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這樣一個規(guī)律:當一個女人又瘦又漂亮,學識淵博,經(jīng)濟獨立,那么全世界的男人都會對她好一點。然而這樣的好,是基于女性自身的成就,但是在看不見的地方,仍然會有無數(shù)的負面評價涌出。就像舞蹈大師楊麗萍,今年年初,她穿著一身火紅的鳳凰羽衣登上舞臺,將鳥類的姿態(tài)演繹得惟妙惟肖。在評論區(qū)“老藝術(shù)家”、“漂亮陶醉”之類的贊譽之中,總是能看到一些夾雜在其中的嘲諷:“女人沒有孩子,根本就不是完整的一生!”這樣面前的尊重,背地的暗諷,其實并不是什么獎項和榮譽,而是一種隱形社會規(guī)范下的捆綁和束縛。只要你陷入了他人的眼光,就會用他人的眼光這樣束縛自己。很多人能夠注意到生活中的顯性歧視,也就是直觀感受到的不平等。例如叔本華的觀點:男性是第一性,女性是第二性,女性就不應該被尊崇。 但是隱性歧視卻很少有人能注意得到,即使有些相對敏銳的人發(fā)覺,可能也無法解釋矛盾點所在。 隱性歧視的重點在于,將所有人都按照統(tǒng)一標準劃分,但其實這樣的標準是按照男性作為基準點的。例如熱度一直高居不下的“家暴”問題,有的男性會覺得并不公平,說為什么男打女就要進監(jiān)獄,女打男卻好像成為一種榮耀的象征?這個想法下意識地就將男性和女性劃分在了同一標準上,認為男性和女性的生理條件是相同的。男性天然的生理優(yōu)勢,使得他們在想要動手侵犯女性時,很容易給女性造成不可磨滅的傷害;而女性卻很難做到這個地步,如果要做到,必須要有縝密的計劃和外部工具的輔助。這就是為什么,婦女和兒童都有相對成熟獨立的保護法,而男性卻沒有單獨設(shè)立的相關(guān)法律。隱性歧視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叫做反向歧視,這種歧視更加難以察覺,甚至會造成被歧視人的精神內(nèi)耗。一個博主曾經(jīng)這么描述過教育孩子時發(fā)生過的一件事:當女兒把棒棒糖分享給小伙伴時,博主夸贊她乖巧懂事。女兒卻說:“大人的表揚是很壞很壞的,因為那意味著你以后必須都得這么做。”大眾所贊揚的勤勞的女性,是指在工作中吃苦耐勞、不畏艱難。但是被抬升到一定高度之后,在某些人眼里,變成了家務(wù)要由女性承擔大部分,因為女性就應該勤勞。男性應該有責任感,是指勇于承擔責任,冷靜解決問題。但是同樣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后,在某些人眼里,就是男性需要養(yǎng)家糊口,負擔一整個家庭的開支。如果不嚴格按照規(guī)則來做,人們就有可能懷疑自己,是不是自己做的還不好,給自己的這個群體丟人。不用去管那些強行要把人架起來的溢美之詞或責任規(guī)訓,只需要做好你自己,專注自身的發(fā)展即可。社會交換理論認為,人際關(guān)系是基于互相提供利益和報酬的交易關(guān)系。當一個人在某個領(lǐng)域表現(xiàn)出色,他們就可能被視為潛在的資源提供者,這時候如果有人拋出橄欖枝,那么他們看中的,就是這個人有可能在未來提供的互惠互利。當男性覺得女性學識淵博社會地位高端,那他可能將你當成了向上爬的梯子;當男性覺得女性經(jīng)濟條件優(yōu)渥,那他可能想學一些致富經(jīng),或者更直接一點——從你的口袋里掏錢。不論男女,只要脫離了純真的童年時期,在與人交往時,都要加上利益考量。亞當·斯密曾說:“利益是人類行動的一切動力?!?/section> 只有你身上有著他人需求的東西,他們才會一擁而上; 如果你毫無價值可言,甚至連最基本的情緒價值都提供不了,別說異性,可能身邊連朋友都不會有幾個。
這樣的分析并不是在說,我們一定要讓自己變得對他人有價值,能被他人看得起。相反,我要告訴你的是,不要做對他人有價值的人,要做對自己有價值的人。心理學研究表明,個體的自我認同預期整體的幸福感和滿足感密切相關(guān)。當個體成為了對自己有價值的人,有助于建立積極的自我形象和自我價值感,從而提升自尊心和自信心。人不能也不該為了外部獎勵而行動,長期依賴外部獎勵的人,會生出怠惰感,無法尋求真正的目標。內(nèi)在動機才是推動個體行為的關(guān)鍵因素,個體需要為了個人的成長和滿足感而行動,變成一個對自己有價值的人。外部的個體對我們的示好,是因為他們需要我們?nèi)M足他們的需求,而自我認同,是真正的自己滿足自己,自己認同自己。從另一方面講,當你真正產(chǎn)生了自我認同,就可以擁有更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也可以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人際關(guān)系最基本、最健康的狀態(tài),就是刨除利益,互相提供情緒價值。我們可以不用再為他人的眼光而煩惱,不用管社會的規(guī)訓,不用滿足他人的需求以期獲得更高的評價,只循著自己的喜好去交往朋友。這個時候,強大的自尊和自信,也可以讓我們收獲更好的溝通和尊重。不論是男性朋友還是女性朋友,都請警惕外部,專注自身。離開困擾你許久的規(guī)則,嘗試把你自己放在第一位,而不是誰的父親母親,誰的妻子丈夫,誰的領(lǐng)導下屬,誰的資源,誰的墊腳石。一位網(wǎng)友這樣說:“不要為別人的看法而活,他們不會為你的生活買單。”我們不需要去追求社會規(guī)則和他人所需要的的那些特質(zhì),不需要鉆進別人給我們設(shè)置的牢籠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