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假過后如何找回工作狀態(tài) 長假即將結束,不少白領卻出現嗜睡、全身疲憊、焦慮等癥狀,這是典型的長假綜合征:本以為經過了七天的休息,可以精力充沛地投入工作,可實際情況卻相反,整個人感到疲倦、懶散、頭昏、注意力不集中…… 如何盡快恢復到良好狀態(tài)呢? 首先要放松心情,將節(jié)日期間沒有處理完的事用最簡捷的方式盡快了結; 其次不要再熬夜,每天早睡早起,保證充足睡眠; 第三要加強運動,每日早起鍛煉半小時;這是對治長假綜合癥的最好方法。 長假過后如何找回好狀態(tài)? 文/柯云路 每天早上醒來,都以全新的觀念對待生活 “復歸于嬰兒”是《道德經》里的話,這句話可不是開玩笑。 每天醒來的時候,都以全新的觀念去對待生活,這就是禪的意識。有的年輕人才二十五歲就說:大局已定了。什么叫大局已定?三十歲不許說這話,四十歲不許說這話,五十歲、六十歲、七十歲、八十歲也都不許說大局已定。沒有大局已定之說。 有的人快退休了,就說大局已定。這才叫真正的愚昧。你要是懂得沒有大局已定之說,比什么都強。你想,有的人上班幾十年,身體一直挺好,退休一年頭發(fā)就白了。這叫什么呢?叫人生的不自在。老子講得好,“復歸于嬰兒”,要真正在生活中領悟這句話。一個人要是被自己搞得思想不解放,心態(tài)不年輕,還談什么修煉?有人說,人老腿先老,這句話是錯的,人老心先老。 要使整個身心保持年輕狀態(tài)。 要“復歸于嬰兒”。 每天早上醒來,都以全新的觀念去對待生活。 放下煩惱,頓生清靜心 有個人告訴我,他平常工作特別忙,老感覺到煩躁。一次病了,病得很重,他突然想,那么累干什么呢?好好休息吧。就在那一段,他覺得很清靜。他說一生中只有這個時期心態(tài)特別好。后來身體好了,生活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于是,又煩躁起來了。 好像是個玩笑,但里邊含著奧妙。有時候你為一件事很煩惱,只要把這煩惱放下來,頓生清靜心。 坦率說,只要對這一句話有悟性,就足以直指人心,見到佛性。你有一個不該有的煩惱、苦累壓在心頭,想開了,那時生出的清靜心特別寶貴。體會到了這一點,就能理解為什么慧能講“煩惱即菩提”。 菩提是什么?就是佛的智慧,就是高級的境界。 不要想一步登天,想一步登天是很大的累。 要善于領會人生的奧妙,通達透澈,融會貫通。 還要清靜一點。超脫一點。要拿得起放得下。 煩惱即菩提 每個人的人生都不可避免地有著許多煩惱。 家里的事,工作的事,子女的事,老人的事,人事關系方面的事,各種各樣的生活問題都給人帶來困擾,這種情況下,怎樣保持祥和的心態(tài)? 即使一個相當樂觀的人,有時也免不了某些煩惱。煩惱,對于一個想提高境界的人來講,是非常寶貴的東西,一個人想得大境界,完全沒有煩惱的考驗是一點缺陷。煩惱即菩提,煩惱是鍛煉一個人的極好素材。 那么,怎樣戰(zhàn)勝煩惱呢? 當煩惱襲來時,你也許會想:我不要煩惱,我不煩惱。但硬壓,往往越壓越煩惱。怎么辦呢?有這樣四個字“不降而降”。你在煩惱時,要找到那個“真我”、“本我”,然后,用“真我”的眼睛去看待煩惱之心,任這顆心煩惱。你的“真我”會看到這樣一個過程:煩惱之心如海浪翻騰,不可遏止,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起起伏伏,你不動聲色,冷眼旁觀,突然,它落潮了。