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哲學 大學生
摘要:從深度上講,哲學是刨根問底的學問;從廣度上講,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做人,要有崇高的品質、深刻的思想和聰慧的頭腦,這就要學好哲學。學好哲學需要有開闊的眼界、濃厚的興趣和端正的心態(tài)。 一、什么是哲學? 這是一個被問及最多,而答案最不確定的問題。從字面上講,“哲”在漢語里,有聰明、智慧、懂道理的意思。如《尚書》中有這樣的句子:“知人則音”。有時也引申為“智者”的代詞。如《左傳》:“賴前哲以免”。所謂“智者”,也就是“哲人”,也就是“愚人”的對立面。“哲人”智慧仁慈,“愚人”則蠢笨而又刻薄?!对娊?#183;小雅》云:“維此哲人,謂我劬勞;維彼愚人,謂我宣驕。”漢字“智”和“知”都從“矢”。也就是箭,箭的特點是又快又準,意思是有智慧的人就是比一般的人知道得快,認識得準。中國有“哲”字,卻沒有“哲學”這一概念。“哲學”源于古希臘文“philosophia” 意思是“追求(philem)和智慧(sophia)即“愛智慧”。由日本學者西周翻譯成“哲學”。 哲學是聰明學、明白學。然而,在現(xiàn)實生活中,由于大家對“聰明”的標準不一樣,學哲學的人或哲學家卻往往顯得“愚蠢”和“荒謬”。當“傻子”在苦苦地思索生活的意義的時,聰明人早已把生活安排得很舒適了;古希臘哲學家泰勒斯舉頭望天,研究天文,不小心掉到枯井里,遭人恥笑。 哲學到底能使人聰明還是愚蠢?智慧的中國古人一句話把二者統(tǒng)一起來:“大智若愚”。 哲學到底是什么?哲學不是宗教,但它也給予人信仰;哲學不是科學,但它也賦予人以真理;哲學不是道德,但它也啟發(fā)人向善;哲學不是藝術,但它也給予人以美感。哲學不是上述具體學科,但和各門具體學科聯(lián)系緊密。通過比較,可以體會什么是哲學。 1、從深度上講,哲學是刨根問底的學問。人活在世上,不滿足于知道眼前的各種事物“是什么?”還有一種強烈的欲望想知道“為什么?”哲學探索的原動力是好奇心,從這個角度來說,最接近哲學家的是兒童。他們不停地追問“為什么”,往往使大人難堪。在生活中大多數(shù)人對許多現(xiàn)象只知其“然”,而不追問其“所以然”,只注意花和果,枝和葉,不注意具有決定意義的“根”和“干”。而哲學則要求人們刨根問底。孫正聿在《哲學導論》里說:“哲學智慧反對人們對流行的生活態(tài)度、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采取現(xiàn)成接受的態(tài)度,反對人們躺在無人質疑、因循守舊的溫床上睡大覺。哲學是反思的智慧、批判的智慧、變革的智慧。”哲學能讓人想得深一點,看得遠一點。對困憂人們一些大問題進行終極思考:如世界是什么?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還是精神的,物質和精神的關系究竟是誰決定誰?精神對物質有沒有反作用?人的本質是什么?人類社會是怎樣的,有沒有發(fā)展的規(guī)律?人的主觀世界,各種精神現(xiàn)象應當怎么解釋?怎樣看人生的價值、人生的意義?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和解決,成就了許多哲學家、思想家。 從原因說,哲學能夠造就偉大人物;從結果看,偉大人物必定有自己的哲學。一個人的理論偉大與否不是自封的,而是在實踐在檢驗后告訴人們的。華西村的村支書成功地帶領全體村民致富奔小康,他的思考也是獨特的。在理論界都還不能回答“什么是社會主義,什么是共產主義?”這個問題的時候,他已經有了自己的回答:“社會主義就是全中國人民都過上幸福生活,共產主義就是全世界人民都過上幸福生活”。 2、從廣度上講,哲學有“萬學之學”之稱。哲學的研究對象是“整個世界”的“普遍規(guī)律”,任何一門具體學科里面都有哲學問題,所以才有經濟哲學、數(shù)學哲學、社會哲學、政治哲學等等分支學科。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任何一件事情里都有哲學的影子。從大的方面講,所有的社會革命和建設都首先在哲學意義上發(fā)生的。列寧說:“沒有革命的理論,就沒有革命的運動”。所以偉大的革命領袖都會成為哲學家:馬克思、列寧、毛澤東。社會主義建設也離不開哲學的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開始于一場真理標準問題的哲學討論。而指導中國改革開放的“鄧小平理論”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哲學思想。反過來講,大的錯誤也首先是哲學思想出現(xiàn)偏差,如斯大林肅反擴大化,肇始于“一致論”的錯誤觀點。“文化大革命”在指導思想顯然是形而上學和唯心主義。 從小的方面說,每個人“安身立命”的問題,也只有哲學能夠回答。