爨寶子碑,著名碑刻。書法作品《爨 寶子碑》的出土,是晉碑中的冠冕。歷代書家善寫者有:李瑞清、陳寶琛、吳昌碩、沈曾植、鄭孝胥等。終身寫爨者:經(jīng)亨頤。是云南少數(shù)民族的首領仿效漢制而樹 立的,書體是帶有明顯隸意的楷書體。碑中一部分橫畫仍保留了隸書的波挑,但結體卻方整而近于楷書。用筆以方筆為主,拙中有巧。故宮博物院所藏未刻鄧跋的初 拓本,字跡清晰,尤為珍貴。 魏《受禪表》也被稱為“三絕碑”,因由王朗撰文,梁鵠書,鐘繇刻,堪稱三絕。曹操在世,不能稱為三國。其上有漢獻帝,建安。其子曹丕稱帝文帝,是三國的開 始?!豆壤时窞槿龂鴷r吳國的名碑。是隸書向楷書的過渡字體,用字少波磔,已去分意,但楷書筆法尚未成熟,可說是楷書入碑之始。碑文是隸書,實更接近楷 書。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中國國家博物館也藏有好拓本。
東吳《天發(fā)神讖碑》又名《天璽紀功碑》,尤以斷裂之前的宋拓本極為珍貴。故宮博物院藏有宋拓孤本,字跡清晰,墨色醇古。參觀南京總統(tǒng)府,府內的石坊墻上有
清代的翻刻本。在宋以前已斷為三石,故又名《三截碑》。其為東吳記功之用,此碑書法非隸非篆,篆書的筆意重一些。其筆法及體勢,在書法史上可說是前無先
例,后無繼者,是研究東吳石刻的重要資料。原刻在南京江寧。由于原碑早毀,流傳拓本很少。東吳《禪國山碑》(宜興),別名《囤碑》。字體與《天發(fā)神讖碑》相似,《天發(fā)神讖碑》收筆尖銳,以懸針為主;《禪國山碑》則以垂露為主。吳昌碩先生曾拜訪此碑寫詩。西晉《孫夫人碑》,書法屬晉隸?,F(xiàn)存山東。 鄭羲碑書法作品結字寬博,筆力雄強,渾穆中和,為標準的魏碑書體之一,向為學者所重。因碑刻地處險峻,椎拓不易,流傳較少。 鄭文公碑又名《鄭羲碑》,系摩崖刻,有二石。自南宋趙明誠訪得《鄭羲上碑》,著之《金石錄》后,漸為世人稱道。清代書家康有為曾受益于《鄭文公碑》。 一在山東平度縣城北的天柱山稱上碑,北魏時刻;一在山東掖縣城東南的云峰山稱下碑,刻于北魏宣武永平四年,比上碑略晚。兩碑內容均述鄭羲生平事跡,但有文字多少、字體大小之別。下碑首題后有一“草”字。清陸增祥據(jù)此提出了“上碑”為正本、“下碑”為草本之說。 從南北朝各代的經(jīng)書書法作品看,從大的方面看,經(jīng)書 的區(qū)別可以概括為兩類:一類率真,字體不拘工勻;另一類肅穆,厚重如碑刻。盡管東晉士大夫書法在行草書上的成就可謂已經(jīng)登峰造極,但在民間,南北朝的書體 似乎依舊徜徉在隸向楷的過渡及楷書階段。所以,其時不少的抄經(jīng)體隸意濃厚,當然,不乏已經(jīng)完全楷化,且楷則很嚴的作品。用小楷抄經(jīng)或許是一種習慣,因為小 楷字體易于辨讀。但這不等于說,抄經(jīng)體都需一板一眼的平正。體驗隸向楷過渡的用筆變化及結構變化,尤其要注意變化中的和諧自然。 經(jīng)生們的率真多少還有點受字體演變的影響,有些隸意,有些楷則;或是由于水平不上不下的緣故,水平高的寫成了工整,不會寫的自然也不會去抄經(jīng)。 帶有隸意的橫、捺腳不可過于程式化,方筆忌刻意的刀痕,動作轉換要有過渡。