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精品-日韩经典一区二区三区-五月激情综合丁香婷婷-欧美精品中文字幕专区

分享

不同版本的《黃庭經(jīng)》鑒賞

 空空太極 2011-02-27
《黃庭經(jīng)》養(yǎng)生教育思想探微

《黃 庭 經(jīng) 》 是 道 家主 要 經(jīng) 典 之 一 , 是 一 部 談 養(yǎng) 生 修 真 之 術(shù) 的 道 家經(jīng) 書 。 現(xiàn) 傳 世 的 《 黃 庭 經(jīng) 》 有三 種 : 《 黃 庭 內(nèi) 景 經(jīng) 》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 《 黃 庭 中 景 經(jīng) 》 , 但 《 黃 庭 中 景 經(jīng) 》 系 后 人 所 作, 因 而 《 道 藏 》 僅 收 錄 內(nèi) 、 外 二 經(jīng) , 《 黃 庭 經(jīng) 》 即 指 該 二 經(jīng) 的 合 稱 。 《 黃 庭 經(jīng) 》 養(yǎng) 生 教 育 思想 圍 繞 長 生 久 視 、 強(qiáng) 身 健 體 之 目 的 , 立 足 于 哲 學(xué) 與 醫(yī) 學(xué) 兩 大 基 礎(chǔ) , 以 存 思 內(nèi) 視 、 漱 咽 津 液 、吐 納 行 氣 、 服 氣 積 精 為 主 干 , 兼 容 恬 淡 虛 無 、 心 專 意 精 、 守 一 養(yǎng) 神 、 臟 腑 調(diào) 養(yǎng) 等 原 則 與 方 法, 形 成 了 融 養(yǎng) 生 、 醫(yī) 學(xué) 、 哲 學(xué) 與 宗 教 于 一 體 的 名 垂 道 教 教 育 思 想 史 的 養(yǎng) 生 教 育 方 法 導(dǎo) 論 。 筆者 不 揣 淺 陋 , 欲 作 初 步 探 究 , 以 求 指 教 。

一 、 存 思 內(nèi) 視
  存 思 內(nèi) 視 是 《 黃 庭 經(jīng) 》 養(yǎng) 生 教 育 方 法 論 的 核心 內(nèi) 容 , 也 是 上 清 派 道 教 的 典 型 修 煉 方 法 之 一 。 要 訣 是 合 閉 雙 目 , 排 除 干 擾 , 消 除 雜 念 , 凝神 安 息 , 存 思 存 神 , 心 目 內(nèi) 視 , 俯 視 丹 田 , 久 可 延 壽 。 存 思 的 關(guān) 鍵 是 存 思 人 體 內(nèi) 諸 神 , 即 " 八 景 二 十 四 真 神 " 。 而 人 體 多 神 , 要 以 五 臟 為 主 , 因 而 " 存 思 之 功 , 以 五藏 ( 臟 ) 為 盛 。 " 1 《 黃 庭 經(jīng) 》 十 分 重 視 存 思 五 臟 六 腑 神 , 它 說 : " 存 思 百 念 視 節(jié) 度 , 六 腑 修 治 勿 念 故 , 行 自 翱 翔 入 天 路 。 " 2 教 育 人們 在 修 煉 時(shí) 要 做 到 存 念 身 中 百 神 , 呼 吸 上 下 有 頻 律 、 按 節(jié) 次 , 存 念 臟 腑 之 神 , 忘 記 以 前 的 一切 , 這 樣 存 思 內(nèi) 視 臟 腑 之 神 達(dá) 到 最 佳 地 步 , 便 會(huì) 翱 翔 飄 逸 , 羽 化 升 仙 。 又 說 : " 高 研 恬淡 道 之 園 , 內(nèi) 視 密 盼 盡 睹 真 , 真 人 在 己 莫 問 鄰 , 何 處 遠(yuǎn) 索 求 因 緣 。 " 3 教化 人 們 更 要 珍 視 此 法 , 因 為 存 思 內(nèi) 視 不 僅 可 以 內(nèi) 視 臟 腑 之 神 , 而 且 經(jīng) 過 深 鉆 細(xì) 研 、 恬 淡 寡 欲, 精 思 內(nèi) 視 可 以 涉 入 " 道 之 園 " , 深 入 領(lǐng) 悟 " 道 " 之 內(nèi) 含 與 真 諦 , 方知 真 人 、 真 道 就 在 身 中 , 何 必 要 遠(yuǎn) 求 于 他 方 呢 ? 《 黃 庭 經(jīng) 》 還 教 育 人 們 在 運(yùn) 用 存 思 內(nèi) 視 法 進(jìn)行 修 煉 養(yǎng) 生 時(shí) , 還 需 伴 隨 默 念 經(jīng) 書 , 它 說 : " 恬 淡 閉 視 內(nèi) 自 明 , 物 物 不 干 泰 而 平 , 愨 矣匪 事 老 復(fù) 丁 , 思 詠 玉 書 入 上 清 。 " 4 修 煉 者 閉 目 存 思 , 潛 神 入 靜 , 內(nèi) 觀 臟腑 , 心 境 自 明 , 凝 神 入 境 , 外 物 不 干 , 泰 和 莊 嚴(yán) , 誠 實(shí) 無 事 ; 若 入 此 狀 態(tài) , 就 默 誦 玉 書 《 上清 黃 庭 內(nèi) 景 經(jīng) 》 , 便 會(huì) 朗 然 洞 徹 , 老 能 返 壯 , 病 能 復(fù) 康 。
  為此 , 《 黃 庭 經(jīng) 》 還 分 門 別 類 地 教 育 人 們 去 存 思 內(nèi) 視 臟 腑 之 神 , 并 從 色 、 形 、 氣 、 服 飾 等 方 面作 了 許 多 描 述 。 《 黃 庭 內(nèi) 景 經(jīng) · 心 部 章 第 十 》 說 : " 心 部 之 宮 蓮 含華 , 下 有 童 子 丹 元 象 " , " 丹 錦 飛 裳 披 玉 羅 , 金 鈴 朱 帶 坐 婆 娑 " , " 臨 絕 呼 之 亦 登 蘇 , 久 久 行 之 飛 太 霞 。 " 5 心 神 名 丹 元 , 紅 色 , 外 裹 白 色 薄膜 , 像 未 開 之 蓮 花 ; 存 思 內(nèi) 視 心 神 , 可 以 救 人 于 危 絕 , 長 期 堅(jiān) 持 就 能 飛 升 成 仙 。 再 如 : " 或 精 或 胎 別 執(zhí) 方 , 桃 孩 合 延 生 華 芒 , … … 可 用 存 思 登 虛 空 , 殊 途 一 會(huì) 歸 要 終 , … … 五形 完 堅(jiān) 無 災(zāi) 殃 。 " 6 言 脾 神 能 幫 男 子 藏 精 、 女 子 藏 胎 , 存 思 下 黃 庭 、 下 丹田 神 , 能 使 陰 陽 二 氣 久 盛 不 衰 , 使 五 臟 完 美 健 壯 , 無 災(zāi) 無 病 。 存 思 與 其 他 養(yǎng) 生 方 法 同 時(shí) 并 用可 達(dá) 殊 途 同 歸 、 合 三 為 一 之 目 的 。 總 之 , 對(duì) 心 神 、 腦 神 、 脾 神 、 肝 神 、 肺 神 、 腎 神 、 膽 神 等都 要 經(jīng) 常 存 思 , " 閉 目 內(nèi) 眄 自 相 望 " 7 , 長 此 以 往 , " 晝 夜 思之 可 長 存 " 8 。 
二 、 吐 納 服 氣
  吐 納 服 氣 , 又 稱 呼 吸 行 氣 , 是 道 家 道 教 傳 統(tǒng)的 養(yǎng) 生 教 育 方 法 。 先 秦 《 莊 子 · 刻 意 篇 》 就 提 出 " 吐 故 納 新 " 養(yǎng) 生 之 法 ; 東 漢 《老 子 河 上 公 注 》 亦 主 張 " 呼 吸 行 氣 " ; 魏 晉 時(shí) 期 , 此 法 更 加 盛 行 , 各 種 關(guān) 于 吐 納服 氣 之 書 大 量 涌 現(xiàn) 。 因 此 , 《 黃 庭 經(jīng) 》 極 力 倡 導(dǎo) 和 教 育 人 們 使 用 此 法 去 養(yǎng) 生 。 它 說 :
  赤 珠 靈 裙 華 茜 粲 , 舌 下 玄 膺 生 死 岸 , 出 青入        玄 二 氣 煥 , 子 若 遇 之 升 天 漢 。 9
    呼 吸 元 氣 以 求 仙 , … … 朱 鳥 吐 縮 白 石 源 , … … 三 氣 右 回 九 道 明 , 正 一 含 華 乃 充 盈 。 10
    梁 丘 子 將 " 赤 珠 靈 裙 華 茜 粲 " 解釋 為 " 玄 膺 " , 即 舌 之 外 象 。 舌 下 的 氣 管 是 人 體 生 命 的 關(guān) 卡 , 若 能 通 過 此 氣 管 經(jīng)
  常吐 納 陰 陽 二 氣 , 就 會(huì) 煥 然 朗 徹 , 升 天 成 仙 。 而 要 想 成 仙 , 就 必 須 呼 吸 天 地 陰 陽 、 四 時(shí) 、 五 行之 氣 ; 否 則 會(huì) 出 現(xiàn) 相 反 之 結(jié) 果 。 梁 丘 子 解 釋 : " 朱 鳥 , 舌 象 ; 白 石, 齒 象 ; 吐 縮 , 導(dǎo) 引 津 液 。 謂 陰 陽 之 氣 流 通 不 絕 , 故 曰 源 。 " 11 可 知 呼 吸要 通 過 鼻 口 、 舌 齒 , 吐 納 陰 陽 仙 氣 供 人 體 享 用 , 成 為 生 命 之 源 。 只 要 三 丹 之 氣 源 源 不 斷 在 體內(nèi) 循 環(huán) , 就 會(huì) 使 人 存 正 守 一 , 神 氣 華 榮 , 乘 物 而 升 。
  《 黃 庭 經(jīng) 》 認(rèn) 為 , 吐 納 服 氣 的 主 要 生 理 器 官 是鼻 口 , 呼 吸 行 氣 , " 隨 鼻 上 下 開 兩 耳 " 12 , 它 還 教 育 教 徒 要 廣 泛 使用 此 法 養(yǎng) 生 , 因 為 吐 納 服 氣 有 以 下 幾 大 好 處 : 一 是 吐 納 服 氣 能 維 持 正 常 的 生 理 活 動(dòng) , 滿 足 肌體 正 常 需 求 。 " 呼 吸 廬 間 以 自 償 , 子 保 完 堅(jiān) 身 受 慶 。 " 13 將 元 氣 吸入 體 內(nèi) 以 補(bǔ) 償 消 耗 去 的 氧 氣 , 從 而 保 證 人 體 完 堅(jiān) , 生 命 正 常 。 二 是 呼 吸 行 氣 有 利 于 調(diào) 和 血 脈, 融 通 津 液 , 強(qiáng) 身 健 體 。 " 呼 吸 虛 無 見 吾 形 , 強(qiáng) 我 筋 骨 血 脈 盛 " 的 原 理 是 有 科 學(xué)依 據(jù) 的 。 三 是 呼 吸 能 促 進(jìn) 津 液 滋 生 , 從 而 潤 澤 口 舌 及 周 身 , 能 起 滋 喉 潤 肺 的 作 用 。 《 太 上 黃庭 外 景 經(jīng) 飛 喜 烤  諞 弧 吩 疲 o " 呼 吸 廬 間 入 丹 田 , 玉 池 清 水 灌 靈 根 。 " 15 務(wù) 成 子 注 : " 呼 之 則 出 , 吸 之 則 入 , 呼 吸 元 氣 , 會(huì) 丹 田 中 。 " " 口 為 玉 池 太和 宮 , 唾 為 清 水 美 且 鮮 。 唾 而 咽 之 雷 電 鳴 , 舌 為 靈 根 常 滋 榮 。 " 16 在 鼻 口納 新 氣 時(shí) , 便 會(huì) 刺 激 唾 腺 分 泌 唾 液 , 先 潤 舌 , 后 潤 喉 與 肺 , 從 而 不 至 于 出 現(xiàn) 口 干 舌 燥 , 喉 疼肺 脹 的 癥 狀 。 四 是 吐 納 服 氣 可 以 調(diào) 陰 陽 , 止 饑 渴 。 它 說 : " 獨(dú) 食 太 和 陰 陽 氣 , 故 能 不 死天 相 溉 , … … 通 我 精 華 調(diào) 陰 陽 。 " 17 使 陰 氣 上 升 , 陽 氣 下 降 合 會(huì) , 聚 于 六合 ( 人 體 小 宇 宙 ) , 萌 生 五 味 , 常 自 服 食 天 自 溉 之 , 這 樣 可 達(dá) 到 調(diào) 陰 陽 、 益 精 華 之 目 的 。 此外 , 務(wù) 成 子 在 注 釋 " 呼 吸 廬 間 以 自 償 " 時(shí) , 又 賦 予 了 新 的 釋 義 : " 呼 吸 元 氣, 皆 會(huì) 頭 中 , 降 于 口 中 , 含 而 咽 之 , 則 不 饑 渴 。 " 18 后 來 的 辟 谷 修 煉 術(shù) 即源 于 此 。 五 是 經(jīng) 常 吐 納 元 氣 可 以 成 仙 成 真 。 《 黃 庭 經(jīng) 》 將 吐 納 服 氣 養(yǎng) 生 法 融 于 宗 教 神 學(xué) 之 中, 使 養(yǎng) 生 教 育 方 法 論 帶 上 了 宗 教 神 秘 主 義 色 彩 , 從 " 呼 吸 元 氣 以 求 仙 " 19 可 以 看 出 , 《 黃 庭 經(jīng) 》 極 力 主 張 吐 納 服 氣 的 主 要 目 的 之 一 就 是 為 得 道 成 仙 , 長 生 不 死 。

