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松風俗--喪葬
雞啼得格外的早,甚至交子時.月光剛灑落大地,馬家畈、南郊賣菜的左手搭著扁擔,不停的甩著右手前進.太陽剛露出魚白,路上就有了做手藝和收債的行人,麻雀成群的站落樹枝,唧唧喳喳,泥巴路潮濕煙霧云天青菜綠芽瓦片涼爽.
溫煦的陽光下老人坐在門口瞇縫著眼睛,看著路上的行人,這雙老眼看了多少世態(tài),呵呵,等死了,冬月好涼天嘛!老話道:“有福之人六月生,無福之人六月死”。人在這個季節(jié)亡故被視作有福;老人臨死的前幾天多到親友家或熟悉的街道上走走,被視作“收腳跡”即收回自己生前的腳印。
臨死時怕“馱床”即怕魂靈撐床,所以家人立即將其移置門板上,求生的本能,望著屋頂,飽含淚花,斷氣后,流下最后兩串淚水,用黃表紙覆蓋臉面與枕墊頭下,叫蓋“蓋門巾”;除子媳以外所有親屬包括女、婿皆需離開(未及時離開者即同孝子屬送終,七日內皆不可入他人家門,以免帶去晦氣).孝子媳女婿跪在大門邊焚燒紙轎,送亡人靈魂上路,再回屋里取下女兒以前送來的香紙籃,頭前盛碗半生半熟的米飯,上插燃三柱香,稱為“倒頭飯”、“倒頭香”,焚紙跪拜。平時孝子打紙錢須跪著,以盡孝義;女性不可沾染“紙錢”以免陰氣過甚亡靈無法接應;打時不超過午時,過午須燃香一支。亡者生前所墊用的舊帳幔、棉絮及鋪床草均得抱出門外燒化,稱“燒”。此時孝子要立即請“里兜”、“外兜”,“里兜”專門料理死者喪事儀式、送死者下葬的人,“里兜”接到死訊,勿論多忙,都要立即前往,外出的父子可以相互頂替。“外兜”的職責是“催客”即請客人、買辦、借喪期所需之物如桌、椅等。
死者由同性平輩親屬沐浴、更衣,“里兜”要為死者洗澡,死者是女性,由女性親眷代理。前三后四,象征性的;洗后穿壽衣,前三后四,象征性的;洗后穿壽衣,入殮時所穿衣褲有講究,年過五十者可自行裁剪預做,少數(shù)四十預做,都是粗針大線。六十歲以下者,壽衣都是臨時趕做,件數(shù)為穿單不穿雙俗言:“上四下三,代代做官”或“上七下五,子孫做知府”,貼肉衣為白色以迷惑閻王,讓閻王把衣服當肉吃掉。多為上七下五,死者是男性黑鞋皂帽,女性包頭裹腳,男女腰上皆纏系紗線,以壽數(shù)定多少。更衣完再將死者平攤于門板。孝子(無子即女)為亡父或亡母象征性的梳頭梳腳,以求保佑子孫多福多壽.
