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認為可能是唐朝著作。清朱彝尊《太極圖授受考》:“自漢以來,諸儒言易,莫有及太極圖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經(jīng)》,著太極三五之說。唐開元中明皇為制序,而東蜀衛(wèi)琪流,有《玉清無極洞仙經(jīng)》,衍有無極、太極諸圖”。今有人考證認為《上方大洞真元妙經(jīng)》乃北宋周敦頤以后著作,其御制為偽托(王卡《道藏提要》)故有周氏太極圖源于此圖和此圖源于周圖之爭。此圖上圈為陰靜;第二圈為乾卦象,右半圈為坎卦象,為乾坎相抱;第三圈為陽動,環(huán)繞五行相生圖,且兩邊列以“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第四圈為“萬物化生”;最下一圈未標明其義。 |
|
十二、周氏太極圖 |
傳為北宋周敦頤易學(xué)圖式。載其著《太極圖說》。此圖式現(xiàn)存有二:(1)舊本太極圖。即南宋朱震為高宗講易時所 |
|
|
進的太極圖,見于朱震《易卦圖》上卷(通志堂本)。與今本太極圖比較,陰靜在上,而陽動在下,黑在有白,而白中無黑。清毛奇齡認為朱震所進之圖是太極圖原貌,與太極先天圖同。(《毛西河先生全集》)南宋楊甲作《六經(jīng)圖》,元張理《大易象數(shù)鉤深圖》,其引太極圖均作此圖式。一說朱震獻圖第二圈為黑白互糾形。《四庫全書》所載朱震所獻圖,卻比太極先天之圖少一個其中寫著“陽動”二字的空心圓,僅有“陽動”二字,第二圈則為黑白相同。南宋黃震說:“又太極圖,初圈象無極而太極者,其下注陽動二字。”(《伊川至論》)南宋肖應(yīng)叟所引的“太極妙化神靈混洞赤文圖”與此形略同。 ?。?)今本太極圖。為朱熹整理改動并流行于后世之圖。朱熹說:“然既以第一圈為陰靜,第二圈為陽動,則夫所謂太極者果安在耶?”(《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二)黃震在(黃氏日鈔》中稱,朱熹之前刻本,其中“第七卷載周子《通書》,綴以太極圖,圖與《通書》合而為一,足證晦翁之說,而解陸氏之疑。”朱熹將“陰靜”置第二圈兩旁,并將此圈黑中有白而白中無黑改為黑白互糾形。周氏太極圖表達的基本內(nèi)容為:太極作為宇宙本源,其本性是寂靜,先天地而存在;后生出天和地或陰陽二氣,即第二圈乾坤合抱之象;由于陽氣的運動、陰氣的配合,生出五行之氣;陰陽五行之精華,與無極本性“陰靜”凝聚而構(gòu)成萬物的性質(zhì),亦即五行生成圖中最下一圈;乾道成男居左,坤道成女居右,男女交感,萬物則生。其實質(zhì)是講宇宙的生成過程。關(guān)于此圖是否為周敦頤所作,宋時即有爭議。陸九淵認為:“梭山兄謂太極圖說,與《通書》不類,疑非周子所為。不然,則或是其學(xué)未成時所作,不然,則或是傳他人這文,后人不辨也。”
|
|
|
|
(《陸九淵集·與朱元晦書》)全祖望于《周程學(xué)統(tǒng)論》中亦說:“無極之真,原于道家者流,必非周子之作,斯則不易之論。”(《宋元學(xué)案·濂溪學(xué)案》)周敦頤友人潘興嗣撰《濂溪先生墓志銘》:“(周)尤善談名理,深于易學(xué),作太極圖、易說、易通,數(shù)十篇。”朱熹據(jù)此斷定《太極圖說》為周敦頤所作。后世多持此說。關(guān)于此圖來源,觀點也不一致。清朱彝尊認為此圖來于道教太極圖示,其《太極圖授受考》說:“自漢以來,諸儒言易,莫有及太極圖者,惟道家者流,有《上方大洞真元妙經(jīng)》,著太極三五之說。唐開元中明皇為制序,而東蜀衛(wèi)琪注《玉清無極洞仙經(jīng)》,衍有無極、太極之圖。”(《曝書亭集》卷五十八)黃宗炎《太極圖說辨》認為此圖來于陳摶無極圖,認為“周茂叔得之,更為太極圖說。”又說:“方士之訣,逆則成丹。茂叔之意以為順而生人。太虛無有,有必本無。是為最上。乃更煉神還虛,復(fù)歸無極之名,曰無極而太極。”現(xiàn)在多認為周敦頤當(dāng)是受此二圖啟發(fā)而作太極圖。 |