三 、 漱 咽 津 液

   《 黃 庭 經(jīng) 》 有 十 多 處 談 到 教 育 人 們 去 漱 咽 津液 , 潤 澤 肌 體 , 通 利 腑 臟 , 久 生 不 衰 。 何 為 " 津 液 " ? " 津 液 " 亦 名胎 津 、 玉 液 、 醴 泉 、 靈 液 , 此 液 生 于 口 中 , 與 常 液 不 同 , 通 過 煉 氣 而 生 , 清 涼 甘 美 , 若 經(jīng) 常漱 咽 津 液 , 可 以 添 光 增 顏 , 光 澤 宜 人 , 祛 邪 去 病 , 延 年 益 壽 ; 而 且 " 津 液 醴 泉 通 六 府 " 20 , 漱 咽 津 液 還 能 滋 肝 肺 , 和 脾 胃 , 通 榮 衛(wèi) , 固 精 氣 , 養(yǎng) 神 根 。 《 黃 庭經(jīng) 》 從 津 液 的 來 源 、 貯 所 、 運(yùn) 行 及 功 能 均 作 了 敘 述 。 在 《 黃 庭 內(nèi) 景 經(jīng) · 口 為 章 第 三 》 中 說 : " 口 為 玉 池 太 和 宮 , 漱 咽 靈 液 災(zāi) 不 干 , 體 生 光 華 氣 香 蘭 , 祛 滅 百 邪 玉 煉 顏 。 " 21 口 是 產(chǎn) 生 與 存 貯 津 液 之 所 , 玉 液 產(chǎn) 生 之 后 , 要 使 用 功 法 漱 咽 下 喉 入 體 , 金 和 玉 映 , 心 開 神 明, 金 華 充 盈 , 體 增 光 華 , 肌 膚 增 顏 , 卻 除 病 邪 。 同 時(shí) , 內(nèi) 、 外 經(jīng) 均 對(duì) 咽 津 給 頭 發(fā) 、 牙 齒 、 舌及 血 脈 的 益 處 也 作 了 多 處 描 述 , 以 教 育 人 們 去 仿 效 此 法 。 《 黃 庭 經(jīng) 》 云 : 
   調(diào) 和 精 華 治 發(fā) 齒 , 顏 色 光 澤 不 復(fù) 白 , 下 于 嚨喉 何 落 落 。 22 
   調(diào) 理 五華 精 發(fā) 齒 , 三 十 六 咽 玉 池 里 , 開 通 百 脈血 液 始 , 顏 色 生 光 金 玉 澤 , 齒 堅(jiān) 發(fā) 黑 不 知 白 。 23 
   玉 池 清 水 上 生 肥 , 靈 根 堅(jiān) 固 老 不 衰 。 24
   由 上 可 見 , 外 景 經(jīng) 與 內(nèi) 景 經(jīng) 對(duì) 此 問 題 的 論 述大 意 一 致 , 只 是 內(nèi) 景 經(jīng) 對(duì) 外 景 經(jīng) 又 作 了 較 為 詳 細(xì) 的 闡 述 , 由 此 亦 可 證 明 外 景 經(jīng) 先 于 內(nèi) 景 經(jīng) 。內(nèi) 、 外 二 經(jīng) 均 認(rèn) 為 , 欲 使 頭 發(fā) 潤 澤 光 亮 , 牙 齒 堅(jiān) 硬 潔 白 , 最 好 刻 苦 修 煉 , 調(diào) 和 津 液 , 下 漱 咽之 , 玉 液 如 肥 , 長 期 堅(jiān) 持 即 可 血 脈 通 暢 , 齒 堅(jiān) 發(fā) 黑 , 靈 根 ( 舌 ) 滋 潤 , 面 色 光 澤 , 神 采 奕 奕。 此 外 , 《 黃 庭 經(jīng) 》認(rèn) 為 , 漱 咽 津 液 還 有 止 渴 充 饑 之 作 用 , 說 " 存 漱 五 牙 不 饑 渴 " 25 。 務(wù) 成 子 將 " 五 牙 " 釋 為 " 五 行 之 生 氣 以 配 五 臟 " 26 。 若 能 按 道 教 要 訣 修 煉 并 服 食 由 五 氣 所 生 之 津 液 , 便 會(huì) 消 除 饑 餓 。 " 結(jié) 珠 固 精 養(yǎng) 神 根 , … … 閉 口 屈 舌 食 胎 津 , 使 我 遂 煉 獲 飛 仙 。 " 27 梁 丘 子 注 : " 結(jié) 珠 , 謂 咽 液 , 先 后 相 次 如 結(jié) 珠 ; 固 精 , 不 妄 泄 ; 神 根 , 形 軀 也 。 " 28 結(jié) 珠 咽 津 , 臟 腑 可 養(yǎng) 神 根 , 入 下 丹 田 可 固 精 氣 , " 如 是 循 環(huán) 不休 , 直 至 百 千 萬 次 , 功 同 乳 轉(zhuǎn) 醍 醐 , 而 古 人 所 謂 ' 玉 液 還 丹 ' , 不 外 是 矣 " 29 閉 口 屈 舌 常 食 玉 液 , 便 會(huì) 感 到 修 煉 自 如 , 飄 飄 入 仙 。
四 、 積 精 寶 精
    精 , 是 人 身 " 三 寶 " 之 一 , 是 構(gòu)成 人 體 和 維 持 生 命 活 動(dòng) 的 物 質(zhì) 基 礎(chǔ) 。 《 黃 帝 內(nèi) 經(jīng) 》 說 : " 夫 精 者 , 身 之 本 也 。 " 30 精 有 兩 個(gè) 來 源 : 一 是 先 天 之 精 , 來 自 于 父 母 的 生 殖 之 精 ; 二 是 后 天 之 精 , 來自 于 脾 胃 所 化 生 的 水 谷 精 氣 , 守 藏 于 五 臟 , 若 五 臟 六 腑 的 精 滿 溢 則 下 藏 于 腎 。 中 醫(yī) 理 論 認(rèn) 為, 先 天 之 精 與 后 天 之 精 均 藏 于 腎 。 腎 中 精 氣 是 否 充 盈 , 對(duì) 健 康 長 壽 有 直 接 影 響 , 因 此 , 道 教歷 來 很 重 視 精 氣 的 保 養(yǎng) , 《 太 平 經(jīng) 》 云 : " 人 欲 壽 , 當(dāng) 愛 氣 尊 神 重 精 " ; 葛 洪 的《 抱 樸 子 內(nèi) 篇 · 釋 滯 第 八 》 也 認(rèn) 為 修 仙 的 關(guān) 鍵 " 在 于 寶 精 行 氣 " 。 《 黃 庭 經(jīng) 》 尤其 強(qiáng) 調(diào) 精 氣 保 養(yǎng) 對(duì) 人 體 健 康 的 作 用 , 它 認(rèn) 為 積 精 寶 精 主 要 包 括 兩 個(gè) 方 面 : 一 是 累 氣 積 精 , 秘藏 精 氣 ; 二 是 慎 守 精 室 , 固 守 不 泄 。
   首 先 , 內(nèi) 、 外 經(jīng) 均 十 分 重 視 積 精 累 氣 對(duì) 修 道成 仙 的 重 要 作 用 。 《 黃 庭 內(nèi) 景 經(jīng) · 仙 人 章 第 二 十 八 》 說 : " 仙 人 道 士 非 有 神 , 積 精 累 氣以 為 真 。 " 31 修 仙 學(xué) 道 之 人 , 并 非 有 別 種 神 奇 手 段 , 之 所 以 能 成 真 成 道 ,長 生 久 壽 , 主 要 是 善 于 積 精 累 氣 罷 了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中 部 經(jīng) 第 二 》 也 說 : " 仙 人 道 士非 異 有 , 積 精 所 致 和 專 仁 。 " 32 仙 人 道 士 沒 有 特 別之 法 , 只 是 通 過 積 精 累氣 , 育 養(yǎng) 精 氣 , 專 心 一 意 , 修 養(yǎng) 仁 德 , 才 達(dá) 到 德 合 道 真 的 修 煉 結(jié) 果 。 如 何 去 " 積 精 累 氣 " 呢 ? 《 黃 庭 經(jīng) 》 教 化 人 們 說 : " 呼 吸 元 氣 以 求 仙 , 仙 公 公 子 已 可 前 , 朱 鳥 吐 縮白 不 源 , 結(jié) 精 育 胞 化 生 身 。 " 33 呼 吸 元 氣 , 服 食 胎 息 , 導(dǎo) 引 津 液 , 陰 陽 之氣 流 通 不 絕 , 故 能 孕 生 精 氣 , 助 于 成 仙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上 部 經(jīng) 第 一 》 也 說 : " 方 寸 之中 謹(jǐn) 蓋 藏 , 精 神 還 歸 老 復(fù) 壯 。 " 34 若 能 常 用 服 氣 累 氣 法 , 日 積 月 累 , 回 環(huán)于 方 寸 之 中 , 以 立 命 根 , 即 可 還 精 歸 神 、 返 老 還 壯 。 不 僅 服 氣 累 氣 利 于 積 精 , 而 且 咽 津 至 腎亦 能 化 為 精 。 " 太 上 隱 環(huán) 八 素 瓊 , 溉 益 八 液 腎 受 精 。 " 35 修 煉 到 一定 時(shí) 候 , 喉 嚨 中 就 會(huì) 產(chǎn) 生 八 素 瓊 液 , 咽 下 腎 宮 就 能 化 為 玉 精 。 這 里 所 談 盡 管 不 科 學(xué) , 但 已 初步 意 識(shí) 到 腎 為 生 精 、 藏 精 之 所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說 : " 五 臟 之 主 腎 最 精 。 " 36 腎 神 滋 潤 六 腑 、 主 延 壽 , 故 《 黃 庭 內(nèi) 景 經(jīng) · 經(jīng) 歷 章 第 三 十 二 》 說 : " 兩 腎 之 神 主 延 壽 。 " 所 以 , 欲 積 精 生 精 , 必 須 首 先 保 養(yǎng) 好 腎 。 
      其 次 , 《 黃 庭 經(jīng) 》 教 育 人 們 要 重 視 慎 守 精室 、 固 守 不 泄 在 養(yǎng) 生 中 的 重 要 作 用 。 《 黃 庭 內(nèi) 景 經(jīng) · 常 念 章 第 二 十 二 》 說 : " 急 守 精 室勿 妄 泄 , 閉 而 寶 之 可 長 活 。 " 37 若 能 斷 絕 淫 欲 , 急 守 精 室 , 精 不 外 泄 , 閉室 寶 精 , 必 能 延 長 生 命 。 對(duì) 此 內(nèi) 、 外 篇 的 說 法 幾 乎 完 全 一 致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上 部 經(jīng) 第 一 》說 : " 長 生 要 慎 房 中 急 , 棄 捐 淫 欲 專 子 精 , 寸 田 尺 宅 可 治 生 , 雞 子 長 留 心 安 寧 , … … 閉子 精 門 可 長 活 。 " 38 《 黃 庭 內(nèi) 景 經(jīng) · 瓊 室 章 第 二 十 一 》 也 說 : " 長生 至 慎 房 中 急 , 何 為 死 作 令 神 泣 , 忽 之 禍 鄉(xiāng) 三 靈 歿 , 但 當(dāng) 吸 氣 錄 子 精 , 寸 田 尺 宅 可 治 生 。 " 39 內(nèi) 、 外 經(jīng) 均 極 力 主 張 寶 精 止 精 , 教 育 人 們 戒 慎 房 事 , 閉 房 止 精 , 守 精不 懈 , 永 保 康 壽 。 相 反 , 放 縱 淫 欲 , 房 中 妄 泄 , 則 會(huì) 氣 亡 液 漏 , 髓 骨 枯 竭 , 傷 精 失 神 , 敗 壞身 體 , 縮 短 壽 命 。 因 此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總 結(jié) 說 : " 閉 塞 命 門 如 玉 都 , 壽 傳 萬 歲 年 有 余。 " 40 
五 、 恬 淡 虛 無