女性親眷裁剪皓衣、裙,白布蒙孝鞋,男性親屬制作如衣帽箱、紙衣褲等小件設事。在西廂房設臨時帳房。一般由四、五個人組成,由親房中最有威信的為頭總攬全局,其余記帳、采買、分發(fā)等各有分工。臨時負責,臨危不亂。他當即決定了兩件事:一是打發(fā)人到道士家去查了日子,進材、作法事、出殯,把喪事大的框架定了下來;二是成立帳房管事,確定“八仙”即抬棺人選,孝子手托托盤(放置鞭炮)挨家去跪請,孝子不進屋,只需在大門前放一掛炮,“八仙”應聲而出與孝子談妥即可。派人分別將去世的消息通知死者親友,稱之報喪,直系親屬由孝侄報喪,其他親友則一般由族人擔任。報喪人不論晴雨手持雨傘一把,到親友家將傘在門后一放,親友就明白有人去世,如果見到長輩必須下跪報喪,長輩女性到廚房煮兩個荷包蛋,讓報喪人吃了回家,料理完家事隨后跟去。親友與族鄰吊喪均到靈堂棺前祭拜生前好友。凡晚輩聞訊,必從各地日夜兼程趕來吊唁,謂之奔喪。奔喪的人進門前要鳴炮,進門后為亡者燒香化紙,行叩首禮。孝子要陪拜,孝侄回拜稱覆拜。嫡親悲痛難忍,一面啼哭,一面歷數(shù)死者業(yè)績和德行、坎坷與悲壯,表示難舍,謂之哭喪。奔喪的人要送孝禮,尤其是已嫁女,除香燭紙炮、紙扎、挽帳、銘旌外,甚至還送宰殺的豬羊和樂隊儀仗。
喪祭穿孝服,叫披麻戴孝。按照舊俗,居喪服孝要依照與死者的親疏關系分披麻,及死者的兒子、女兒、女婿、孫兒孫女等穿孝服戴孝帽的長短尺寸,孝子平時披麻,頭頂部左右扎雙球,孝媳頭系白線花(父母單逝系紅白,皆亡系全白),穿蒿衣、系白裙,開邊襟的白布長衫孝服以,白布蒙孝鞋;喪服的邊款為居重孝用毛邊,親眷用齊邊,均蒙鞋頭即可;父母已雙亡穿孝鞋全封白布。其他親友子女吊喪一律撕給白布巾披頭戴孝,按親疏分長短尺寸。亡者的曾孫輩服孝后披紅頭巾為式,表示老者福壽與子孫齊全的意義。同姓族人集居,也有借孝服區(qū)分親疏的習慣,所謂“出五服”以外,便是旁系族支的說法。門楣貼“當大事”居喪人家要設靈堂,掛靈幛,貼孝聯(lián)致祭,做簡易靈牌,紅紙折疊成筒狀,半邊紅著桿上兩枝香,套在香上,書寫故顯考×公×老大人或故顯妣×氏×老夫人。有條錢件者遷制靈牌,請木匠為朱底金字,寫好供奉在靈堂,出殯后請入祖神祠供奉。
晚上守靈由親房自行安排,夜深寢前孝子站在大門檻上一手扶門頭,一手托茶,高叫三聲“爹(娘),來家喝清茶,莫在外頭喝昏茶”即讓父或母親的靈魂不要在外面喝昏湯迷失了回家的方向,依此法行三夜。晚上,守靈孝子在棺木旁身臥柴草蒿薦,頭枕磚塊,以示哀痛。
按擇好的吉日吉時入殮,入殮時與死者時辰相沖者忌旁觀,把穿好衣服的尸體由門板抬入棺內,民間稱進材,鋪蓋被褥。頭枕三角枕,內裝棉籽,表示福蔭子孫;手、腳間塞灰包(表紙包裹石灰成四方條狀),表示去陰間的費用;腳墊木炭,表示為亡人保暖。棉籽、灰包、木炭是吸濕之物,為防尸水外溢,和出殯時尸體顛波錯位。
靈樞停于堂屋中央,布置靈堂。滿堂兒孫要日夜值班,燃燈守靈。三天內布“紙口”,親友圍棺向遺體告別,屬相時辰相沖者回避,選吉時蓋棺,桐油調鞋底燒成的布灰或石灰、麻絲刮漿于棺口以合縫,再以表紙糊合縫處,釘上扒釘,自此即使至親趕至欲目睹遺容也不會打開棺木,扒釘上系紅綠彩帶,表示有福有祿。
朝望奠、朔望奠以及俗稱的“做七”,常規(guī)要在靈堂中祭奠七天以上,稱為“頭七”所謂“做七”是指死者臨終之日算起,每過七日設奠一次,直至“七七”結束,此期孝子不得理發(fā)。一般法事為八人,大法事人手不夠就去鄰近的村莊請“客士”(其他班子的道事)幫忙。
道士“下字”就是按照選擇的山向,把棺材放進墓坑。即為坐靠向山的“字向”??达L水定字向至關重要,風水好字向更要撥準撥好,因此極受民間重視書寫亡人的生辰八字死亡入驗和出位日期,下葬地點,方位、日期、時辰和子孫八字,即《葬課須知》折疊三頁,如仙命×公×老大人或×氏×老夫人生于×年×日×時,八字×年×日×時。合、忌、歿于×年×月×日×時葬××山脈取××兼××向,選定×月×日×時 山(挖穴),×日×時捧板(出殯)。×時下葬×時入驗。安葬八字(安葬時間)××年×月×日×時,登主生歿,二更為子孫八字,子×××、八字××、××、××、××,孫×××、八字××、××、××、××,真祿××、××貴人。
按選定的吉日吉時開山挖穴,孝子孫跪立于選好的墓地或厝柩地前,先由孝子開挖三鋤稱“開土”,喪夫再一齊挖掘完成.從此所有生者與死者相關的出行皆不從原路歸回以杜帶回亡魂.
