,言不可追。”“言如盟。”“戒之戒之,言不可追。”這使人想起孔子的著名論述:“巧言令色,鮮矣仁?!保ā秾W(xué)而》)“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保ā独锶省罚岸嗦勱I疑,慎言其余,則寡尤;多見闕殆,慎行其余,則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矣?!保ā稙檎罚犊鬃蛹艺Z·觀周》又載:“孔子觀周,遂入太祖后稷之廟,堂右階之前,有金人焉。三緘其口,而銘其背曰: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無多事,多事多患?!比寮业难哉Z論從根本問題上講,是一個個人的修養(yǎng)問題,因為它可以培養(yǎng)起一個人簡潔、方正、嚴肅的品質(zhì),所以孔子又說:“剛、毅、木、訥近仁?!保ā蹲勇贰罚┌蜒哉Z的修養(yǎng)上升到了仁的高度。從教化、行政的角度來講,它又可以培養(yǎng)起“大人”、“君子”的威儀、一言九鼎的權(quán)利威力?!稙槔糁馈反罅μ岢?,正說明了儒家的言語論在實際政治操作中,具有十分明顯的效果。
第四,把中庸思想落實到行政之中?!皣绖偽鸨?,廉而勿鑰,勿復(fù)期勝,勿以忿怒決?!薄凹倍皙?,簡而勿鄙?!蔽覀冎?,儒家的理想狀態(tài)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保ā妒龆罚┛鬃舆€說:“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夫!民鮮久矣?!保ā队阂病罚吨杏埂返诹螺d:“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而揚善,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為舜乎!”在儒家的經(jīng)典作家那里,中庸的方法,一直是一種最高的執(zhí)政境界,只有被堯選中的舜才有駕馭這種方法的能力。毫無疑問,《為吏之道》追求的東西正是儒家思想的至高境界,《為吏之道》的作者知道,是否能在施政過程中貫徹中庸的原則,實在是為官一方、長治久安的絕妙手段??上赝醭]有真正貫徹這一思想。這不是儒家思想在秦王朝的積淀不深厚,而是秦始皇個人權(quán)威太大,普通官員個人的主動權(quán)太小導(dǎo)致的。
第五,義利之間,要小心選擇?!芭R財見利,不取茍富?!薄敖渲渲敳豢蓺w?!薄吧髦髦?,貨不可歸?!薄安蝗∑埜弧钡摹捌垺弊?,點出了《為吏之道》作者的意思是,財、貨、富貴,是人人喜歡的東西,但是,君子愛財,取之有道。這當然是受到了孔子、孟子的影響。孟子的“義利之辯”落實到實際的政務(wù)工作中,實際上有它非常積極的一面。它從德性入手,有效的限制了貪官污吏的腐敗,也在某一種程度上拯救了人民的生活,是值得肯定的,似乎在今天都還有現(xiàn)實的指導(dǎo)意義。
第六,取信于民?!稙槔糁馈氛f,“吏有五善”,“忠信敬上”為第一;“吏有五害”,“夸以”為第一。所以在作者看來,忠信誠實,杜絕浮夸,是取信于民的關(guān)鍵之所在。文章有“言如盟”的觀點,實質(zhì)上就是“忠信”的意思,孔子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保ā断冗M》)所以說,儒家的言語論實際上就是忠信論。于是《為吏之道》又寫道:“將發(fā)令,索其政,勿發(fā)可異使煩請。令數(shù)究壞,百姓搖貳乃難請?!边@是說要從實際出發(fā),政出有因,有的放矢,力求正確,千萬不要朝令夕改,否則人民惶惑不定,事情就難辦了。這與孔子的“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于前也,在輿則見其倚于衡也,夫然后行”(《衛(wèi)靈公》)如出一轍。
第七,教化人民。《為吏之道》說:“施以喜之,敬而起之,惠以聚之,寬以治之,有嚴不止。與民有期,安初而步,勿使民懼?!薄鞍捕兄?,使民望之?!?“凡戾人,表以身,民將望表以戾真。表若不正,民心將移乃難親?!边@種論述,在儒家經(jīng)典中尤其的多:孔子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顏淵》)又說:“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保ā蛾栘洝罚┟献右舱f:“君仁,莫不仁;君義,莫不義;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國定矣?!保ā峨x婁》)筆者以為,《為吏之道》在教化人民的方法上,把儒家的相關(guān)思想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實際、實用,而又有理論的深度。
