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意人生:《看遠、看透、看淡》心靈之窗 2010-04-30 10:50:22 閱讀22 評論1 字號:大中小 天生贏家 什么是看遠?自然就會想到要做好人生的規(guī)劃,樹立長遠的目標,不被眼前利益蒙蔽誘惑,所謂鼠目寸光就是一種相對的警示吧。“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說的大概也是這層意思。 然而道理總是好講的,做起來就要艱難多了。所以看遠不只是一個長遠的目標,也應(yīng)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我們不斷調(diào)整和付出。正如人之登山,泰山也罷,黃山也罷,抑或家鄉(xiāng)無名之山,目標自然都是“會當(dāng)凌絕頂”,而其過程和風(fēng)景會各有不同。為其“無限風(fēng)光在險峰”,才懂看遠目標之美妙;為其“百步九折縈巖巒”,方覺看遠過程之艱險。 看遠究竟有多遠?這又應(yīng)該是境界問題了,我希望是無限遠。“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似乎在告訴我們一個淺顯的道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更深刻的理解應(yīng)該是境界高才能看得遠。都說人生的長度決定人生的高度,但有時又何嘗不是人生的高度決定了人生的長度呢?“非寧靜無以致遠”應(yīng)該就是在強調(diào)一種清靜安寧的境界對于遠大目標的影響甚至決定作用的。 什么是看透?看透就是撥云見日后的明朗,是濾去雜質(zhì)后的純凈,是繁華落盡后的頓悟。茫茫宇宙總會有未解之謎,蕓蕓眾生總是困惑太多,萬事萬物總是變幻莫測,如若不能擺脫過眼云煙之羈絆,不要說抵達大徹大悟的彼岸,就是想在大千世界保有清醒的自我恐怕也難。所以,只有先看清才會看透。既然“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那就索性跳出狹隘的小天地,做一個孤獨的智者置身局外,冷眼旁觀。也許那曾經(jīng)的美麗與眷戀只是一座山的靜臥,一片林的婆娑,一棵草的寂寞。 然而,僅僅能看清還遠遠不夠,它只是讓我們認識紅綠之色彩,辨別草木之種類,我們還要學(xué)會深刻的思考,從林林總總的現(xiàn)象中尋找真真切切的本質(zhì)。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可謂看透世事之經(jīng)典佐證。清朝乾隆皇帝巡視江南時,看到江面上千帆競渡,不禁好奇地問左右:“江上熙來攘往者為何?”紀曉嵐沉思后回答:“無非為名、利二字。”可謂一語道破天機,看透人生奧秘。 其實,人類發(fā)展到今天就更了不起,正如借助X光科學(xué)技術(shù)可以透視全身臟器和病變,通過科學(xué)分析可以測出復(fù)雜的心理。當(dāng)然,在所有的生靈之中,人類也是最復(fù)雜最矛盾的。明明心里想著一覽無余的透徹,嘴上偏說喜歡隔霧看花的朦朧;明明早已了然于胸的問題卻又深藏不露,都不去捅破那薄薄的一層窗戶紙。我們渴望的看透自然不會是如此之精于世故。我們渴望看透為求人生不惑境界,為求不被錢所役、名所累、利所惑、欲所誘…… 什么是看淡?看淡是“往返田園,終老煙霞”的閑適恬靜,看淡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物我相忘,看淡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和從容,看淡是“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空云卷云舒”的豁達灑脫。當(dāng)然,看淡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虛無,不是不思進取的平庸,而是不能被功名利祿蒙蔽了雙眼,不能被塵俗情欲掏空了靈魂。 要看淡就應(yīng)該擁有抵御各種欲望誘惑的淡泊情懷。紅塵喧器,繁華閃耀,錢欲、權(quán)欲、色欲、物欲、利欲、情欲……各種各樣的欲望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能有幾人可以做到視而不見充耳不聞?如若能在無限欲海之中保持內(nèi)心的一份淡然平靜已屬不易。“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并不是說真的要像佛家道家講的沒有欲望,而是應(yīng)該節(jié)制欲望。如果真的沒了欲望,生活何異于一潭死水,人生也會失去很多精彩,那一定不是我們這些凡夫俗子的真正追求和幸福。我們要做的只需在形形色色的欲望中學(xué)會取舍,不貪婪不縱欲,既讓平常之心在柴米油鹽之生活賜予中獲得樸素的圓滿,也讓淡泊之心在遠離欲望誘惑塵埃之明凈中獲得超然的快樂。 跌跌撞撞中一路走過,曲曲折折中不忘求索。無意說禪,心無禪意;最愛說禪,禪意人生。留一份悠遠給自己,生命自然就會聲幽韻長;留一份清透給自己,生命自然就會水清沙白;留一份淡泊給自己,生命自然會天高云淡。 “萬綠叢中一點紅,動人春色不需多。”其實,我們只需在遠、透、淡的境界里活出最真實的自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