《黃 庭 經(jīng) 》 養(yǎng) 生 教 育 觀 認(rèn) 為 , 不 管 是 進(jìn) 行 存 思 內(nèi) 視 、 吐 納 服 氣 , 還 是 進(jìn) 行 積 精 寶 精 、 漱 咽 津 液, 都 需 要 努 力 保 持 恬 淡 虛 無 。 恬 淡 清 靜 、 致 虛 無 為 是 道 家 哲 學(xué) 思 想 的 重 要 內(nèi) 容 , 也 是 道 教 養(yǎng)生 修 仙 的 基 本 要 求 。 《 黃 庭 經(jīng) 》 所 言 之 恬 淡 虛 無 包 括 客 觀 環(huán) 境 與 主 觀 心 境 兩 方 面 。 一 方 面 ,修 煉 黃 庭 者 要 居 于 安 靜 虛 寂 之 地 , 方 能 免 除 外 界 干 擾 , 專 心 致 志 地 去 修 行 養(yǎng) 生 。 《 黃 庭 內(nèi) 景經(jīng) · 常 念 章 第 二 十 二 》 說 : " 虛 無 寂 寂 空 中 素 , 使 形 如 是 不 當(dāng) 污 ,九 室 正 虛 神 明 舍 , 存 思 百 念 視 節(jié) 度 。 " 41 養(yǎng) 生 者 應(yīng) 居 虛 無 寂 靜 的 空 間 , 猶如 懸 于 虛 空 靜 謐 的 空 中 , 使 人 的 形 體 不 受 任 何 外 界 影 響 與 玷 污 , 這 樣 人 腦 九 竅 就 會(huì) 保 持 虛 靜, 為 養(yǎng) 生 存 思 創(chuàng) 造 了 良 好 的 外 部 環(huán) 境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中 部 經(jīng) 第 二 》 也 說 : " 作 道 優(yōu) 游深 獨(dú) 居 , 扶 養(yǎng) 性 命 守 虛 無 。 " 42 教 育 道 教 徒 們 修 道 養(yǎng) 生 應(yīng) 當(dāng) 隱 身 藏 形 , 與世 絕 逾 , 獨(dú) 居 深 山 , 避 世 隱 居 。 另 一 方 面 , 修 煉 者 要 保 持 平 靜 的 心 境 , 做 到 恬 淡 無 為 無 私 無欲 , 拋 去 一 切 私 心 雜 念 和 主 觀 妄 想 , 力 求 思 想 虛 空 , 這 樣 既 利 于 修 道 成 仙 , 又 利 于 體 安 身 康。 為 此 《 黃 庭 經(jīng) 》 作 了 如 下 論 述 : 
     虛 無 自 然 道 之 固 , 物 有 自 然 道 不 煩 , 垂 拱無 為 身 體 安 , 虛 無 之 居 在 幃 間 , 寂 寞 廓 然 口 不 言 , 修 和 獨(dú) 立 真 人 宮 , 恬 淡 無 欲 游 德 園 , 清 靜香 潔 玉 女 前 , 修 德 明 達(dá) 神 之 門 。 43 
     虛 無 是 自 然 之 道 的 根 本 要 求 , 修 道 者 理 應(yīng)遵 從 自 然 之 道 , 恪 守 無 為 , 保 持 虛 靜 , 獨(dú) 守 寂 寞 , 恬 淡 無 欲 , 心 中 無 物 , 心 靜 如 水 , 口 不 妄言 , 歸 志 洞 虛 , 寂 然 自 修 , 昧 然 獨(dú) 息 , 不 貪 榮 譽(yù) , 不 圖 私 欲 , 棄 捐 世 俗 , 必 然 會(huì) 清 靜 香 潔 ,心 達(dá) 志 通 , 自 得 歡 樂 , 身 體 安 康 , 益 壽 延 年 。
六 、 守 一 養(yǎng) 神
神 , 與 精 、 氣 合 稱 " 三 寶 " , 此 三 者 是 構(gòu)成 人 體 生 命 運(yùn) 動(dòng) 的 三 大 基 本 要 素 。 道 教 養(yǎng) 生 教 育 觀 中 所 談 之 " 神 " 有 兩 層 含 義 :一 是 指 生 命 活 力 , 即 中 醫(yī) 所 說 的 " 神 氣 " 、 " 神 機(jī) " 等 ; 二 是 指 精 神活 動(dòng) , 包 括 思 維 活 動(dòng) 、 意 識(shí) 活 動(dòng) 、 情 感 活 動(dòng) 等 。 神 , 在 人 體 中 具 有 調(diào) 節(jié) 體 內(nèi) 外 環(huán) 境 的 能 力 。神 在 則 安 康 , 神 失 則 恍 惚 。 《 黃 庭 經(jīng) 》 特 別 注 重 體 內(nèi) " 神 " 的 養(yǎng) 護(hù) , 為 此 專 門 提出 五 臟 六 腑 藏 神 說 。 因 心 是 神 明 之 主 , 故 《 黃 庭 經(jīng) 》 特 別 關(guān) 照 養(yǎng) 護(hù) 心 神 , " 專 守 心 神 轉(zhuǎn)相 呼 , 觀 我 神 明 辟 諸 邪 。 " 44 而 養(yǎng) 神 之 關(guān) 鍵 是 要 守 一 , 何 為 " 守 一 " ? " 守 一 " 是 道 家 道 教 一 貫 強(qiáng) 調(diào) 的 養(yǎng) 生 方 術(shù) 。 老 子 的 " 載 營 魄 抱 一 " 45 被 后 世 道 教 所 發(fā) 展 。 《 太 平 經(jīng) 》 說 到 " 守 一 " 的 地 方 很 多, 認(rèn) 為 " 夫 一 者 , 乃 道 之 根 也 , 氣 之 始 也 , 命 之 所 系 屬 , 眾 心 之 主 也 。 " 46 故 曰 " 古 今 要 道 , 皆 言 守 一 。 " 47 守 一 可 以 長 生 久 視 。 《 黃 庭 經(jīng) 》繼 承 了 這 一 思 想 , 它 說 : 
玄 元 上 一 魂 魄 煉 , 一 之 為 物 叵 卒 見 。 48 
一 至 不 久 升 虛 無 , 方 寸 之 中 念 深 藏 。 49 
三 五 合 氣 其 本 一 , … … 子 能 守 一 萬 事 畢 , 子 自 有 之 持 無 失 。 50
    《 黃 庭 經(jīng) 》 也 認(rèn) 為 " 一 " 是 天 地之 根 , 人 命 之 本 。 " 一 " 深 藏 于 每 人 體 內(nèi) , 只 要 修 煉 者 善 于 " 守 一 " 則 可 萬 事 自 畢 , 存 神 養(yǎng) 神 。 如 何 去 " 守 一 " 呢 ? 《 太 平 經(jīng) 》 認(rèn) 為 " 一 " 就 是 心 、 意 、 志 。 《 黃 庭 經(jīng) 》 繼 承 了 這 一 說 法 , 所 以 它 認(rèn) 為 " 守 一 " 的 關(guān)鍵 是 要 心 精 意 專 , 專 心 致 志 。 故 曰 : " 心 精 意 專 內(nèi) 不 傾 。 " 51 能 知守 一 , 精 誠 專 一 , 就 能 真 正 養(yǎng) 神 , 從 而 內(nèi) 部 思 想 不 亂 。 《 黃 庭 經(jīng) 》 教 化 人 們 在 養(yǎng) 生 修 煉 時(shí) 要常 用 此 法 , 尤 其 在 存 思 時(shí) 更 要 心 精 意 專 , 勤 修 苦 煉 。 它 說 : " 晝 夜 七 日 思 勿 眠 , 子 能 行此 可 長 存 , 積 功 成 煉 非 自 然 , 是 由 精 誠 亦 由 專 。 " 52 之 所 以 能 長 時(shí) 間 堅(jiān) 持存 思 修 煉 , 是 由 于 長 年 累 月 地 堅(jiān) 持 心 誠 專 一 地 艱 苦 修 煉 的 結(jié) 果 。
七 、 腑 臟 調(diào) 養(yǎng) 
   《 黃 庭 經(jīng) 》 養(yǎng) 生 教 化 的 重 點(diǎn) 在 腑 臟 , 大 部 分篇 幅 用 在 了 五 臟 六 腑 生 理 表 征 與 醫(yī) 學(xué) 功 能 上 。 既 然 五 臟 六 腑 是 人 體 的 核 心 所 在 , 那 么 修 煉 養(yǎng)生 , 預(yù) 防 疾 病 的 重 點(diǎn) 也 應(yīng) 當(dāng) 在 于 腑 臟 調(diào) 養(yǎng) 。 《 黃 庭 經(jīng) 》 已 意 識(shí) 到 腑 臟 調(diào) 養(yǎng) 在 養(yǎng) 生 中 的 重 要 性, 故 曰 : " 經(jīng) 歷 六 腑 藏 卯 酉 , 通 我 精 華 調(diào) 陰 陽 。 " 53 重 點(diǎn) 講 津 液 在經(jīng) 過 腑 臟 時(shí) , 能 促 進(jìn) 調(diào) 養(yǎng) , 進(jìn) 而 通 達(dá) 臟 腑 之 精 華 , 調(diào) 和 陰 陽 之 氣 , 促 進(jìn) 新 陳 代 謝 , 防 止 疾 病產(chǎn) 生 。 還 說 : " 歷 觀 五 臟 視 節(jié) 度 , 六 腑 修 治 潔 如 素 。 " 54 五 臟 六 腑各 有 所 主 , 各 有 自 己 的 運(yùn) 行 節(jié) 奏 與 規(guī) 律 ( 節(jié) 度 ) , 要 注 意 按腑 臟 各 自 的 節(jié) 度 去 調(diào) 養(yǎng) 。 切 勿 不 顧 其 節(jié) 奏 與 規(guī) 律 妄 為 , 若 此 必 然 招 致 病 擊 周 身 。 這 里 的 " 素 " 是 指 平 常 、 平 素 、 正 常 之 意 。 若 能 依 生 理 規(guī) 律 去 調(diào) 養(yǎng) 修 治 臟 腑 , 則 能 保 持 生 理 活 動(dòng) 像 平 素 一 樣 正 常 運(yùn) 行 。 如 何 進(jìn) 行 腑 臟 調(diào) 養(yǎng) 呢 ? 《 黃 庭 經(jīng) 》 教 育 人 們 應(yīng) 注 意 以 下 幾 方 面 : 一 要 做 到 恬 淡 無 欲 、 清 靜 無 為 , 這 樣 為 腑 臟 調(diào) 養(yǎng) 創(chuàng) 設(shè) 了 優(yōu) 雅 的 環(huán) 境 與 良 好 的 心 境 , 也 直 接 利 于 有 些 腑 臟 的 調(diào) 養(yǎng) 與 保 健 。 " 恬 淡 無 欲 養(yǎng) 華 莖 " 55 , " 清 靜 無 為 神 留 止 , 精 神 上 下 開 分 理 。 " 56 恬 淡 清 靜 有 利 于 養(yǎng) 神 , 有 利 于 調(diào) 養(yǎng) 。 二 要 注 意 津 液 在 腑 臟 調(diào) 養(yǎng) 中 的 作 用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說 : " 津 液 醴 泉 通 六 腑 " 57 , 可 以 滋 腑 潤 臟 , 調(diào) 和 血 脈 , 促 進(jìn) 人 體 正 常 代 謝 功 能 的 發(fā) 揮 。 三 要 重 視 沐 浴 洗 漱 口 腔 對(duì) 腑 臟 調(diào) 養(yǎng) 的 作 用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說 : " 沐 浴 華 池 生 靈 根 , 三 府 相 得 開 命 門 , 五 味 皆 至 善 氣 還 , 被 發(fā) 行 之 可 長 存 。 " 58 沐 浴 玉 池 , 主 潤 臟 腑 , 體 舒 心 愉 , 六 合 之 中 自 生 五 味 , 演 而 食 之 , 正 氣 上 升 , 修 行 修 煉 , 即 可 長 生 。 四 要 重 視 汗 水 對(duì) 臟 腑 調(diào) 養(yǎng) 的 作 用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教 育 人 們 說 : " 通 利 血 脈 汗 為 漿 , 修 護(hù) 七 竅 去 不 祥 。 " 59 汗 出 若 漿 , 通 利 血 脈 , 滋 潤 皮 膚 , 保 護(hù) 七 竅 , 利 于 調(diào) 養(yǎng) 。 現(xiàn) 代 醫(yī) 學(xué) 證 明 , 出 汗 屬 于 新 陳 代 謝 的 一 部 分 , 可 以 帶 出 體 內(nèi) 垃 圾 , 釋 放 體 內(nèi) 熱 量 , 使 腑 臟 多 余 熱 量 得 以 釋 放 , 從 而 降 低 體 溫 , 保 護(hù) 體 溫 正 常 。 可 見 , 汗 水 對(duì) 臟 腑 調(diào) 養(yǎng) 具 有 重 要 輔 助 作 用 。 五 要 特 別 注 重 脾 對(duì) 其 他 臟 腑 調(diào) 節(jié) 的 促 進(jìn) 作 用 。 《 黃 庭 外 景 經(jīng) 》 養(yǎng) 生 教 育 觀 認(rèn) 為 : " 脾 中 之 神 主 中 宮 , 朝 會(huì) 五 臟 列 三 光 , 上 合 天 門 會(huì) 明 堂 , 通 利 六 腑 調(diào) 五 行 。 " 60 外 景 經(jīng) 認(rèn) 為 脾 宮 為 下 黃 庭 宮 , 是 五 臟 六 腑 神 明 之 主 , 眾 神 會(huì) 聚 于 此 , 可 仰 觀 三 光 , 通 利 六 腑 , 調(diào) 和 陰 陽 。 脾 保 養(yǎng) 得 好 , 功 能 強(qiáng) 健 , 則 六 腑 通 暢 , 邪 氣 卻 走 , 正 氣 內(nèi) 守 , 能 更 好 地 促 進(jìn) 其 他 腑 臟 的 調(diào) 養(yǎng) 與 保 健 。(轉(zhuǎn)載)



