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條發(fā)現(xiàn)發(fā)現(xiàn)過程納斯卡線條 1939年保羅博士乘坐飛機沿著納斯卡平原上的古代引水系統(tǒng)飛行,偶爾的一次低頭就有了震驚世界的發(fā)現(xiàn)。他們被涂畫在納斯卡沙漠的,這些看起來像是像機場跑道一樣的線條深深地吸引住了,“對于這些奇異的遺跡,我們心里涌起千百個疑問,突然我們發(fā)現(xiàn)夕陽的降落位置幾乎正好位于其中一條長線的尾端!過了一會,我們才想起那一天是6月22日,正是南半球的冬至,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p> 分布范圍納斯卡線條 在發(fā)現(xiàn)「納斯卡線條」隱藏巨型圖案的消息公布后,即引起了世界各地的專家前往展開研究工作。 專家們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線條和圖形,都分布在秘魯南部一塊完整地域上,北由英吉尼奧河(Rio Ingenio)開始,南至納斯卡河(Rio Nazca),面積達二百平方英里。 由于圖案十分巨大,只能在三百米以上的高空,才能看到圖案的全貌,所以一般人在處于地面的水平角度上,只能見到一條條不規(guī)則的坑紋,根本無法得知這些不規(guī)則的線條,所呈現(xiàn)的竟是一幅幅巨大的圖案。 根據(jù)研究人員的發(fā)現(xiàn),這些圖案是將地面褐色巖層的表面刮去數(shù)公分,從而露出下面的淺色巖層,而所形成的坑道線條,每條的平均寬度約為十至二十公分,而當中最長的則達約十公尺。所以由這些長度不一的線條所組成的圖案,其面積也有所不同,例如其中的一幅動物圖案就長達二百公尺。 他們說,我發(fā)現(xiàn)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書! 考索克夫婦的發(fā)現(xiàn),震驚了全世界的考古學界,考古學家們陸續(xù)來到納斯卡高原,他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更多的直線條和弧線圖案,在沙漠地面上和相鄰的山坡上,人們還驚奇地發(fā)現(xiàn)了巨大的動物形體,這使得那些圖案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一只46米長的細腰蜘蛛,一只大約300米的蜂鳥,一只108米的卷尾猴,一只188米的蜥蜴,一只122米的兀鷲,一個巨大的蠟燭臺在俯視著大地。 到今天,考古學家們共發(fā)現(xiàn)了成千上萬這樣的線條,它們有些綿延8公里,還有數(shù)十幅圖形,包括18只鳥。這些動物圖案中,只有兀鷲這種動物是當?shù)氐耐廉a(chǎn),其他動物如亞馬遜河蜘蛛、猴子、鯨魚等,似乎與寸草不生的荒漠格格不入。有些圖案描繪得十分精致,如蜘蛛圖案中位于右腳末端的生殖器官。 分布位置螺旋14°41'17'S,75°07'22'W 蜘蛛14°41'39'S,75°07'20'W 禿鷹14°41'50'S,75°07'35'W 蜂鳥14°41'31'S,75°08'55'W 航天員14°44'43'S,75°04'47'W 保護作用經(jīng)過專家們將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作詳細研究后,證實「納斯卡線條」已存在兩千多年。