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李先生碑序》釋義 張清華 近日,收到李正七老師發(fā)來的下峪鎮(zhèn)后上莊雞爪洼李氏始祖李惟一先生的懿行碑照片,托我對碑序斷句釋義。據(jù)李老師介紹,此碑于清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穩(wěn)石在崇陽村北的韓盧古道旁,1931年國民政府修筑洛潼公路時被挖倒。上莊李氏族人將此碑運回雞爪窊祖居地,2012年由后裔正八、正七出資,岳本、小五召集族人出工出力拜立于雞爪窊出村的路旁,并加蓋了硫璃瓦碑樓。李先生名德,字惟一,號竹亭居士。先祖于明洪武十三年遷至永寧縣(今洛寧縣)東余莊村,李氏八世祖光貞爺移居澗口西陶峪。第十四代后裔李德先生16歲時父母雙亡,無依無靠,流落到下峪后上莊,在王家大院打了兩年長工,因聰明能干深得王掌柜器重,張羅著為他娶了媳婦,并讓其定居雞爪窊,從此開枝散葉,瓜瓞綿延,人丁興旺,人才輩出。截止目前,下峪雞爪窊李氏已傳承24代,遍及洛寧縣下峪鎮(zhèn)的前上莊、后上莊、毛草洼、莊頭、下峪、城郊鄉(xiāng)的崛山,城關(guān)鎮(zhèn),上戈鎮(zhèn)馬蹄村,靈寶市尹莊鎮(zhèn),澠池縣,南陽市鎮(zhèn)平縣等地,總?cè)丝谶_400余人。成為下峪地區(qū)赫赫有名的一大望族。清末下峪出現(xiàn)的“文武兩舉人”,文舉就是其曾孫李超然。而且,這個李超然還是我的老外爺李維芳的父親。面對碑文,心懷敬意,先斷句、后釋義,小心翼翼、逐句推敲,終于完成斷句釋義。由于水平有限,差錯失誤、詞不達意者在所難免?,F(xiàn)將《大學生李先生碑序》斷句、釋義結(jié)果附后,懇望批評指正。竊以書紀象賢世世之令聞自遠詩歌燕翼綿綿之貽澤孔長如吾族惟一先生者迺先輩儒童士玉老先生之子也其人美須髯有威儀志氣豪邁語言清爽恒為里黨所敬重洵亢宗之選也先生少失恃從父受學甫十三先嚴又背見雖當零丁孤苦而終不可掩者以英毅之氣磊落之概本於性成耳弱冠后違儒就農(nóng)田雖無多而所獲倍豐人僉以為天報焉中年來食指稍繁似難為子供筆硯幸而先生之內(nèi)助鄒太君嫻女紅以織代耕佐先生理家甚有條婉為之勸曰子長矣當延師以受讀先生以力耕莫贍復(fù)生理于城內(nèi)以充膏火之用當斯時鄉(xiāng)人有訟者先生見之再三勸息故鄉(xiāng)人咸感其德為旌其明曰形端表正其忠以與人也如此先生六秩后歸鄉(xiāng)里課耕課讀子若孫有不率教輒以箠楚繼之故先生登其堂而家人皆恪慎以見其嚴以教家也如此然先生雖辛苦起家而慷慨樂施族間有不能娶者為之娶者數(shù)家老而無依者為之養(yǎng)者數(shù)人死而無歸者為之葬者數(shù)塚至于親戚鄰里婚葬無一不為之量力而假以資斧焉其蔬財仗義也又如此夫積善之家必有馀慶以故年逾八旬,堂廷五世德壽并高庭毓芝蘭之秀孫曾濟美泮聯(lián)芹藻之芳長子觀光聰明過人入黌宮而幚增三子彩光與長孫修身俱通文理從捐粟例列九品次孫修典以后秀入成均三孫與長曾孫同時遊泮踰年曾孫即食餼凡茲諸子諸孫有光于門第者皆先生積德累仁有以至之也先生誠人杰也哉先生之歿迄今越四年矣諸親欲勒其功德丐序於予予曰子與先生既同族又比鄰且館于先生家十二載綜其生平崇禮義重師儒排難解憂濟窮恤困先生實録不外是已他若歸美之辭皆略而不陳竊以書紀象賢,世世之令聞自遠;詩歌燕翼,綿綿之貽澤孔長。如吾族惟一先生者,迺先輩儒童士玉老先生之子也。其人美須髯,有威儀,志氣豪邁,語言清爽,恒為里黨所敬重,洵亢宗之選也。先生少失恃,從父受學,甫十三,先嚴又背見。雖當零丁孤苦,而終不可掩者,以英毅之氣、磊落之概,本於性成耳。弱冠后,違儒就農(nóng)田,雖無多,而所獲倍豐,人僉以為天報焉。中年來,食指稍繁,似難為子供筆硯。幸而先生之內(nèi)助鄒太君,嫻女紅,以織代耕,佐先生理家甚有條,婉為之勸曰:“子長矣,當延師以受讀?!毕壬粤Ω?,復(fù)生理于城內(nèi),以充膏火之用。當斯時,鄉(xiāng)人有訟者,先生見之,再三勸息,故鄉(xiāng)人咸感其德,為旌其明曰“形端表正”,其忠以與人也如此。先生六秩后歸鄉(xiāng)里,課耕課讀,子若孫有不率教,輒以箠楚繼之,故先生登其堂,而家人皆恪慎以見其嚴,以教家也如此。然先生雖辛苦起家,而慷慨樂施,族間有不能娶者,為之娶者數(shù)家;老而無依者,為之養(yǎng)者數(shù)人;死而無歸者,為之葬者數(shù)塚。