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補氣血的穴位和方法 神奇穴道徹底改變氣血不足陰陽皆虛疾病病(養(yǎng)生必讀) 聲明:請尊重原創(chuàng)者成果,可以轉載但不可復制后發(fā)表??!本文章是作者多年臨床治療經(jīng)驗并花去一天心血,總結 整理 書寫,剛發(fā)表便有數(shù)家刪去圖片另行發(fā)表 怎樣調理氣血不足,陰陽皆虛的病人(看完一定讓你受益匪淺) 虛證指的是臟腑虧損,元氣虛弱而致的多種慢性疾病的總稱。 本病癥雖繁,較復雜,但總不離五臟,而五臟之傷不外乎陰 陽 氣 血。歸納來,有陰虛,陽虛,陰陽皆虛; 有氣虛,血虛,氣血雙虛。 虛勞之病,臨床較為多見,只要使用辯證論治,整體治療,善于掌握補益虛勞的穴位和補虛的方法及時機,確能收到 較滿意的理想效果。 根據(jù)五臟常見虛勞癥候現(xiàn)歸納如下: 氣虛:主指肺氣,脾氣虛。 血虛:主指心血,肝血虛。 陽虛:主指,心陽,脾陽,腎陽虛。 陰虛:肺陰,脾陰,心陰,腎陰虛. 以上四類病癥臨床多相互出現(xiàn),例如:肺腎陰虛,心肝血虛,脾腎陽虛等在診病時一定要細心判別。 1,氣虛 肺氣虛:主證:氣短自汗,易感冒,面白舌淡。治則:補肺益氣取穴:太淵 肺輸 太溪;(太淵,肺輸,合谷 中府都是肺經(jīng)補氣要穴,太淵主補肺氣兼滋肺陰,合谷補肺氣兼理腸氣,中府補肺氣更擅長寬胸理肺氣,肺輸純補肺氣少兼理氣。太溪補腎氣兼滋腎陰,取太溪目的是因肺氣根于腎。) 脾氣虛:主證:飲食減少,食后胃脘不適,易疲倦,大便溏薄,面黃。治則:健脾益氣取穴:足三里 陰陵泉 合谷;(足三里是健脾和胃最重要的穴位,擅長補益腸虛 胃 脾虛證,不宜大泄。陰陵泉,擅長健脾治血證除濕兼通下焦水道所以消腫減肥也常用它。合谷和氣海功能相似善補全身之氣。)當然伴大便稀證可加灸脾輸,因為脾輸善長純補脾臟。 血虛: 心血虛:主證:心悸 多夢 面色不華 舌質淡治則:養(yǎng)血安神取穴:神門 心俞 三陰交 (神門為心經(jīng)原穴擅長安神可補可泄,補,可補心氣,泄可清心火。心俞多用來補心氣補心血,不宜泄之。三陰交脾經(jīng)之穴但卻是肝經(jīng)腎經(jīng)脾經(jīng)的交通要道,所以非常擅長養(yǎng)血,補血,活血而且可滋養(yǎng)治療全身之陰證。像陰虛火旺的病癥均可取之。) 肝血虛:頭暈目眩 心神不安 耳鳴 婦女月經(jīng)少或停經(jīng) 面色蒼白。治則:補血養(yǎng)肝。取穴:三陰交 曲泉 肝俞 間使 (又用到三陰交了,凡血癥都要用?。⊙Y一般都會牽扯到脾經(jīng) 肝經(jīng) 心經(jīng)的穴位。曲泉作用養(yǎng)肝兼泄肝陽上亢。間使主要用來行氣通絡,如果伴頭痛頭暈還應加太沖,太沖穴生下來就是扮演輸泄 疏導肝氣的角色。所以宜泄不宜補,太沖臨床上要比行間穴好用。 陽虛: 心陽虛:主證:心悸自汗 心胸憋悶疼痛 形寒肢冷 舌淡或紫暗。治則:溫通心陽。取穴:心俞 神門 關元 (心俞可直接補充能量,本穴可大補心氣心血,但不宜泄,想泄心熱燥最好取神門。神門我講過它是心經(jīng)原穴可補可泄,心陽虛可在此灸之。關元人體最大陽氣匯聚之地,想振奮陽氣應首選關元。)如果患者心悶憋痛可配上間使,理氣通絡止痛。配上膈腧穴可以活血化瘀。膈腧和三陰交比較,膈腧擅長治理上身血癥,三陰交擅長治理下身血癥。 脾陽虛:主證:飲食減少,形寒, 腹中冷痛 腸鳴泄瀉 甚至完谷不化 。治則:溫中健脾。取穴:神闕 關元 足三里 陰陵泉 脾俞 (脾俞,以最短的距離直補脾之各種虛證。神闕通補下焦 暖陽散寒,關元,剛才說過主要用來振奮陽氣 培元固本。足三里為大補脾胃要穴,我們知道脾胃乃后天之本所以常用它來提高人體免疫效果是很不錯的。陰陵泉強脾健胃。)你一定會問我為什么不用天樞穴?天樞其實也可以用,不過要先泄后補,不然容易腹中漲滿,因為天樞生下來偏泄不宜補。如果用來治理便秘效果會更好。 腎陽虛:主證:惡寒肢冷 腰背酸軟 男性陽痿早泄 女性經(jīng)少 性欲低下。治則:溫補腎陽 兼養(yǎng)精血。取穴:關元 腎俞 太溪 命門 (命門為于督脈而督脈是總督一身之陽脈,命門可是督脈烈火之穴善補腎陽。) 4,陰虛 肺陰虛:主證:干咳無痰 咽部干燥 甚至失音 舌紅少津。治則:養(yǎng)陰潤肺。取穴:太淵 復溜 尺澤 (太淵為肺經(jīng)之原穴能平補平瀉,尺澤穴生下來就是泄穴所以常用來平氣解肺之熱,不宜補。取復溜穴的原因我 已經(jīng)說過肺氣之根在腎。) 脾陰虛:(胃陰虛)主證:口干唇燥 食欲不振 大便燥結 甚至干嘔。治則:養(yǎng)陰和胃。取穴:復溜 內庭 足三里 (足三里,健脾和胃只能針補,灸補火更大,因此證屬陰虛火旺。內庭主泄胃火,脾與為相表里脾虛熱也常用此穴。復溜穴擅長養(yǎng)陰,針補可滋陰,此穴不可泄,泄會加重陽盛。) 肝陰虛:主證:急躁易怒 頭痛眩暈 耳鳴 眼干畏光 或肢體麻木 面色潮紅 舌紅少津。治則:滋養(yǎng)肝陰。取穴: 曲泉 復溜 三陰交 太沖 (曲泉穴在肝經(jīng)主要扮演滋肝陰的重要角色,所以針補可加強養(yǎng)肝效果。復溜穴我說過在腎經(jīng)主要是通過滋陰來補腎的。三陰交穴前面也提到過它可治理全身的所有陰虛證及血癥,這也是我取三陰交的目的。太沖泄之可理氣治療眩暈,前面也提到過。 腎陰虛:主證:眩暈 耳鳴耳聾 口干咽痛 易脫發(fā) 牙齒易松動 舌紅少津。治則:滋補腎陰。取穴:復溜 太溪 腎俞 中極 (復溜,太溪,腎俞是腎經(jīng)上的核心穴位,腎俞主要用來補腎氣,復溜是滋陰補腎,太溪穴即補腎氣也可滋陰。中極穴通調全身水道但擅長下身水道,補可以固溺就是治療尿多證,泄可以通利水道就是消腫利尿的意思,減肥也算核心穴。)。 虛證的四大病情及治療情況已做了詳細闡述。在開頭我也講過很多病癥一般不單一出現(xiàn),更多的是復合形式出現(xiàn),例如:肝腎陰虛 脾腎陰虛。 脾腎陽虛 肺脾氣虛 心肝血虛 心脾兩虛 等 ,遇到這種復雜的病理怎么辦?其實很簡單,首先我們要辨別是陽虛還是氣虛;第二要辨別是氣虛還是血虛;第三我們要知道這些證發(fā)生在哪個臟腑(上面我已闡述很清了,就是每個臟的癥狀是什么樣的,你當然可以按部就班)。 關于取穴也很簡單:例如肝腎陰虛,這里面就包含了肝陰虛和腎陰虛,我們把治肝陰虛和治腎陰虛的穴位一塊用上不就行了,簡單吧?(在實際用穴上可以適當精簡穴位。我曾看到有些大夫扎針很是可怕,扎頭滿頭都是針,扎腿滿腿都是針,恨不得一個感冒病把全身都扎成刺猬!使不得啊!現(xiàn)代人怕刀槍!他扎怕了下次不來了,你賺誰的錢? “人活一口氣”,相信每個人都對這句俗語耳熟能詳,武俠功夫片里說人的傷勢很重,也往往說“元氣大傷”。那么什么是氣呢?萬一“元氣大傷”自己能不能妙手回春呢?