他們推測這些「圖案」是分為兩個階段完成的,當中最短的也至少擁有一千四百多年歷史。這些巨型圖案能夠保存千年而沒遭受到大自然的破壞,其實是和納斯卡平原的氣候有關。 納斯卡平原是一個氣候干旱而貧瘠的高原,由于遍布高原的碎石,將陽光的熱能吸收及保留,從而散發(fā)出一股溫暖的空氣,在空中形成一個具有保護作用的屏障,令到高原上的風不像平地般強勁。 相關猜測線條主人納斯卡和朱馬納大草原在利馬以南約四百公里, 位于秘魯海岸的干旱的草原上,占地約四百五十平方公里。 這些線條圖大約刻于公元前500年到公元500年之間,就其數(shù)量、自然狀態(tài)、大小以及連續(xù)性來說, 它們是考古學中最難解開的謎團之一。有些線條圖描述了活著的動物、植物,想像的形象,還有數(shù)公里長的幾何圖形。 這些物品被認為是用于與天文學有關的宗教儀式。 納斯卡線條圖約出現(xiàn)于公元1世紀。在遼闊的荒漠上,有人用網(wǎng)狀線條,蝕刻出巨形飛禽走獸的圖案。 納斯卡線條圖是一種巨形的,鏤刻在納斯卡山谷的潘帕·因哈尼奧荒漠中的一些奇怪的超大圖形。有直線形、幾何圖形,還有飛禽走獸等各種各樣的圖形。在地面上,它們似乎像在暗紅色的砂礫上一條條彎彎曲曲的小徑。只有從高空往下觀望時,這些線條才能呈現(xiàn)各種獸類的巨大圖形。 例如:一只50米的大蜘蛛;一只巨大的禿鷹,其翼展竟達120米;一條蜥蜴有180米那么長;而一只猴子則有100米高。 這些迷宮般的圖案占地500平方公里,它們是靠移開堅硬的表層石塊,讓下層黃白色的泥土露出地面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 關于用途納斯卡線條-蜘蛛 納斯卡線條是干嘛用的呢,比較公認的說法是古納斯卡人分配水源的標志,而那些圖案是不同家族的族徽。人們發(fā)現(xiàn),在那些的圖案覆蓋的地下,分布著大量的水渠。這一說法較易為人接受,因為納斯卡平原是一片很荒涼的平原,幾乎是沒有降雨的。 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隊在納斯卡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陶器,這些陶器上都裝飾有一些動物圖案。而這些圖案在荒漠上又以更大的規(guī)模重復出現(xiàn)。這些圖案的相同使人們相信神秘的線條是古納斯卡人所為。 根據(jù)納斯卡制陶風格的不同,考古學家們把納斯卡文明分為5個時期??脊艑W家在線條所處的地層里,找到了那些陶器,由于處于同一地層,因此納斯卡線條的年代與陶器的年代是非常接近的。而通過對陶器的碳14測定,人們得出了陶器的年代,從而也就間接得出納斯卡線條的制作年代為公元前200年到公元后300年。 納斯卡平原上最常見的是黃沙和黏土,上面鋪著一層薄薄火山巖和礫石,長期的風吹日曬使它們發(fā)黑變暗。在這些所謂天然黑板上畫線條,不過就是古納斯卡人刮去幾厘米的巖石層,讓下面蒼白的泥土顯露出來。如果是在另外一種氣候條件下,也許劇烈的外界侵蝕會在數(shù)月內(nèi)磨蝕掉這些線條,但納斯卡是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區(qū)之一,再加上那里幾乎沒有強風,因此風蝕也微乎其微。寸草不生的納斯卡高原是如此貧瘠,如此與世隔絕。這些都為納斯卡線條保留至今提供了條件。 自1926年人們發(fā)現(xiàn)了這些圖案后,眾說紛紜,然而對這些圖案想表示的意圖,至今仍是個不解之謎。艾爾弗雷德·克魯伯和米吉亞·艾克斯比,這兩個最早注意到這些圖案的人以為,這些是灌溉用的水渠。