道士“扎寒衣”,用稻草在竹子一端繞成球狀蒙上白布帶上死者生前的帽子(女性系包頭)綁在椅靠上,椅靠上套上一件生前的衣服坐位上系上生前的裙、褲。面向靈堂放直靈棚正中,然后在祭桌與“寒衣”之間架一方桌上置一凳成臺。把長約七尺寬約尺許的白布一端放在“寒衣”座位上用托有靈牌的托盤壓著,白布跨過中間的臺上并壓上一觚(里面插上紙旗),另一端用托盤壓在祭桌上。整個形成橋狀,曰“奈河橋”。道士做法時,每每有老年人圍坐觀看,若被他人看見自己的靈魂在“橋”上行走,即近期壽終。
亡男上祭,亡女破獄,白天上祭,主祭懸掛十殿閻王神像。祭桌上面粉做的各色桃李梨等齋粑,桌腿上系著孝女送來待殺的白羊;殺羊時羊必跪望月而泣,人們認為羊食盡百草,唯獨沒有食過月亮上的棱羅樹葉而表示遺憾。剖開的整豬整羊趴在清明架上,身上插的全是紅綠紙花。一般由有文化的老先生、“地仙”開祭讀祭文,即呼禮;讀《祭之以禮文》,大意是先鳴炮敲鼓奏樂,孝子孝孫出孝帳對三牲(豬、牛、羊),祭器(盤、酒盅)行禮,祭完入孝帳,稍息再出孝帳,在兩邊行降神禮,孝子孝孫在神位前鞠躬跪下并上香、酒、茶曰:“初上香、亞上香、三上香”。初敬爵(酒器)、亞敬爵、三敬爵、初敬茗(香茶)亞敬茗、三敬茗。
然后殺雞取血獻祭迎毛血神,即殺雞安好神位。引孝子孝孫入孝帳,片刻再出孝帳行迎神禮,在神位前鞠躬跪下,曰:“初上香、亞……三……”。孝子孝孫入孝帳,再出孝帳行成服禮,在成服位前跪下,授孝帽,披麻腰系草繩、穿草鞋。穿好開始第一次祭拜亡人,即為初獻禮。此時念孝子、孝孫的祭拜程序。勸亡人家屬結哀之詞,最后安撫亡靈神位即行妥神禮。家屬入帳撫棺答禮。親友憑吊行客祭禮制,即親友祭拜程序,并發(fā)布帛披頭,送神禮,親友憑吊鳴炮祭拜,女性親友憑吊與孝女、媳相抱痛哭數(shù)說父(母)生前的為人親和的事例和挽惜之詞稱“數(shù)”,“數(shù)”的時候抑揚頓挫、泣不成聲,孝子答禮。孝子、孝孫、親友每次祭奠完,便行送神禮送神,孝子先出孝帳禮畢入孝帳撫棺。
道士讀孝單曰《以哀吁天》如開篇“謹述”:江南安徽省宿松縣恭化上鄉(xiāng),(清縣治設恭化上鄉(xiāng),今縣治西北),孝林里唐家村(今錢家山)社內奉,道良霄慶魂贊燈開道通幽暗,焚錢求超化。 正文為由親即俗的晚輩名單,讀人名時敲擊樂鼓。如孝子:×××樂隊落十二槌,孝媳:×××樂隊落十槌,孝孫:×××樂隊落六槌。其他孝女婿、孝外孫媳、外孫女婿、孝胞侄媳,侄胞侄孫媳、孫女婿、孝胞侄女婿等,男性落一槌,女性哭介。結尾詞追,如故顯考(男)×公××老大人或故顯妣(女)×氏老母夫人生于×年×月×日×時,享壽×歲,大限歿于×年×月×日×時壽終(內容源自祖母項老夫人孝單)。
