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末年碑學復興,近代誕生很多大家,比如吳昌碩、于右任、林散之等等,皆是頂級高手,1999年《中國書法》雜志,曾公開進行投票,選出“20世紀十大杰出書法家”,入選其中,并排在前列的幾位,乃是吳昌碩、林散之、康有為和于右任,其中最有實力的一位,就是“草圣”林散之。 林散之的學書歷程,乃是階段式的,他自幼癡迷書畫,據(jù)說5歲就能對物寫生,文藝天賦極深,受到時代影響,林散之早期和中期,以臨摹碑作為主,兼得唐人楷法,曾臨習《張遷碑》、《乙瑛碑》、《禮器碑》等名作,由此夯實基礎,下筆沉著有力,盡得雄健氣魄,用筆不會虛浮、油滑。 就這樣一直學到60歲,他才開始專攻草書,這些變化和歷程,他曾在《林散之書法選集》自述:“余十六歲始學唐碑;三十以后學行書,學米;六十以后學草書。草書以大王為宗,釋懷素為體,王覺斯為友,董思白、祝希哲為賓。始啟之者,范先生;終成之者,張師與賓虹師也。此余八十年學書之大略也?!?/p> 林散之學習草書,以王羲之、懷素和王鐸的法帖為主,既有魏晉的虛和遒逸之氣,還兼得狂草豪放、奔肆的風格,融合諸家特色,格調十分生動,由于早年的學碑基礎,以及臨習行書的經(jīng)驗,林散之提升的非常迅速,僅用10年技法大成,成為草書界的佼佼者,穩(wěn)穩(wěn)奪得近代“草圣”的稱號。 尤其是到了80多歲,下筆更是精妙絕倫,沉厚而不乏靈動,我們欣賞他的《草書十一言聯(lián)》,此作寫于1980年,為南京棲霞寺,毗廬寶殿所書抱柱之一,彼時林散之83歲,雖然年事已高,但是用筆頗為精到,瀟灑而不會飛浮,筆筆剛柔盡備,十分飄逸瘦勁、干練清爽。 林散之創(chuàng)作草書,非常善用方圓勢態(tài),唐人寫草書,大多筆畫流暢,勢態(tài)圓融波動,少見銳氣,而王鐸則是多用折筆,林散之將他們完美結合,若是上方一字轉折處方勁,那么順勢下面一字,則圓通流暢,陰陽調和平衡,筆筆質樸優(yōu)雅、蒼健瘦勁,真可謂意趣天成,讓人看后不自覺贊嘆。 不夸張的說,林散之的草書水平和境界,足以比肩古代高手,馬鴻增評說:“書發(fā)展史上堪稱里程碑式的大書法家當推東漢張芝、東晉王羲之、唐代懷素、明代王鐸、當代林散之”,當年啟功見到他的作品,曾脫帽三鞠躬致敬,郭沫若也感慨“林散之的書法,代表中國”,日本訪華團專門與他見面,并獲得幾卷手幅。 您對林散之的書法有何見解,歡迎評論區(qū)留言討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