后來,艾克斯比認為這些小徑與印加帝國的“神圣之路”相似,那些圓椎形石堆是“聚焦”(即這些線條的聚合相交點),也可能是舉行禮儀活動的場所。 保爾·考蘇克在1941年到達該地時,在夏至那一天,他碰巧觀察到太陽恰好就是從這些紅條中某一條的末端的上空落下去的。這一奇妙的現(xiàn)象他認為,這里是世界最大的天文書。 猜測1:星球運動 德國學者瑪麗亞·萊因切在經(jīng)過30余年潛心研究之后,提出相同的理論。她解釋道,這些直線與螺線代表星球的運動,而那些動物圖形則代表星座。在所有的理論中,最出名卻又最牽強附會的要數(shù)埃里克·馮丹尼肯在他那本《上帝的戰(zhàn)車》一書中所作的解釋:這些是為外星人來參觀而留下的入口處標記。另一種同樣異想天開的妙說是,古代時,這里的人乘坐在熱氣球上留下這樣的殘跡。這一猜度的依據(jù)是,這些圖案在空中才看得清楚,還稱圖案中有許多看上去很可能是當時為使氣球飛離地面時那些燃燒物留下的痕跡。不過,喬奇艾·馮布魯寧又聲稱這是賽跑比賽時留下的軌跡。 猜測2:地圖 納斯卡線條-蜂鳥考古學家喬斯依·蘭其奧則更直接而簡單地把這一切解釋為地圖,標出的是一些進入重要場所的通道,比如地下水渠等等。古人因為沒有紙張來作為記錄信息,只好通過大地來紀錄水源標記,并且,比例是一比一。對于地上畫的各種各樣的動物圖案,那就更好解釋了,就像我們現(xiàn)代人給周圍地區(qū)起的名字對于這些圖案形成的時間的爭論則少多了。 考古學家們最新的估計是出現(xiàn)在公元1世紀前后,這估計比原先的推算更早些。然而,不管是行家還是非專業(yè)的分析家都無可置疑地對其魅力感到難以抗據(jù)。為了讓它們能一直保存下去,當今已采取了一些保護措施。例如,參觀者不準步行或驅(qū)車前往。在納斯卡北部20公里處,建了一座瞭望塔,專為不宜乘飛機的游客們,提供斜向觀望其中三個圖案的機會。倘若站在平地上去觀看,那么這些奇妙的圖案將即刻失去其所有的魅力,因為它們規(guī)模之大,式樣之繁多,是難以被覺察的。 納斯卡山谷這塊遼闊的考古沃土,還孕育了一座座卡瓦奇錐形塔。那里眾多的土磚建筑和昆切(用木條,藤,竹等捆綁在一起,外面涂蓋泥土的建筑)雖然平淡無奇,但是有幾幢建筑物運河不一般,它們也許是公眾聚會進行祭奠活動的場所。 特殊寺廟納斯卡線條 這是一座有石階的塔狀寺廟,建造在一個斜坡上,隨坡度逐漸增高到20米。廟前及最高處,都有長方形土磚砌成的墻。寺廟底基周圍有用土夸砌的房間,還有一些廣場,其中最大的有45×75米。在納斯卡文化早期(從公元100—800年間),教士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那里的宗教活動卻鮮為人知。不過,后人能從那里的陶器以及紡織品上的動物圖案推斷出幾種當時被視為神圣的動物,如:貓科動物。另外,那里還埋著不同時期的一些墓穴,從有些墓穴中,人們還挖掘出一些當時的納斯卡人所使用過的陶器和吃過的食物。 在秘魯許多博物館里存放著許多展現(xiàn)納斯卡各個時期的文化的陶制品,其中最出名的是存放在利馬的一件精品。早期的陶壺以其現(xiàn)實主義手法之描繪為特點,壺上用多種色彩畫出各種飛禽走獸(禿鷹、美洲駝、蜂鳥等動物)以及莊稼(玉米、辣椒、利馬豆等)。后期的圖案就更抽象了,而陶壺本身則更笨大了。 制造過程直線然而,納斯卡線條太巨大了,人們在地面上根本無法識別,以至于直到上世紀40年代才被人們從飛機上全部發(fā)現(xiàn)。但是,這些線條是在2000年前創(chuàng)造的,那時的人們不可能掌握現(xiàn)代飛行技術,那么,在根本看不到全貌的情況下,古代的納斯卡人又是怎樣設計、制造出這些巨大的直線、弧線以及那些動物圖案來的呢? 