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春,19歲的毛主席,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湖南省第一高等中學。6月,學校舉行一次作文比賽,毛主席從商鞅徒木立信的故事出發(fā),寫下了一篇雄文《商鞅徙木立信論》。這是毛主席留存下來最早的文章和手跡。在這份手稿上,毛主席的正文有四百多字,批點文字有一百五十多字。 批點毛主席作文的老師叫柳潛,字鈞湄,號滌庵,湖南湘陰人。他是清末秀才,學識淵博,精通文史。青年時期,柳潛看透了清王朝的腐敗與墮落,于是放棄仕途,潛心教育事業(yè)。湖南省第一高等中學成立后,校長符定一邀請柳潛任國文教員,于是他便成為了毛主席的老師。 商鞅徙木立信的故事,出自《史記·商君列傳》,秦孝公時,商鞅任秦國左庶長,欲變法強秦,他起草好一系列新法,將要頒布時,擔心民眾不相信新法,于是決定制造一個事件,提高政府法令在民眾心中的公信力,這就是徙木立信。 商鞅讓人在國都的南門,樹立了一根三丈長的大木桿,發(fā)布告示說,有人能將這根木桿扛到北門,就賞十金,圍觀者議論紛紛,卻都不相信天下有此等好事,沒人出來扛木桿,商鞅于是提高賞金到五十金,終于,人群中走出一個大漢,扛起木桿,眾人跟著大漢到北門,看到大漢真的領到了五十金,他們才相信政府發(fā)布的告示是真的。 商鞅通過徙木賞金一事,建立了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隨后頒布新法,新法得以順利實施。 那么,毛主席是怎樣看待這一歷史故事的呢,我們來看毛主席寫的作文。 文章第一段說:我讀歷史,讀到商鞅徙木立信這一故事,不禁感嘆我國民眾的愚昧,感嘆執(zhí)政者為取信于民而煞費苦心,感嘆數(shù)千年來,民智不開,以致于國家?guī)缀踝呦驕S亡的慘境。如果認為我的話不可信,請讓我詳細闡述我的道理。 毛主席對于徙木立信一事,并沒有關注商鞅的聰明才智,而是將視角放在了民眾的愚昧之上,立論新穎。毛主席寫這篇作文時,正是新文化運動前夕,開啟民智是那個時代最重要的主題,文章開篇,切中時弊。 老師柳潛,在這一段之上眉批:實切社會立論,目光如炬。落墨大方,恰似報筆,而義法骎骎入古。 第二段:法令,是為人民謀求幸福的工具。好的法令,它必然能讓人民獲取更多的幸福,人民應該擔心政府不頒這樣的法令,應該擔心這樣的法令頒布之后而不能生效,人民應該竭盡全力去保障、維護這樣的法令,務必使它達到完善。政府與國民,互相依存,哪有不信之理?不好的法令,不但不能給人民帶來幸福,甚至會給人民帶來危害,人民必會全力阻止這樣的法令頒布與實施。即使想讓我相信,又哪有相信惡法的道理。至于商鞅與秦民,恰恰跟這樣的情況相反,這又是為什么呢? 十九歲的毛主席,就已經形成了法治思想,他認為法律是為人民謀求幸福的工具,而且他認為,法律并只是政府制定頒布就行了,人民也應該參與到法律的制定的執(zhí)行中來,好的法律,人民應該維護,不好的法律,人民應該阻止。而秦民不信商鞅之法,還要商鞅徙木立信,可見千年來民智不開,人民沒有法律意識。 在這一段之上,柳潛眉批:精理名言,得曾末有。逆折而入,筆力挺拔。 第三段說:商鞅之法,是良法。今天試著翻閱我國四千年來的記載,尋找為國家謀求利益為人民爭取幸福的政治家,商鞅不是其中首屈一指的嗎?商鞅處在秦孝公之時,那時中原局勢混亂,戰(zhàn)事頻發(fā),舉國疲勞,苦不堪言,那時想要戰(zhàn)勝各國,統(tǒng)一中原,多么困難呀!在這樣的情況下,商鞅變法,他的新法,懲處奸佞以保障人民的權利,獎勵耕織以增加人民的財富,崇尚軍功以樹立國家的威勢,收貧困懶惰之人做奴隸以杜絕人力物力的消耗,這可以說是我國歷史上從來沒有的大政策,民眾為什么會害怕且不相信呢?以至于商鞅要徙木立信,我從這其中明白了執(zhí)政煞費苦心,明白了我國國民的愚昧,明白了幾千年來民智不開,國家?guī)缀踝呦驕S亡的慘境是有原因的。 這一段,毛主席論述商鞅變法之偉大,反襯國民之愚昧。行文縱橫捭闔,氣勢如滔滔之江水。 柳潛在此段上方眉批:歷觀生作,練成一色文字,自是偉大之器,再加功候,吾不知其所至。力能扛鼎。積理宏富。 最后一段說:即使這樣,每當有不同尋常的法令,人民還是一樣會懼怕。人民還是這樣的人民,法令還是那些法令,我又何必感到奇怪呢?我只是擔心這樣徙木立信的故事,若是讓東西方文明國家的人民聽到,必然會捧腹大笑,大聲譏諷,想到這里,我不想說話了! 柳潛在卷末評價說:有法律知識,具哲理思想,借題發(fā)揮,純以唱嘆之筆出之,是為壓題法。至推論商君之法為從來末有之大政策,言之鑿鑿,絕無浮煙漲墨繞其筆端,是有功于社會文字。 所謂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這雖然只是毛主席在高中時寫的一篇作文,卻透露出他對當時的社會的觀察與思考。 看看我們現(xiàn)在的高中作文,即使是那些高考滿分作文,大多都是無病呻吟,有幾篇能寫出個人對社會的真實觀察與思考呢?按柳潛先生的評價,這些高考滿分作文,不過是浮煙漲墨的文字。 文如其人,當我們的考生在寫作文時,只會考慮用幾個排比,只會考慮能用哪句名人名言,只會考慮用哪個華麗的字眼,那么,我們怎樣能夠期待他們能我們的時代作出回答呢? 回到毛主席的這篇文章,其言能切中時弊,其文能結構嚴謹,邏輯清晰的闡述自己的思想,這是一篇文章最基礎也是最核心的東西。然而再是文章的氣韻,毛主席行文如滔滔江水,奔騰無礙,讀起來流暢自然,酣暢淋漓。最后是文章的情感,毛主席在文中,始終飽含著對吾國吾民的深切憂思,最后“吾欲無言”四字,飽含血淚。 從這一篇文章中,我們可以看到少年毛主席的才情與胸懷。有才情、有胸懷,后來才可能取得那樣偉大的成就。秀才出身的柳潛,從這一篇文章,便已經看出了毛主席的“偉大之器”,斷言毛主席的前途不可限量,因此,他在卷首,寫下了大大的“傳觀”兩字,讓全班傳閱這篇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