十三、太極圖說 |
北宋周敦頤為其《太極圖》寫的說明。全文二百四十九字。將道教修煉之圖改為天地萬物生成圖式。認為太極是宇宙的本體;原始、絕對的太極能產(chǎn)生有形有象的二氣、五行;陰陽二氣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相互作用則構(gòu)成人和萬事萬物;五行統(tǒng)一于陰陽,陰陽統(tǒng)一于太極;太極又稱為無極;無極是指太極的無形無象、無邊無限,以及萬物產(chǎn)生以后的變化無窮;在宇宙萬物中突出人的價值和作用,“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在人群里,又突出圣人的價值和作用,認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太極圖說》首句“無極而太極”,據(jù)朱熹《說濂溪傳》中說,當(dāng)時《宋史》中的《周敦頤傳》引作“自無極而太極”,朱熹認為不應(yīng)有“自”、“為”二了。清代毛奇齡認為《宋史》所載是正確的。朱熹作《太極圖說解》加以發(fā)揮,遂成為程朱理學(xué)的理論基礎(chǔ)。對后世影響很大。其版本很多;朱熹《近思錄》;明人所編《周元公集》、《周子全書》;清初張伯行所編《周濂溪集》、黃宗羲等所編《宋元學(xué)案》等盡皆收入,另有清刻單行本《太極圖集解》。 |
十四、太極六十四卦圖 |
|
|
元陳剩夫進上之圖。圖載明來知德《易經(jīng)來注圖解》。以先天圓圖為本,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皆秩然于一圖。以O(shè)為陽爻,以—為陰爻。陽在左而上下皆包于陰,陰在右而上下皆包于陽。雖卦位稍參差不齊,實于太極圖合。來氏說:“憲宗乾原圖下有一心字,以圖中心一點,未免視圖與心為二也。”(《易經(jīng)來注圖解》)故去“心”字。并認為:乾坤陰陽皆由微至著,其機實始于姤復(fù)之間。此圖體現(xiàn)太極圖陰陽漸次消息之理。 |
|
十五、來氏太極圖 |
|
|
明來知德易學(xué)圖式。其圖白者為陽儀,黑者為陰儀。黑白二路,表陽極生陰,陰極生陽。說明氣機生生不息、循環(huán)不絕之理。“非中間一圈,乃太極之本體。”中空以圓,用來象征太極,共陰陽淵由自微而顯,則顯而著,均與自然消息而合。來氏作《美圓歌》:“我有一丸,黑白相合,雖是兩分,還是一個。大之莫載,小之莫破。無始無終,無右無左。”其源出于古太極圖。清杭辛齋《易楔》:“此本瞿塘氏之圖,亦從古太極圖研索而出者也。”圖中以居中的黑白二條線代表原古太極圖中的兩點。來氏認為:“此圖為圣人作易之原。理氣象數(shù),陰陽老少,往來進退,常變吉兇,皆寓于其中”。體現(xiàn)伏羲六十四卦陰陽消長之理,反映伏羲八卦、文王八卦方位,及一年氣象、一日氣象、天地形象、帝王文章、人材等混沌狀態(tài)。 |
|
十六、伏羲八卦太極圖 |
|
|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伏羲八卦方位的圖式。其圖中空,以圓象征太極,白線居于黑中,黑線居于白中,說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黑中分太陰、少陰,白中分太陽、少陽,說明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之精義。來氏認為:“伏羲只在一奇一偶上,生出六十四卦,又生出后圣許多爻象。如一陽上加一陽為太陽,陽自然老之象;加一陰為少陰,陰自然少之象;一陰上加一陽為少陽,陽自然少之象;加一陰為太陰,陰自然老之象。太陽上加一陽為乾,加一陰為兌;少陰上加一陽為離,加一陰為震;少陽上加一陽為巽,加一陰為坎;太陰上加一陽為艮,加一陰為坤。皆陰陽自然生八之卦。”(《易經(jīng)來注圖解》)說明伏羲八卦體現(xiàn)太極自然之妙。 |