德國女數(shù)學家瑪利亞·賴歇將自己的一生獻給了納斯卡線條。作為一個數(shù)學家,她特別想知道那些納斯卡人在設計和刻畫線條時是否依據(jù)了幾何學原理,她發(fā)現(xiàn)許多線條爬坡穿谷,綿延很長距離卻能保持筆直,很可能是在木樁間拉線作為畫線的標準,只要三根木樁在目測范圍內(nèi)保持一條直線,那么,整條線路就能保持筆直。 上世紀80年代,納斯卡鎮(zhèn)的學生們在賴歇的帶領下,向人們演示了古人是如何制造一條納斯卡線條的:首先用標桿和繩索標出一條筆直的線,然后,再把表面的黑石拿走,漏出下面閃光的白沙,反襯著周圍富含鐵礦的巖石,于是,一條線就出現(xiàn)了。也許,這就是納斯卡線條的本來面目吧。 盡管賴歇的實驗形象地驗證了她的假說,但是,有一點,她的實驗無法解釋,那就是,在納斯卡地區(qū)不僅有大量的直線條,還有眾多的弧線所組成的圖案,比如,那只長達100多米的猴子。 弧線賴歇窮盡自己的生命來解答納斯卡的秘密,在她生命的末期終于找到了她所認為最合適的答案。那些弧線是通過把線的一頭固定住,另一端像用圓規(guī)畫圖一樣在地上旋轉,就能畫出每一條弧線。賴歇的研究還表明,古代納斯卡人會事先在約1.8米的小塊地皮上設計圖案。她在幾片較大圖案的旁邊發(fā)現(xiàn)了這些泥土草稿,設計者們在小型草稿上確定弧線、中心點和輻射線的適當比例后,再作適當?shù)姆糯蟆?/p>納斯卡線條-猴子 賴歇一生的核心就是那片靜止不動的沙漠和它的居民。逐漸地,這個身著簡樸的棉質(zhì)衣服、腳穿橡膠拖鞋,瘦削而結實的女性成了秘魯?shù)挠⑿?,納斯卡全鎮(zhèn)慶祝她的生日,并以她的名字命名了一所學校和一條街道。直到20世紀80年代,這位老太太在臨終前,依然念念不忘納斯卡的秘密……盡管賴歇論證詳細,但是,她那些關于巨型線條是如何刻制出來的解釋并未得到普遍接受。賴歇理論中一個致命的問題,就是無法解釋那些不規(guī)則圖案是如何制作的?比如那只巨大的蜘蛛和那個神奇的牧羊人。很顯然,蜘蛛和牧羊人的圖案不是古納斯卡人隨意或者是無意中在廣闊的地面上繪制出來的,而肯定是先有了設計藍圖,然后再制作出來。但是,我們的疑問又一次回到了前面,古納斯卡人是怎樣將圖紙上的樣子放大到10000平方米甚至更大的土地上的呢?他們又是怎樣在施工過程中保證圖案不至于變形或走樣呢?要知道,人們在地面上是根本無法辨認出這些線條的形狀的! 猜想也許,我們忽略了一個最簡單的假設:那就是古納斯卡人很有可能在地面上人工建立一座宏偉的高臺,來監(jiān)督制造巨大的納斯卡線條! 在納斯卡不遠的地方,矗立著一些金字塔,它們是瑪雅人的杰作,那么,古納斯卡人是否也建筑了金字塔式的指揮塔,用來監(jiān)督制作巨大的線條呢,而隨著時間的流逝,納斯卡高原上的指揮塔逐漸消失,最后,只剩下那些謎一樣的線條呢? 但是,修建如此之高的瞭望臺,不僅令人難以想象,更重要的是,建筑此高臺所需的材料從何而來呢?2000年前的納斯卡地區(qū)干旱少雨,不可能有茂密的樹木生長,高臺也就不可能用木頭來制造;而假如用土,那么,這里地表是以礫石為主,僅有少量的沙土,根本沒有足夠的泥土來修建如此之高的高臺;假如用巖石,我們今天為何在納斯卡地區(qū)沒有發(fā)現(xiàn)取材用的大規(guī)模采石場呢? 看來,在地面上建造高臺的說法,似乎也是站不住腳的。 納斯卡線條今天,納斯卡線條吸引了越來越多的游客前來參觀,而要想欣賞到線條的全貌,就必須乘坐當?shù)靥峁┑囊环N輕型飛機。