元氣不足就變虛 中醫(yī)一般把氣分成三個方面:一是元氣,就是受之于父母、先天的氣,這是與生俱來的;另一個是水谷之氣,就是我們通過吃飯、喝水得到的氣,是通過人的脾胃運化食物得到的;還有一個是肺臟吸入的清氣,大約相當于我們通常說的空氣,主要取決于肺的呼吸功能。人體的健康與這三個氣密切相關,任何一方面出了問題,生命都會失去動力。 氣出了問題,直接的表現(xiàn)就是氣虛。生活中常見一些久病之人、重病之人、勞累過度的人、后天失養(yǎng)的人、年老體弱的人,由于臟腑機能衰退而氣不足,他們少氣懶言、聲音低微、神疲乏力、呼吸氣短、頭暈目眩、面色無華,一系列健康問題也接踵而來。以下是元氣不足的七個表現(xiàn): 1、手腳容易冰冷,尤其是在冬季。 2、子宮、卵巢、乳房易生囊腫、肌瘤、腫瘤。 3、易脫發(fā)。 4、尿急尿頻,進入40歲以后,嚴重的會有小便失禁。 5、易得靜脈曲張、腿腫、腳腫,或風濕、腰痛、骨質增生、耳鳴耳聾等。 6、出現(xiàn)精神恐懼、睡眠不安,凌晨腹瀉等。 7、過早進入更年期。 三大穴位保養(yǎng)元氣 怎么樣保養(yǎng)我們的氣呢?有三個重要的穴位,就是氣海、膻中、足三里,百用百靈。 氣海 功效:顧名思義,就是人體元氣的海洋,具有極高的補益元氣的功能,中醫(yī)經(jīng)典上認為氣海能夠治療臟氣虛弱、真氣不足等一切因氣虛導致的疾病,所以補氣首選氣海。 灸氣海 膻中穴 足三里
位置:足三里怎么找呢?我有兩個方法。第一個方法:正坐著的時候,小腿和大腿成直角了,我們從外膝眼往直下取4橫指的距離,也就是你的同身寸的3寸,然后再往脛骨前緣量1橫指(中指)。第二個方法:站著的時候,把同側的手掌張開,虎口圍住髕骨上外緣,四指直指向下,中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足三里。 手法:用足三里保健,最好是艾灸,每次用艾條灸20~30分鐘,可以經(jīng)常灸它。 現(xiàn)在你可以看出用氣海、膻中、足三里大補元氣的奧妙了吧?用氣海補元氣,用膻中調肺氣,用足三里補脾胃之氣,這樣先天之氣、水谷之氣、清氣三氣同補,生命的原動力強了,身體想不好都難。 這里特別說明一下,用氣海、膻中、足三里補元氣的這個方法,可以作為中老年人養(yǎng)生保健的基本方法,常用它,能夠強身健體、祛病延年。另外, 便秘、排尿困難、經(jīng)常感冒。免疫力低下等問題也可以用這個方法治療 注:艾灸、拔罐、揉壓、針刺,均可獲得同等效果
補氣法 那么,什么是氣呢? 從中醫(yī)角度來講,人體的氣有肝氣、肺氣、腎氣、脾氣、衛(wèi)氣、營氣、宗氣等。 其實,氣很簡單,你只要記住一句話就可以了——氣,是人體的動力。血是這個動力的源泉。它們共同推動著身體內能量的轉化和新陳代謝。 中醫(yī)有“血為氣之母,氣為血之帥”之說。血無氣的統(tǒng)帥和推動,就無法到達身體需要的地方;氣無血作為基礎,氣就變成了身體里的邪火。氣虛,人就會疲乏無力、氣短懶言、食欲不振、頭暈目眩、面色蒼白;血虛,人就會心悸失眠、形體消瘦、皮膚干燥、面色萎黃。 一個氣血平衡的人,身體內氣的運動充分,進餐之后,該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吸收了,該排泄的排泄了,該氣化的氣化掉了,他的身體就會不胖不瘦。一個氣虛之人,身體內氣的運動不充分,進餐之后,該吸收的營養(yǎng)物質沒吸收,該排泄的沒排泄,該氣化的沒氣化掉,結果,這些沒有被氣化掉的物質就被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脂肪是什么?脂肪就是體內沒有被氣化掉的垃圾。 肝上沒被氣化掉的垃圾叫脂肪肝。 血管里沒有被氣化掉的垃圾叫高血脂。 肚皮上沒有被氣化掉的垃圾叫小肚腩。 所以,氣虛才是肥胖真正的原因,而肥胖則是判斷一個人氣虛最明顯的指征。 氣有四虛
胖人氣虛,為什么會氣虛呢? 原因不外乎四種:一是氣虛,二是陽虛,三是痰濕,四是濕熱。
氣虛,就是說,這個人身體內的氣本來就不足,氣化功能弱,不能氣化掉身體內的脂肪,古人給這類胖子取了一個十分形象的名字,叫“脂人”。
陽虛,指人的陽氣虛弱,從而引起氣化功能變弱,古人稱這類胖子為“肥人”。
痰濕,指人體內的氣本來不虛,可是由于身體內有痰和濕,這兩樣東西一結合,阻礙了身體內氣的運行,引起了身體氣虛。古人稱這類胖子為“膏人”,《說文解字》中說:“凝者曰脂,釋者曰膏”,意思是說,凝聚在一起的肥肉叫脂,松軟的肥肉叫膏,膏人就是身上的肥肉松松垮垮。
濕熱,指身體內的濕和熱相結合,阻礙了身體內氣的運行,從而造成了氣虛。古人稱這類人為“肉人”。《靈樞·衛(wèi)氣失?!分姓f:“肉人者,上下容大?!边@類胖子圓乎乎的,渾身上下,一眼望去全是肉。
人有四胖
大體如下—— 膽小的胖子氣虛;怕冷的胖子陽虛;腫眼泡的胖子有痰濕;急躁易怒的胖子有濕熱。
看一個胖子是不是氣虛,首先應看他膽量如何,一般來說膽小的胖子氣虛。
氣是人體的動力,動力不足,人就會變得心虛膽小,不愛說話,不愛運動,不愛冒險,整天沒精打采,氣喘吁吁,說起話來,總是怯聲怯氣。
看一個胖子是不是氣虛,還應該特別注意舌頭。氣虛的胖子舌體胖大,舌淡紅,邊有齒痕。舌頭兩邊有明顯的齒痕。齒痕舌多因舌體胖大受齒緣壓迫所致。舌體胖大的原因是水太多,水將舌體泡大了,水為什么會多呢?這是因為氣虛,氣化功能較弱,不能將水濕代謝氣化出去。所以,如果一個胖子的舌頭有齒痕,那么,這個胖子十有八九屬于氣虛型。
最后,判斷是不是氣虛型胖子,還要看他的精神狀態(tài),一般氣虛型胖子氣短懶言,容易疲乏,還經(jīng)常頭暈健忘?!皻鉃檠畮洝?,氣虛,推動血液循環(huán)的動力就弱,血行遲緩,人就會氣短懶言,容易疲乏。氣虛推動無力,血液無法充分到達臉上,所以這類人總是白白胖胖的。正如古人所說“其人肥白,多屬氣虛”。 治療方法:黨參性味甘平,補中益氣,健脾益肺,用于氣虛不足、倦怠乏力、氣急喘促。多吃小米、豬肚、胡蘿卜和香菇,因為這些都是補氣的食物。
怕冷的胖子陽虛
有一類胖子特別怕冷,大熱天還要穿上秋衣秋褲,這一類胖子多為陽虛。
其次,看一個胖子是不是陽虛,還要看大小便。陽虛的胖子大便溏薄,小便清長。
另外,陽虛型胖子有的還會出現(xiàn)陽痿。
治療方法:張仲景著名的方子——金匱腎氣丸。金匱腎氣丸,又叫八味腎氣丸,由八味藥組成,分別是熟地、山藥、山茱萸、牡丹皮、澤瀉、茯苓、肉桂、附子。如果去掉后面兩味藥,就成了六味地黃丸,因為它比六味地黃丸多了肉桂和附子,所以,人們又叫它桂附地黃丸。其功能為溫補腎陽、化氣行水。大家一定知道加濕器是如何加濕的吧!水放在一個容器里,一般情況是出不來的,如果通上電加熱,水蒸氣就會像霧一樣蒸騰而上。附子和肉桂這兩味藥,就相當于給加濕器接通了電流,它能將寒冷的腎水加熱氣化。附子性味辛甘,大熱,肉桂性味辛甘,溫,它們一進入人體之后,就能產(chǎn)生熱能,將寒冷的腎水加熱,變成腎氣,這樣,人的全身就開始逐漸溫暖起來。
經(jīng)常按摩后背督脈上的長強、命門和百會三個穴位。督脈總督一身陽氣, 經(jīng)常按摩這幾個穴位能使陽氣生發(fā)。 腫眼泡的胖子有痰濕
有一類胖子的氣本來很足,但因為身體內有痰濕,阻礙了氣的升降出入,于是,氣漸漸弱了下去,人則漸漸胖了起來。
如何來判斷一個胖子的體內是否有痰濕呢 首先,應該看他是不是腫眼泡。體內有痰濕的胖子額頭油光可鑒,眼睛下掛著兩個大大的腫眼泡?!捌樯抵础?,脾主運化,如果一個人的體內痰濕堆積,脾的運化失調,脾氣就會不升,脾氣不升,人的眼瞼就會浮腫。
看一個胖子體內有沒有痰濕,還應看他的腰和腹。氣虛的胖子雖被稱為“脂人”,卻屬于“均一性肥胖”,人胖腹不大,形體勻稱。陽虛的胖子雖被稱為“肥人”,卻是上下皆肥。有一類胖子,他們身小腹大,脂肪都集中在了腹部,一圈又一圈,被人戲稱為“游泳圈”。如果一個胖子戴上了游泳圈,腰腹肉肥下垂,那么他多半體內有痰濕。 看一個胖子有沒有痰濕,還要看他是不是經(jīng)常胸悶痰多?!胺螢橘A痰之器”,一個人體內有痰濕,肺失宣降,人就會胸悶痰多。歷史上的司馬昭就是這樣一個人。三國后期,司馬昭獨攬大權,生活日益奢侈,每天大魚大肉,身體內便形成了痰濕,經(jīng)常痰多胸悶。結果,正在他準備登基之時,忽然中風不語,一命嗚呼。 解決方法:吃冬瓜、赤小豆、荷葉和山楂,枇杷葉也不錯。這些食物能化濕、宣肺、利尿、健脾,吃的時間長了,身體內的痰就化開了,氣血就通暢了。同時還要堅持長時間的有氧運動,最好是散步,每天1小時,5公里。
三分調,七分養(yǎng);三分靠醫(yī)生,七分靠自己。
急躁易怒的胖子有濕熱
有一類胖子,古人稱為“肉人”,我們稱為結實型的肥胖,與虛胖相反。他們性格急躁,動不動就發(fā)火。其實,這類胖子的急躁易怒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因為他們的體內有濕熱。
濕就是身體內的死水,死水與痰結合,就成了痰濕,死水與熱結合,就成了濕熱。 如何判斷自己是否是濕熱型的胖子呢?
