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類,不僅僅是脂肪 我們所說的脂肪,其實應該準確地叫做“脂類”,它包括脂肪和類脂(固醇類、磷脂)兩大類。如果在合理范圍內(nèi),其實脂類沒有好與壞的區(qū)分,只有當它超過了(或者不足)時會給人體造成危害。正常的人體,按重量計算,脂類占14%——19%,肥胖者可以達到30%以上。 話說脂肪 脂類中的脂肪是指中性脂肪,是由一分子甘油和三分子的脂肪酸構(gòu)成的,所以稱為“甘油三脂”,是脂肪中含量最多的部分,大約有95%左右。這些脂肪大部分分布在皮下、大網(wǎng)膜、腸系膜以及腎臟的周圍,是以大塊大塊的脂肪形式存在,所以這些部分也被看成是人體的“脂肪倉庫”。甘油三脂最大的任務就是幫助人體“供能”,我們從食物中攝入的脂肪,在正常情況下很容易就作為能量被代謝掉了。但如果你攝入過多,無法消耗的部分就會通過血液運輸?shù)狡は碌闹炯毎透闻K當中,變成中性脂肪儲藏起來。在食物補充不足或因為劇烈運動造成的能量不足時,儲藏的甘油三酯就會分解成游離脂肪,然后送到全身作為能量而被消耗掉。 胖子也有別 脂肪堆積在身體內(nèi)就會讓人感覺“肥胖”,但是根據(jù)脂肪堆積的部分,肥胖也分成兩種。一種是皮下脂肪堆積型,即皮下聚積脂肪造成的肥胖,其特征是下腹部、大腿內(nèi)側(cè)、臀部等下半身聚積脂肪。因此外觀像一個“梨形”,這個在女性中比較多見。還有一種是內(nèi)臟脂肪堆積型,脂肪堆積在上腹部,形成啤酒肚體型。從外觀上看又被稱為“蘋果型”,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和更年期以后的婦女。因為脂肪未附著于皮下而在內(nèi)臟,所以雖然腰很粗,但表面捏不到脂肪。 多余脂肪吃出——橘皮組織 橘皮組織是一種獨特的脂肪組織結(jié)構(gòu)改變。當新陳代謝失調(diào)、脂肪組織體積增大、脂肪組織內(nèi)的分子超出脂肪細胞間隙時,會形成皮下脂肪組織的微小結(jié)頭,里面充滿了容易積累毒素的淋巴液,破壞了供血和體內(nèi)垃圾有效利用過程。結(jié)果是皮膚凹凸不平,外觀上看像橘皮。人體最容易長出橘皮組織的地方是臀部,海綿組織的累積特別快,很容易使臀部線條顯得松弛下垂。 類脂更有名 只說“類脂”可能了解的人并不多,它主要分成磷脂、糖脂和類固醇等。在人體內(nèi)所占的比例也不大,在4%左右,但是類脂中名氣響當當?shù)?#8220;人物”可是非常多的。如磷脂中的“卵磷脂”,卵磷脂存在于細胞里,猶如細胞的門衛(wèi),管制著什么營養(yǎng)可以進入細胞,什么營養(yǎng)不可以進入細胞,以維持新陳代謝的進行。類固醇中的“膽固醇”,膽固醇在健康的人體內(nèi)約有140——150克。膽固醇是很多重要物質(zhì)的原料,比如細胞膜、雌激素、雄激素、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等,還有幫助我們消化的膽汁。膽固醇最大的名氣就是和我們所說的“高脂血癥”等疾病相關聯(lián),是種讓我們?nèi)祟?#8220;很是糾結(jié)”的脂類物質(zhì)。
好固醇,壞固醇
膽固醇溶于血液后才能被運送到全身去。膽固醇是脂溶性的,無法直接溶于血液,必須與脂蛋白結(jié)合以后才能運送到全身。運載膽固醇的脂蛋白(也就是膽固醇的載體)主要分為LDL(低密度脂蛋白)、HDL(高密度脂蛋白)兩種。由于載體的不同,膽固醇也被分為了LDL膽固醇和HDL膽固醇兩種。其中LDL擔任著將膽固醇運送到全身的任務,而HDL膽固醇則將多余的膽固醇回收后運送到肝臟,肝臟隨后將這些膽固醇分子分解掉,再將它們排出體外。所以對于那些高膽固醇人群來說,LDL膽固醇被稱為壞膽固醇,而HDL膽固醇被稱為好膽固醇。因為當LDL膽固醇增加過多的時候,HDL就不能有效地將其回收,無法回收的LDL膽固醇就會附著在血管壁上,問題就出現(xiàn)了。