在眾多的游客當中,不乏對未知事物持有濃厚興趣的探索者。伍的曼就是這樣的人。他不僅是美國佛羅里達航空公司的總裁,還是國際探險協(xié)會的會員。當他乘坐飛機飛過納斯卡上空時,靈光突然出現(xiàn)在他腦中,古代納斯卡人是否乘坐一種飛行器來監(jiān)督制作出線條的呢? 更多的證據(jù)使伍的曼相信自己的結論:納斯卡人在秘魯山區(qū)的后代印加人至今還流傳著會飛的物體的傳說,而且,許多納斯卡陶器和織物的殘片上都飾有飛行的圖案,包括氣球風箏和鳥一樣的飛人。 興奮不已的伍的曼開始采用一種實驗性考古方法來證明自己大膽的假設。他決定仿照古納斯卡人制造一個熱氣球,并將其命名為“兀鷲一號”,這是安第斯山一種高飛的巨鳥。為了令人信服,伍的曼清楚,制造兀鷲一號的材料,必須盡可能接近古納斯卡人所用的材料,而氣球的樣式則與納斯卡陶器上的飛行圖案一樣。 1976年11月,26米高的兀鷲一號終于完工。人們在地面上建起一個爐灶,以生產(chǎn)出足夠的熱氣灌入氣球。幾天后的凌晨5點半,伍的曼和一名熱氣球飛行冠軍乘坐它飛上天空,在短短幾秒鐘的時間里,他們在沙漠上迅速攀升了122米。 地面上一陣歡呼,實驗成功了,古代納斯卡人的確可以乘坐熱氣球飛上空中,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令人沮喪,因為氣球只在空中停留了短短的三分鐘,這短短的三分鐘,對于修建龐大的納斯卡線條相比,顯然是遠遠不夠用的。 關于納斯卡線條是如何制造的?人們的探索似乎已經(jīng)走到了盡頭。問題的答案或許就在這些神奇的線條后面,可它已經(jīng)流失在時光之中了。 但是,人類探索的熱情依然沒有止步。 保護工作介紹經(jīng)過專家們將鑲嵌在線條上的陶器碎片作詳細研究后,證實「納斯卡線條」已存在經(jīng)年。納斯卡平原是一個氣候乾旱而貧瘠的高原,加上其長年不下雨的乾旱氣候,令納斯卡平原成為地球上最干燥的地區(qū)之一,有專家便推斷,這塊無風無雨、面積達二百平方英里的遼闊高原,便是因為這種氣候條件而成為當年繪畫「納斯卡線條」的理想地點。 意義如果我們無法解釋這些線條是怎樣制造的,或許,我們可以回過頭來,再去考察一下這些神秘線條的意義,會對研究它的制造有所幫助。 馮·丹尼肯為納斯卡線條賦予了神秘的光環(huán),這位旅館經(jīng)理出身的作家在他的《眾神的戰(zhàn)車》一書中,提出納斯卡線條是外星飛行器使用的跑道。他認為,不明身份的天使在遠古某時降落在納斯卡高原,在那里為自己的飛行器修建跑道,而他的證據(jù)就是那些酷似機場跑道的線條。 馮·丹尼肯的作品在1968年問世后,立刻成為國際暢銷書,同時也使納斯卡線條獲得更高的知名度。但是,科學家們卻不假思索地拋棄他的看法,他們認為這個瘋子根本就沒有科學常識,因為不僅航天器不需要跑道,而且,納斯卡柔軟的沙土根本不適合任何沉重的飛行器降落,假如那樣的話,恐怕這些宇宙飛行員會陷進土里拔不出腳來! 盡管馮·丹尼肯的“外星人假說”受到科學界普遍嘲笑,但是卻啟發(fā)了一些人。人們把注意力投向天空,古納斯卡人會不會參照天上的星座來繪制地面上的圖案呢?從考古學的發(fā)現(xiàn)可以看出,遠古人們對于天象是極為崇拜的。中國濮陽的一座新石器時代墓葬里曾出土了用貝殼做成的北斗七星圖案。那么,古納斯卡人是否也是這樣制作出的線條呢? 但星象是不斷變化的,而且在星空下,是無法產(chǎn)生投影的。 制造者古代納斯卡人1983年,一支意大利的考古隊來到這里,他們在納斯卡地區(qū)的南端發(fā)現(xiàn)了一座名叫卡華赤的古城,這里有寬闊的廣場,雄偉的石級,還有幾十座大約有30米高的金字塔。