死者是女性需取水,孝子托著托盤,上面放一小碗或瓶和裝滿茶葉米的升子,與親眷鑼鼓樂隊在道士的帶領下來到水濱,道士在水濱插完三角紙令旗后示意孝子用碗或瓶子取些水回家.是夜親友吃喪酒,八盤十二碗,上圓子需鳴炮方食.酒菜質量稍遜婚宴. 為增喪夫氣力,喪夫另開一桌,伙食檔次較高,稱“硬腳管飯”。因親友難得聚在一起,男性多笑逐顏開、舉杯痛飲,女性親眷全部跪在棺前嚎淘大哭,越是與亡人感情深厚的哭得越是凄慘,哭聲此起彼伏,是一種發(fā)泄內心憂傷的集體表現(xiàn),休息時會黯然淚下。
舊時人們迷信認為,世代女性生育時流俏和洗滌的血水沾污了人間,匯集于五獄血湖。所以每個女人死去亡靈到陰間都要受到懲罰,道士必在出殯的頭夜通霄達旦關“蓮花”燈以超度,介時,將四張桌子抬到門口祭棚,三張桌子角對拼起外緣桌腿由一條布圍裹成網(wǎng)狀,上面架一張桌子,桌子上放一骨排凳,頂一曬筐。道士手執(zhí)表紙扎制的火把“領轉”,死者親眷各持一香跟在后面一路縱隊,從靈棚中布橋前到靈堂棺木后圍繞走上數(shù)圈。
由一名道士“扎姐”即扮死者靈魂訴苦乞求閻君開恩以免“投獄”之災,滿頭插金銀珠寶、金釵、系蝴蝶帽等道具,上穿大襟褂,下身穿紅百褶裙,左手執(zhí)折扇,右手捏手絹,足穿紅繡鞋模仿清人打扮走三寸金蓮步,主道士一手執(zhí)桃木劍,邊舞邊念《血湖眷》,開篇:爾時,太乙真人,端坐妙嚴天官,與諸仙眾談經(jīng)說法,忽見下界,怒氣沖天,驚動圣駕,習問其故,仙官奏曰:“乃是豐都山下,血湖血獄之中,名曰四方血獄,東血池、南血盆、西血山,北血海,中央血湖五獄。”然后念《嘆亡人》,認為亡女在生不敬天地、公婆,大斗小秤,至生產(chǎn)之時洗潑血水,命終亡靈須困入血湖之中三年,吃干三盆血水,方可轉造來生,道士劍插上表紙邊念咒語邊在地上火燭上點燃以破五獄,每破一獄“亡女”下臺與道士合舞,“罪女”(亡人魂靈即裝女道士代之)哭訴,(一訴懷胎十月哺乳三年之苦,介時道士邊舞邊念“十月懷胎”念畢感動閻君,閻君命小鬼潑去一盆血水,二訴三歲至婚后的養(yǎng)育之苦,閻君命小鬼潑去第二盆血水并贈“知足歌”。三訴死后親友憑吊只是過場、世態(tài)炎涼,閻君命小鬼潑去第三盆血水,送度亡人過奈何橋。)然后在道士帶領下與孝子、媳、女、婿一同穿過“五獄臺”則破一獄。
閻王說母親生育時血水沾污了空氣大地人間,為了替母親謝罪,將白天取回的水沖蘇木,孝子按長幼順序飲服,其味苦不堪言,通情的老大往往要多喝些,可本著一滴不能浪費的原則,最小的必須添凈碗底有的干脆用表紙將碗底擦凈,然后嚼吞表紙.晚上破獄后孝子托靈牌和至親批麻出行到三叉或十字路口“接亡”,沿途鑼鼓嗩吶齊鳴,路途散紙錢、放路燭,求山神土地不欺亡魂;路近的去墳地,在墳穴處的鄰墓墳頭掛表紙,以示亡魂將來報到以求“鄰居”不欺。