念經(jīng)的靈驗(yàn)

有一位先生勤修道家的"黃庭經(jīng)",每日勤念《上清黃庭內(nèi)景經(jīng)》。這個(gè)法門很特殊,必須有持長齋,恬談寡欲,生活清祥才容易感應(yīng).他初修時(shí)深具信心,也在家中安置道場(chǎng)奉黃庭真人.
黃庭,是指內(nèi)藏中的脾,因黃色而名.內(nèi)景者,為內(nèi)藏的景象.勤習(xí)此經(jīng)據(jù)說能在閉目時(shí)看到自己內(nèi)藏的情形.
經(jīng)過一個(gè)月后,果然,在夢(mèng)中看到.首先出現(xiàn)的嬰兒有哭啼聲,它是腎神,名玄冥,字育嬰.后又見脾之神,形狀亦如嬰兒忽然消失又復(fù)得,因脾神名魂停也.隔數(shù)日.夢(mèng)中見一條由廁所排出的水管,流出大量污水.他當(dāng)時(shí)不知其意,到了次日清晨便溺時(shí)發(fā)現(xiàn)尿液渾濁,狀如夢(mèng)境般,才恍然明白.又隔了一天,一切如常.因?yàn)樗S心I病,時(shí)而感到不適.從此,腎病完全好了.足見此經(jīng)的靈驗(yàn).這里順便提及,不要迷于神怪,要掀神秘的外衣,堅(jiān)持修習(xí),自得好處。



《黃庭經(jīng)》概述

《黃庭經(jīng)》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經(jīng)典,屬于洞玄部。大約在晉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山東濟(jì)寧魏華存(字賢安)女士經(jīng)過了長達(dá)近40年的漫長修行,忽一日,太極真人安度明、東華大神方諸青童、扶桑碧阿陽谷神王景林、小有仙女、清虛真人王褒等諸位神仙降臨華存女士修行百日的洞中對(duì)她說:“你專注三清,勤苦到如此境地,我等受扶桑大帝君之命,特授你神真之道。”并拿出《上清真經(jīng)》31卷:“我昔潛心學(xué)道,遇南極夫人,西城王君,授我寶經(jīng),誦經(jīng)習(xí)行,才成真人,今日全部傳授與你。”隨后,清虛真人王褒畢恭畢敬執(zhí)書而祝:“奉泰帝之命,于良辰吉日,以褒昔精思于陽洛山的寶書,傳與魏華存,計(jì)31卷,華存當(dāng)謹(jǐn)守明法,修真成仙。”授畢,眾真人隱形而去。 魏華存女士將自己的心得和上述理論的精華部分進(jìn)行融合、精研、提煉,歷時(shí)數(shù)年,終于寫出了集中國古代醫(yī)學(xué)、養(yǎng)生、道學(xué)之大成的《黃庭經(jīng)》?!饵S庭經(jīng)》分《太上黃庭內(nèi)景玉經(jīng)》、《太上黃庭外景玉經(jīng)》兩部,以七言韻文著成,系統(tǒng)地提出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的理論和相應(yīng)修煉方法,成為影響中國1000多年的道教養(yǎng)生修煉專著。關(guān)于經(jīng)名“黃庭”一辭,《正統(tǒng)道藏》染丘子注序:“黃者,中央之色也;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地中人中;內(nèi)指事,即腦中心中脾中,故曰“黃庭”。內(nèi)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諭,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內(nèi)象諭,即血肉筋骨臟腑之象也。心居身內(nèi),存觀一體之象色,故曰內(nèi)景也。王明《黃庭經(jīng)考·釋題》說:“按黃庭三宮,上宮腦中,中宮心中,下宮脾中,黃為中央之色,庭為四方之中,并具中義。內(nèi)景者,含氣養(yǎng)精,內(nèi)視神象:似義取雙關(guān)。” 