首先可以觀察一下臉色,如果體內濕熱過盛,面部就會出現(xiàn)油垢,一眼望去,臉就像一張油光紙,又油又亮,用手一摸,感覺有一層油似的。除此之外,臉上還經(jīng)常會長出一些痤瘡、粉刺,痤瘡很多情況是因為體內濕熱郁積,排不出去,最后在臉上激發(fā)出來,這也是我們平時說的痘痘。
看一個胖子有沒有濕熱,還應看他的飯量。濕熱型的人都食欲旺盛,很能吃,但能吃并不表示脾胃功能正常,相反是處于“胃強脾弱”的病理狀態(tài)。體內有濕熱會影響到胃,胃有濕熱,中醫(yī)稱為“胃熱濕阻”,胃受熱之后,其功能就會亢進,這時人的飯量就會大增,動不動就會感到饑餓。然而,胃納過旺,就勢必加重脾運化的負擔,脾有“運化水濕”的作用,脾的負擔過重容易造成“水濕內?!?。所以,中醫(yī)又將這類胖子稱為“胃熱濕阻型肥胖”。 分辨濕熱型胖子,還要看舌。濕熱型胖子舌質偏紅舌,苔黃膩,體內的熱越盛,舌苔就越黃,就好像煮飯的時候火太大,飯就煮焦了,成了焦黃色的鍋巴,如果再不關火,鍋巴就會燒成了黑色。所以舌苔的顏色越深,證明你體內的濕熱越嚴重。 我們還可以通過觀察大小便來判斷自己是否有濕熱,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濕,都是體內濕熱的表現(xiàn)。如果身體里熱重于濕,則大便燥結;濕重于熱,則大便黏滯,小便短赤。濕熱體質的人,怕濕怕熱,對濕環(huán)境或氣溫偏高,尤其是夏末秋初濕熱交蒸氣候難以適應。 看一個胖子體內是否有濕熱,還應看他的眼睛,濕熱內蘊,熱灼血絡,這時人的兩眼內就會有紅赤的血絲,不痛不癢,西醫(yī)說這是免疫系統(tǒng)的反應。其實,這就是體內有濕熱的表現(xiàn)。 總的來說,舌質偏紅、舌苔黃膩,為濕熱內蘊之象。面垢油光、長痘、舌苔黃膩、脾氣急躁、眼睛紅赤、大便太干燥或者太濕都是濕熱型胖子的表現(xiàn)。 解決方法:開一些龍膽、石膏、澤瀉一類清熱化濕的藥,吃一些綠豆、冬瓜、苦瓜、蓮子、薏米等清熱祛濕的食物,千萬不要吃辛辣燥烈之品,如辣椒、狗肉、牛羊肉等。
還有一個簡單有效的小方法可以作為日常調理來使用,那就是每天按摩手肘部的曲池穴:用拇指或者是中指指端來按揉,每次1~3分鐘,每日按摩1~2次。這樣做可以起到疏風解表、清熱利濕的作用。
不同原因造成的氣虛,有不同的調理方法;不同的胖子,有不同的養(yǎng)生之道,這就是中醫(yī)的辨證施治。
一式三招補氣法
一式就是牢記氣虛補氣這個大方向。
三招就是一清心、二喝粥、三艾灸。許多胖子氣虛的原因是心虛,心虛的原因則是想得太多,整天憂心忡忡、患得患失。一個人如果將自己的心靈敞開了的話,那么氣也就敞開了。所以,胖子養(yǎng)生先應清心。清心有很多方法, 比如站樁法。每天什么都不想,靜靜地在一個地方站上半小時。 每次入靜之后, 都會感覺到內心一片空明澄靜,身體內有一股氣慢慢地由丹田而出,緩緩地流遍全身。站樁完畢后,感覺渾身通暢。 第二招就是喝粥。粥雖簡單,里面卻飽含養(yǎng)生的大智慧。常見的粥有上百種,綠豆粥、大棗粥、蓮肉粥、扁豆粥、杏仁粥……任何食物皆可入粥,這也體現(xiàn)了粥的寬容和博大。但什么人喝什么粥卻頗有學問,暑熱之人應喝綠豆粥,因為綠豆能清熱解毒;受風寒之人應喝姜粥,因為姜能溫中散寒,通神明,古人有“秋姜夭人天年”之語,意思是說,秋天的姜能讓原來短命之人活到天年。
專家推薦的則是荷蒂粥,荷蒂就是荷葉的蒂,它包括荷葉的基部連同葉柄周圍的部分葉片。我們先來認識一下荷(蓮藕)這種植物。荷出淤泥而不染,居水中而不被水沒,在金、木、水、火、土五行中,它獨占三行,它生于土中,秉承了土氣,居于水中吸收了水氣,長成為植物,又蘊藏了木氣。荷全身都是寶,根莖是藕,具有開胃消食的功效;蓮子心能清心火;荷葉能清熱涼血,降血脂;而荷蒂則能生發(fā)元氣,補脾胃之氣。荷蒂在荷的中間部分,它既有上面蓮子心清心火的作用,又有下面蓮藕補脾胃之氣的作用,更能生發(fā)元氣,用它來煮粥最適合氣虛的胖子。 第三招是艾灸。每天用艾條熏炙脾腧穴、足三里、氣海穴和膻中穴。這四個穴位都是補氣的大穴,每天熏炙,能起到補氣的作用。
火大的瘦人陰虛;長斑的瘦人血淤;內向的瘦子氣郁;愛長瘡的瘦人有濕熱
瘦人多陰虛火旺,應進補養(yǎng)陰滋液的食物,可選用百合、蜂蜜、苦瓜等滋陰降火的食物,不要過食辛辣及煎炸爆炒的食物。陰虛往往剩內熱,因此,體弱的人易煩燥易怒,口干咽痛、故在滋養(yǎng)的同時,還要注意清虛火,可選食蛤蜊麥冬湯、菊花肉片粥等。
如果出現(xiàn)了臉色蒼白、乏力、頭暈、心慌等血虛癥狀,則可以補血。 據(jù)專家介紹,血虛也分兩種,一種是血紅蛋白偏低,這內人大都是由于缺鐵引起的,所以可以多吃些豬肝、豬血。 另外人則血液功能不足,血紅蛋白和血色素都不低,這內人可以選用黃芪、當歸按 6 :1 的比例、再加上適量大棗熬水喝。 人又為什么會瘦
有人說,瘦是因為吃得少,營養(yǎng)不良。這話也有點道理,但還是不全面。的確,許多瘦人都是自己餓瘦的,但還有很多瘦人吃得很多,就是不長肉。人之所以瘦,是因為血虛。血虛,火就旺?;鹗鞘裁??火就是多余的氣。瘦人身體內的氣太多了,太足了,大大超出了正常的范圍。這就像一個車輪子,正常的運轉是每分鐘60圈。氣虛了,動力不足,車輪子每分鐘只能轉30圈,這樣一來脂肪就形成了堆積。氣太多,動力太大了,車輪子每分鐘轉了120圈,不僅將該氣化的氣化掉了,而且把不該氣化的也氣化掉了,瘦人整個人體的新陳代謝都呈現(xiàn)出了病理性的亢進狀態(tài),所以,他們血虛多火。
血虛是消瘦真正的原因,而消瘦則是判斷一個人血虛最明顯的指征。 瘦的問題比胖還要復雜,想胖起來的人情況各有不同。大致可以把他們分為四個類型:纖弱型,吸收不良型,高代謝型和勞碌型。
纖弱型瘦人如何長胖
纖弱型就是從小纖瘦,骨骼細小,肌肉不發(fā)達的類型。他們也沒有什么病,只是抵抗力略低,體力略差一些。年輕的男人和女人當中,都有不少屬于這種類型。這種人通常體力活動少,生活以靜態(tài)為主。一旦人到中年,很容易在腰腹部增加脂肪,演變成青蛙體型。
纖弱型的人要想改變體型,需要做增加肌肉的無氧健身運動,加上適量的室外有氧運動。在運動的基礎上,再適當增加飲食,就能收到體型改善和活力增強的雙重效果。男孩子可以經(jīng)常做俯臥撐,也可以用拉力器、撅力棒、啞鈴等健身小工具來幫忙。日常運動可以考慮跑步、健美操、搏擊、游泳等。游泳對于改善心肺功能特別有益,對纖弱型很有幫助。在飲食方面,建議增加主食,也就是淀粉類的食物。兩餐間加點堅果類或水果干零食,晚上加一餐夜宵,建議選用酸奶、粥、湯面、面包等容易消化的食物。
吸收不良型瘦人如何長胖
吸收不良型的人,一般表現(xiàn)為臉色缺乏光澤,身體偏向干瘦。主要問題是脾胃消化吸收能力差。有的人是老胃病,有的人是消化酶分泌不足,有的人是胃下垂,等等。這種人絕對不能貿然增加高能量飲食,這往往會讓他們的消化系統(tǒng)不堪重負。有的朋友聽說肥肉能讓人長胖,就大量吃肥肉,結果造成嘔吐、腹瀉,反而會更瘦。還有人聽說甜食讓人胖,每天吃高脂肪高熱量的蛋糕,結果三餐反而更沒胃口,營養(yǎng)質量卻反而下降。
建議吸收不良型的人先去看中醫(yī),調理脾胃。吃容易消化不油膩的食物,規(guī)律進餐,進食時細嚼慢咽,專心致志,保持心情愉快。平日食物的烹調以柔軟、溫熱為好。如果胃下垂,建議用餐的時候不要喝很多粥湯和茶水,盡量減輕胃部的負擔??梢猿:刃迈r酸奶,吃面包、饅頭、發(fā)糕等發(fā)酵面食,以及各種發(fā)酵豆制品。同時,再做一些溫和輕松的運動,比如散步,慢跑,柔軟操,交誼舞,太極拳之類。低強度的運動可以放松心情,并改善消化吸收。 織夢好,好織夢
高代謝型瘦人如何長胖
高代謝型也可以叫做年輕型。一般常見于年輕的男性。他們身體健康,精力旺盛,不愛生病,身體溫暖,只是看起來脂肪偏少,腰圍很小。
這種人不能叫做瘦,因為年輕男人本來就應當是脂肪含量很低的狀態(tài),高水平的雄激素使他們基礎代謝水平高,肌肉緊實,愛吃而不容易胖。如果年輕時肚皮上就有了奶油肥肉,那可真是遺憾得很——提前衰老了。所以,他們完全不必增肥。如果嫌自己肩不夠寬背不夠厚,建議去健身房做健美訓練。
勞碌型瘦人如何長胖
勞碌型的人往往已經(jīng)人到中年,他們工作上操心的事情多,睡眠質量不好,在家又非常勤勞,從早到晚腦子和手不閑著。精力消耗大,體力也透支。這些人簡單多吃沒有用,因為他們食欲不太好,消化也不好。最要緊的是有一段時間的安靜休養(yǎng),遠離煩擾,放松身心。如果可能的話,咨詢保健專家適當進補。
勞碌型的人應當在自然環(huán)境中做一些有氧運動,能改善血液循環(huán),減少大腦的疲勞,提高睡眠質量。對他們來說,最好不要在疲憊工作之后再去做跑步機上的運動。因為健身房空氣往往不好,環(huán)境也擁擠,加上有明確的鍛煉目標和要求,對于疲勞的人來說同樣是一種應激。如果要運動,一定要在休息充足、精神飽滿的時候再做運動。
無論哪一種類型,都要明確一個問題:增加體重,一定是在增進整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基礎上實現(xiàn)的目標。如果增加肥肉而不能改善健康狀況,這種長胖是毫無意義的,甚至只能給身體帶來負擔!