有過這種體驗的人都會知道,當煩惱之潮落下去時,達到的境界幾乎超過許多靜心訓練中得到的身心松弛與安詳。 克服了煩惱,化煩惱為菩提,你的境界就有了長進。 在靜中求靜,比較容易,若在亂中求靜,定力無疑要高一些;無煩惱時,放松安靜是比較容易的;煩惱襲來之時,仍能放松安靜,乃是更高的境界。 凡是咬咬牙才能下的決心都不是好的決心 一位對書法非常入迷的朋友問,我每天上班,只能在業(yè)余時間練字,現在可不可以辭去公職,整個投身書法修煉? 我告訴他,這個問題要自己來回答。當你這樣問的時候,表明你還在猶豫,還下不了決心,你內心還在矛盾。你說只要咬咬牙,還是可以下得了決心的。你現在還有許多牽掛。你可能已經結婚了,可能有了孩子,還需要贍養(yǎng)父母,當你決心投身于書法修煉時,你靠什么生活?當所有這些實際問題沒有解決的時候,怎么下得了決心呢?你來問我,我又怎么能幫助你下決心呢? 我以為,凡是咬咬牙才能下的決心都不是好決心,都不是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事情。強扭的瓜不甜,瓜長在蔓上,必須用刀才能砍下來的瓜不是好瓜。 這是再普通不過的道理,但真正做到并不很容易。 說得透徹一點,對生活中的一切都要取自然態(tài)。講一個笑話,就好像一件舊衣服,你已經不大愿意穿了,扔掉又有點可惜,舍不得,放到簸箕里又拿出來。那好,你就再穿兩天。這天早晨一穿,“嘶”的一聲,衣服扯了個大口子,不能再穿了,你痛痛快快地就把它扔了。你會很高興地拿出一件新衣服來穿。這個選擇就很好。這乃為自然。 相反,你懷著非常矛盾的心理去做一件事,勉強自己下決心,這個決心一般不會好。 就像年輕人戀愛,結婚的時候有些不心甘情愿,對對方不大滿意,婚后很難美滿。因為不安心理是已經預感到一些東西,只是理智一時難以理清。人為地掩蓋,早晚會暴露的。 無聊不是淡泊 一位年輕人說,自從修禪以后,他班也不想上了,戀愛也不想談了,家也不想待了,總之,什么也不想做了。他說,我已經能夠做到無為了,但不知怎樣才能達到無不為。 還有一位朋友,原本是研究繪畫書法的,有了一點成就,接觸了東方禪文化后,對人生,對繪畫,對書法,都覺得索然無味,感到生活非常無聊,一門心思想進深山老林去修煉。他問:這是不是破除了執(zhí)著,看破紅塵了? 我說:這哪里是什么破除執(zhí)著,而是進入了另一種執(zhí)著,是誤區(qū)。 朋友,無聊哪里是淡泊呢?對人生而言,無聊絕不是很輕松的感覺,它是很大的累,甚至是一件最痛苦的事情。許多退休者的第一苦惱就是無聊。 禪宗講開悟,并不是想讓人當一塊石頭。萬物當中,石頭是最無心的。不吃不喝,幾千年、幾萬年地蹲在那里。人不需要修煉成石頭,你也無法使自己變成石頭。禪宗所講的開悟,是生活的自然態(tài)、自在態(tài)、灑脫態(tài)。無聊是很不輕松的狀態(tài),不知道自己該干什么,心是沒著沒落的。沒著沒落與心無掛礙是絕然相反的兩個概念。 那么,什么是好狀態(tài)呢? 當你做了一件對人類、對親人很好的事情,這件事你又做得非常自然,自如,藝術,得心應手,你會是怎樣的心態(tài)?會很寧靜、很光明、很輕松。當你感到無聊時,你的心在左右徘徊,與這種心態(tài)是一回事嗎?當然不是。 禪宗講契機相合,只有這樣去體會和認識,禪才能與千百萬人的生活真正契機相合,禪的道理才能為更多的人所接受。 禪應該使人更灑脫、更達觀地生活和工作。 與此相反,都是執(zhí)著,都應放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