水平不上不下并非一定都有壞處,他們保存了不成熟者所有的率意稚樸,但朦朧中也 閃現(xiàn)出些許的精到與對虛實關系的把握。率真往往是不成熟。但如果把經(jīng)書的率真都視為不善書者的不成熟,恐怕又難讓人理喻,畢竟經(jīng)生們還是有一定功底的,而 且,從形式上看,這些率真有時頗具一種關系:字的開合虛實符合一定的審美原則,書法字體。 都說方筆是刻碑的衍生物,但我們卻在字體中也找到了類似于刀刻的方筆痕跡,且寫得很到位,讓人覺得方筆在毛筆書寫中也極有表現(xiàn)力。另一類經(jīng)生無 疑是高水準的。他們不僅功底深厚,并能把字寫得厚重凝練。南北朝的經(jīng)生們也有玩弄筆法的嗜好,摩崖刻經(jīng)中的花樣更多,但他們大都又有極好的把握能力,相 反,那種簡凈肅穆的感覺倒是很重。線宜實、緩、厚,字當真率中有規(guī)律,肅穆中見清靈,不可過于放縱,也不能一味板正。 書法作品平復帖結字多緊收,但亦需有虛實。辨別提按與絞轉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所謂絞轉,指用筆由中鋒快速轉成側鋒,或由側鋒快速轉成中鋒的用筆動作,王書《初月帖》中的字較明顯,《平復帖》因為線勢短促,翻轉時動作更爽勁,故側鋒感不強。 《平復帖》章法的自然錯落也為章草書法樹立楷模。一般章草書作品字大小相仿,多有布算之嫌,《平復帖》則美在信手間的有序無序。這說明,盡管與二王書風迥然不同,但《平復帖》同樣讓我們感到魏晉文人的倜儻品性,兩者實有異曲同工之妙。 書法家在提按 用筆之外也曾總結有絞轉法,除《平復帖》外,像王羲之《初月帖》、明末倪元璐書法等都有實踐,這種古法被后來的提按法廣泛地取而代之,以至絞轉在今天幾乎 成為“古董”筆法,常人不知何而為之?!镀綇吞返挠霉P方法不同于后來的提按頓挫,其線條的起訖沒有明顯的動作痕跡。但這種短促的線條似乎凝聚了足夠的力 量,甚至在某種程度上比頓挫更具沖擊力,又讓人一下子琢磨不到這種力量來自何方。 從漢簡至魏晉時期的墨跡章草書法, 沒有這般的整齊劃一與規(guī)范頓折小楷程式,而更多的是隨意的結體及并不十分講究筆法的用筆。當然,氣息醇厚古樸者亦有之,《平復帖》即是。今天看到的刻帖章 草,程式感很強,而且似乎不是從隸書演變過來,更像由小楷寫出,此也與摹刻失實有關,如傳吳皇象《急就章》、晉索靖《月儀帖》等。 《谷朗碑》其書法結 體方整,筆畫圓勁,書風渾樸古雅,與曹魏諸刻風格稍異,但同為開后世楷書法門的重要碑刻。字雖稱隸書,實則體勢已非常接近楷書,故亦有定為楷書者.當然同 后世魏碑、唐楷相比,它還帶有較濃的隸味。此碑在清代以前,惟見歐陽修、趙明誠二家著錄.翁方綱《兩漢金石記》云:”其字遒勁,亦有漢分隸法.”嚴可均謂 其”隸法不惡,刻手極拙.”康有為稱其古厚,為真楷之極。 《谷朗碑》學楷者若能體悟此碑,再習北碑或唐楷,自會有所教益。書風方正,雅拙高古,隸書的波磔已消失,然又不乏隸意,可以看出隸書向楷書蛻變的跡象。 《谷朗碑》全稱《吳九真太守谷朗碑》。三國吳鳳凰年四月立??瑫n~“吳故九真太守谷府君之碑”11字。碑西側有谷起鳳等人題刻?,F(xiàn)在湖南耒陽杜甫祠。北 京故宮博物院藏明拓本。 