|
十七、文王八卦太極圖 |
|
|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文王八卦方位的圖式。以白路為坎卦,黑路為離卦,說明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理。認為諸儒依據(jù)邵雍解釋文王八位,通說穿鑿,解之反晦。“殊不知文王之卦,孔子已解明矣。‘帝出乎震’一節(jié)是也。”“蓋文王以伏羲之卦,恐人難曉,難以致用,故就一年春夏秋冬方位、卦所屬木火土金水相生之序,一陽復(fù),自復(fù)而臨,而泰,而大壯,而夬,陽以漸而長,至乾為純陽;黑路,為一陰姤,自姤而遯,而否,而觀,而剝,陰以漸而長,至坤為純陰。說明其太極圖完全體現(xiàn)伏羲六十四卦而列之。”(《易經(jīng)來注圖解》)說明文王八卦體現(xiàn)四時、五行之理,而與其太極圖合。 |
|
|
|
|
|
十八、氣象太極圖 |
|
|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一年、一日之象的圖式。一年氣象圖將二十四節(jié)氣配以太極圖,說明一年之氣象。來氏認為“萬古之人事,一年之氣象也。春作夏長秋收冬藏,一年不過如此。自盤古至堯舜,風(fēng)俗人事,以漸而長,蓋春作夏長也。自堯舜以后,風(fēng)俗人事,以漸而消,蓋秋收冬藏也。”一日氣象圖將十二辰配以太極圖,說明一日之氣象。來氏認為:“萬古之始終者,一日之氣象也,一日有晝有夜有明有暗,萬古天地,即如晝夜。” |
|
十九、太極河圖 |
|
|
明來知德以其太極圖解釋河圖的圖式?!兑捉?jīng)來注圖解》認為:“河圖雖曰一六在下,二七在上,其實皆陽上而陰下;雖曰三八在左,四九在右,其實皆陰左而陽右;雖曰以五生數(shù)統(tǒng)五成數(shù),其實皆生數(shù)在內(nèi),而成數(shù)在外;雖陰陽皆自內(nèi)達外,其實陽奇一、三、七、九,陰偶二、四、六、八,皆自微而漸盛。不可分裂將其幾點置某處。陰陽左右雖旋轉(zhuǎn)而無定在。陰陽合于中心,而上本天地之中氣,故不可拘執(zhí)河圖虛中五十無位之說。”河圖陰陽數(shù)排列符合太極之理。 |
|
二十、景岳太極圖 |
|
|
明張景岳制。圖見其《類經(jīng)圖翼》。用于概括宇宙陰陽變化之理。其內(nèi)圈左黑右白,二黑左白右黑,外圈全白,以示陰陽循環(huán),生生不息之意。張景岳引《素問·陰陽應(yīng)象大論》注曰:“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一般認為此圖從立論到作圖,均源于周敦頤太極圖。 |
|
二十一、左輔太極后圖 |
|
|
明左輔制。見于其著《涇川文集·太極后圖》。左輔在其《太極后圖說》中認為,周氏“太極一圖,別立于陰陽五行男女萬物之上,則有異乎形而上下之謂焉。此其圖之所以不盡意也。”故“竊取夫子之意而發(fā)揮于周子之圖”,乃作太極后圖。其圖包含陰陽、四時、五行內(nèi)容,將四時一分為二,八個節(jié)氣配屬四正四維八卦,中有由立夏到立冬之間的太極圖曲線。其太極一分為二的分界線已經(jīng)不是子午線,而是戊己連線,且呈現(xiàn)曲線形式,揭示了立夏與立冬二節(jié)的運動變化規(guī)律。曲線兩邊各有一條狹窄的曲線表示陰中有陽和陽中有陰。另外,《太極后圖說》雖有“后天卦位”,圖中實為先天伏羲八卦序位。 |
|
二十二、地承天氣圖 |
|
|
