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類
表現(xiàn)手法 描寫類
修辭類
其他類
|
表現(xiàn)手法是一首詩在整體上采用的抒懷言志方式,即詩人是借助什么來把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的。
題型二:賞析手法類
提問方式:這首詩歌采用了何種表現(xiàn)手法?
提問變體:這首詩歌運用了怎樣的藝術(shù)手法(技巧)?
詩人是怎樣來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的?
正確解答:這類提問,著重點是詩歌整體的藝術(shù)表現(xiàn)特色,主要應(yīng)該從詩歌的整體構(gòu)思、詩歌整體的藝術(shù)技巧方面來解答。
常見錯誤:解答這類提問時,很多學(xué)生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對詩歌某個局部的修辭手法進行闡述,這是不對的。但在闡述具體某句詩時,是可以談及修辭手法的運用的。
[答題范式]明手法(用一兩個詞準(zhǔn)確指出用了何種手法)+闡運用(結(jié)合詩句闡釋說明詩人運用了這種手法的依據(jù))+析效果(此手法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或刻畫了什么形象,或表現(xiàn)了什么主旨)
【敘——析——評】
【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
|
抒情手法:(1)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2)間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詠史言志、借人物言志、用典抒情、懷古傷今、借古諷今、即事感懷等)
【手法解析】
一、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直抒胸臆就是直接對有關(guān)人物和事件表明愛憎態(tài)度的抒情方式。詩人在其詩作中袒露襟懷,不假掩飾地抒發(fā)激情、快意或愁緒。這種方式比較直觀。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抒發(fā)了女詞人慷慨激昂的人生理想,含蓄地批判了南宋朝廷茍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懦弱行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發(fā)了文天祥精忠報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英雄氣概。
登幽州臺歌 陳子昂
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析】詩句開門見山,直敘登上高臺后,“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愴涼意境,這意境引發(fā)了詩人感時傷事的情懷,想著天地悠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獨愴然而涕下”。
【練習(xí)】
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后回答問題。
從軍行 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fēng)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問:最后兩句采用的是___________的抒情方式,既表現(xiàn)了作者_________ 的思想,也反映了當(dāng)時唐王朝強盛國勢下的____________的民族心態(tài),讀來令人豪情滿懷。“牙璋”“鳳闕”“鐵騎”“龍城”采用的都是_______的修辭方法。
答案:直抒胸臆的表達方式;忠君報國和建功立業(yè)的思想;舉國上下尚武好戰(zhàn)的一往無前、戰(zhàn)無不勝的民族心態(tài);借代的修辭方法。
二、間接抒情
詩人們往往借助多種修辭藝術(shù),委婉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分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1、借景抒情
(前景后情、后景前情、情景交融):
“一切景語皆情語”,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憶江南》中詩人白居易借助于“紅勝火”的“江花”和“綠如藍”的“江水”表達出對江南水鄉(xiāng)的魂牽夢繞、久久不忘?!度鐗袅睢分欣钋逭諏Υ汗獾牧裟钕e之情,正是借助于海棠花一夜之間已是“綠肥紅瘦”的景象來抒發(fā)的。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
問:“朝雨”“柳色”除了寫春色外,還表達了哪些言外之意?