谷朗碑為國內重要古碑刻之一,距今已有1700多年歷史,愿望文橫直波發(fā)斬收,與漢碑隸法不同,開辟了后來楷書的法門.谷朗墓在耒陽縣馬水鄉(xiāng)木屯虎形山。 原在耒陽市區(qū)東谷府君祠內,谷朗,字義先,耒陽人,曾官至忠都慰尚未書郎,建衡三年(271年)遷九真太守,九真,古郡名.轄境相當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 及義安省東部地區(qū)。 《谷朗碑》碑在湖南耒陽.碑主谷朗,字義先,耒陽今湖南耒陽縣人.三世仕吳為牧守,累官長沙劉陽令、立忠都尉尚書郎、廣州督軍校尉等,吳建衡三年遷九真太 守,鳳凰元年四月乙未卒,終年五十有四.其墓在今耒陽馬水鄉(xiāng)木村虎形山,嗣孫谷起鳳、谷尚志等為之立碑.碑舊在耒陽城東谷府君祠內,清時移置縣城杜甫祠 中,現(xiàn)耒陽一中。后遷蔡侯祠傳為蔡倫故居,在城內蔡子池畔內保存。碑之兩側原有谷氏后裔題名,清初尚存,后漸磨滅。 《牛橛造像》書法作品其 字形趨扁,結體茂密而左右舒展,神態(tài)寬博曠達,意境高古,情趣活躍,在北魏楷書中屬精品力作。體勢峻拔方整,用筆精進挺峭,橫畫起筆多作側鋒斜入,捺畫波 勢銳利,點成三角,垂筆亦作懸針之狀,轉折處重頓,具有凌厲果斷,爽朗峻拔之風。《牛橛造像》也稱《長樂王造像》。為龍門造像名品之一,亦為龍門造像題記 中紀年之較先者,并以為宜先學之者。此記三字,雖無界格為限,但行列工整,井然有序.邊白稍大,交錯綜合,渾然一式.起筆引鋒而入,削秀天然,穎芒畢現(xiàn), 極見神采.臨習此記,務必在起筆處多作探索,悟其要領,否則有失特色.行筆更有妙趣。 龍門北魏造像題記,體法多變,純樸天然,介乎隸、楷之間,有其獨特的風采。所謂魏碑,是書法界對北魏乃至整個北朝碑志書藝的總稱.名曰”魏碑體”,或云” 北碑”、”龍門體”,習慣上稱它”魏碑”。從乾嘉至清末,引起了包世臣、康有為等書法家、學者的極力推崇.包世臣在《藝舟雙楫》中稱頌:北朝人書,落筆峻 而結體莊和,行墨澀而取勢排宕??涤袨樵凇稄V藝舟之宋齊梁陳》有魄力雄強、氣象渾穆,并說魏碑無不佳者。 整篇筆觸自然一致,因而筆姿統(tǒng)一,輕重協(xié)調,排字煉行黑白相稱。在臨過《始平公》之后,再轉臨此記,會能于濃重之中討出纖巧游刃之趣,去拙求雅之致.故攻北魏書法,《牛橛》不可僭越。作點都很認真,絕無輕點率擲之匆驟,總是著意命筆,起有所向,行有所趨,終有所指.尤其雙點對應,必是相互顧盼,前呼后應,先開后合.細觀其用筆,可能毫穎不長,而且有一定硬度,筆根壓下亦不過乃爾。 北魏太和十九年十一月刻,楷書。現(xiàn)在河南洛陽龍門山古陽洞山壁。亦為龍門造像題記中紀年最早者,是龍門造像名品之一。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橫筆似乎稍細, 豎筆稍粗;作撇似是緩緩舒筆,雖遲滯而不傷其秀雅;作捺則力挺神壯,了無優(yōu)柔之勢.收筆處每每斂鋒而止,無論橫、豎、撇、捺,皆就勢顯出筆鋒所向.作鉤皆 筆到神隨,鉤不欲小,但無冗贅之累、仍然雅意可掬。 魏時所立《吊比干文碑》”久已為鄉(xiāng)民毀去,賴民間偶存其遺刻”。”