第二天黎明時分準備出殯事宜,敲喪鑼“催喪”(每次三下)即喚醒親友起床。孝子媳女婿出殯安葬忌諱“血葬”行為,即老人剛死就將其入土埋葬;舊時擇地搭柩屋停柩三年,號曰“神仙府”。出殯俗稱出喪。請地仙即風水先生選定吉日良辰,釘上系棺釘環(huán),扣住棺材,油漆棺縫,綁龍杠,覆棺幃,堂祭后“八仙”們熟練而敏捷地將棺材抬出門外,稱“捧板”。架在兩條板凳上,系上大木杠(稱龍杠),龍杠上綁上活公雞(后改作紙雞),公雞作引路幡,在哪里叫喪夫就在哪里停下。
孝子媳女婿跪匐在棺前,由喇叭佬或道士手托托盤里面裝上茶葉、米、一壺酒,斟酒“祭龍杠”,風水先生站在小板凳上左手扶官蓋,右手執(zhí)酒壺言道:“伏以(魯班),天地開張,日吉時良,黃吉開張運,祭龍大吉昌;日出東方一片紅,手拿金壺祭老龍,上達兵書托寶劍,下拿錫壺祭老龍;此酒何人所造?此酒何人所興?此酒本是杜康造,此酒本是杜康興;杜康、杜康,聽我言張,弟子借此酒,祭龍大吉昌;酒祭龍頭,子孫拜相又封侯;酒祭龍尾,子孫做官輕如水;酒祭東,子子孫孫在朝中;酒祭西,子子孫孫穿朝衣;酒祭四角,子孫有吃有喝”。每句眾丁壯必應“哈”,念完鑼鼓鞭炮齊奏,孝子親屬起身向遺體告別,哭聲大作,同時揭去神前簸箕,甩爛燒紙的瓦盆和照頭燈。“八仙”呼喝就位,即抬棺出行,出葬隊列,此時街巷家家門楣掛米篩以避魂,出喪隊伍走過方可取下.山區(qū)終年懸于門楣.前面是十余童子各持掛有彩幡的青竹椏(記有四筒四幡)、引魂幡,二者各執(zhí)一裝滿表紙的籃子,沿途、三叉、十字路口丟買路錢,意思是在前面驅散野鬼,二者吹喇叭嗩吶、二者各用扁擔前頭挑一篩金后頭吊一重物,手執(zhí)草把開道;后面是“八仙”抬著的靈柩,孝長子頭戴三根白布條巾做成的“涼冠帽”,手托托盤(間靈牌兩邊靈鞋)其余的孝子或女婿在兩邊撫棺推喪,因棺材不能途中著地,安排倆者各扛一條板凳,以供路祭或歇腳時架棺,孝媳、女在女性親眷的攙扶下邊哭邊走,后面親友,最后鼓樂隊,有鐃鈸、大小鑼、扁鼓等。
沿途派專人放炮、撒紙錢“買路”;逢橋遇廟還要停棺祭路神、廟神;經(jīng)過親友家門前,亦停頓接受祭拜,該親友還得備辦果品、糕點、茶水招待抬喪人等,統(tǒng)稱為“路祭”,一般路祭的親友早已在路途等候,祭桌上擺放果品、糕點,隊伍將近,親友焚香、紙、鳴炮跪拜,遇有路祭時,孝子化燒紙錢“復拜”,行叩首禮還拜,向設祭族人鄰里和“里、外兜”表示感謝。臨近墓地辭客,即讓女婿和一般親友先回,“八仙”呼喝抬棺在原地轉行一圈,稱為“回龍”。到了墓地靈柩放置預先擺好的條凳上,服喪孝子孫跪立于墓地前,移棺入井前先燃燒芝麻桔、稻草“暖井”,下葬時“里兜”松龍杠,取棺幃,撒祭米等,用繩將棺材放置墓穴,再以干石灰掩棺填井,助以沙土、石塊壘起墳包,做成土葬,墳頭安置石碑作為標記。城鎮(zhèn)實行火化與公墓安頓骨灰盒多用水泥砌井,青石或大理石作墓碑。