十大補氣穴位 補氣最簡單的方法
十大補氣食物 “萬物同源,天人一體”,人與動植物之間存在著物性相宜、物類同感的共同規(guī)律。因此,我們的先人在最初發(fā)現(xiàn)某些食物的藥性時,依據(jù)的就是“同氣相求”的原則。 一:體虛分為氣虛、血虛、陰虛、陽虛四種類型—— 補氣虛食品:牛肉、雞肉、豬肉、糯米、大豆、白扁豆、大棗、鯽魚、鯉魚、鵪鶉、黃鱔、蝦、蘑菇等。可經(jīng)常交替選服。 氣虛忌食物品:山楂、佛手柑、檳榔、大蒜、苤藍、蘿卜纓、芫荽(香菜)、蕪菁(大頭菜)、胡椒、蓽撥、中指、紫蘇葉、薄荷、荷葉; 忌食或少食:蕎麥、柚子、柑、金橘、金橘餅、橙子、荸薺、生蘿卜、地骷髏、芥菜、薤白、君達菜、砂仁、菊花、茶葉及煙酒。相應膳食:懷山百合蓮子湯;參藥煨乳鴿;五香牛肉;花生米大棗燒豬蹄; 補血虛食品:烏骨雞、黑芝麻、胡桃肉、龍眼肉、雞肉、豬血、豬肝、紅糖、赤豆等,可經(jīng)常交替選用: 血虛忌食物品:荸薺、大蒜; 相應膳食:當歸熟地烏骨雞;懷山牛腩煲;懷菊帶魚;玫瑰懷菊露; 忌食或少食:海藻、草豆蔻、荷葉、白酒、薄荷、菊花、檳榔、生蘿卜等。 補陰虛食品:甲魚、燕窩、百合、鴨肉、黑魚、海蜇、藕、金針菇、枸杞頭、荸薺、生梨等,可經(jīng)常交替選服。 陰虛忌食物品:胡椒、肉桂; 忌食或少食:狗肉(腦血管患者禁食)、羊肉(肝炎患者禁食)、雀肉、海馬、海龍、獐肉、鍋巴、炒花生、炒黃豆、炒瓜子、爆米花、荔枝、龍眼肉、佛手柑、楊梅、大蒜、韭菜、芥菜、辣椒、薤白、生姜、砂仁、蓽撥、草豆蔻、花椒、白豆蔻、大茴香、小茴香、丁香、薄荷、白酒、香煙、紅參、肉蓯蓉、鎖陽等。 相應膳食:金盆富貴豆腐;懷膳小捆肉;懷菊大棗銀耳羹;甲魚懷牛膝湯;農夫烤魚;懷膳一品肘;金盆富貴豆腐;懷山煨土雞;參藥煨乳鴿;何首烏煨豬肝; 補陽虛食品:黃牛肉、狗肉、羊肉、牛鞭、海參、淡菜、胡桃肉、桂圓、鵪鶉、鰻魚、蝦、韭菜、桂皮、茴香等,可經(jīng)常交替選服。 陽虛忌食物品:鴨肉、兔肉、獺肉(水狗肉)、甜瓜;忌食或少食:鴨血、鴨蛋、阿膠、牛奶、酸奶、甲魚、螃蟹、田螺、螺螄、蚌肉、蜆肉、柿子、柿餅、柚子、柑、香蕉、無花果、西瓜、青苦瓜、地瓜、菜瓜、生藕、生蘿卜、絲瓜、冬瓜、紫菜、地耳、金針菇、草菇、落葵、莼菜、發(fā)菜、君達菜、羅漢果、荸薺、菊花腦、薄荷、金銀花、菊花、槐花等。 相應膳食:海馬懷補雞;三鞭懷補凹腰湯;韭菜懷補蝦;爆炒腰花;長生煨老鴨; 陰陽兩虛:既有陰虛又有陽虛,稱陰陽兩虛,其主要表現(xiàn)為;既怕冷又怕熱,冬天特別怕冷,夏天又特別怕熱,這是陰陽失調或陰陽兩虛之體質,進補宜采用陰陽并補,養(yǎng)陰溫陽和滋陰壯陽等補法。 氣血兩虛:氣血兩虛一般出現(xiàn)在貧血、白細胞減少癥、血小板減少癥、大出血后、婦女月經(jīng)過多者等,其主要表現(xiàn)為;既有氣虛的表現(xiàn),又有血虛的表現(xiàn),進補宜采用益氣生血、培補氣血、氣血并補。相應膳食:氣血:鯽魚豆腐湯;氣血雙補湯;藥膳雞; 二、補氣類食物有補益脾氣、肺氣、心氣等的作用,宜于消除或改善氣虛證。這里主要介紹補益脾氣的食物。補氣類食物在使用時,有時易致氣機壅滯,出現(xiàn)胸悶、腹脹、食欲不振等現(xiàn)象,可適當配用行氣類食物如橘皮,砂仁等同用。 馬鈴薯(洋芋、土豆、山藥蛋) 味甘、性平。作用:補氣、健脾。宜于脾虛體弱,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發(fā)芽的馬鈴薯芽與皮有毒,忌食。 紅薯(甘薯、地瓜、番薯)味甘、性平,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脾胃、益氣力、寬腸胃。宜于脾胃虛弱、形瘦乏力、納少泄瀉。多食易引起反酸燒心、胃腸道脹氣。 香菇 味甘、性平。作用:益胃氣,托痘疹。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倦怠乏力。屬于發(fā)物,麻疹和皮膚病、過敏性疾病忌食。 山藥 味甘、性平,歸脾、肺、腎經(jīng)。作用:補氣健脾,養(yǎng)陰益肺,補腎固精。宜于脾氣虛弱,食少便溏,慢性泄瀉。濕盛和氣滯脹滿者忌食。 栗子 味甘、性溫,歸脾、胃、腎經(jīng)。作用:補脾健胃,補腎強筋,活血止血。宜于脾虛食少,反胃,瀉泄。氣滯腹脹者忌食。 紅棗(大棗)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益脾胃,養(yǎng)血安神。宜于脾胃虛弱,食少便稀,疲乏無力。氣滯、濕熱和便秘者忌食。 雞肉 味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于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 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于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豬肚(豬胃) 味甘、性溫。作用:補益脾胃。宜于虛弱、泄瀉,近代用于胃下垂和消化性潰瘍。 牛肚(牛百葉) 味甘、性溫。作用:益脾胃,補五臟。宜于病后氣虛,脾胃虛弱,消化不良。 羊肚(羊胃) 味甘、性溫。作用:補虛弱、益脾胃。宜于形體瘦弱、脾胃虛寒。 牛肉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于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桂魚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鰍 味甘、性平,歸脾、肺經(jīng)。作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濕。宜于中氣不足、泄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 味甘、性平,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于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秈米 味甘、性溫,歸肺、脾、心經(jīng)。作用:補脾胃,養(yǎng)五臟。宜于脾虛濕盛腹瀉。熱證、濕熱證、陰虛證忌食。 糯米(江米) 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jīng)。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于脾虛腹瀉,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 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jīng)。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于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 味甘、性平,歸脾、腎經(jīng)。作用:健脾,補腎。宜于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 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jīng)。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于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三、鰱魚,有溫中益氣、暖胃、潤肌膚等功能,是溫中補氣養(yǎng)生食品。 青魚,有補氣養(yǎng)胃、化濕利水、祛風除煩等功能。其所含鋅硒等微量元素有助于抗癌。 墨魚,有滋肝腎、補氣血、清胃去熱等功能。是婦女的保健食品,有養(yǎng)血、明目、通經(jīng)、安胎、利產(chǎn)、止血、催乳等功能。
四、食補菜單:芪棗合湯 取黃芪15~30克、大棗10克、百合30克一起下鍋燉,時間30~40分鐘,之后連湯帶料一起食用。這三味原料中黃芪性溫熱、有補氣的功能,大棗是補血補氣、健脾胃的佳品,百合能夠滋陰養(yǎng)肺。三者結合,對氣血兩虛的病人大有好處,能夠緩解乏力、怕冷癥狀,也能夠滋潤皮膚。
五、根據(jù)不同的體質,分為四種不同的食補方法: 平補:不論健康人或病人都可以食用??梢詭椭S持健康和生命:如谷類、豆類、乳類、水果和蔬菜類。這類食品性能平和,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的女性均可食用。 溫補:指食性溫熱的食物,如牛肉、羊肉、黃鱔、甜食、紅棗、桂圓、荔枝以及蔥姜辛辣之品等。冬令怕冷的女性常吃這類食品可幫助升火,改善怕冷的感覺,從而增強體質。 清補:指食性寒涼的食物,如梨、生藕、芹菜、百合、綠豆、黃瓜、甲魚、螺螄等,有清火作用。 溫散:指性味辛熱的食物,如辣椒、桂皮、芥末、香菜、花椒等。這類食物有溫陽散寒作用,在寒冷的冬季,常用來御寒和除濕。