《內(nèi)景經(jīng)》又稱《上清黃庭內(nèi)景玉經(jīng)》,歷代稱它是魏晉間道士養(yǎng)生之書,是一部繼承漢代“五臟神”之說,以身體臟腑各有所主的理論為基礎(chǔ),結(jié)合道教人身百脈關(guān)竅各有司神之說,分別論述了人體各主要器官的大致情狀以及主要生理功能,其中有十四章著重闡述了人體五臟及膽腑的生理作用。經(jīng)中認(rèn)為心是臟腑之王,能知寒熱、和榮衛(wèi)、通血脈、調(diào)陰陽;心開竅于口舌,能吐納五臟之氣,識(shí)別五行之味。所以人能心安,就可以體和無病身不枯。 

經(jīng)中認(rèn)為肝主謀慮,藏血、魂魄之居。肝開竅于目,如日月之明,五行之關(guān)鏡。肝氣上與三焦氣合,下為口中津液,津液過玄膺、明堂入丹田,真氣流布,百骸受潤,則無疾病。脾為倉廩之本,納谷物生味道,化糟粕。它認(rèn)為脾居中央,橫在胃上,外應(yīng)臉色;脾胃相合供應(yīng)營養(yǎng),那么血脈通暢,筋骨強(qiáng)健、肌膚豐潤、營養(yǎng)全軀,就能延年益壽。故重視脾的功能,稱脾為下黃庭宮、人體的根本、五臟的要樞。肺為氣之本,開竅于鼻,布?xì)庥谄吒[,主耳目聰明。認(rèn)為肺氣起自三焦,能調(diào)理五臟之元?dú)?,人若能把津液吞進(jìn)丹田,那么膚色亮澤,百脈通暢,齒堅(jiān)發(fā)黑,不會(huì)衰老。腎者精之處,先天之本,元?dú)庵?,主骨。?jīng)中認(rèn)為腎主五臟六腑、九竊津液之相連,開竅于耳,腎氣充足,則耳聰目明,筋強(qiáng)骨健、百脈通暢。又腎藏精,認(rèn)為人若止精可長壽。經(jīng)文認(rèn)為,膽主決斷,為六腑之精。人若膽、力互用,能攝虎兵。又認(rèn)為膽外名于眉目之間,喜怒皆行此處,憤則發(fā)上沖冠。

《內(nèi)景經(jīng)》又吸收《河上公老子章句》及《太平經(jīng)》中“五臟神”的觀念,認(rèn)為人體各部位都有神靈居住。三部八景二十四神,是指上部八景神鎮(zhèn)在人身上元宮中,中部八景神鎮(zhèn)在人身中元宮中,下碚八景神鎮(zhèn)在下元宮中。若能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神,則三田五臟的真氣調(diào)和,不會(huì)有疾病,甚至能乘云升仙。人體正是靠這些神的主宰,才是以維持生理活動(dòng)正常地進(jìn)行,才能“形與神具”。這些神有別于超自然力量的神,而是主宰人體生理活動(dòng)的“功能神”。道教認(rèn)為人體多神,而以五臟神為主,故重視存思五臟神的色、形、氣、服飾、姓名等?!秲?nèi)景經(jīng)》認(rèn)為存思五臟神萬病都可消除,存思之法當(dāng)作學(xué)仙之道,要求存思身中百神,呼吸上下如一而除雜念。
《內(nèi)景經(jīng)》對(duì)存思心神的論述最多,認(rèn)為心有神靈,且是五臟之王,倘若經(jīng)常存思心神,那么陰陽和順,臟腑調(diào)勻,均無疾病。存思肝神:肝屬東方木位,主青,故肝氣旺盛清而且長時(shí),如東方之木主春,肝為生氣之本,閉目冥想生氣遍照體內(nèi)五臟之腑,與臟腑相應(yīng),上為五色云,如日月星辰光亮明徹,久久即可自己內(nèi)視臟腑。存思脾神:脾居中宮,存思脾神,即可增長精氣,延長壽命,心虛洞鑒,神靈自通。存思肺神:肺為金宮,在五臟之上,狀似華蓋。童子、白云都是指肺神。當(dāng)喘息不定呼吸不暢、身體不快時(shí),就趕緊存思肺神,便能調(diào)和六氣而無災(zāi)害,常用此道,可保形體不枯衰。存思腎神:腎為水宮。玄闕園,喻指腎之外形。童子、水王都是指腎神。當(dāng)人正生病時(shí),就應(yīng)立即存思腎神,這樣便能逢兇化吉,免除疾病而能升天成仙。“內(nèi)視”是存思法中一種重要思想,就是指修煉者閉目存思,潛神入定后,內(nèi)觀形體,神氣充溢而使體內(nèi)朗然洞徹的景象。

《內(nèi)景經(jīng)》提出“三丹田”之說,每一丹田中各居著一位神,故有“三神”:眉間內(nèi)入三寸為上丹田宮,也叫“泥丸宮”。泥丸宮在一身之首,是百神之主,泥丸百節(jié)都有神,它們都受腦主持而排定坐次,泥丸九真都穿紫衣羅裳,人們只要意守上丹田,存思九真神,就可以延壽不老。中丹田就是指心,又叫“絳宮”。六腑五臟息息相關(guān),共同維持人體正常運(yùn)轉(zhuǎn),它們各有所轄,有不同的運(yùn)作方式,但都受心主宰,故心存則五臟六腑聽令而正常運(yùn)行。人們?nèi)粢馐刂械ぬ?,存思不舍,自?huì)長生。下丹田又叫氣海、精門、名關(guān)元、命門等,在臍下三寸處。道經(jīng)認(rèn)為下丹田是人命的根基、陰陽的門戶、五氣的本元;是男子藏精、女子藏胎之處,內(nèi)有真神赤子居住,故稱下丹田為“命門”、“生門”或“生宮”。“核孩”,指宮中的陰陽神名,也叫“伯桃”,字“合延”。人們?nèi)粢馐叵碌ぬ?,存思陰陽之神,則陰陽之氣不衰,生命不枯。與三丹田相對(duì)應(yīng),《內(nèi)景經(jīng)》還提出三黃庭之說:上黃庭宮在腦中,與上丹田相應(yīng);中黃庭宮也與中丹田一致,都在心中;只是下黃庭宮在脾中,與下丹田不一致?!秲?nèi)景經(jīng)》就是以三丹田和三黃庭為樞紐,注重存思三部八景二十四真神,強(qiáng)調(diào)積累精氣作為長生要訣,即“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為真”。

《內(nèi)景經(jīng)》還講到存思身外之物,即存思日月星辰:調(diào)整體內(nèi)元?dú)?,使與所攝取的日月星辰的外氣相結(jié)合。經(jīng)中數(shù)處講到此法,“出日入月呼吸存”,“高奔日月吾上道,郁儀結(jié)磷善相保,乃見玉清虛無老,可以回顏填血腦。”存思日月星辰,便有相應(yīng)的仙人相保,就可以返還章顏,讓精氣充沛血脈腦際?!秲?nèi)景經(jīng)》強(qiáng)調(diào)修煉存思之法必須精誠苦修,“至道不煩決存真”,“能存玄真萬事畢,一身精神不可失”,“晝夜七日思勿眠,子能行此可長存,積功成煉非自然,是由精誠亦由專”,這些都強(qiáng)調(diào)修煉要專心一臻致、矢志不移,也只有如此,才能得以登仙入道?!饵S庭經(jīng)》所述的一些內(nèi)修養(yǎng)生之術(shù),與《周易參同契》的煉丹之道相結(jié)合,在唐宋時(shí)期流變?yōu)閮?nèi)丹道,成為中唐以后道教煉丹養(yǎng)生方術(shù)的主流,所以《黃庭經(jīng)》與《周易參同契》都對(duì)后代道教產(chǎn)生重要影響。




黃庭經(jīng)講義 
   
  陳 攖 寧 
《黃庭經(jīng)》不著撰人姓氏,也不著年代,世傳由晉魏夫人流傳下來,當(dāng)是魏晉間道流所作,隋唐時(shí)出現(xiàn)《黃庭內(nèi)景經(jīng)》,由此原《黃庭經(jīng)》稱為《外景經(jīng)》,而《黃庭經(jīng)》之名成為內(nèi)、外兩篇的總稱。其后又有《中景經(jīng)》,宋鄭樵《通志》中曾有著錄,《道藏》中收有李千乘注本。但通常所說的《黃庭經(jīng)》不包括《中景經(jīng)》在內(nèi)。 
   
    《內(nèi)景經(jīng)》從《外景經(jīng)》推演而出,并非出于一時(shí)一人之手,但兩篇內(nèi)容都是講述道教養(yǎng)生修持的方術(shù),宣揚(yáng)神仙信仰,理法貫通,無分內(nèi)外。《黃庭經(jīng)》文字多術(shù)語,辭意隱約,不易了解。種種注本,各有師承,說法不同,大致而言,北派重在清凈,南派重在陰陽。陳攖寧先生在辛酉年撰有《黃庭經(jīng)講義》,對(duì)其中玄理和方法擇要解說,宣通疑滯,淺顯明白,有助于初學(xué)者理解《黃庭經(jīng)》的主要內(nèi)容。 
   
    陳攖寧 (1880—1969),近代著名道教學(xué)者。安徽懷寧人。清末秀才,畢業(yè)于安徽高等政法學(xué)堂,無意仕途,轉(zhuǎn)而學(xué)道,歷游各地道教名山,尋師訪友,窮研仙道之學(xué)。早年寄居北京白云觀,通讀明刊《道藏》,因其舊目錄體例混亂,乃按各書內(nèi)容,改訂為十四大類。中年居住上海,任仙學(xué)院教授,主編《揚(yáng)善半月刊》、《仙學(xué)月刊》,注釋、校訂道書多種。1957年后曾任中國道教協(xié)會(huì)副會(huì)長、會(huì)長,主持道教研究工作。晚年研究靜功修持,主張由后天神氣合一,返還先天性命,再使先天之性命合一,歸本于清凈自然。從事道教研究六十多年,治學(xué)精勤,通曉道教內(nèi)、外丹經(jīng)及養(yǎng)生修持之道,對(duì)中醫(yī)理論也有湛深研究,在道教界有廣泛影響。著作有《黃庭經(jīng)講義》、《孫不二女丹詩注》、《靈源大道歌白話注解》、《太平經(jīng)的前因后果》、《靜功療養(yǎng)法》等。 
   
    現(xiàn)將《黃庭經(jīng)講義》校訂后刊出,表示我們對(duì)陳攖宇先生的懷念。 
   
  一九八零年二月王偉業(yè)校訂 
   
  弁 言 
   
    《黃庭經(jīng)》不著撰人名氏及時(shí)代,惟陶隱居《真誥》云: “上清真經(jīng),晉哀帝興寧二年南岳魏夫人授其弟子,使作隸字寫出,數(shù)傳而后,為某某竊之,因濟(jì)浙江,遇風(fēng)淪漂,惟《黃庭》一篇得存。”然考魏夫人為晉之任城人,司徒魏舒之女。名華存,字賢安,幼而好道,攝心夷靜。年二十四,適太保椽?jiǎng)⑽?字幼彥),生二子,長曰璞,次曰瑕,其后幼彥物故,夫人攜二子渡江。璞為溫太真司馬,至安成太守。瑕為陶太尉從事,至中郎將。夫人在世八十三年,晉成帝咸和九年化去。以時(shí)推之,興寧二年較此尚后三十年,則魏夫人辭世久矣。《真誥》所謂授其弟子者,或是夫人生時(shí)諸弟子得其口授,后始筆錄,否則早有隸字寫本秘藏,至興寧二年,方傳世耳。 
   
