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王蒙《溪山高逸圖》賞析來源: 新民晚報 作者:dxrbnxd 責(zé)任編輯:書畫中國 發(fā)表時間:2011-02-04 18:00 點擊:
157次
核心提示:王蒙《溪山高逸圖》 元代畫家王蒙傳世的畫,不過十余件,而以絹作畫本的僅兩件,一件是藏北京故宮的《夏山高隱圖》,另一件就是《溪山高逸圖》,縱113.7厘米,橫65.3厘米,設(shè)色,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王蒙《溪山高逸圖》
元代畫家王蒙傳世的畫,不過十余件,而以絹作畫本的僅兩件,一件是藏北京故宮的《夏山高隱圖》,另一件就是《溪山高逸圖》,縱113.7厘米,橫65.3厘米,設(shè)色,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傳世的宋以前的畫,很多出自宮廷、貴族,幾乎都用珍貴的絹作畫本,但從元代開始,隨著普通文人入主畫壇,漸漸改用紙本。絹本利于勾勒、渲染,而紙本較毛,筆墨稍干則易留下枯澀、斷續(xù)的點和線,形成元代繪畫“干筆皴擦”的筆墨特點。這似乎十分適合表達文人心儀的平淡、率意、灑脫、空靈的境界,于是中國山水畫的技法升華到一個新的高度。然而,后代畫家如有意仿宋前的畫意,也往往會選用絹作畫本。 《溪山高逸圖》以見地不見天的“取景式”作構(gòu)圖,這在王蒙傳世的畫中,也只有《具區(qū)林屋圖》相似。圖繪群山聳峙,松柏懷抱之中,有山泉拾級而下,數(shù)間茅屋排列溪旁,一高士坐于堂上撫琴,小童佇立其旁,堂前空地上有仙鶴起舞,而溪橋上正有一客來訪。情景幽雅,超塵脫俗。圖右上王蒙自題:“叔明王蒙為菊窗琴友制圖”。知圖中所繪,應(yīng)是王蒙的琴友菊窗,那么遠道而來的,莫非王蒙歟? 與王蒙其他紙本的畫相比較,這幅畫的用筆較濕、較實,特別精細,無論是松樹針葉及樹身的勾、皴,柏樹的葉點,其他雜樹枝葉的雙勾,還是山石的解索皴、苔點,溪水的漣漪,都刻畫得極其密集、精細。全圖以赭色為主,略施淡淡的墨青,經(jīng)墨色的層層渲染,顯得質(zhì)感雄厚,筆墨蒼秀。王蒙自小得到外公趙孟頫的教誨,博學(xué)廣取,深悟宋人繪畫之精髓,故其選用絹作畫本以加深筆墨的刻畫,也就順乎情理了。 一些初學(xué)王蒙者,如選《青卞隱居圖》作范本,常會困惑其勾皴筆墨之變幻靈動,殊難入手。《青卞隱居圖》乃王蒙后期紙本水墨山水畫之精品,筆墨老辣蒼莽,意超象外,初學(xué)甚難循其跡。前人也有感于此,故有畫論以為初學(xué)王蒙,宜從《溪山高逸圖》入手。此圖用濕筆在絹上反復(fù)勾皴渲染,其頗具個性的“牛毛皴”、“解索皴”,靈動而又凝重,筆墨清晰,有跡可循,深得歷代畫家的贊賞。明人董孝初題畫云:“叔明此圖,昔人評為第一,非浪語也。筆法之妙,布置之奇,如韓淮將兵,多多益辦。……蒼古秀潤,沉雄渾厚,殆兼之矣。”張德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