六、女性冬季進補應從調整入手,調和好機體內外平衡,使身體保持在一個氣血通暢的狀態(tài)下,然后再根據(jù)情況來確定是否需要進補。女性生理特點不同于男性,女性以血為貴,冬令進補的關鍵在調血,但應根據(jù)不同情況辨證施補。 氣虛的女性 氣虛的女性往往表現(xiàn)為氣色虛弱、臉色蒼白、神疲乏力、白帶量多、月經(jīng)周期不規(guī)律等癥狀。 進補提示:可用一些補氣的藥物調理,如人參、黃芪、白術、紅棗、甘草用來燉雞或排骨以補氣。用人參進補有一定的講究,在家里用人參進補要格外小心,應以小劑量、短療程為原則,最好在服用之前咨詢一下醫(yī)生。氣虛的女性在秋冬季節(jié)應該多吃蘿卜、大棗、排骨湯等補氣的食物;在藥補上,可以喝由黃芪、人參、白術、甘草配制的“四君子湯”。 貧血或血虛的女性 女性中絕大多數(shù)人都有血虛的癥狀,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頭昏、眼花、面色暗淡、失眠、多夢、月經(jīng)不調等現(xiàn)象,而且血虛體質的人,往往形體瘦弱,身體素質較差。 進補提示:平時可常吃補血養(yǎng)血的食物,如菠菜、黑豆、胡蘿卜、金針菜、蓮藕、黑木耳、雞肉、豬肉、羊肉、海參等;水果可選用桑椹、葡萄、紅棗、桂圓等。同時也可結合中藥進行藥補,常用的補血中藥有當歸、藏紅花、熟地、川芎、白芍、阿膠等。用這些中藥和補血的食物一起做成可口的藥膳,如當歸生姜羊肉湯、阿膠燉黃酒、四物雞湯等,都有很好的養(yǎng)血效果。 對于患有月經(jīng)不調、經(jīng)量過多的女性,可選用人參、當歸、川芎、黃芪等中藥,也可選用烏雞白鳳丸、阿膠補血漿等中成藥。日常生活中多吃海參、魚蝦、紅棗、獼猴桃、葡萄、桂圓、芝麻、菠菜等食物。 怕冷的女性 在寒冷的季節(jié),許多女性感到全身發(fā)冷,尤其是手、足等末梢部位。更年期婦女更甚,每逢冬季特別怕冷,醫(yī)學上稱為冷感癥。 進補提示:怕冷的女性要多吃羊肉、牛肉、狗肉、雞肉、鵪鶉、大蒜、辣椒、生姜、香菜、洋蔥、桂圓、栗子等溫熱的食物,有助于御寒。也可多吃些含碘較多的食物,如海帶、海蜇、海水魚、蝦皮等。應積極參加適宜的體育鍛煉,尤其是從事久坐或久立工作的婦女,應重視體育活動,多做手、腳和腰部的運動。 七、人體虛癥、概括起來不外氣虛、陽虛、血虛、陰虛四種類型,根據(jù)虛癥的不同類型應有針對性地選擇恰當?shù)难a虛藥。但人體在生命活動過程中,氣、血、陰、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一般而論,氣虛和陽虛、表示機體活動能力的衰退,陽虛多兼氣虛,而氣虛也易導致陽虛;陰虛和血虛、表示機體精血津液的耗損,陰虛多兼血虛,而血虛也易導致陰虛。所以,氣血雙虧、陰陽俱虛亦屬常見之癥,治當補氣藥與補血藥、補陰藥與補陽藥并用,所謂氣血雙補、陰陽并補之法。另外,氣能生血,亦能生津,故氣虛與陰津不足之癥,常以補氣藥配補血藥或補陰藥,即補氣生血,益氣生津之法。 在補益人體的中藥當中,『只有人參、何首烏才能采開地之靈氣、長成人的形狀。補氣之首為人參、補血之源為何首烏』,“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而人體又為氣血所構成
養(yǎng)生必知補氣血雙穴——四關穴(圖)
人身體當中有四個穴位代表了身體軀干、肢體各方面的問題,也叫四關穴,分別是手上的兩個合谷穴和足上的兩個太沖穴。
陽明經(jīng)這個合谷穴管人體的血,太沖是屬肝的經(jīng)脈,足厥陰肝經(jīng),肝是主管疏泄功能的,也就是人體的氣機的通行,是主氣的。兩者相輔相成,養(yǎng)生必知補氣血雙穴——四關穴: 合谷穴 手的拇指第一個關節(jié)橫紋正對另一手的虎口邊,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處就是合谷穴。 取穴方法:確定此穴時應讓患者側腕對掌,自然半握拳,合谷穴位于手背部位,第二掌骨中點,拇指側。(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再介紹一種簡易找法:將拇指和食指張成45度角時,位于骨頭延長角的交點即是此穴。 主治疾病:俗話說“面口合谷收”,面部神經(jīng)麻痹、口眼歪斜可用合谷穴,包括牙疼痛、牙齦疼痛、青春痘、三叉神經(jīng)痛、眼睛疲勞等。該穴為人體手陽明大腸經(jīng)上的重要穴道之一,是止痛的一個穴位,用拇指點按可止痛。由于左側的經(jīng)脈入左側下下齒,右側經(jīng)脈在右側下齒,所以左側疼則按左側的合谷穴,右側疼就按右側。 太沖穴 位于腳第1、2跖骨結合部之前凹陷處。左右腳各有一個太沖穴。 取穴方法:腳的大指和次指之間有一條溝,有人把它用于降壓,這個位置向上大約有一指寬的位置就是太沖。 主治疾?。禾珱_是屬肝的經(jīng)脈,足厥陰肝經(jīng),肝是主管疏泄功能的,也就是人體的氣機的通行,是主氣的。太沖可調理氣血,治頭暈目眩、中風、消氣等。 手上的合谷穴屬于手陽明經(jīng)脈,足上的太沖穴屬于足厥陰經(jīng)脈,這叫一陰一陽,也是一手一足,此外一個是肝經(jīng),是屬于臟的,一個是大腸經(jīng),是屬于腑的,也叫一臟一腑,最后一句話最為關鍵,叫一氣一血。陽明經(jīng)這個合谷穴管人體的血,太沖是屬肝的經(jīng)脈,足厥陰肝經(jīng),肝是主管疏泄功能的,也就是人體的氣機的通行,是主氣的。兩者相輔相成。調氣血重??在調氣,可左右手來回按揉合谷穴,每次按揉5分鐘,可以理氣。若感到郁悶了,想生氣了,也可提前按合谷穴,能緩解煩躁情緒。 注意事項:孕婦按揉合谷和太沖一定要小心。因為合谷對氣和血有重要的調節(jié)作用,可以行氣和活血,所以又有滑開的作用,或者叫下胎的作用。但用合谷和三陰交配合起來使用,在生育的過程當中可以治療難產(chǎn),增加順產(chǎn)的機率,縮短產(chǎn)程。 四關穴 百科名片 四關穴即合谷、太沖穴的總稱。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原穴,四總穴之一。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間,也就是俗稱的“虎口”。太沖穴是足厥陰肝經(jīng)的輸穴和原穴。位于足背第一、二跖骨之間。合谷穴與太沖穴都是人體的重要保健穴位,兩穴合稱為“四關穴”,意即人體生命的關口。
其名稱出自金元時代針灸醫(yī)家竇漢卿的《標幽賦》:“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薄夺樉拇蟪伞?“四關穴,即兩合谷、兩太沖是也?!辈阉年P穴列為奇穴?!八年P”可謂對穴,合谷、太沖相配伍,一氣一血、一陽一陰、一升一降,相互為用,協(xié)同作用較強。
主治疾病
有祛風散寒、鎮(zhèn)肝熄風、醒腦開竅、鎮(zhèn)心安神、行氣活血、解郁止痛、失眠等作用,是臨床運用具有高效、精簡、安全的典范對穴。
記述
四關穴之主治功能在古代醫(yī)籍中已有記述:《席弘賦》的“手連肩脊痛難忍,合谷針時要太沖”;《雜病穴法歌》的“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沖隨手取”等。之所以將合谷、太沖配伍作為四關穴, 是因為合谷、太沖分別為手陽明、足厥陰之原穴,原穴是本經(jīng)臟腑原氣經(jīng)過和留止的部位,與三焦有密切關系,原氣導源于腎間動氣,乃人體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通過三焦運行于臟腑,為十二經(jīng)脈之根本,故原穴是調整人體氣化功能的要穴?!端貑枴ふ{經(jīng)論》曰:“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人體活動離不開氣血,在發(fā)生病變時,也不外乎氣血,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針灸,指壓按摩,拔罐等治病的主要機制就是通過經(jīng)脈調節(jié)人體氣血。
《標幽賦》曰:“寒熱痹痛,開四關而已之。”痹者,閉也,氣血凝滯不行,多由風寒濕三氣雜至,壅閉經(jīng)絡所致。四關,是氣血陰陽外內出入的要道,應暢通無阻,若外邪侵襲,則四關閉合,通道阻塞,氣血運行出現(xiàn)障礙,痹阻不通而為痹。痹證又以疼痛、運動功能障礙為其主癥,但因所挾外邪不同而分為行痹、痛痹、著痹、熱痹。臨床上如椎間盤突出癥、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性關節(jié)炎、關節(jié)退行性病變等均可取四關穴以通經(jīng)活絡、消痹止痛。