幸遇圣振,再獲刊勒”.并對孝文帝來比干墓吊祭的時間作了孝釋。魏孝文帝吊比干文碑位于衛(wèi)輝城北7.5公里比干墓祠,碑文為孝文帝元宏撰文,無書丹者姓名,傳為崔浩書法。碑陰刻文4列,前3列從吊官82人題名?!兜醣雀赡刮摹肥窃缙谖罕械木?承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信息.本文的釋讀,涉及到文字的流變、版本的異同、作者的辨析、民族文化的交融、書法藝術的發(fā)展等多方面的問題。 《吊比干文》書風瘦削獨出,險不可近。所書亦楷亦隸,用筆嚴整精細,轉折瘦峭,撇畫雄峻,捺畫勁挺,寫得十分認真,在北魏楷書中此碑當屬瘦峭之書風?!兜? 比干文》全稱《孝文皇帝吊比干文》。考為北魏太和十八年十一月刻。有碑陰,傳為崔浩書,原石已佚。傳世無原石拓本?,F(xiàn)存河南汲縣比干廟乃宋元祐五年吳處厚 重刻之石。當然,此碑尚存有不足,書法篆刻均帶有刻板之習,而且還比較明顯,這足可說明凡過于拘謹者總會造成神采之缺失與不足。 王獻之流傳下來的小楷書法有《洛神賦十三行貼》,此貼筆畫勁利,態(tài)致蕭散,墨采飛動?!吨星锾纷畲蟮奶攸c是行氣貫通,一瀉千里,相連映帶,有實連和意連兩種情況,所謂實連,即一筆寫成,如”不復不得”,意連,即筆畫并不相連,而起止之間,承接分明。 王獻之在兄弟排行中年最幼,天資亦最高,幼承羲之親自指點,書遂大進,羲之曾書《樂毅論》以賜官奴,故獻之真書大能窮微入對,筋骨緊密,不減于父。王獻之 字子敬,小名官奴,羲之第七子,因任中書令之職,故世又稱其為王大令。王獻之七八歲時開始學書,羲之乘其不備從其背后疾掣其筆不脫,嘆曰:”此兒后當復有 大名”。 《中秋帖》是王獻之的行書書法之作,它雖是米芾的摹本,但仍然能夠感觸到王獻之書風的魅力,此帖與《鴨頭丸帖》大近,氣勢奪人,灑脫奔放,為“一筆書”經(jīng)典?!吨星锾窎|晉王獻之書,宋米芾臨,行書紙本墨跡,3行,共22個字。前后皆有缺文。清乾隆三希堂“三希”之一,三希堂法帖有摹刻本。 王獻之傳世的行草作品大都刊刻于《淳化閣帖》九、十兩卷之中傳世墨跡有《鴨頭丸帖》,《地黃湯帖》和《中秋帖》。 楷書書法作為實用性書寫,筆法精到,點畫到位,遠離匠氣,具有較高的文史、書法價值。 魏晉敦煌寫經(jīng)龜山玄錄書寫快捷、妍美,通篇筆力沉雄,墨氣酣暢;字形方而不滯,用筆靈動而不輕滑;端莊之中透出疏朗俊秀之致。 如果將這種“隸意”與魏晉時期的鐘、王楷書相較,則又有明顯的不同。雖屬楷書,但用筆與結體具有濃郁的隸意。這種隸意與楷法用筆、結體融合得天衣無縫、無懈可擊。 在書法書寫風格上,《龜山玄錄》追求平淡、沖和、簡遠的審美理念;取法崇尚蕭散、俊邁之氣,甚至包括用筆、結體上的隸意?!洱斏叫洝分袖h行筆,內外取勢,筆方勢圓。落筆成點,起伏成形,點畫之間偶有牽絲,顧盼生姿,一應自然。 如橫畫的波勢平出,撇、捺的弱化處理,點畫取側臥之勢等,古樸簡約之外,別具幾分清新之氣?!洱斏叫洝匪憩F(xiàn)的隸意,是一種成熟楷法對某些隸書筆意的合理借鑒與糅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