多余膽固醇吃出——過多的LDL
當血液中多余的LDL膽固醇也就是壞膽固醇附著在動脈壁上時,體內(nèi)的巨噬細胞就會聚積在該處,來吞噬、消除被氧化的LDL。當它吞掉氧化LDL之后,就會成為泡沫細胞而留在血管壁上。這樣被壞膽固醇和泡沫細胞所附著的血管壁就會變得凹凸不平,又厚又硬,導致血液的流動變得愈加不暢,這種狀態(tài)被稱為動脈硬化。當血液無法流暢流動時,整個身體就會出現(xiàn)種種不適,最終發(fā)展成威脅生命的疾病。
“必需的”脂肪酸
有幾種不飽和脂肪酸是維持機體健康不可缺少的,但在機體內(nèi)不能合成,必須從每日的膳食中攝取,它們是人體的“必需脂肪酸”。必需脂肪酸分成兩種:亞油酸、亞麻酸。動物如果缺乏必需脂肪酸就會出現(xiàn)生長受阻,皮膚和毛發(fā)異常,生殖損害,血清和脂肪組織異常。嬰兒缺乏必需脂肪酸可引起皮膚濕疹、鱗狀脫屑,以及體重增長緩慢等。這些必需脂肪酸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脂肪酸,不過人體需要的必需脂肪酸的用量并不很大,按熱能計算,只占全天總熱量的1%——2%,必需脂肪酸在植物中含量豐富,在動物的脂肪中含量較小。
脂肪不應該是我們的主要食物
這是從人類的發(fā)展過程來說的,人最初并不是肉食性的動物,而且中國人基本上是屬于農(nóng)耕民族,農(nóng)耕民族的人基本上都不太適合吃肉。農(nóng)耕社會的人,都是草食性動物,吃植物與吃肉相比,會用更多的時間來消化腸道中的食物,因此腸子也比較長一些。以谷類為主的農(nóng)耕民族比起肉食的狩獵民族,欠缺爆發(fā)力,當肉被消化吸收,血液中的氨基酸就會增加,就會產(chǎn)生瞬間爆發(fā)力。但是想通過增加肉類食物增強爆發(fā)力的想法對我們亞洲人并不太適用,過長的腸道會讓肉類食物發(fā)酵消化的時間延長,這樣會羈留和制造過多的廢物與毒素,對人體產(chǎn)生危害。
黃色警告——皮膚黃色瘤
當膽固醇異常升高時,皮膚的表面就會出現(xiàn)膽固醇腫塊(黃色瘤),常見于眼瞼、臀部、手背、肘和膝關節(jié)等處,為淡黃色的脂肪腫塊。這表明身體可能已發(fā)展成動脈硬化等病癥,應該馬上進行檢查。遺傳性的易出現(xiàn)高脂血癥的人,最忌諱變胖,同時對跟腱粗大、黑眼球的上下側(cè)出現(xiàn)新月形的白色弧狀渾濁(叫做角膜環(huán))等癥狀都要給與重視。當家族中有高膽固醇病史時,要從幼兒期就要注意腳踝的粗細程度和黑眼球周圍部分的情況。對于膽固醇的測量一般是通過血液檢查完成的,除了血液檢查還要通過測定脈搏、血壓、體重、身高等來檢查肥胖程度。同時進行眼底檢查、心電圖檢查和尿檢。
重新認識菜籽油
好多年沒有提及的菜籽油,對于一個熱衷于HDL膽固醇的人來說,可以算得上是個寶貝了,菜籽油是用油菜籽提煉的單不飽和脂肪酸植物油,其中32%是多不飽和脂肪酸,62%是單不飽和脂肪酸,只有6%是飽和脂肪酸。一般認為,單不飽和脂肪酸比飽和脂肪酸對人體更為有益處,因為單不飽和脂肪酸會減少人體有害的LDL膽固醇,而增加對人體有益的HDL膽固醇的數(shù)量。
植物油中的大眾“敵人”
棕櫚油(其實還有椰子油和可可油)是從油棕上的棕果榨取而來的,相對于其他植物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特點,棕櫚油則是飽和脂肪酸的含量超過50%,比動物性脂肪含量還高。當溫度降低時,它會與豬油一樣凝結(jié)成白色固體。長期食用棕櫚油會造成人體血清飽和脂肪酸攝入過量,導致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從而引發(fā)心腦血管疾病。在我們生活中很難避免吃到棕櫚油產(chǎn)品,由于它油性穩(wěn)定、耐高溫的特點,常被當做食油、松脆脂油和人造奶油來使用。另外,棕櫚油也適合炎熱的氣候,因而成為面包和糕點的良好佐料,受到食品制造業(yè)的喜愛。購買一些煎炸產(chǎn)品時,注意看成分表,經(jīng)常會看到棕櫚油的成分。