一個人的人生哲學發(fā)生了變化,他的人生才會真正發(fā)生變化。 3、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一切文化的核心,是民族精神生命的體現(xiàn),是文明成熟的標志。哲學是文明人類對自身命運的思考,這種思考能指引人類理智地選擇自己的道路。 當今時代的精華是什么?一句話不能涵蓋。但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為人民服務”。這句話很樸素,卻含義深刻。馬克思主義哲學所有理論都指向這個目標。在唯物論中“物質第一性”的原理,在認識論中“實踐第一”的原理,和在歷史唯物論中“群眾第一”的原理,是一脈相承的。社會的發(fā)展方向是消滅階級、消滅剝削,使越來越多的人獲得自由。先進政黨就要順應這個潮流,“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相反,脫離了群眾,就是離開了實踐,離開了唯物論,走到唯心主義那里去了。 我們現(xiàn)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個時代精神服務的。比如說過去搞“計劃經濟”的動機是想“為人民服務”,可惜不是一條正確的途徑。實踐證明,“三個文明一起抓”,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能有效增加社會財富,調動人們的積極性,引導人們建設一個逐漸趨于合理的社會,從“人不害我,我不害人”到“人人為我,我為人人”再到“人人愛我,我愛人人”。不斷克服缺陷,不斷進步。大學生在校學習,實際上也是圍繞這個時代精神的精華而努力,刻苦學習為人民服務的本領。 實際上,哲學“是什么”的問題,有很多答案,但是大家一直不滿意,還是要追問,這也正是哲學的魅力所在。有的學者認為哲學是思維領域的奧林匹克,是挑戰(zhàn)人類思維局限的學問。同時,哲學又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是“須臾不可離”的學問,就看你是不是“處處留心”。因此我們也要像對待體育一樣對待哲學,把“提高”與“普及”相結合。 二、為什么要學習哲學。 一個人的哲學修養(yǎng),標志著他的文化品位;一個政黨的哲學思想,關系著它的事業(yè)成?。灰粋€民族的哲學理論,關系到她的前途命運。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 為什么要學習哲學?總起來一句話:為了做人。梁啟超說:“中國哲學以研究人類為出發(fā)點,最主要的是人之所以為人之道:怎樣才算一個人?”作為“人”,與動物最根本的區(qū)別是有豐富的精神世界。而“哲學本身正是人的精神的故鄉(xiāng)(黑格爾)。” 做為人,就要增加哲學修養(yǎng)。馮友蘭說:“每個人都要學哲學,正像西方人都要進教堂。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學習哲學能讓我們成為人,學習其它知識能讓我們成為“某種人”。我們首先要成為人,再成為某種人。 做人,要有崇高的品質。音樂大師貝多芬曾這樣說過:“哲學是帶電本質的結晶;哲學的目標是尋求一個具有基本原理的基礎,頭腦是需要借助于哲學才能達到崇高境界的。”崇高的人就要擺脫平庸。有人問哲學家亞里士多德:“你和平庸人有什么不同?”哲學家回答說:“他們活著是為了吃飯,而我吃飯是為了活著。”一個以填飽肚子為目的的人不需要哲學,一個自甘平庸的人不需要哲學。大學校園應該是精英的薈萃與培養(yǎng)之地,大學生要拒絕媚俗,樹立崇高的使命,成為社會的精英。所謂“精英”,不是享有什么特權,以名車豪宅,窮奢極欲來顯示自己身份的人,而是承擔著特殊社會責任,有哲學頭腦,主動為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貢獻力量和才智的人。 做人,要有深刻的思想。深刻,就是見得深,能夠透過現(xiàn)象看到本質,尋求真理。要做到這一點,有的人要窮其一生,甚至不惜犧牲生命。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盡管布滿荊棘,仍擋不住人們前進的腳步。一個頭腦清晰,富于智慧,心無旁鶩的哲人的靈魂是快樂的,這種內心的快樂足以和所有的功利相抵。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 深刻,就是想得遠。儒家說,“慎終追遠”。哲學不是急功近利的學問,不能解決燃眉之急。發(fā)展市場經濟,要求我們務實,這沒有錯。問題在于別忘了“務虛”。兩者要結合起來。有的同學優(yōu)點是務實,缺點是太務實。務實與務虛關系是辯證的,只務實,可能會務小實,得小利。學會“務虛”才有大智慧?,F(xiàn)在廣東省正在建立文化大省,就是首先在“務虛”上下功夫,因為今天的文化就是明天的經濟。 