答:“朝雨”還烘托出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憂傷之情;“楊柳”象征離別,折柳相贈表示留戀之情,增加了濃厚的離別情意。
2、情景交融
這種方式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fā)感情,是一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情景交融包括三種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結(jié)情,三是緣情寫景。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guān)落日、夜月清風(fēng)、細雨微草、芭蕉殘荷、梧桐細雨、飛蓬浮萍、鴻雁閑鶴、長亭短亭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這些景物也就不再是純粹的自然之物了,而是承載傳遞了人們極為豐富復(fù)雜的思想情感。
注意樂景與哀景的關(guān)系:詩歌中只要有景語,就一定與作者的情感有關(guān),即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關(guān)于情景交融的鑒賞,關(guān)鍵在于情是何情,事實上也就是要求我們品味出景是何景了——哀景、樂景、愁景。一般情況下,是樂景寫樂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樂景襯哀情或哀景寫樂情的寫法。以樂景寫哀情或以哀景寫樂情,可以起到一倍增其哀樂的效果。
(是否情景交融,是判斷古典詩歌有無意境的標(biāo)志;而是否有意境,又是判斷古典詩歌是否為上乘之作的標(biāo)志。)
絕句二首(杜甫)
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
【析】全詩抒發(fā)了羈旅異鄉(xiāng)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
3、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也叫詠物抒懷,常常借助于所詠事物的一些特性,來寄托、傳達作者的志向、抱負和操守等。
蟬 虞世南
垂綏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fēng)。
【析】詩中三四句借蟬聲遠傳的獨特感受,道出了蘊含的真理,也就是立身品格高潔的人,不需要某種外在的憑借,自能聲名遠播,從而表達出對人的內(nèi)在品格的熱情贊頌和高度自信。
4、借古諷今(喻今、傷今)
詠史詩中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借歷史上的事件來諷喻當(dāng)朝。
臺城
臺城六代竟奢華,結(jié)綺臨春事最奢。
萬戶前門成野草,只緣一曲后庭花。
【析】全詩以臺城這一六朝帝王起居臨政的地方為題,描寫了六朝縱情作樂的荒淫生活,和野草叢生的凄涼景象形成了鮮明對比,把嚴(yán)肅的歷史教訓(xùn)化做了觸目驚心的具體形象,寄托了吊古傷今的無限感慨。
5、用典抒情:
用典: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歷史故事或古書中的詞語來說明白自己觀點的一種修辭方式。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用典的作用:能夠起到含蓄、洗練、委婉和聯(lián)想翩翩等作用。用典可以拓展意境,使詩詞情意顯得含蓄,達到字少意豐的效果。
理解用典,首先要熟悉典故來源,其次要理解典故與作者的關(guān)系(或是自比,或是對比襯托),在此基礎(chǔ)上,才可能理解作者借典故表達了什么情意。
例:王勃《滕王閣序》:馮唐易老、李廣難封,賈誼、梁鴻,
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李商隱《錦瑟》:“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6、敘事抒情:
在古風(fēng)作品中比較常見。如杜甫《兵車行》、白居易的《賣炭翁》等。
【區(qū)別幾組概念】:
一、 “借景抒情”、“觸景生情”與“寓情于景”
“借景抒情”是指詩人用某種感情看待某一景物或場景,在其筆下,這一景物或場景,也染上了某種感情的色彩。
“觸景生情”是指詩人見到某一景物,某一場景后,油然而引出的某種情感的抒發(fā)。
“寓情于景”是指詩人帶著由自己的遭遇或處境而產(chǎn)生的強烈感情(如歡樂、悲哀、苦悶、彷徨等),去觀察和描寫客觀的自然景物,并自覺或不自覺地把這種主觀感情熔鑄到客觀景物的描寫之中,以客觀之景來寄托感情。
(1)“借景抒情”與“觸景生情”的區(qū)別:
“借景抒情”是先有情,源情而選景,是有我之境,物皆著我顏色。“觸景生情”是先見景,自然景物的變化觸發(fā)了作者的聯(lián)想,引起和觸動了作者內(nèi)在的思想感情。
(2)“借景抒情”與“寓情于景”的區(qū)別:
“借景抒情”表達感情比較直接,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情”不見“景”;“寓情于景”表達感情時正面不著一字,讀完詩歌后的感受是見“景”不見“情”,但是仔細分析后卻發(fā)現(xiàn)詩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
例如:
1、2006年高考閱讀下面一首唐詩,按要求答題。(福建卷)
端居① 李商隱
遠書歸夢兩悠悠,只有空床敵素秋②。
階下青苔與紅樹,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①端居:閑居。②素秋:秋天的代稱。
問:這首詩的三、四兩句在藝術(shù)手法上有什么特點?請簡要分析。
答:在藝術(shù)手法上,這首詩第三、四句的最大特點是借景抒情(敘)。詩人借助對“青苔”、“紅樹”以及“雨”景、“月”色的描寫,(析)賦予客觀景物以濃厚的主現(xiàn)色彩,表達了悲愁、孤寂和思親的情感,營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圍。(評)
2、 滁洲西澗韋應(yīng)物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問:這首詩在情與景的抒寫上有何特色?試略作分析。
答:詩人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敘)詩人獨愛自甘寂寞安貧守節(jié)的澗邊幽草,無意居高媚時的黃鸝。郊野渡口一副水急舟橫的悠閑景象。(析)表露出詩人恬淡的胸襟以及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無奈而憂傷的情懷。(評)
3、 題菊花 黃巢
颯颯西風(fēng)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注)青帝:司春之神。
問:這首詩在情與景的表現(xiàn)上有何特色?