然而,令考古者迷惑不解的是,卡華赤城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繁忙的市鎮(zhèn)中心和軍事活動的遺跡,相反,這座城市似乎只用于宗教儀式和節(jié)日慶典。 那么,古代納斯卡人又居住在哪里呢? 很快,人們在納斯卡線條范圍的北端一個叫文蒂拉的地方發(fā)現(xiàn)了大量生活痕跡,雖然它已經(jīng)被農(nóng)業(yè)耕作破壞了一部分,但有足夠的證據(jù)表明這里是一個真正的都市城鎮(zhèn)。而在文蒂拉這個古納斯卡人的生活區(qū),到卡華赤這個祭祀?yún)^(qū)中間,就是著名的納斯卡線條的區(qū)域。我們可以想見,在2000年前,古代納斯卡人每到節(jié)日,他們都會來到卡華赤,進行大規(guī)模的朝圣和祭祀,而在他們到達那里之前,必須要經(jīng)過的,就是廣闊的納斯卡線條所在地。 納斯卡線條就是位于這樣一個重要的位置! 毋庸置疑,這些神秘的線條和祭祀活動有著緊密的關聯(lián)。那么,古代納斯卡人又是在祭祀什么呢? 現(xiàn)代民族學的觀點認為,對于一個原始民族來說,對生存最重要的,往往就是他們所要祭祀和祈求的。對于納斯卡地區(qū)的人們來說,什么又是他們最為缺乏的呢?是水! 現(xiàn)代納斯卡人生活和農(nóng)耕用水的可靠來源,是雄偉的安迪斯山脈。從卡華赤以下的地區(qū),干旱年年有規(guī)律的出現(xiàn)。河流只在短短的兩個季節(jié)流過這些山區(qū)。在古代的某個時期,納斯卡人修建了一個龐大的灌溉系統(tǒng),150公里的溝渠縱橫交錯,遍布這個地區(qū)。這些溝渠大部分都深埋于地下,有入口也有出口。而這些溝渠所在的范圍恰好就是納斯卡線條的區(qū)域! 1553年,西班牙人侵占了這塊地方。占領者曾留下這樣的記載:“這里的人無視神(西班牙人的神)的旨意,而遵照奇特的法律生活。”也有這樣的傳說:這些人以為西班牙侵略者是印加創(chuàng)世神——維拉科查重返地球,所以根本就沒有抵抗。 維拉科查但有關“維拉科查”這個神話般的人物,人們的爭論分歧卻不大。為了解開蒂亞瓦納科和太陽門的修建時間為何時及修建者為誰?考古學家進行了充分的論證。 還是先從“維拉科查”說起吧。 坐在蒂亞瓦納科城地下神廟的地板上,有一張昂起的脖子,仰望著的臉孔——學者們都說,這就是傳說中的維拉科查。許多世紀以前,有個不知名的工匠將維拉科查的肖像雕刻在一根高大的紅色石柱上。盡管飽受風沙侵蝕,這座肖像所呈現(xiàn)的面容,卻依舊那么祥和恬靜,流露出一股莫名的懾人力量…… 他的額頭寬闊,眼睛又大又圓,嘴唇豐潤,鼻子挺直,鼻梁雖然狹窄,卻向兩邊伸張到鼻孔。這張臉龐最引人矚目的特征是他那造形奇特、令人望而生畏的胡須,使他的下顎看起來比太陽穴寬廣。仔細一瞧,考古學家發(fā)現(xiàn)工匠在雕刻這座肖像時,刻意將他嘴唇頰上,跟鼻尖平行,然后沿著嘴角夸張地延伸下來,在下巴形成一撮威武的山羊胡,再順著顎骨轉回到耳鬢上。 在他頭顱兩側,耳朵上、下方,雕刻著奇異的動物圖形。嚴格說,奇異的并不是圖形,而是動物本身,因為他們看起來像體型碩大、舉止笨拙的史前哺乳動物,尾巴肥腫,四肢畸形。 維拉科查的這座石雕像,還有一些耐人尋味的特征。例如,他的兩只手和胳臂交疊在胸前,環(huán)抱著身上那件飄逸的長袍。長袍的兩邊雕刻著一條彎彎曲曲的長蛇,從地面蜿蜒攀升到維拉科查的肩膀。 供奉維拉科查雕像的“廟宇”是露天的,坐落在一個長方形的大坑洞中,形狀像一座游泳池,深達6英尺。廟堂的地板用堅硬平滑的碎石鋪成,約莫40英尺長、30英尺寬。