    《黃庭》舊有《內(nèi)景》、《外景》二篇,《真誥》所指,殆《內(nèi)景》篇也。晉王右軍有《黃庭經(jīng)》楷書,歷代傳刻,以為珍寶,即《外景》篇也。當(dāng)右軍時(shí)代,《內(nèi)景》尚未行世,自無所謂《外景》之名,故右軍所寫,祇稱《黃庭》。后人據(jù)《真誥》之言,遂滋疑義,蓋未知此經(jīng)原有先后之分,內(nèi)外之別也。兩篇文字未必出于一手,而精理貫通,體用相備,真知個(gè)中消息者當(dāng)不復(fù)存歧視。故呂純陽真人《題宿州天慶觀詩》云:“肘傳丹錄千年術(shù),口誦黃庭兩卷經(jīng),鶴觀古壇槐影里,悄無人跡戶常扃。”又陸放翁《道室雜興詩》云:“身是秋風(fēng)一斷蓬,何曾住處限西東,棋秤窗下時(shí)聞雹,丹灶崖間夜吐虹。采藥不辭千里去,釣魚曾破萬年功,白頭始悟頤生妙,盡在黃庭兩卷中。”又《書懷詩》云:“早佩黃庭兩卷經(jīng),不應(yīng)靈府雜膻腥,憑君為賣金鴉嘴,歸去秋山劇茯苓。”所謂兩卷經(jīng)者,非即《內(nèi)景》與《外景》乎 ?東坡嘗書《黃庭內(nèi)景》,復(fù)仿其文體而為之,備極推崇。世儒狃于晉帖,漫謂《內(nèi)景》非真,其識(shí)詎出蘇、陸二公之上耶。 
   
    又,從來著丹經(jīng)者多言男子之事,女丹訣自有別傳,而《黃庭經(jīng)》則歷代女真以之得道者,頗不乏人,是尤屬丹家之要旨,為玄門之總持矣。第是經(jīng)文義曼衍,多立名詞,設(shè)譬語,雖無奧賾隱密之談,然學(xué)者讀之,罕能知味。余承同志之勖,就兩篇文蘊(yùn),沈潛探索,擇其精要,分類詮釋,務(wù)使辭皆能解,理盡可通,庶幾玄圃丹臺(tái)資為先路云爾。 
   
  第一章 黃 庭 
   
    欲讀《黃庭經(jīng)》必先知 “黃庭”二字作何解說,“黃”乃土色,土位中央,“庭”乃階前空地,名為“黃庭”,即表中空之義。吾人一生,自臍以上,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機(jī)向上。自臍以下,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機(jī)向下。其生理之總機(jī)關(guān),具足上下之原動(dòng)力者,植物則在根干分界處,人身則在臍。嬰兒處胎,鼻無呼吸,以臍帶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后,臍之功用立止,而鼻竅開矣。修持口訣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歸根之謂。根者何?臍內(nèi)空處也。臍內(nèi)空處,即“黃庭”也。 
   
    引證《黃庭經(jīng)》本文: 
   
    “上有魂靈下關(guān)元,左為少陽右太陰,后有密戶前生門,出日入月呼吸存。”(《內(nèi)景經(jīng)》第二章) 
   
    “上有黃庭下關(guān)元,后有幽闕前命門。”(《外景經(jīng)》) 
   
    “黃庭真[中]人衣朱衣,關(guān)門牡籥闔兩扉,幽闕使[俠]之高巍巍,丹田之中精氣微。”(《外景經(jīng)》) 
   
    魂靈即心神。關(guān)元在臍下三寸,左陽右陰,言其理耳,若必求藏府經(jīng)絡(luò)部位以實(shí)之,恐近于穿鑿。密戶在身后腰部。生門即臍。涵虛子云: “合上下前后左右,暗藏一個(gè)中字,此中乃虛無竅也。外日月一往一來,內(nèi)日月一顛一倒,綿綿呼吸,均在此虛無竅中。”今按呼為出,吸為入,出為辟,入為闔,辟為陽,闔為陰,陽為日,陰為月,故曰“出日入月呼吸存”。黃庭之下即是關(guān)元,關(guān)元之上即是黃庭,故曰:“上有黃庭下關(guān)元”。《內(nèi)景經(jīng)》云“上有魂靈下關(guān)元”,則謂黃庭之上有心神,黃庭之下有關(guān)元耳,辭雖異而義同。幽闕即生門,生門即臍,針灸家名為神闕,又名氣舍。命門即密戶,在背脊骨第十四椎下,即第二腰椎骨之部,修煉家以心神注守黃庭,名曰黃庭真人。心色本赤,故曰衣朱衣。神入氣中,氣包神外,如牝牡之相銜,故曰牡籥。闔兩扉者,喻陰陽相紐。高巍巍者,即《參同契》所云“先天地生,巍巍尊高”之意。丹田者,乃結(jié)丹之所,如播種子于田中,自然生苗結(jié)實(shí),成熟可期,故名曰田。精氣微之微字,最宜領(lǐng)會(huì),如易教之潔凈精微,老氏之微妙玄通,方盡其用。蓋丹道雖不外乎積精累氣而成,然徒知執(zhí)著精氣之粗跡,將何以臻神化哉。 
   
    附注:后世丹書所言黃庭之部位,與本經(jīng)微有不同,然大體無妨,可不具論。 
   
  第二章 泥 丸 
   
    泥丸即上丹田,在頭頂中,針灸家名百會(huì)穴,乃腦也,為修持最重要之關(guān)鍵。當(dāng)行功時(shí),運(yùn)周天火候,必后升前降,升到泥丸終,降自泥丸始,所謂還精補(bǔ)腦也。 
   
    夫腦髓之體極精,腦髓之用至靈,其成也,乃間接由元?dú)饣?。其虧也,非物質(zhì)直接所能補(bǔ)足。人當(dāng)中年以后,每患腦力薄弱,常欲求助于助于藥,然藥無補(bǔ)腦之效。惟有修持功夫借陰陽升降之機(jī),化生靈質(zhì),日積月累,方可使腦髓漸充,回復(fù)原狀,或更覺超勝,于是性有所寄而命有所歸。 
   
    引證《黃庭經(jīng)》本文: 
   
    “至道不煩訣存真,泥丸百節(jié)皆有神。” “一部[面]之神宗泥丸,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園一寸處此中。” “但思一部壽無窮,非各別住居腦中。”(《內(nèi)景經(jīng)》第七章) 
   
    “瓊室之中八素集,泥丸夫人當(dāng)中立。” (《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一章) 
   
    “保我泥丸三奇靈,怡淡閉觀內(nèi)自明。” (《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一章) 
   
    “問誰家子在我身,此人何去入泥丸。” (《內(nèi)景經(jīng)》第十九章) 
   
    道法以簡要為貴??谠E雖多,重在存真。存即存想,真即真人,言存想吾身真人之所在也。真人即神。雖周身百節(jié)皆有神,惟泥丸之神為諸神之宗。泥丸一部,有四方四隅。并中央,共九位,皆神之所寄,而當(dāng)中央方園一寸處乃百神總會(huì)。修煉家不必他求,但存思一部之神已可享無窮之壽。因此一部之神非散居別處,而居腦中。腦為人身之宰,得其之宰,則易為功也。瓊室即腦室。八素即四方四隅之神。泥丸夫人即腦室中央之神。名為夫人者,謂腦屬陰性,宜靜不宜動(dòng)。靜則安,動(dòng)則傷,本于老子守雌之義也。三奇即三元。三元即元精、元?dú)狻⒃?。恬淡謂節(jié)嗜欲,少謀慮。閉視為閉目返觀。此言保養(yǎng)腦中精、氣、神之法,惟在返觀內(nèi)照也。誰家子乃內(nèi)丹之喻名。內(nèi)丹既結(jié)于下田,是不可不遷。遷將何去 ?即上入泥丸。蓋返觀內(nèi)照,乃靜以養(yǎng)性之功,丹成上遷,乃動(dòng)以凝命之術(shù),作用雖異,道理則同。 
   
  第三章 魂 魄 
   
    自來言魂魄者,理論至賾,不可畢陳,挈其大綱,約有十說: 
   
    一、以陰陽論魂魄者?!抖Y祀》陳氏注曰: “魂者陽之靈而氣之英,魄者陰之靈而體之精?!痘茨献印犯哒T注曰:“魂者陽之神,魄者陰之神。” 
   
    二、以五行論魂魄者?!吨熳尤珪吩唬?“魂屬木,魄屬金,所以說三魂七魄是金木之?dāng)?shù)也。” 
   
    三、以五藏論魂魄者。《內(nèi)經(jīng)》云: “心藏神,肝藏魂,腎藏精,肺藏魄。”“隨神往來者謂之魂,并精出入者謂之魄。”此言魂與神為一家,魄與精的一家,正合丹道東三南二,木火為侶,西四北一,金水同宮之說。 
   
    四、以鬼神論魂魄者?!抖Y ·祭義》曰:“氣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氣即魂意?;昱c氣古人常合為一談,如“延陵季子骨肉歸于土,魂氣無不之”之語,可見。 
   
    五、以動(dòng)靜論魂魄者?!缎岳泶蠼稹芬稳逭f,云: “動(dòng)者魂也,靜者魄也。”動(dòng)靜兩字括盡魂魄。凡能運(yùn)用作為皆魂使之爾,魄則不能也。 
   
    六、以升降論魂魄者?!吨熳尤珪吩唬?“人將死時(shí)熱氣上出,所謂魂升也,下體漸冷,所謂魄降也。” 
   
    七、以志氣論魂魄者?!吨熳尤珪芬K氏《易解》曰: “眾人氣勝志而為魄,志勝氣而為魂。” 
   
    八、以思量與記憶論魂魄者。宋儒黃勉齋曰: “人只有個(gè)魂與魄,人記事自然記得底是魄,如會(huì)恁地搜索思量底便是魂。魂主經(jīng)營,魄主受納。” 
   
    九、以知覺與形體論魂魄者?!抖Y ·祭義》陳氏注曰:“人之知覺屬魂,形體屬魄,如口鼻呼吸是氣,那靈處便屬魂,視聽是體,那聰明處便屬魄。” 
   
    十、以生成之先后論魂魄者?!洞呵镒笫蟼鳌吩疲?#8220;人生始化曰魄,既生魄,陽曰魂。”后儒為之解曰:始化是胎中略成形時(shí),人初間才受得氣,便結(jié)成個(gè)胚胎模樣是魄,既成魄,便漸漸為動(dòng),屬陽曰魂。 
   