孝子孝孫及至親,將備辦的祭品如:縮頭神、紙衣帽箱、靈屋、紙馬到墳前空地墊上柴草燒毀,點火時由媳婦圍火堆撒茶葉米為防野鬼哄搶。然后砸碎碗盤數(shù)只曰砸登科碗,表示陪葬;焚燒時孝子敲擊銅鑼繞火堆奔跑數(shù)圈,意圖趕走搶劫的野鬼。孝子取下“涼冠”、“腰帶”、“草鞋”放置墳丘。最后所有親眷“過煙”,即取下頭上孝布在火焰上烤一下表示除去悔氣?;丶液髥适峦戤?道士用燒黑的石頭浸泡在碗里,拿竹枝沾水到親友家拋撒以消災。
覆山(亡人埋下第三天覆山又稱覆三)和做五七(亡人亡故的第三十五天)親眷各人手執(zhí)煙把照亮墳塋不使亡靈害怕,祭拜各人就地揀一把柴草帶回家丟在柴堆表示帶財。孝子守孝,在柩屋旁蓋茅屋一間,早起擦拭棺木,飲食由家人送至,白天耕耘夜晚歸宿于茅屋,三年期滿方可歸家。孝子布鞋頭年白色、二年灰色、三年黑色,對聯(lián)頭年白色、二年藍色、三年綠色。在外鄉(xiāng)戶外身死之人被視為“野鬼”,尸體忌入祖堂和家門,只能停放在郊外搭靈棚祭之。
無婚配子嗣的青年男女和少年兒童、男女嬰幼死亡一般不舉行葬禮。多是用幾塊普通木板釘成長方形木匣,將死者收殮,早上死,下午即抬上山挖坑埋葬。嬰兒及不滿周歲的死后被裝入土筐子,多起丘掩之。
靈樞停于堂屋中央,布置靈堂。死亡對于人們來說是沒有辦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們在這里誕生、成長,直到最后的死亡。幾千年來人們形成的喪葬禮儀,是既要讓死去的人滿意,也要讓活著的人安寧。在整個喪葬的過程中,是生者與死者的對話,兩者之間存在著一個堅韌的結——念祖懷親。這個結,表現(xiàn)在生者和死者之間的實體聯(lián)系中,也表現(xiàn)在兩者之間的精神聯(lián)系之中。而這就揭示了中國人生死觀的深層內涵。送終、穿壽衣、報喪、守靈、吊儀、喪服、大殮俗稱入殮、開吊、上飯、孝榜、堂祭、出殯俗呼出喪、祭祀山神土地、入穴暖壙、燒草、吃羹飯、剃孝頭、做七、做百日、做周年羹飯、三周年送神主入宗祠,即為上棚又稱進主等一整套禮儀。古時孝子有在墳前搭蓋茅舍居住、三年守孝不回家的前例,解放以后無此俗,死人埋下后,表示一應了結,以后守孝流于形式,輕描淡寫。
冬至日幾個管公先生碰頭召集全族人在堂心集中祭拜祖先,大門前,看那遠處祖墳山上枯草隨風擺動,甚是凄涼,全族子孫望墳一拜,以表寸草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