答:這首詩運用了觸景生情和虛實結(jié)合的手法,(敘)因見到菊花在秋天開放時冷寂,蝴蝶也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發(fā)揮想像自己若做了青帝就要改變菊花處境,讓它在春天同桃花一齊開放。(析)抒發(fā)了對菊花開不逢時的惋惜和不平之情。(評)
二、托物言志與借景抒情的區(qū)別
1、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詠物不是寫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風(fēng)景,而不是某種物品。
2、托物言志的“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專指熱愛、憎惡、贊美、快樂、悲傷等感情。
例如:閱讀下面一首詩,然后回答問題。(6分)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聽,不及林間自在啼。
本詩表現(xiàn)手法上最突出的特點是什么?從詩中能領(lǐng)悟到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答:
[答案]借物詠懷林中鳥與籠中鳥不同境遇的對比手法表達了對自由的熱情贊美,對束縛個性、禁錮思想、窒息性靈的憎惡和否定。
【小試牛刀】
1、閱讀下面這首唐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閩中秋思(杜荀鶴)
雨勻紫菊叢叢色,風(fēng)弄紅蕉葉葉聲。
北畔是山南畔海,只堪圖畫不堪行。
注:杜荀鶴,晚唐詩人。此詩是作者客居福建所作,后人評價極高。
(1)后人評說本詩工于煉字,請以“雨勻紫菊叢叢色,風(fēng)弄紅蕉葉葉聲”一聯(lián)為例試作簡析。(4分)
答:
(2)“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是詩人表情達意的最高境界。本詩的抒情方面即有此特點,試結(jié)合全詩,加以分析。(4分)
答:
答:(1)上聯(lián)當(dāng)中“勻”“弄”兩字,運用擬人的手法,使“雨”與“風(fēng)”情態(tài)畢現(xiàn),極富情趣;“叢叢”與“葉葉”二詞用疊字,增添了音樂性,瑯瑯上口,余味無窮。(4分)
(2)本詩以樂景寫哀情。前三句寫六,極盡明麗歡愉,與氣象開闊之能事,全無北國秋天之蕭瑟。末一句兩個“堪”字,則構(gòu)成心緒的對比。作者客居福建,他鄉(xiāng)雖美,但只堪圖畫,不能慰解思鄉(xiāng)之苦,詩歌無一句明言思鄉(xiāng)、思鄉(xiāng)之情卻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4分)
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后回答問題。(8分)
清 明
黃庭堅
佳節(jié)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垅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1)詩歌的首聯(lián)描寫了清明的哪兩種景象?請簡要分析。(4分)
答:
(2)詩歌的頸聯(lián)主要運用了哪兩種表現(xiàn)手法?請簡要分析。(4分)
答:
答:(1)一是就自然節(jié)氣而言的初春之景,桃李欣欣而笑,萬物復(fù)蘇,一派生機;作者以一“笑”字既寫出大自然的生機盎然,也寫出自己內(nèi)心的喜春之情;一是,清明是掃墓時節(jié),野田荒垅引發(fā)生死之悲,有感于人生價值問題。(評分標(biāo)準(zhǔn):“初春之景” 、“笑”的情感 、清明掃墓時節(jié)、“愁”的情感各 1分。)
(2)作者運用對比和用典的表現(xiàn)手法,借用“齊人有一妻一妾”(齊人“乞祭余”還不算,還 要向妻妾炫耀);介之推(甘愿燒死在綿山中也不出山)兩典故對比,在對比中諷刺了向權(quán)貴諂媚的卑鄙小人,贊揚了受迫害也決不改變操守的有氣節(jié)之士。
(評分標(biāo)準(zhǔn):對比手法、用典手法2分,分析 2分)
3、閱讀下面二首唐詩,完成相應(yīng)試題。(4分)
倦夜
杜甫
竹涼侵臥內(nèi),野月滿庭隅。
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無。
暗飛螢自照,水宿鳥相呼。
萬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①。
[注]①徂:消逝,流逝。
(1)從抒情方式看,前六句和后兩句的抒情方式有什么不同?(2分)
答:
(2)詩歌是從哪兩個方面來體現(xiàn)“倦”意的。(2分)
答:
答案:(1)前六句是借景抒情(或間接抒情),后兩句是直抒胸臆(或直接抒情)。(每小點1分,共2分)
(2)、自月升到月落,詩人不曾合眼,身倦;詩人心事重重,徹夜難眠,心倦。(每小點1分,共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