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了解知識不如了解人心(圖) 核心提示:” 于丹說,家長以高考可以作為特長生能加分作為孩子學習的目的。” 于丹認為,“勿固勿我”,就是學會了融會貫通、熟能生巧,繼而最后打破自己。”于丹表示,“我們今天的大眾,往往是不要超越規(guī)矩,但夢想?yún)s沒有了;而能夠特立獨行的,卻又經(jīng)常傷害別人。
于丹在佛山“名家講堂”暢談人生感悟 新快報見習記者 梁茵 文/圖 日前,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副院長、博士生導師于丹為佛山市移動手機用戶帶來了“名家講堂”,和聽眾分享讀書心得:“閱讀經(jīng)典有助于心靈的成長。它不是錦上添花,而是為內心困惑者雪中送炭。”在這場名為《閱讀經(jīng)典,感悟成長》的講座上,于丹教授圍繞孔子思想對自己成長經(jīng)歷的影響及自身的感悟作了分析,對比并探尋現(xiàn)代社會中人們應有的生活理念及思路。 十五志于學:不能讓局變小 每一個階段都有成長的標志。例如孔子在十五歲的時候知道自己要立志于學習。于丹說:“孔子是十五歲,而當今的孩子似乎四五歲就開始學了。”她談到如今兒童教育的弊端,在于許多孩子的心靈淹沒在了家長布置的各種各樣的課程上,從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背詩詞、跳芭蕾、學鋼琴,現(xiàn)在家長的觀念是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然而是為什么而學?” 于丹說,家長以高考可以作為特長生能加分作為孩子學習的目的。“就像在招一個瓦匠工、技術工,都沒有那顆心在,學了之后還能快樂嗎?”于丹認為,當今家長的教育觀念存在嚴重問題。 她認為,年輕人最忌諱的事情就是局太小,于是產(chǎn)生局限,影響未來的發(fā)展。志向同心,源自于心才叫愿望。只有信任心靈,才能在整個成長的過程中對內心忠誠。“要讓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失去夢想,才是志于學的標志。” 三十而立:學會拒絕是品質的開始 內立其心、外立其身。于丹認為,三十而立的一個標準是學會用減法。“上天給了你許多東西,你要開始知道哪些是噪音,哪些錢是不需要掙的,知道有些朋友是不需要交往的。” 三十歲后,可以優(yōu)雅而堅決地說“不”。因為,學會了拒絕才是生活品質的開始,立才有了一套清晰的標準。同時,一個生命應該是有變化的,不能過分拘泥、僵死。她斷定:“這個時代應該選擇做‘圣之時者’,孔子便是這樣的一種人,是適應時代變化不斷調整進步的人。” 四十不惑:知人是最大的智慧 如果說三十歲要建立一種外在的立和行動的標志,那么四十歲要解決內心的迷惑。“孔子說四十不惑,是因為在小農經(jīng)濟中,人們四十歲就快看到了生命的盡頭。但在今天,人到四十方始惑。今天的人特別需要解決內心的迷惑。”于丹表示。 “當世界有太多的選擇,或此或彼壓在心上,所以感到迷惑。若把心加大,用智慧加大心,就不會迷惑。”于丹說,“智是知人,了解人心就叫智慧。” 如何才能了解人心?于丹通過神醫(yī)扁鵲的故事進行闡釋:“很多人問扁鵲:為什么你兩個哥哥都是學醫(yī)的,醫(yī)術卻不如你?扁鵲說:‘我大哥醫(yī)術最高,能做到防患于未然,看到氣色不對就先給病人調理好了,所以大家都以為他治不了什么病。二哥能治病于初期,還沒待到發(fā)大病時就治好了,而大家又以為他只會治小病。我醫(yī)術最差,我看到人家得病,只能是等著、眼睜睜看著病入膏肓后,我再下虎狼之藥,可大家都以為我是妙手回春,是神醫(yī)。’”“不是每一個人都有能力清醒地判斷自己,知人是最大的智慧,而這種‘知’從知道自己開始,然后才能看到其他人,繼而知道怎么用人。” 現(xiàn)代社會處處見合作??鬃釉f:“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現(xiàn)在很多下屬接到任務,對領導動不動就拍胸脯,保證在什么時間內完成,這樣的人是不能用的。一件工作交給你,要是你知道有點害怕,說明你在乎。”于丹認為,“臨事而懼,好謀而成”才是用人的標準。 五十知天命:不再較勁 “一個人開始不再較勁,而去把握規(guī)律、學會揚長避短、學會變通、學會提升效率,那么,他離知天命就不遠了。”于丹說,“知天命,是把握了自我和規(guī)律之間的默契。”對此,她用孔子的思想——“勿臆勿必,勿固勿我”作解釋。 “勿臆,即不能拍腦袋就下結論,憑主觀想象就決定事情。勿必,指的是方向比目標重要,對于目標不要過于較勁。”于丹認為,人生永遠不能放棄選擇,但人生可以偶爾選擇放棄。“實在堅持不下去,我就放棄了。當一件事堅持的成本遠遠大于放棄的時候,放棄這件事就意味著其他可能性的開始。” 于丹認為,“勿固勿我”,就是學會了融會貫通、熟能生巧,繼而最后打破自己。“我們常常被自己的觀念綁架,覺得我要這么做就不好了。很多孩子從小就被教育這樣做、那樣做是不好的。我們不應那么強調必須怎么樣,在我看來,有一個方向比有一個較勁的目標更重要。” 六十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看得多了,自然就能理解別人。任何人在此刻的言談舉止、是非判斷,都是從童年開始所有過往教養(yǎng)、生命經(jīng)歷的總和。“年少時爭得面紅耳赤,沒有體諒別人,因為當時沒有經(jīng)歷多少。但隨著人生實踐,到了六十歲,聽別人說什么話都不是太覺得刺耳了。留學歸來的CEO和土生土長的企業(yè)家,管理方式能一樣嗎?我們可以不同意,但仍然可以保持理解。這是六十歲人生的標志。” 到了七十歲,是從心所欲,不逾矩。“七十歲的標志是雙重標準。一個人聽隨自己的愿望,跟隨自己的欲求去走,這是自我內在的;而外在的客觀則是不超越規(guī)矩,不傷害社會準則,不殃及他人情感。”于丹表示,“我們今天的大眾,往往是不要超越規(guī)矩,但夢想?yún)s沒有了;而能夠特立獨行的,卻又經(jīng)常傷害別人。” 于丹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是低調、柔軟,但富于韌性。“在今天急功近利的時代,外在的節(jié)奏很緊張,但內心的節(jié)奏可以很松弛,如果一個人達不到內外的調節(jié),我們就不會看得見春花秋月。”她勉勵佛山的朋友:每一刻當下都是成長,人們需要從容。(本文來源:新快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