大家都非常關注自己的前途問題,無數(shù)的事實證明,眼界越狹隘,出路越坎坷;眼界越開闊,道路越寬廣。所以有識之士都反對大學一味迎合所謂的“市場需求”。主張看得遠些,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 美國耶魯大學有這樣一項調查:研究人員問學生一個問題,你們有人生目標嗎?它是什么?結果只有4%的學生有明確的回答。20年后,研究人員在世界各地追訪當年參加調查的學生,結果發(fā)現(xiàn),有明確人生目標的4%的學生,無論從事業(yè)發(fā)展還是生活水平,都遠遠超過其他的同學。這4%的人擁有的財富居然超過了余下96%的人擁有財富的總和! 做人,要有聰慧的頭腦。怎樣才是聰慧?首先要清醒。隨著“法輪功”罪惡內幕的逐漸曝光,不少人在震驚和憤怒之余問:為什么這種荒謬絕倫的歪理邪說能蒙蔽這么多人?為什么連一些有知識、有文化的知識分子,德高望重、身居要職的黨員干部也會拜倒在李洪志這號江湖騙子的腳下?正如卡爾·薩根在《魔鬼出沒的世界》一書中所指出:“一個擁有科學知識的人不一定具有科學精神。”羅素的分析極為中肯:“所有確切的知識屬于科學,科學還無法解答的問題則屬于哲學,所以當哲學受到冷遇而萎靡不振時,形形色色的迷信活動就會沉渣泛起……”信法輪功的人可能有知識,但他們肯定缺少哲學智慧。伏爾泰說得好,迷信是什么?“迷信就是傻子遇到騙子的結果”。 其次要全面。忽視了哲學辯證法的指導,必然會流于片面和偏激,膚淺和短視。葉秀山說:“辯證法堅持全面性,避免片面性,在困難中看到希望,在幸福中看到潛伏的危機。對一個民族來說,哲學辯證法有一種歷史的嚴肅性和神圣性;失去了哲學辯證法的支撐,不可能有民族的真正振興和繁榮。對于個人思想境界而言,居安思危、臨危不懼,則是哲學辯證法帶來的啟迪。” 第三要創(chuàng)新。十六大報告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也是一個政黨永葆生機的源泉。”同樣,也是每一個人不斷發(fā)展的動力。有哲學素養(yǎng)和哲學思考力的人,會在大家司空見慣地方發(fā)現(xiàn)問題,會在平凡的崗位上創(chuàng)出業(yè)績。 哲學還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告訴人們如何正確思維,包括如何區(qū)分真假,辨別美丑,如何透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如何把握事件的本質聯(lián)系,如何識別光怪陸離的外衣包裝之下的騙局,等等。這不僅需要全面地占有材料、求實的態(tài)度和嚴謹?shù)膶W風,而且要求對材料進行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的分析、判斷。 三、怎樣學好哲學 看來,問題的實質不在于哲學能為我們帶來什么好處或利益,而在于我們是否學得好哲學。學好的人都說哲學使自己“受用無窮。”陳云同志說:“學好哲學,終生受用”。 第一,興趣要培養(yǎng)。提到哲學,有的同學可能會感到枯燥乏味,想輕松地掌握哲學知識。所謂輕松,有兩種情況,一種是無所事事的輕松,一種是融會貫通的輕松;有些“有趣”的,是別人帶給我們的,有些“有趣”的,是我們自己創(chuàng)造的。“如釋重負”的前提是你要承擔某種東西,負載某種東西,到了目的地,這些東西不再壓迫你,這是真正的輕松。同樣,“柳暗花明”的前提是山重水復,你自己去探索,去尋找,在戰(zhàn)勝迷茫、痛苦、失望之后所體會到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你越是置身于哲學之外,越是排斥哲學,你就會覺得越無趣,越無聊。 第二,心態(tài)要端正。要有高舉遠慕的心態(tài)、慎思明辨的理性、體會真切的情感、執(zhí)著專注的意志和灑脫通達的境界。要不斷激發(fā)自己的理論興趣、拓寬自己的理論視野、撞擊自己的理論思維和提升自己的理論境界。 第三,眼界要開闊。陸游在教他的兒子如何寫詩時說:“汝果欲學詩,工夫在詩外”。學習哲學我們也可作如是觀。要博覽群書,博聞強記,打牢基根。文科學生自不必說,理科學生也要多讀人文科學方面的書。北京大學規(guī)定理科生在最低學分為16分的通選課中必須修滿10個學分的文科課程。理由是一個理科生的人文素養(yǎng)是很重要的,知識面窄了,對理科專業(yè)有很大的限制。 參考文獻: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 孫正聿《哲學導論》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 《梁啟超哲學思想論文選》 (未經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紙媒體,網絡轉載請注明作者和出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