第八,招徠人民:“審知民能,善奪民力,勞以率之,正以矯之,反赦其身,止欲去愿?!薄芭R事不敬,倨驕無人,苛難留民。”“道易車利,精而勿致,興之必疾,夜以接日。觀民之詐,罔服必固。地修城固,民心乃寧。百事既成,民心既寧,既勿后憂,從政之經(jīng)。不時怒,民將姚去?!边@是先秦時期有識之士的基本性政治思想,但是,它是典型的儒家理念,在各家各派中,儒家在這方面的思想是最為深厚的,因為儒家思想最為動人之處,就是仁政思想。對此《孟子》在《梁惠王》中進行的大量的論述,實際上這也是貫穿整個儒家思想的一種政治基礎(chǔ)、前提,而秦始皇的政治正好是在這一點上出了最大的問題。
二
祖祖輩輩靠法家思想起家的秦始皇時代,何以在政府官員的思想中蕩漾著儒家思想的情懷,并出現(xiàn)上面我們所看到的這么一番景象呢?這值得我們進行一番認真的考察。
崛起西北黃土高原的秦國,由于自然條件的極為惡劣,以及狄戎長年累月的侵擾,長期以來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一整套軍事化、集團化、法治化的國家管理體系。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之后,雖然以商鞅以來的法家思想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唯一官方武器,“奮六世之余烈,振長策而御宇內(nèi),吞二周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執(zhí)敲樸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保ā哆^秦論》)但是在筆者看來,至少儒家的學(xué)說在秦王朝中有如下幾個缺口,并由此而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
第一, 中國文化最根本性的基礎(chǔ)是“宗法制”和與之相表里的自給自足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這正是儒家思想賴以存有的社會、經(jīng)濟溫床。秦朝雖然采用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牧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告奸者與斬敵者同賞,匿奸者與降敵同罰”(《史記·商君列傳》)的法家思想,取得了統(tǒng)一六國的軍事勝利,但是,這種思想從本質(zhì)上是與中國文化傳統(tǒng)相違背的,特別是統(tǒng)一了六國以后,這種抵觸的成分就驟然增多,并且最終成了導(dǎo)致它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與此相反,儒家思想?yún)s一直依托于社會文化與經(jīng)濟基礎(chǔ),在秦代社會生活中根深蒂固:它以“孝”為本的德教學(xué)說,以“仁”為本的人學(xué)理論,以“信、義”為本的君臣之道等等,都植根于中國人的心靈深處,并且與中國人的經(jīng)濟方式、生活方式、傳統(tǒng)習(xí)慣、價值觀念裹挾在一起,從各個方面對秦代社會產(chǎn)生影響。
第二,秦始皇在位期間,始終致力的重要事情之一就是樹立他個人的權(quán)威。他到處樹碑刻石,頒布法令,告示天下。在他的各種文告中,我們發(fā)現(xiàn),他的主觀愿望還是希望天下老百姓形成一種良風美俗的,“車同軌”、“書同文”之外,還要“行同倫”:
貴賤分明,男女禮順,慎遵職事。昭隔內(nèi)外,靡不清靜,施于后嗣。
以明人事,合同父子。圣智仁義,顯白道理。
端直敦忠,事業(yè)有常。六親相保,終無寇賊。
蝕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防隔內(nèi)外,禁止淫,男女誠。
(《史記·秦始皇本紀》)
