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唐高宗兩位皇帝在位期間,有兩部經(jīng)典法帖編集完成,一是行書《集王羲之圣教序》,二是草書《十七帖》。此后歷代宮廷書法家莫不以此二帖為“圭臬”。如果我們想要領(lǐng)略純正的魏晉筆法,不妨把它們作為入門啟蒙。 相比于《圣教序》,《十七帖》內(nèi)容上更為真實可信,行筆更為自然,整體氣韻也更流暢貫通。這因為《圣教序》每個字都是遴選后集成的,而《十七帖》則是把王羲之不同的行草手札和在一起,沒有經(jīng)過二次加工,所以更“原汁原味”。 張彥遠《法書要錄》記載:“《十七帖》長一丈二尺,即貞觀中內(nèi)本也,一百七行,九百四十三字。是煊赫著名帖也。太宗皇帝購求二王書,大王書有三千紙,率以一丈二尺為卷,取其書跡與言語以類相從綴成卷?!贝俗骺梢钥醋魇峭豸酥輹摹鞍倏迫珪?。 南宋朱熹曾說:“《十七帖》玩其筆意,從容衍裕,而氣象超然,不與法縛,不求法脫,其所謂一一從自己胸襟流出者。”這就是說這件草書既合古法,又有氣韻,自然無垠,情感真摯,達到了“書無意于佳乃佳”的境界。 我們在學(xué)草書時,選帖要格外留心,它直接關(guān)系著能否學(xué)到真實的草法,能否打下堅實的基礎(chǔ)。按米芾所說“草書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以魏晉名家的行草作品入手為最佳選擇,而《十七帖》正符合這一要求。 這部作品收錄王羲之與好友周撫16年間的通信手札,可謂嘔心瀝血之作,內(nèi)容無所不包,字數(shù)超過1000字,幾乎囊括日常所用,也是我們領(lǐng)略王羲之行草風(fēng)格演變的范本?!妒咛穫魇腊姹颈姸?,較為知名者有明邢侗本、文徵明朱釋本、吳寬本、姜宸英本、二玄社上野本等。 而目前已知內(nèi)容最完整、拓工最精致、字跡最清晰的一版,是藏于河南開封博物館的“馮銓本”。共29帖、1166字,馮銓本《十七帖》不存在缺頁、缺行現(xiàn)象,字口漫漶痕跡精心修復(fù),也未經(jīng)裁剪和拼裝,通篇細膩精到,將王羲之凌空取勢、順鋒入紙,絞轉(zhuǎn)、衄挫、牽絲引帶、以縱取勢等用筆細節(jié)纖毫畢現(xiàn)的展示出來,連刀口都清晰分辨。1990年7月,國家文物局將其評為“一級文物”,是名副其實的“國寶”。 各版本細節(jié)對比 如果我們能將這部作品臨摹十遍,王羲之用筆的諸多技巧也就掌握了,自然能超越時代,直入魏晉,書法水平有質(zhì)的飛躍。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