穴性初探
合谷屬多氣多血之陽明經(jīng),偏于補氣、瀉氣、活血;太沖屬少氣多血之厥陰經(jīng),偏于補血、調血。合谷、太沖二穴相配堪稱經(jīng)典配穴,兩穴一陰(太沖)一陽(合谷),一氣(合谷)一血(太沖),一臟一腑,一升一降,是一組具有陰陽經(jīng)相配,上下配穴,氣血同調、陰陽同調、臟腑同調的處方。合谷、太沖配伍,施以不同的補瀉手法,有祛風解表、寬胸理氣、平肝熄風、鎮(zhèn)靜安神、抗痙止搐、活血化瘀、清熱利濕、通降胃腸、通經(jīng)活絡止痛、瀉肺化痰定喘、疏肝利膽解郁、補氣益血、補肝益腎之功能。
《內經(jīng)》云:“諸風掉眩,皆屬于肝?!碧珱_為肝經(jīng)原穴,肝經(jīng)“連目系,上出額,與督脈會于巔”,瀉之可疏肝理氣,熄風瀉火,平肝潛陽;合谷有通絡止痛之功,瀉之可暢腑氣,對治療肝腎陰虧、肝陽上亢之病癥多有良效。凡肝陽上亢,風火相煽,或內熱熾盛,引動肝風,或肝腎陰虛,氣血虧虛,筋失所養(yǎng),虛風內動,或瘀血內阻,血行不暢,筋脈失養(yǎng),均可導致筋脈拘急痙攣。肝主筋,全身筋腱關節(jié)的運動功能皆有賴肝所藏精血的滋養(yǎng),故有“肝為罷極之本”之說。
取四關穴用于實證時,用瀉法稱之為開四關穴。開四關穴,實為瀉熱解痙之良方。若屬氣血虧虛、筋脈失養(yǎng)之癥,則又可用補法,以調氣血、止抽搐。眩暈、高血壓、面肌痙攣、小兒急驚風、癲癇、高熱驚厥、抽搐、角弓反張、破傷風、流行性乙型腦炎等病均可辨證選用四關穴。
《素問·痿論》曰:“治痿獨取陽明”,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jīng),又為后天之本,取陽明經(jīng)穴位,意在補氣血、促后天。合谷為手陽明經(jīng)原穴,既能補益氣血,又能健運脾胃;太沖為足厥陰經(jīng)輸、原穴,肝主筋,全身筋腱關節(jié)的運動功能,都賴于肝的精氣滋養(yǎng),若肝的精氣衰弱,則筋失濡養(yǎng)而不用。太沖穴能調氣血,強肝益腎培元,配合合谷有氣血雙補之功,用補法或灸法,可補先天,促后天,壯肌肉,強筋脈。鑒于四關補益氣血,壯肌治痿之功,凡中風后遺癥、小兒麻痹后遺癥、多發(fā)性神經(jīng)炎、急性脊髓炎、進行性肌萎縮、重癥肌無力、周期性麻痹、肌營養(yǎng)不良癥等,均可通過四關穴補瀉而辨證施治。
大凡外邪侵襲,或臟腑經(jīng)絡陰陽失調,均可致四關閉合,氣血不通則逆而為厥。厥證指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為現(xiàn)代醫(yī)學所稱之休克、虛脫、昏厥、中暑等病;《傷寒論·辨厥陰經(jīng)脈癥并治》中有:“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厥癥也包括四肢寒冷,寒邪過盛或熱邪熾盛均可引起四肢厥冷,皆由陰陽失協(xié)調,不得順接所致。灸或針刺、指壓、按揉四關穴,有行氣理血、協(xié)調陰陽之功,以助陰陽之氣相互順接,相互貫通。
此外,有關臨床資料稱,四關穴還有疏肝理氣、鎮(zhèn)靜鎮(zhèn)痛、祛風散邪、利膽退黃之功效。臨床上用于治療經(jīng)前期緊張綜合征、單純性甲狀腺腫、甲亢、疝氣、失眠多夢、頭痛、牙痛、脅痛、三叉神經(jīng)痛、痛經(jīng)、脅痛、胃脘痛、面癱、風疹、蕁麻疹、黃疸等病癥。
總之,由合谷、太沖配伍,根據(jù)合谷與太沖一氣一血、一陽一陰、一升一降,以及相互制約、相互依賴、相互為用的關系,使升降協(xié)調,陰陽順接,共奏調理臟腑、平衡陰陽、通達氣血、平肝熄風、祛風止痛之功效,其主治之廣,功效之顯著是顯而易見的。
十大補氣穴位
一:脾腧[shù]穴
脾腧穴是足太陽膀胱經(jīng)中的穴位,位于人體的背部,在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兩指寬處。脾腧穴這個名字很有意思,你們看,脾是脾臟,這說明這個穴位一定與脾臟有很大關系,一個與脾有很大關系的穴位為什么會跑到膀胱經(jīng)上去了呢?如果我們弄懂了“腧”字的含義,也就明白了,“腧”通“輸”,意思就是運送?!捌㈦颉钡囊馑季褪菍⑵⑴K濕熱之氣向外輸送入膀胱經(jīng)。膀胱經(jīng)就像汽車的散熱器,人體內的外散之熱沿著它上行,冷降之液順著它下行。人感冒發(fā)熱了,多喝水多排尿,就會好起來,其原因就是體內之熱順著膀胱經(jīng)散了出去。
“脾腧穴”是專門負責外散脾臟濕熱之氣的。下文我們要說脾有四怕,怕濕就是其中之一。如果脾臟中的濕熱之氣散不出去,脾的功能就會受損,脾是氣血生化之源,脾一受損,氣血就會虛弱。所以,脾腧穴是人體內最重要的補氣穴位之一。 脾腧穴就像鐵路線上的一個大樞紐,這個樞紐不通暢,整條鐵路就會癱瘓,脾臟內的濕熱之氣運送不出去,時間一長,整個人都會出毛病。那么,如何保證脾腧穴的功能正常呢?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勤按摩、勤拔罐、勤艾灸。根據(jù)季節(jié)的不同,采用的方法也要有所區(qū)別。早春和晚秋最好采用拔罐;夏末和冬季則用艾灸比較好。夏冬兩季進行艾灸不但可以溫補脾氣,還能祛濕。如果平常在家不方便拔罐和艾灸,那就選擇按摩的方法,不但簡單易行,還能取得同樣的療效。 二:足三里穴
中醫(yī)認為,人體最多氣多血的經(jīng)絡是胃經(jīng),而足三里穴是胃經(jīng)的主要穴位之一,它具有調理脾胃、補中益氣、通經(jīng)活絡、疏風化濕、扶正祛邪之功能。刺激足三里穴,可以激發(fā)氣血的生化與運行。
《黃帝內經(jīng)》中說:“邪在脾胃,則病肌肉痛,陽氣有余,陰氣不足,則熱中善饑;陽氣不足,陰氣有余,則寒中腸鳴腹痛。陰陽俱有余,若俱不足,則有寒有熱。皆調于足三里。”在人體的360多個穴位中,具有保健養(yǎng)生作用的首推足三里穴,因此它也被人們稱為“保健穴”和“長壽穴”。此穴有健脾和胃、扶正培元、祛病延年的功效。經(jīng)常按壓足三里穴能調節(jié)胃液分泌,增強消化系統(tǒng)的功能,并能提高人體的免疫功能,延緩衰老。 民間一直流傳有“常灸足三里,勝吃老母雞”的說法,可見足三里對于強壯身體有多重要。針灸或按摩足三里穴能治療消化系統(tǒng)的常見病,如胃或十二指腸潰瘍、急性胃炎、胃下垂等。它解除急性胃痛的效果尤其明顯,并且對于嘔吐、呃逆、噯氣、腸炎、痢疾、便秘、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腎結石絞痛以及糖尿病、高血壓等,也有輔助治療作用。 我教大家?guī)讉€簡便易行的按摩方法,每天堅持按摩,可以防病健身,使人精神煥發(fā),精力充沛。足三里穴位于外膝眼下,四指凹陷處便是。 按足三里: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足三里穴,兩側同時操作。首先,按住幾秒后迅速松開;然后再按住緩緩加力,再迅速松開,松開時,手指不離皮膚,依次操作5分鐘。注意,每次按壓時要使足三里穴有針刺一樣的酸脹、發(fā)熱的感覺。 揉足三里:用大拇指或中指揉兩側足三里穴。兩手按住兩側穴位,朝同一方向轉動(順時針或逆時針均可),轉36圈后,再朝反方向轉動。注意揉動不能太快,保持呼吸均勻和緩,兩手手指要帶動皮肉,不摩擦表面的皮膚。 熨足三里:將兩手掌心搓熱,并迅速分別貼在兩側的足三里穴上。停留5~6秒,兩手沿上下方向擦動,操作5分鐘左右,這時小腿應感覺熱乎乎的,如果覺得熱感不夠,可以加長操作時間。用此方法鍛煉2~3周胃腸功能就會增強,不但可以改善睡眠狀況,還能使人精神煥發(fā)、精力充沛,很多慢性病都會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對于體形較胖,體內寒濕或痰濕較重的人,最合適的辦法是用艾灸灸足三里,每次15分鐘,一天1~2次即可,如果采取隔姜灸更好,不易燙傷。一般捏取5~7個艾柱就可以了。 我的太太也是北京一家大醫(yī)院的內科主任醫(yī)師,退休以前工作特別忙。有一天,她剛剛風塵仆仆地出差回來,就遇到了重病號,她急著去做會診,抓起桌子上的礦泉水就喝了幾口。這下好了,三五分鐘之后肚子就開始痛起來,堅持到會診完,把任務交付給當班醫(yī)生,才回家?;氐郊依镆院螅揖涂此樕l(fā)白,腰有點彎著,一問是肚子疼,就叫她趕緊坐下來,幫她把褲腳卷起來,按摩足三里,先按左邊,再按右邊。用力按穴位,她會覺得特別疼,而且酸脹,其實對一般人來說,按準穴位的那種痛感是難以忍受的,不過一旦你有這種比瘙癢和疼痛都難受的感覺,那說明穴位是找對了。就這樣按摩了15分鐘,她的肚子有很輕的水動的聲音,類似于饑餓的時候,肚子咕咕叫的聲音。這時,她的表情已明顯放松下來,肚子也不怎么痛了。 三:膻中穴