在秦始皇的石刻中這種論述可以說是很多的。也就是說,在具體的嚴刑峻法中,秦始皇是殘酷無情的;但是,在治國的大政方針上,他卻兼收并蓄的采用了一些儒家的思想,來施行教化。上面的引文中就涉及尊卑貴賤的等級制度,君臣、父子、夫婦的倫常關(guān)系,以及仁、義、禮、智、信的各項準則,本質(zhì)上說,與儒家的三綱五常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根據(jù)現(xiàn)存的大量資料,我們可以確信秦始皇本人是相當重視孝道的,公子扶蘇、公子告以及胡亥等人的言論中可以折射出,秦始皇對孩子們的孝道教育,相當系統(tǒng),是典型的儒家理念(參見《史記·秦始皇本紀》《李斯列傳》等)。這么一種狀況毫無疑問是會對他的統(tǒng)治思想產(chǎn)生影響的。
第三,對李斯其人,由于他是“焚書坑儒”的元兇,是儒家的首要叛徒,長期以來我們對他的評價就顯得很不平靜、公允。在仔細研讀《史記·李斯列傳》之后,筆者以為,李斯的一生有幾點值得我們注意:以孔子為首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政治倫理思想一心一意就是要培養(yǎng)圣賢、君子、大人,以實現(xiàn)他們以圣賢治理天下的政治理想,孜孜以求的精神實在感人至深。他們代代傳承,雖然最終培養(yǎng)出來的是一個“焚書坑儒”叛徒,但是李斯卻確乎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儒家圣賢,他所極力追求的東西,正是歷代儒家圣賢所向往的東西。而且,在他的很多上書中,思維方式都是儒家的,只是跟定了秦始皇,不得不滿足秦始皇空前絕后的個人權(quán)威欲望而犧牲了自己的學(xué)術(shù)思想而已。此其一。李斯輔佐秦始皇的最大特點就是忠誠。他離間六國君臣的關(guān)系,焚燒天下詩、書,活埋非政的儒生,出的都是最損的招式,但是各為其主而已。當趙高與胡亥謀反,殺公子扶蘇時,趙高來勸他共同謀篡天下的時候,李斯對趙高說:“斯,上蔡閭巷布衣也,上幸擢為丞相,封為通侯,子孫皆至尊位重祿者,故將以存亡安危屬臣也。豈可負哉!夫忠臣不避死而庶幾,孝子不勤勞而見危,人臣各守其職而已矣。君其勿復(fù)言,將令斯得罪?!弊詈笃扔谛蝿莶坏貌煌獾臅r候,“斯乃仰天長嘆,垂淚太息曰‘嗟乎!獨遭亂世,既以不能死,安托命哉?’”長期的儒家教育畢竟使他與趙高的所作所為大不一樣。到了秦二世昏頭昏腦,完全被趙高所迷惑的時候,李斯挺身而出揭露了趙高是“貪欲無厭,求利不止,列勢次主,求欲無窮”的“賤人”。 所以,筆者以為,雖然從學(xué)術(shù)觀點上看,他是叛徒,為了維護秦始皇的統(tǒng)治而嚴重損害了儒家的利益,但是他以他自己的人生實踐凸現(xiàn)了儒家的理想。此其二。當身陷囹圄,被趙高“榜掠千余”,面對死亡的時候,他獄中上書秦二世,把他在秦國所立下的鼎天功勞概括為“七罪”,并且最后還意味深長地說“若斯之為臣者,罪足以死固久矣!”(《史記·李斯列傳》)是恨,是悔,還是痛?他的所作所為,何以面對尊崇孔子、子弓的老師荀卿?何以對得起儒家道統(tǒng)的列祖列宗呢?從他們父子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相對而哭的悲哀中,李斯的悔恨是顯而易見的。此其三。
由于秦代的社會基礎(chǔ)實際上更適合于儒家思想的保持、流行,這種思想又從上上下下各個層面滲透、影響秦朝政府的方方面面,于是坐實到秦朝具體的政治思想中,我們就會感到無所不在的儒家思想。當然,最為根本的原因還在于儒家思想基于當時的時代,代表了人民的利益,反映了人民的要求,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chǔ)。我們從云夢秦簡《為吏之道》所窺視到的一些重要信息正是說明了這一點。
睡虎地秦墓的主人“喜”生于秦昭王四十五年(公元前262年),在秦始皇時歷任安陸御史、安陸令史、鄢令史及鄢的獄吏等與司法有關(guān)的職務(wù)。死于秦始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從《為吏之道》,我們正好看到了“焚書坑儒”以前,一個秦代中級官員的思想結(jié)構(gòu),正是在這個思想結(jié)構(gòu)里,我們感到了儒家與法家兩種思想不可調(diào)和的斗爭,“焚書坑儒”喧囂聲馬上就要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