清胡渭易學(xué)圖式。圖見《易圖明辨》。據(jù)《周易·坤·彖》“至善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之意而繪,用以說明天地萬物生長變化的基本規(guī)律。《易圖明辨》卷三:“《參同契》曰:恒順地理,承天布宣。石澗俞氏琰曰:人之元氣,藏于腹,猶萬物藏于坤;神入氣中,猶天氣降而至于地;氣與神合,猶地道之承天,天地以此而產(chǎn)物,吾身以此而產(chǎn)藥?!短?jīng)》云:藏心于淵,美厥靈根。與此同旨。” |
|
二十三、循環(huán)太極圖 |
清胡煦所制太極圖式。圖見《周易函書約存》。本于明來知德太極圖。胡氏認為此圖與河圖及先天八卦相似,均體現(xiàn) |
|
|
循環(huán)不息之機。河圖之象,一奇生于北內(nèi),三奇長于東內(nèi),然后七奇出于南外,九奇盡于西外。二偶生于南內(nèi),四偶長于西內(nèi),然后六偶出于北外,八偶盡于東外。傳統(tǒng)以為先天八卦圖乃則河圖而畫,除坎、離為交接之際外,其震之一陽生于坤內(nèi),即一奇生于北內(nèi);兌之二陽盛于東內(nèi),即三奇之長于東內(nèi);乾之三陽,極盛而外出,即七奇之極盛而外出。其巽之二陽消于外,艮之一陽盡于外,即九奇之盡于外。其巽之一陰,生于乾內(nèi),即二偶之生于南內(nèi);艮之二陰,盛于西內(nèi),即四偶之生南內(nèi);艮之二陰,極盛而外出,即六偶之極盛而外出。其震之二陰消于外,兌之一陰盡于外,即八偶之盡于外。先天八卦圖上下盛衰、內(nèi)外始終之方位,與河圖相似。說明河圖先天八卦原本具有循環(huán)之義。此圖內(nèi)外三分,則可以配三畫之卦;內(nèi)外六分,則可以配六畫之卦。陽之初生,必在子中,及返而就消,即在子初;陰之初生,必在午中,返而就消,即在午初,既分位不移,以定其上下之體;陰陽之生,皆必在內(nèi),及盛而就消,乃始外出。與八卦、六十四卦橫圖、方圖相合。震、巽居中,兌、艮居外, |
|
體現(xiàn)《周易·彖》自內(nèi)為來、以外為往之義;乾雖位上,而始終必交至于坤,坤雖位下,而始終必交至于乾,以定其下交上躋之理;陰雖極盛,必不離陽,陽雖極盛,必不離陰;以陰終陰始,即在純陽極盛之時,陽終陽始,即在純陰極盛之時,以定其兩相依附、根陰根陽之理;陰陽皆旋始而旋終,均體現(xiàn)流行不息之用;又純乾純坤,分位所得,只于六爻以合于周天三百六十,為六十卦所得前三后三之?dāng)?shù);陽進則陰退,陰進則陽退,以別其更迭著作之體;陽多則陰少,陰多則陽少,以辨其分位各得之宜;陽有進退,陰無進退,以別其行止動靜之節(jié);虛其中間以為天心,使人知卦爻所起,以象其肆應(yīng)不窮之妙。此圖蘊含河圖與先天八卦的精義。 |
二十四、端木氏太極圖 |
|
|
亦稱“易有太極是生兩義圖”。清端木國瑚解釋太極是生兩儀的圖式。其圖為一圓圈,中列一直線,分圓為二,體現(xiàn)《周易·系辭》“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之意,中線左邊為陽儀,右邊為陰儀,其太極之義自然顯現(xiàn)。端木氏認為太極之理不可用圖表達詳盡,然而無圖又不足以明陰陽顯化之妙,因此便舍棄太極而畫兩義,若兩儀之理明,太極自然存在其中,無象之象,因象而顯,于是作此太極圖。清杭辛齋《易楔》認為“此端木國瑚氏之圖也。”并詳解“是”字的深刻含義,“于文日正為是。下正北方下,而上直日,日中影正,影正則左右自分為兩,左陽而右陰,故易于乾之初爻曰‘不見是’,未濟之上爻曰‘有孚失是’。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以此一‘是’為始終,其故可深長思也。”認為:“是生兩儀”之“是”,上貫“易有太極”四字,下貫全章,全易六十四卦,皆以“是”作骨,故特此乾卦初爻與未濟卦終爻強調(diào)發(fā)明,可知孔子贊易筆法。又認為“易有太極”之“有”表示孔子贊易從“有”立說,而與老子以“無”立說不同,全易之生生不已,皆由此“有”了發(fā)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