膻中穴是任脈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如果你有胸悶、咳喘、吐逆、心悸等癥狀,只要按摩膻中穴,就能立刻取得良好的效果。
有一天半夜,我們家樓下鄰居老張的氣喘病犯了,他的兒子跑來找我去給看看,我到他家時,他因為劇烈而連續(xù)性的咳嗽而呼吸急促,臉色煞白。如果再不趕緊采取點措施,人就有危險了,于是,我趕快在他的胸前找準膻中穴,有節(jié)奏地點按了幾十次,再配合按摩肺腧穴、內關穴等幾個穴位。幾分鐘后,他的氣喘終于平息下來,人也慢慢緩過氣來了。其實,老張患的是慢性支氣管炎,再加上他的煙癮特別大,所以經(jīng)常會犯病。而點按膻中穴,可以有效地緩解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咳嗽、氣喘,寬胸順氣,改善不適癥狀。 對肝病患者來說,經(jīng)常按摩此穴,更有奇效。 膻中穴為什么會有如此奇效呢?膻中穴應該說是一個很特殊的穴位,它位于人體胸部的正中線上,在兩乳頭之間連線的中點,屬于奇經(jīng)八脈中的任脈?!饵S帝內經(jīng)》說“膻中者,為氣之海”,“臣使之官,喜樂出焉”,即膻中穴是容納一身之氣的大海。所以,按摩此穴,可以打開“氣閘”,讓全身之氣通行無阻。遇到不開心的事,多按摩此穴,也能讓低落的情緒變得正常起來。如果你情緒不好,氣下不能達于足,上不能傳于頭,全身上下氣機不暢,當然會覺得心煩意亂、胸悶不堪,此時,只要按摩膻中穴,自然能寬胸順氣,情緒也就變好了。 按摩膻中穴一般選用拇指或中指的指腹,力度以稍有疼痛感為宜。每次按摩10來秒即可,6次為1遍,一般每天按摩3~5遍。為了增強效果起見,按摩切忌用蠻力。體質好的朋友按摩時,用力可稍大些;體質不好的朋友,動作要輕柔些。 女性朋友按摩此穴,還具有一定的豐胸效果。生產(chǎn)后乳汁不足的,也可常按摩此穴位。 四:涌泉穴
涌泉穴位于足前部凹陷處第二三趾趾縫紋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為全身腧穴中最下面的一個,是腎經(jīng)的首穴?!饵S帝內經(jīng)》中說:“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币馑际钦f:腎經(jīng)之氣猶如源泉之水,發(fā)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各處。因此,涌泉穴具有益精補腎、滋養(yǎng)五臟六腑的作用。在人體養(yǎng)生、防病、治病、保健等各個方面,涌泉穴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經(jīng)常按摩此穴位,能活躍腎經(jīng)內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壽,特別對于神經(jīng)衰弱、精力減退、倦怠無力、婦科病、失眠、嗜睡癥、高血壓、暈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礙、畏冷等疾病,都有很好的效果。
我國民間流傳已久的自我養(yǎng)生保健按摩療法——“搓腳心”,實際上就是推搓涌泉穴的俗稱。通過推搓涌泉穴,可以達到對腎、腎經(jīng)及全身進行由下到上的整體性調節(jié)和整體性治療的目的。有句俗話說得好:“若要老人安,涌泉常溫暖。”經(jīng)常按摩涌泉穴對于老年人是特別有好處的,不僅可以使老人精力旺盛、體質增強、增強防病能力;還可以防治老年性的哮喘、腰腿酸軟、失眠多夢、神經(jīng)衰弱、頭暈、頭痛、高血壓、耳聾、耳鳴、大便秘結等五十余種疾病。我每天都堅持按摩涌泉穴,身體一直很健康,很少求醫(yī)問藥。 按摩涌泉穴的方法有很多,我現(xiàn)在教大家最簡單有效的幾種方法。 1.摩擦涌泉穴。端坐于椅子上,先將右腳架在左腿上,以右手握著腳趾,再用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涌泉穴,直至腳心發(fā)熱。再將左腳架在右腿上,以左手掌摩擦右腳心的涌泉穴,也是摩擦到腳心發(fā)熱為止。 2.浸泡涌泉穴。每天晚上臨睡前,用熱水浸泡雙腳,熱水以自己能適應為度,加少許食鹽,浸泡15~30分鐘。 3.拍打涌泉穴。在床上取坐位,雙腳自然向上分開,或取盤腿坐位,然后用雙手自然輕緩地拍打涌泉穴,最好拍到腳底有發(fā)熱的感覺。 通過這幾種方法刺激涌泉穴,可以促進人體內的氣血循環(huán),調整人體的代謝過程;而且還能刺激大腦皮質神經(jīng),使人感到輕松舒適,有防治神經(jīng)衰弱和失眠的作用 五:關元穴
關元穴在下腹部,肚臍直下三寸。三寸的取法并不是要用尺子量,而是用自己的手量。將拇指之外的四指并攏,以中指中間一道橫紋為準,四指總共的寬度即為“三寸”。關元穴為任脈與足太陰脾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足厥陰肝經(jīng)的交會穴,三焦元氣所發(fā)處,聯(lián)系命門真陽,為陰中之陽穴。它是補益全身元氣的要穴,點按此穴可補攝下焦元氣,扶助機體元陰元陽。它也是歷代醫(yī)家公認的強壯要穴,可以保健和延緩衰老。
按摩關元穴可以明顯改善氣虛體質。將雙手交叉重疊置于關元穴上,稍施壓力,然后用交叉的雙手快速地、小幅度地上下推動。注意不可以過度用力,按揉時只要局部有酸脹感即可。 中老年人如果想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應該常灸關元穴,借助火力,可以溫通經(jīng)絡、行氣活血、培腎固本、調氣回陽、補虛益損,壯一身之元氣。 將艾條的一端點燃后,對準關元穴熏烤。艾條距離皮膚約2~3厘米,感覺皮膚溫熱但并不灼痛,每次灸15~30分鐘,以灸至局部皮膚產(chǎn)生紅暈為度,隔日灸1次,每月連續(xù)灸10次。 六:氣海穴
氣海穴是補氣的要穴。氣海,任脈水氣在此吸熱后氣化脹散從而化為充盛之氣,因此,本穴如同氣之海洋,所以得名氣海。
前人有“氣海一穴暖全身”的說法,是說氣海穴具有溫陽益氣、化濕理氣的作用。 氣海穴在肚臍直下大約一寸半,中醫(yī)認為此處是人體之中央,是生氣之源,人體的真氣由此而生,所以對于陽氣不足、生氣乏源所導致的虛寒性疾病,氣海穴往往具有溫陽益氣、扶正固本、培元補虛之功效。我們常說的下丹田,實際上就是指以氣海穴為中心的一定區(qū)域。 《黃帝內經(jīng)》云:“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邪之所湊,其氣必虛”。說到邪,我們先來說濕邪,它常常在疾病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體內有了濕邪,就會阻滯氣機,病癥就會因此產(chǎn)生。而氣海穴作為人體中陽氣蒸發(fā)陰液的關鍵之處,對于濕邪為患、氣機不暢所導致的各種疾病——如繞臍腹痛、水腫鼓脹、脘腹脹滿、水谷不化、大便不通、遺精、陽痿、疝氣、月經(jīng)不調、痛經(jīng)、經(jīng)閉、產(chǎn)后惡露不止、胞衣不下、臟氣虛疲、形體羸瘦、腰痛、食欲不振、夜尿癥、兒童發(fā)育不良等,具有良好的療效。經(jīng)常按摩氣海穴,能使百體皆溫、臟腑皆潤,促進腸胃蠕動、氣血順暢,強化肝臟及消化道功能。 按摩的方法:先以右掌心緊貼氣海穴,按順時針方向分小圈、中圈、大圈,按摩100~200次。再以左掌心,按逆時針方向,如前法按摩100~200次,動作要輕柔緩慢,按摩至有熱感,你就能感覺到體內的氣血順暢,身體輕松。 七:太溪穴
太溪穴位于足內側,內踝后方與腳跟骨筋腱之間的凹陷處,是足少陰腎經(jīng)上的主要穴道之一。太溪穴是腎經(jīng)的原穴,也就是腎臟的元氣居住的地方,因此太溪穴是一個大補穴,具有滋腎陰、補腎氣、壯腎陽、理胞宮的功能。凡是由腎虛引起的各種癥狀,如腰痛、腰酸、頭暈、耳鳴、脫發(fā)、牙齒松動、哮喘、性功能減退、習慣性流產(chǎn)等,刺激該穴均可達到意想不到的療效。
去醫(yī)院體檢,90 %的人都患有慢性咽炎,常覺得咽喉干燥、腫痛,這就屬于中醫(yī)上講“腎陰不足”引起的咽癥。如果一邊按揉太溪穴一邊做吞咽動作,就可以補充腎氣,病情當時就會有所緩解。 兩年前我曾經(jīng)治療過一個病人,一位三十多歲的女同志,她年紀輕輕就患上了遺尿癥。她最苦惱的是憋不住尿,只要活動幅度稍大,就會尿失禁,她甚至都不敢大聲咳嗽,更不敢大聲笑。診斷之后,我發(fā)現(xiàn)她是腎氣虛弱導致無法固澀縮尿。我沒給她開藥,只是在她后背的腎腧穴上,左右各拔一個真空罐,同時按揉左右的太溪穴各10分鐘,我讓她回家后按此方法自己進行治療,告訴她,只要堅持二十來天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效果。結果,一個星期左右,她的腎腧穴就拔出了大水泡,而且太溪穴也被揉得腫痛。事實上,拔出的水泡,還有穴位的腫痛,都是疾病由內到外的一個過程。它說明身體的確有問題,但通過拔罐和按揉穴位,達到了一定的療效。二十天后,她的遺尿癥徹底好了,到現(xiàn)在也沒有復發(fā)過。 工作了一天,很多人都覺得腰痛或者腰酸,其實,解決的辦法很簡單,按摩太溪穴就好了,癥狀很快就能緩解。女性朋友容易手腳冰冷,每天晚上睡覺前刺激太溪穴,堅持一周時間,手腳就會變得暖暖的。 八:百會穴