墻十分堅固挺直,由許多塊大小不同、搭配得天衣無縫的方石組成,接合處完全不使用灰泥。沿著墻,每隔一段距離矗立著一根高大粗糙的石柱。 維拉科像高約7英尺,坐北朝南,背對著的的喀喀湖古時的湖岸線。排列在這座樹立在廟堂中央、代表維拉科查的方尖形石碑后面的,還有兩座比較矮小的石碑,顯然是代表維拉科查傳說中的門徒。 早在16世紀,就有一批尋找“黃金國”的西班牙人到過這里。他們當時所看到的蒂亞瓦納科已經(jīng)是一片荒涼的斷垣殘壁。這些西班牙人從住在附近地區(qū)的印第安人口中得知,比他們早100多年來到這里的印加人所看到的蒂亞瓦納科古城就已經(jīng)是一座殘石頹墻的廢城了。當?shù)氐挠〉诎踩藗髡f,蒂亞瓦納科城是在洪水退去后,由來歷不明的巨人在一夜之間建造起來的,但是,他們不相信太陽會升起的預言,結果被太陽光毀滅,連他們的宮殿也化為灰燼,這種傳說給蒂亞瓦納科古城披上了一件神秘的外衣,對于搞清楚該城的起源毫無幫助。 相關聯(lián)系水跟納斯卡線條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呢? 美國麻省大學研究員戴維·約翰遜,多年來一直在研究納斯卡地區(qū)古代灌溉系統(tǒng),遠古時期火山活動導致的地下巖石斷層,成為古納斯卡人引水的天然渠道。1997年的一天,戴維正在山上探察一個巖石斷層,他走過一座小山脊,擺在他面前的就是那個宏偉的納斯卡體型體系和線條群落,它們正好指向戴維要去的那個斷層。這時,他突然意識到他的下面有一個水源,戴維后來回憶到,“我當時一下子就坐了下去,抬起頭說,'我的上帝,我想我知道它是什么意思了!’” 戴維認為這些巨大的圖形,還有它們之間數(shù)公里長的線條,是納斯卡人用來記錄地下水源地位置的標記。正像今天,我們城市中供水系統(tǒng)圖紙一樣,這些神秘的線條正是古納斯卡人所繪制的自己的供水系統(tǒng)圖。而在它下面,就是古人用來飲用和灌溉、對于納斯卡人最為寶貴的水利體系! 根據(jù)戴維和其他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推想,古代納斯卡地區(qū)的社會是由許多不同的家族組成。關于這一點,納斯卡地區(qū)出土的陶器和織物上的圖案,可以給我們提供足夠的證據(jù)——研究者發(fā)現(xiàn),那些陶器和織物上的動植物圖案,恰巧就是不同家族所崇拜的圖騰,也就是他們各自的族徽。而此刻,安第斯山上珍貴無比的水正緩緩地順著納斯卡地區(qū)下面的天然斷層流淌,家族之間為了爭奪水源,曾經(jīng)發(fā)生了很多慘烈的戰(zhàn)爭。最終,大家意識到,靠戰(zhàn)爭來解決水源的辦法是徒勞而又白費鮮血的,于是家族們終歸于好,人們開始坐下來,商量如何有秩序地利用這些公共水源,一個合理的方案最后被家族們所接受。結果,大家都退回了文蒂拉的居住地,納斯卡地區(qū)的水渠被分割為不同的家族所有。為了區(qū)分各自的水源地,每個家族根據(jù)水流的方向和范圍,在地面上繪出自己家族所獨有的族徽來,于是,陶器上的蜘蛛、猴子、巨鳥等等,從此出現(xiàn)在納斯卡高原上。 盡管戴維的納斯卡線條與水有關的理論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接受,但是,人們依舊不能回答納斯卡線條是如何制造的這個問題,正像那位德國女科學家賴歇在臨終前所說,“我們將無法知道所有的答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