    以上諸說,各有不同,合而觀之,或可于中取得一較為明確之印象,至其相互之關(guān)系則猶有說焉。《內(nèi)經(jīng)》曰:“魂魄畢具,乃成為人。”薛生白注曰:“氣形盛則魂魄盛,氣形衰則魂魄衰?;晔瞧侵庋?,魄是魂之根柢。魄陰主藏受,故魄能記憶在內(nèi)?;觋栔鬟\(yùn)用,故魂能動(dòng)作發(fā)揮。二物本不相離,精聚則魄聚,氣聚則魂聚,是為人物之體,至于精竭魄降,則氣散魂游,而無所知矣。”又,朱子曰:“無魂則魄不能以自存,今人多思慮役役,魂多與魄相離,老氏便只要守得相合。老子云,載營魄,是以魂守魄。蓋魂熱而魄冷,魂動(dòng)而魄靜,能以魂守魄,則魂以所守而益靜,魄以魂而有生意?;曛疅岫鷽觯侵涠鸁?,惟二者不相離,故其陽不燥,其陰不滯,而得其和矣。不然則魂愈動(dòng)而魄愈靜,魂愈熱而魄愈冷,二者相離,則不得其和而死矣。水,一也?;穑?。以魂守魄,以二守一,則水火因濟(jì)而不相離,所以永年也。”朱說頗合于丹家魂魄相拘之旨。 
   
    引證《黃庭經(jīng)》本文: 
   
    “百谷之實(shí)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亂神明胎氣零,那從返老得還嬰,三魂勿勿魄糜傾,何不食氣太和清,故能不死入黃寧。”(《內(nèi)景經(jīng)》第三十章) 
   
    “玄元上一魂魄煉,一之為物最罕見[叵卒見],須得至真乃顧盼,至忌死氣諸穢賤。”(《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七章) 
   
    “魂欲上天魄入淵,還魂返魄道自然。”(《外景經(jīng)》) 
   
    “垂絕念神死復(fù)生,攝魂還魄永無傾。”(《內(nèi)景經(jīng)》第十一章) 
   
    “和制魂魄津液平。”(《內(nèi)景經(jīng)》第十一章) 
   
    “高拱無為魂魄安。”(《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三章) 
   
    人賴百谷以養(yǎng)身,調(diào)五味以悅口,而大患即由此而生。葷腥臭氣足以穢亂吾人之神明,致使胎中所受之先天元?dú)鈴愦M,如何能得返老還童之效?魂飄魄喪,后悔何追。若能漸絕谷食,專心食氣,保養(yǎng)太和,則可長生。然修持之道至為玄妙,陰陽不可偏勝,魂魄必宜合煉。魂魄合煉者,即是由后天之陰陽復(fù)歸于先天之一氣。但此氣最不易得,有真有偽。真者純是清靈生氣。偽者中含穢質(zhì)死氣,乃大忌也。道家所以貴乎魂魄相拘者,因魂之性每戀魄,魄之性每戀魂,不忍分離。不幸以人事之逼迫,使魂不能不升,魄不能不降,魂魄分離則人死矣。返還之道亦是順其魂魄自然相戀之性而已,夫人當(dāng)生命垂絕之時(shí),茍一念至誠,存想吾人身中元神,尚可多延殘喘,況知魂魄相拘之道者,豈有傾危之患乎。夫攝魂還魄,雖有作用,惟貴在和平,而不可偏激。偏則不和,激則不平。茍魂魄能和,則氣可化津,津亦化氣,周身津氣潤澤流通,自無不平之患矣。修煉之術(shù)先有為而后無為,和平之極,歸于靜定,魂魄自然安寧。 
   
  第四章 呼 吸 
   
    前三節(jié)雖略具理論,尚未言明學(xué)者致功之方。丹訣數(shù)十家,深淺各別,而其下手之訣皆不外乎呼吸作用。氣存則人生,氣竭則人死,呼吸所關(guān),顧不重歟。普通之人徒知以口食谷,不知以鼻食氣。雖終日呼吸不斷,然此等呼吸大部出多入少,粗而短,不能細(xì)而長,急而淺,不能緩和深,乃修持之大忌也。修持之道貴在以神取氣,使神入氣中,氣包神外,打成一片,結(jié)成一團(tuán),紐成一條,氣成一點(diǎn),則呼吸歸根,不至于散漫亂動(dòng),而漸有軌轍可循,如是者久之,即可成胎息。何謂胎息?即呼吸之息氤氳布滿于身中,一開一闔,遍身毛竅與之相應(yīng),而鼻中反不覺氣之出入,直到呼吸全止,開闔俱停,則入定出神之期不遠(yuǎn)矣,今日《黃庭經(jīng)》所論之呼吸乃胎息以前之初步,學(xué)者習(xí)之既久,可以卻病延年。 
   
    引證《黃庭經(jīng)》本文: 
   
    “仙人道士非有神,積精累氣以成真,人皆食谷與五味,獨(dú)食太和陰陽氣。” (《外景經(jīng)》) 
   
    “呼吸廬間以自償,保守完堅(jiān)身受慶,方寸之中謹(jǐn)蓋藏,精神還歸老復(fù)壯。” (《外景經(jīng)》) 
   
    “肺部之宮似華蓋,下有童子坐玉闕,七元之子主調(diào)氣,外應(yīng)中岳鼻齊位,素錦衣裳黃云帶,喘息呼吸體不快,急存白元和六氣,神仙久視無災(zāi)害,用之不已形不滯。”(《內(nèi)景經(jīng)》)第九章)
   
    “呼吸虛無[廬間]入丹田,玉池清水灌靈根。”(《外景經(jīng)》) 
   
    修持之道非有別種神奇手段,不過積精累氣而已。常人皆食五谷和五味,道人獨(dú)食陰陽之氣?!饵S帝內(nèi)經(jīng)》云:“食谷者智慧而夭,食氣者神明而壽。”亦此意也。夫人在世俗,無論如何安閑,總不免有勞心勞力之事。一有所勞,其精神即不免損失,是必用方法以補(bǔ)償其損失。其法如何?即呼吸也。但呼吸往來必有定所,其扼要乃在廬間。廬間亦名規(guī)中,即黃庭也。如能常用調(diào)呼吸之功,而又能保守身內(nèi)精神,不使外漏,則身有余慶矣。日積月累,回環(huán)于方寸之中,以立命根。借身內(nèi)之元?dú)?,以招攝太空之精神,則自有生以來歷年損失之精神,皆可還歸于我身,何患老乎。人身臟腑,肺部最高,形如華蓋。肺屬金,其色白,故曰玉闕。肺之下有心,心屬火,其數(shù)七,故曰七元之子。肺藏氣,氣藏神,道家貴在以神馭氣,故曰“七元之子主調(diào)氣”。肺開竅于鼻,人面分五岳,鼻為中岳,故曰“外應(yīng)中岳鼻齊位”,素者純潔之義,黃者中和之義,心要純潔,氣要中和,故曰“素錦衣裳黃云帶”。身體偶有小恙,則呼吸不能調(diào)勻而喘息,此時(shí)宜存神以調(diào)和病氣。六氣者,風(fēng)、寒、暑、濕、燥、火之氣,偶有偏勝,則足以致病,茍能和之,則病愈矣。道書凡一身頭面、臟腑、骨節(jié)皆有神名。白元者,肺神也。存白元者,即是凝神以合于氣也。道家工夫視不用目,聽不用耳。久視者,非謂眼向外看,乃神向內(nèi)視。內(nèi)視又名返觀。人尚能用返觀內(nèi)照之功,自然災(zāi)害不侵。用此工夫永久不已,則形可常存矣。但調(diào)呼吸之最要口訣,即不可滯于有象,又不可泛泛無根。能合虛無,則不著相,能入丹田,則非無根,不色不空,勿忘勿助,是真口訣。學(xué)者當(dāng)呼吸調(diào)和之候,口中必有甘涼之津液發(fā)生,順而吞之,以意直送下降,復(fù)以神火煉之,使津化氣,潤澤周身,而后歸于下田。以培植命蒂,故曰“玉池清水灌靈根”。 
   
  第五章 漱 津 
   
    人口中之津液譬如山中之泉水。水性本就下,而泉能至山頂者,何也?地下水氣循土脈透石隙而上蒸也。水氣何以上蒸,則以地中含蓄之熱力使然。吾人靜坐工夫已久,口中自然發(fā)生一種甘津,清涼爽淡,異乎時(shí)常。此亦因身中團(tuán)聚之熱力,蒸動(dòng)下焦之水氣,循經(jīng)絡(luò)之路而上升,至口中遂化為津,此津由煉氣而生、與常津不同,吞入腹中,大有補(bǔ)益。果能勤加修煉,勿稍間斷,則第一次吞入腹中之津,又為熱力蒸動(dòng),化氣上升,仍至口中,復(fù)還為津。此為第二次所化,比第一次更加甘美,其補(bǔ)力亦更大。如是循環(huán)不休,直至百千萬次,功同乳轉(zhuǎn)醍醐,而古人所謂玉液還丹不外是矣 。 
   
    引證《黃庭經(jīng)》本文: 
   
    “口為玉池太和宮。嗽咽靈液災(zāi)不干,體生光華氣香蘭,卻滅百邪玉煉顏。” (《內(nèi)景經(jīng)》第三章) 
   
    “舌下玄膺生死岸,出清入玄二氣煥。”(《內(nèi)景經(jīng)》第六章) 
   
    “存嗽五芽[牙]不饑竭。”(《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二章) 
   
    “閉口屈舌食胎津。”(《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七章) 
   
    “取津玄膺入明堂,下溉嚨喉神明通。”(《內(nèi)景經(jīng)》第三十三章) 
   
    “三十六咽玉池里。”(《內(nèi)景經(jīng)》第三十四章) 
   
    “玉池清水上生肥,靈根堅(jiān)固老不衰。”(《外景經(jīng)》) 
   
    常人口中儲(chǔ)滿濁氣,皆由不知升降吐納之法,以致上下失其輕重之機(jī),故下焦之清氣不能升,而上焦之濁氣不能降。所謂口為玉池,言其清潔;官為太和,言其調(diào)適。果能時(shí)刻用功,吐濁納清,降濁升清,往復(fù)循環(huán),釀造靈液,則百病不侵,而肌骨光澤,氣如蘭香,顏如玉潤矣。舌下有生津之竅,名曰玄膺,所關(guān)于人者至要。試觀病人,若舌卷,齒槁、津涸、液干者,必死,可知其故也。且津液從氣化,氣有出入,其上出于口鼻無不清,其下入于丹田無不清。玄即深意。存者存神。嗽者嗽津。五芽者,東、西、南、北、中五方之生氣。雖曰存漱。實(shí)兼吐納工夫?!兜啦亍妨碛惺澄逖繗庵ā┈崯o當(dāng),今不具論。又凡呵濁時(shí)必開口,吞津時(shí)必閉口。屈舌者,舌抵上腭。胎津者,言自生丹田中胎息薰蒸所化生之津液,上溢于口,取而咽之,下喉嚨,過明堂,復(fù)化為氣,氣足則神靈,故曰神明通也。三十六咽之?dāng)?shù)乃舊習(xí),今可不拘。靈根乃人身臍下之命根也。常人此根不固,易為情欲疾病所搖動(dòng),日衰一日,而人死矣。修持之道在于運(yùn)用升降吐納之功,使口中津液源源而來,汨汨而吞,如草木得肥料之培養(yǎng),則根自固矣。 
   