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頭為“諸陽之會”“百脈之宗”,因而百會穴是各經(jīng)脈氣會聚之處。其穴性屬陽,又于陽中寓陰,故能通達陰陽脈絡,連貫周身經(jīng)穴,對于調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是治療多種疾病的首選穴——如頭痛、頭重腳輕、痔瘡、高血壓、低血壓、宿醉、目眩失眠、焦躁等。就算是身體健康的人,經(jīng)常按摩百會穴也能清神醒腦,增強記憶力。
對于很多受低血壓困擾的患者,我常常勸說他們回家時自己按摩百會穴,以拇指指腹按摩,力度要適中,注意,按摩時不是用指力,而是呼氣、沉肩、肩發(fā)力于臂而貫于指。按順時針方向和逆時針方向各按摩50圈,每日2~3次,按摩20天左右就能見效。 九:肺腧[shù]穴
肺腧穴在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肺主一身之氣,腧,通“輸”,有轉輸經(jīng)氣的意思。因此,肺腧穴就具有調補肺氣,補虛清熱的功效。它主治呼吸系統(tǒng)疾病及與氣有關的疾病,比如說哮喘、咳嗽、嘔沫、腰脊痛、癲疾、喉痹等疾病。
經(jīng)常按摩肺腧穴,可以寬胸理氣,降逆止咳。如果能同時按摩天突穴,對治療連續(xù)咳嗽非常有效。用手掌根按揉左右側肺腧穴各36次,36次為一遍,再用拇指肚向后按壓天突穴36次,36次為一遍,一般施治3~5遍即可,或揉按至局部有酸脹感也可以。咳痰時也可以按摩肺腧穴,用手指強壓此穴6秒鐘左右,重復做3次即可。 每位女性都希望擁有白皙美麗的肌膚,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中年女性的臉上就常常出現(xiàn)一些雀斑、蕎麥皮,為了去掉這些斑點,有些女性朋友用盡了各種方法,進美容院、進行激光祛斑、用高檔化妝品,但是效果都不盡如人意。那么,應該怎么防治臉上的斑點呢?其實很簡單,只要學會在肺腧穴上指壓就行,簡單、有效,而且絕對是免費的。 因為,中醫(yī)有“肺主皮毛”一說,肺氣得到調補以后,皮膚就會變得滋潤,毛發(fā)也會變得有光澤。時間長了以后,的確有美容祛斑的作用。 方法如下:一面吐氣一面用指頭強壓6秒鐘,穴位在背部,如果不方便的話,可請他人協(xié)助。記住,每20次算一療程,每日應做5療程。 十:懸鐘穴
懸鐘穴位于小腿外側,在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屬足少陽膽經(jīng)。懸鐘又叫髓會和絕骨。顧名思義,它和骨、髓都關系密切,專管人體骨髓的匯集,對與骨和髓有關的疾病都有治療作用。另外,它是會穴,會穴的特點就是一穴連著數(shù)條經(jīng)絡,地位至關重要。
老年人睡覺的時候特別容易落枕,一不小心就會落枕,好幾天脖子都恢復不過來,脖子只能保持一個姿勢,疼得寢食難安。因為老年人體弱,氣血虛弱,一旦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過高或過低,造成頸部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處于過度拉伸狀態(tài),局部氣血失于調和,寒邪乘虛而入,導致血液循環(huán)障礙影響代謝產(chǎn)物的排出,頸部肌肉便產(chǎn)生了痛感和僵硬感。而懸鐘穴是治療落枕最好的穴位。因為它主髓,而髓與骨相連,因此對氣血虛弱和失調導致的落枕有很好的調節(jié)作用。 落枕后只要用滾、揉、捏、推等手法給懸鐘穴強有力的刺激,只需十來分鐘,就能感到頸部變輕松了,如釋重負。而且,經(jīng)常輕輕敲打懸鐘穴還有降血壓的功效。 一說到補氣,很多人自然就會想到人參。不錯,人參的確堪稱補氣之王。中醫(yī)里有一個很有名的方子,叫獨參湯。此方只有一味藥——人參30克,輔料為30克紅糖。記得很久以前,我還沒進中南海的時候,某天,鄰居家的老太太神色慌張地跑來叫我:“胡大夫,麻煩你去看看吧!”我問:“出什么事兒了?”老太太語無倫次地說:“兒媳婦暈過去了?!蔽业剿乙豢?,兒媳婦躺在床上,面色蒼白,人已經(jīng)暈厥了。一家人哭作一團,束手無策。原來這家的兒媳婦產(chǎn)后失血過多,元氣大傷。我叫老太太趕緊去我家拿人參,又找來紅糖,熬了一碗獨參湯。一碗?yún)氯ズ?,她慢慢蘇醒過來,全家人這才長長地舒了口氣。
人參大補元氣,回陽固脫,是藥之極品。但人參并不是人人都適用。其實,我們身邊許多物美價廉的食物都具有補氣的功效。如何選擇補氣的食物呢?我在這里告訴大家一個秘訣,就是生長于水中的食物以及生在土里的食物多有補氣的作用。因為這些食物吸收的地氣最多。中醫(yī)看待食物的方式與西醫(yī)不一樣,西醫(yī)只會分析食物的成分,中醫(yī)會去觀察食物的性能。中醫(yī)能根據(jù)食物的生長環(huán)境、生長時間和形狀來判定其功能。比如,蚯蚓生活在泥土中,它能在泥土中自由穿行,于是,中醫(yī)便將蚯蚓做成了一味藥,叫地龍。中醫(yī)的思路是,既然蚯蚓在泥土中能自由穿行,那么,它在人體內就一定會有通絡化淤的作用。果不其然,地龍確實具有通絡化淤的功效。一些體內有血淤的病人喝了地龍水之后,淤血慢慢就散了。再比如穿山甲,大家一聽名字就明白了一大半,它具有很強的在地底下穿行的能力,制成中藥后,其主要功效就是攻堅散淤、治痹通絡
這10個配穴就是“十全大補方”
十全大補湯方,是《醫(yī)學發(fā)明》的中藥方劑,系由八珍湯加黃芪、肉桂而組成,其功能為補益氣血;主治虛勞喘嗽、遺精失血、婦女崩漏、經(jīng)候不調等證。十全大補方中除了黨參、茯苓、白術、甘草益氣和川芎、當歸、熟地、白芍補血外,尚加用甘溫之生芪和溫腎助陽的肉桂,使之脾腎雙補,陰陽兩顧,因而補益作用較強。 “十全大補湯方”固然很好,但必須在中醫(yī)專家的指導辯證下使用才靈驗,對普通老百姓來說,現(xiàn)實生活中很難遇到有真本事的中醫(yī)專家,不過天無絕人之路,只要記住這10個穴位的穴位,把它們配合一起使用也能達到“十全大補方”的效果,而且更過之。其實,穴位本來就是天然的內藥。 顯而易見,它是在手足十二針方的基礎上加減而成;也就是用手足十二針方,加脾之募章門,胃之募中脘,小腸之募關元,以及肝之原穴太沖。其功能是補氣血,健脾胃,養(yǎng)心氣,滋肝腎,通經(jīng)活絡。手足十二針方偏于疏調,十全大補方偏于調補。有關手足十二針方的穴性已如該節(jié)所述。方中章門,功能為補五臟,安精神,開心益智,肖脹化食,有人參之功效;足三里,祛風寒濕痹,能升能降,止汗除熱,健脾消食,有白術之效;內關,降胸脅之逆氣,行氣血,止心下結痛,除煩滿,健脾利濕,有茯苓之作用,中脘,主五臟六腑,堅筋骨,長肌肉,增氣血,調陰陽,有甘草功效;三陰交,主婦人經(jīng)血不調,生血養(yǎng)血,止咳逆上氣,為足三陰所主,功同當歸;曲池,主中風寒痹筋攣,婦女血閉,專搜血中之風,治同川芎;太沖,主邪氣傷陰,止腹痛,行血痹,除堅積,入厥陰、少陰、陰虛小便不利,療效同芍藥;關元,主傷胞宮逐瘀血,生新血,填骨髓,長肌肉,有同地黃之主治;合谷、主衛(wèi)氣不足,疏通經(jīng)絡,人太陰止汗、發(fā)汗,有同黃芪之效;陽陵泉,主上氣咳逆,人太陰止祛風寒濕痹,舒筋利節(jié),有同肉桂效力。用針刺穴位仿中藥性能而組方,實屬絕妙。所以,從十全大補湯方到十全大補穴位方,實屬絕妙。所以,從十全大補湯方到十全大補穴位,充分說明中醫(yī)的博大精深,奧妙無窮。 臨床應用:十全大補方主要用于虛損諸證,概括起來可有以下幾種證候。 1、氣血不足,心脾兩虛:多因勞傷過度,思慮傷脾;或久病失養(yǎng)耗傷元氣,損及心脾;或因失血過多,氣血難生。主要表現(xiàn)為少氣懶言,語方低微,食少便溏,頭暈止眩,自汗心悸,手足麻木,舌質淡,脈沉細弱等證。 2、脾腎兩虧,先天后天失養(yǎng);多因先天不足,后天失養(yǎng),或久病消耗,房勞過度,中氣下陷,腎氣不固所致。主要表現(xiàn)為食少納差,消瘦萎弱,精神疲憊,腰脊瘺痛,頭暈、耳鳴、便溏、尿頻、舌淡、脈虛弱等證。 3、肝腎兩虛:多因年老體弱,腎精耗竭,或久病消耗,或高熱病所以致肝腎陰虧。主要表現(xiàn)為頭暈目眩,五心煩熱,心煩易怒,腰瘺足軟,小便頻數(shù),脈細數(shù),舌質紅,少苔等證。 從上述證候來看,主要包括臨床所見的神經(jīng)衰弱、慢性消耗性疾病的后期、久病體弱、老年病等。因此,對于虛損諸證的治療,或老年病的預防保健都有一定的價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