至于親戚鄰里,婚葬無一不為之量力而假以資斧焉,其蔬財仗義也又如此。夫積善之家,必有馀慶。以故年逾八旬,堂廷五世,德壽并高,庭毓芝蘭之秀,孫曾濟美,泮聯(lián)芹藻之芳。長子觀光,聰明過人,入黌宮而幚增。三子彩光與長孫修身,俱通文理,從捐粟例,列九品;次孫修典,以后秀入成均;三孫與長曾孫同時遊泮,踰年曾孫即食餼。凡茲諸子諸孫,有光于門第者,皆先生積德累仁有以至之也。先生誠人杰也哉!先生之歿迄今越四年矣,諸親欲勒其功德,丐序於予。予曰:“子與先生既同族,又比鄰,且館于先生家十二載,綜其生平,崇禮義,重師儒,排難解憂,濟窮恤困,先生實録不外是已,他若歸美之辭,皆略而不陳?!?/section>我認為書籍記載那些有賢德的人,能讓美好的名聲世世代代傳揚久遠;詩歌里贊頌先輩為子孫謀福,那遺留的恩澤綿長深厚。像我們族里這位惟一先生,是先輩儒童士玉老先生的兒子。他胡須美觀,儀態(tài)威嚴,志向豪邁,言辭清爽,常常被鄉(xiāng)里之人敬重,實在是能夠光宗耀祖的人選呀。先生年少時就失去了母親,跟隨父親學習,剛到十三歲時,父親又去世了。雖然當時孤苦伶仃,但始終掩蓋不了他那與生俱來的英武剛毅的氣度、光明磊落的氣概。二十歲左右后,他放棄讀書轉(zhuǎn)而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雖然田地不多,可收獲卻比別人豐厚,人們都認為這是上天對他的回報。后來家中人口漸漸增多,似乎難以供子女讀書了。幸虧有先生的妻子鄒太君,擅長針線活,用織布來代替耕種,協(xié)助先生料理家務(wù)非常有條理,她委婉地勸先生說:“孩子們長大了,應(yīng)當聘請老師讓他們讀書啊。”先生因為全力務(wù)農(nóng)也難以供給費用,就又到城里去經(jīng)營生計,來充當孩子們讀書的費用。在那個時候,鄉(xiāng)里有打官司的人,先生見到后,多次勸說他們平息紛爭,所以鄉(xiāng)里人都感激他的品德,表彰他的賢明,送給他“形端表正”的匾額,他待人忠誠就是如此。先生六十歲后回到鄉(xiāng)里,督促子孫們耕種、讀書,子孫們要是有不遵從教導的,他就會用棍棒來教訓,所以先生一到家中,家人們都恭敬謹慎,由此可見他治家的嚴格。然而先生雖然是辛苦經(jīng)營才創(chuàng)下家業(yè),但他慷慨大方,樂于施舍,族里有娶不起媳婦的,他幫好幾家操辦婚事;有年老無依的,他贍養(yǎng)好幾個人;有去世后沒人料理后事的,他幫忙埋葬了好幾個人。至于親戚鄰里,遇到婚喪之事,他沒有一次不是根據(jù)自己的能力借給錢財?shù)模塘x疏財就是這樣啊。凡是積善的人家,必定會有多余的福澤。所以先生年過八十,家中五世同堂,品德高尚且長壽,家中培育出優(yōu)秀的子孫,孫輩和曾孫輩都很出色,在學校里獲得了好名聲。長子觀光,聰明過人,進入學校學習后成為國家棟梁;三子彩光和長孫修身,都通曉文理,按照捐粟的慣例,被列為九品官銜;次孫修典,憑借優(yōu)秀的才學進入了國子監(jiān);三孫和長曾孫同時考中秀才,過了一年,曾孫還吃上了國家供給的糧食。凡是這些子孫們,能為家族增光的,都是先生積累德行、廣施仁義才達到這樣的呀。先生實在是杰出的人物??!先生去世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過了四年了,各位親屬想要把他的功德刻在碑上,求我來寫篇序文。我說:“我與先生既是同族,又做鄰居,而且還在先生家教書十二年,縱觀他的一生,尊崇禮義,重視師儒,排解他人的難題和憂愁,救濟窮困、撫恤困苦之人,先生真實的事跡也就是這些了,其他那些夸贊的話語,就都省略不說了?!?/section>作者簡介,張清華,網(wǎng)名曉青,河南洛寧人。洛寧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洛寧縣姓氏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有上百篇詩文在《永懷河洛間《洛寧城事》《洛寧文友》《搜狐新聞》《今日頭條》《天山詩歌》《建安風》等網(wǎng)絡(luò)平臺發(fā)表,2022年12月出版文集《悉說下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