  第六章 存 神 
   
    神者乃最不可思議之物,變幻無方,出入無時(shí),誰得而拘之。所謂存神者,豈非徒論空言乎 ?然茍知其法,亦不難為。存神之義即神自存耳,非依他力而后存也。存神與存想不同。存想者,如《大洞經(jīng)》存想百神之衣裳、冠帶、形容、動(dòng)作。又如《龍虎九仙經(jīng)》存想黃云撞頂,《中黃經(jīng)》存想五方五色之氣出于身中等法皆是。若夫存神則無所想,不過將神光凝聚于一點(diǎn),不使散漏之謂也。存神不限于身中一處,亦不限在身內(nèi),有時(shí)亦存神于身外。丹道步步以存神為用,《黃庭經(jīng)》所云尚未盡其量,惟示學(xué)者以梗概而已。 
   
    引證《黃庭經(jīng)》本文: 
   
    “六府五藏神態(tài)精,皆在心內(nèi)運(yùn)天經(jīng),晝夜存之自長生。”(《內(nèi)景經(jīng)》第八章) 
   
    “心部之宮蓮含花。” “調(diào)血理命身不枯,外應(yīng)口舌吐五華,臨絕呼之亦登蘇,久久行之飛太霞。”(《內(nèi)景經(jīng)》第十章) 
   
    “腎部之宮玄闕圓。” “主諸六府九液源。” “百病千災(zāi)當(dāng)急存,兩部水王對(duì)生門,使人長生升九天。”(《內(nèi)景經(jīng)》第十二章) 
   
    “竅[高]研恬淡道之園,內(nèi)視密眄盡睹真,真人在己莫問鄰,何處遠(yuǎn)索求因緣。” (《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三章) 
   
    “三光煥照入子室,能存玄冥萬事畢,一身精神不可失。”(《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五章) 
   
    人身藏府所以能有功者,皆神為之宰也。心與神共為一物,其靜謂之心,其動(dòng)為之神。五藏六府自具天然運(yùn)動(dòng)之能力,而無絲毫差忒,故曰 “心內(nèi)運(yùn)天經(jīng)”。常人藏府之運(yùn)動(dòng),晝夜不休,終有疲勞之日虧損之時(shí)。修持者先守靜以制動(dòng),復(fù)存神以安心,再虛心以煉神?;ハ嘧饔?,則藏府氣血之循環(huán)可以緩和而得養(yǎng),免致外強(qiáng)中干,急促失調(diào),浮躁不寧之弊,自可長生。吾人腔內(nèi)肺藏之下有心藏。其形如開之蓮花,其功用之調(diào)血,血調(diào)則命理,而身體光潤,無枯槁之容。口中有舌,為心之苗,心動(dòng)則氣泄于舌。若人老病危垂,魂欲離體,一意存神于心,不驚不恐,不亂不搖,則必延命于俄傾,況當(dāng)少壯之時(shí),習(xí)此定心存神之法,久久行之,當(dāng)可延年。腎屬水,故為六府九竅津液之源,腎氣衰則百病叢生。修持者常以心火下交腎水,使火不上炎,水不下漏,水火既濟(jì)而結(jié)丹,腎有兩枚,故曰兩部。腎為水之主,故曰“水王對(duì)”。生門者,前對(duì)臍也。人能常以不動(dòng)之神藏于臍、腎兩者之間,以立命基,則長生不難致矣。玄門功法雖云奇妙,若盡力研究,仍歸于恬淡無為之域,大道本如是也。內(nèi)視密眄,自見其真,方知真人近在身中,何必他求遠(yuǎn)索者。三光在天為日、月、星,在人乃耳、目、口?!秴⑼酢吩疲?#8220;耳目口三寶,閉塞勿發(fā)通。”又云:“三光陸沉,溫養(yǎng)子珠。”蓋謂耳不外聽,目不外視,口不開言,則此三竅之神光閉而不用,潛入混沌之淵,返照黃庭之室。玄冥屬水,象坎。神光屬火,象離。存神于玄冥,則坎離交合,水火既濟(jì),自然一身之精神凝結(jié)不散。 
   
  第七章 致 虛 
   
    前言呼吸、漱津、存神諸作用,法良意美,效驗(yàn)計(jì)日可期。然學(xué)者不察,執(zhí)著太過,非徒無益,且有損害。故繼之以致虛。致虛者非枯坐頑空也,乃動(dòng)中之靜也。非一切不依也,乃心依于息,息依于心,渾然而定,寂然而照也,醫(yī)家用參術(shù)補(bǔ)氣,而懼其滯,必佐陳皮以疏之。用地黃補(bǔ)血,而嫌其膩,必佐當(dāng)歸以行之。修持者以風(fēng)火之力煅出飲食之精華,以培補(bǔ)吾身之虧損,必順乎自然之理,合乎虛無之妙,以調(diào)和其太過,而制限其有余,方可歸于純和之域,是猶醫(yī)家陳皮、當(dāng)歸之作用也。否則執(zhí)著成法不知變通,刻意猛進(jìn),返使陰陽有偏勝之疾。 
   
    引證《黃庭經(jīng)》本文: 
   
    “物有自然事[道]不煩,垂拱無為體自[身體]安,體虛無物身自閑[虛無之居在幃間],寂寞曠然口不言。”(《外景經(jīng)》) 
   
    “眉號(hào)華蓋復(fù)明珠,九幽日月洞虛[空]無。”(《內(nèi)景經(jīng)》第六章) 
   
    “呼吸虛無[廬間]入丹田。”(《外景經(jīng)》) 
   
    “虛中恬淡自致神。”(《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九章) 
   
    “正室之中神所居,洗心自治無敢污,歷觀五藏視節(jié)度,六府修持潔如素,虛無自然道之故。”(《外景經(jīng)》) 
   
    “作道優(yōu)游身獨(dú)居,扶養(yǎng)性命守虛無。”(《外景經(jīng)》) 
   
    天下事物皆有自然之理,順自然之理而行,則事不煩,若逆之則生荊棘矣。身無為而身自安,心無物而心自閑。寂寞者靜,曠然者虛?!秴⑼酢吩疲?“內(nèi)以養(yǎng)已,安靜虛無。”又云;“象時(shí)順節(jié)令,閉口不用談。”又云;“兌合不以談,希言順鴻濛。”正是口不言之意。眉如華蓋,下覆明珠,明珠者目也。目之光最易外耀,如日月然。日月淪于九幽者,即二目神光下藏于氣海之中,于是呼吸亦隨之而入丹田。呼吸者氣也,氣既歸根,神亦恬淡,皆不離乎虛無作用,然亦非枯坐頑空也。李涵虛曰:正室者中央神室,不偏不倚,洗心退藏,自勤修治,無敢垢污。由是而內(nèi)觀五藏,歷歷如燭照,一身節(jié)度皆可審視。由是而內(nèi)觀六府,一一修治,潔然如素,并無濁穢。虛無自然之道本如是也。修道之士或在人間,或入山林,須優(yōu)游自適,守吾身而獨(dú)居。先修玉煉以明性,后修金煉以立命,其秘要只是內(nèi)守虛無耳。 
   
  第八章 斷 欲 
   
    修持初步功夫貴在返老還童。若身中精氣虧損,肌髓不充,必漸用功修煉培補(bǔ),使其回復(fù)原狀。培補(bǔ)之道有三:一、飲食滋養(yǎng)從口入;二、空氣呼吸從鼻入;三、元?dú)忾_闔從毛孔入。三者會(huì)萃積蓄,蘊(yùn)釀?dòng)谝簧?,漸采漸煉,漸燥漸結(jié),內(nèi)實(shí)骨髓,外華肌膚,靈府神清,丹田氣滿,至此方證長生之果,遠(yuǎn)離老病之鄉(xiāng)。然欲得如是功效者,不僅禁男女之合,而且用法閉精竅之門,待其永無漏泄而已。 
   
    引證《黃庭經(jīng)》本文: 
   
    “長生至慎房中急,何為死作令神泣,忽之禍鄉(xiāng)三靈滅[歿],但當(dāng)吸氣煉子精,寸田尺宅可治生,若為海決百瀆傾,葉落[去]樹枯失青青,氣亡液漏非已行,專閉御景乃長寧,保我泥丸三奇靈。”(《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一章) 
   
    “急守精室勿妄泄,閉而寶之可長活。”(《內(nèi)景經(jīng)》第二十二章) 
   
    修持之道最宜戒慎者房中之事也。奈何世人冒生而作,致令精枯氣竭,神無所依,能勿泣乎。精、氣、神乃人身三靈物,彼此有連帶之關(guān)系。試以油燈為喻,人身所藏之精,譬如盞中所貯之油,油量充足則火焰熾盛,火焰熾盛則光亮倍明,反之則油乾火息而光滅矣?;鹌┤缛酥畾猓馄┤缛酥瘢珴M則氣旺,氣旺則神全。今因貪欲之故,使精枯竭,精枯則氣散,氣散則神亡,而禍不旋踵矣,茍能斷絕淫欲,加以、吸氣煉精之術(shù),則事尚可為。若夫房中之事氣亡液漏,其趨勢(shì)如海決瀆傾,其現(xiàn)象如樹枯葉落,大非吾輩所宜行也。必使專閉交接之路,乃可享康寧之福。泥丸得養(yǎng),則腦髓盈,精氣常凝,則神魂定。閉精勿泄,則生命可長存矣。

    本站是提供個(gè)人知識(shí)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chǔ)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diǎn)。請(qǐng)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點(diǎn)擊一鍵舉報(bào)。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píng)論

    發(fā)表

    請(qǐng)遵守用戶 評(píng)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久久热九九这里只有精品| 日韩一级免费中文字幕视频| 成人精品一级特黄大片| 亚洲欧美中文字幕精品| 两性色午夜天堂免费视频| 欧美黑人暴力猛交精品| 国产女优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国产第一区二区多人| 丰满人妻一二三区av| 特黄大片性高水多欧美一级| 免费精品国产日韩热久久| 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久久| 在线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午夜精品在线视频一区| 男人和女人黄 色大片| 欧美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日韩免费午夜福利视频|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成人爱av在线播放下载| 日本高清不卡一二三区| 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青青 | 性感少妇无套内射在线视频| 国产精品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色婷婷日本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乱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肥妇一区二区熟女精品 | 中文字幕乱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丝袜不卡| 国产在线视频好看不卡|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欧美大粗爽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人妻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黄片三级免费在线观看| 午夜日韩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自拍杆香蕉视频| 少妇高潮呻吟浪语91| 福利在线午夜绝顶三级| 人妻久久一区二区三区精品99|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