動物油中救命的魚油
芝加哥西北醫(yī)學院與幾個不同機構(gòu)合作,分析攝食魚肉與死于心肌梗塞、冠狀動脈心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關聯(lián)性時發(fā)現(xiàn),每天吃35克以上魚肉的人死于非猝發(fā)性心肌梗塞的死亡率比不吃魚的人低42%。魚肉中的長鏈多不飽和脂肪酸能夠提供防護效力,是一種保護因子,因為這種脂肪酸在試驗中能夠降低心律不齊的危險,預防動脈再阻塞,減少甘油三脂的濃度。一項針對天然魚油的研究表明,受試者每天食用魚油4克,相當于0.91克的不飽和脂肪酸,也相當于每周1——2餐富含脂肪的魚肉大餐,結(jié)果魚油使血漿中的甘油三脂下降30%,這樣的現(xiàn)象可能就是魚油能夠預防缺血性心臟病的主要機制。
肉類也可以健康吃
多吃肉不益于身體健康,對于那些特別喜歡吃肉完全不能放棄的人來說,開始的時候減少到平時的一半的分量比較好。肉食減少一半可以幫助身體得到及時的清理和糾正,能讓身體慢慢恢復酸堿平衡,也可以保持這樣的原則,每周吃3——4次的肉,每次50g左右。另外一周內(nèi)的3天應該吃魚類或者白肉。每天400——600克蔬菜和200——400克的水果,可以幫助身體解掉肉類的毒素,一天喝兩升左右的水可以期望能解身體更深的毒素。
甲殼素幫助身體糾正脂肪過度
甲殼素是一種從蟹殼中提取出來的物質(zhì),具體來說甲殼素是一種含有幾丁質(zhì)和幾丁聚糖的機能性食物。甲殼素的減肥功效,是依靠其自身的正電離子與食物中含有負電的脂肪基團附著結(jié)合,從而阻斷了脂肪分解、消化、吸收必需的酵素的作用,使脂肪在腸道中無法被消化吸收。脂肪的排泄量加大從而從正面抑制了脂肪的吸收,不用辛辛苦苦地忌口,而是從身體中拒絕了卡路里,這正是甲殼素的功效。
高脂肪食物是慢性炎癥的“前因”
大量研究表明,慢性炎癥有可能是肥胖相關代謝性疾病發(fā)生的重要機制之一。動物實驗顯示,高脂肪食物或內(nèi)毒素能激發(fā)慢性炎癥通路,從而導致代謝性紊亂。研究機構(gòu)對559名超重/肥胖者和500名正常體重者的脂多糖結(jié)合蛋白(LBP)進行檢測,并將其與肥胖及其相關代謝性疾病的關系作了系統(tǒng)分析后發(fā)現(xiàn):超重/肥胖個體的LBP水平顯著高于正常體重個體;血漿LBP水平與體質(zhì)指數(shù)(BMI)、腰圍、血壓、血糖、血脂、胰島素等代謝指標,以及肝臟酶、炎性因子和脂肪因子水平顯著相關。在控制了年齡、性別、吸煙、飲酒、體力活動、疾病家族史和BMI后,研究對象罹患代謝綜合征、胰島素抵抗和2型糖尿病的危險隨著血漿LBP水平的升高而顯著增加。 而慢性炎癥又是許多癌癥的誘因,這樣算來脂肪竟然成了癌癥的“直接導火索”之一!
脂溶性毒素更危險
毒素停留在體內(nèi)可以分為水溶性毒素和脂溶性毒素兩種類型。水溶性毒素主要通過尿液的形式排出體外;皮膚主要負責排泄脂溶性的毒素(飽和脂肪酸代謝物、內(nèi)毒素、化學品殘留物等),脂溶性的毒素主要通過汗液的形式排出體外。腸道可以排出以上兩種類型的毒素。當排毒器官不能及時排毒時,水溶性毒素將經(jīng)由血液到達人體的軟骨、滑膜和肌腱部位,毒素積累在這些部位,引發(fā)各種類型的關節(jié)炎癥,如痛風的病人是尿酸在關節(jié)部位的積累造成的。脂溶性毒素經(jīng)由血液轉(zhuǎn)移到淋巴系統(tǒng)或各個器官的粘膜,形成息肉、囊腫、腫瘤,如各種腫瘤,便是脂溶性毒素積累的結(jié)果。各種類型的皮膚病變?nèi)绨弹?、斑也是脂溶性毒素積累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