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過一句很有道理的話:
一個人的處事能力,決定了他的人生高度。 真正擁有頂級思維的人,一定會在為人處事做到這三個方面。 1 遇事不慌 遇事的反應(yīng)往往藏著你的見識和修養(yǎng)。 在生活中,我們常常會碰到棘手的事情,但如果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情緒,只會讓事情越來越糟。 只有穩(wěn)住心態(tài),冷靜分析,才能夠見招拆招,化險為夷。 《莊子》里寫道:
一個人只有穩(wěn)住心態(tài),遇事不急,一步一步保持淡定,才能夠不被情緒裹挾,不被表象迷惑,從而找到破局的關(guān)鍵。 蘇洵在《心術(shù)》中提到:
靜得下心,沉得住氣,是一種格局,一種追求,更是一種智慧。 阿里巴巴創(chuàng)始人之一馬云在創(chuàng)辦阿里巴巴初期,公司面臨了種種困境,包括資金短缺、市場競爭激烈等。 然而馬云始終保持沉著冷靜的心態(tài),他曾說:“你必須保持冷靜,尤其是在困難的時候,你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團隊,相信你們一定能克服困難。” 即使身處狂風(fēng)暴雨中,也要面如平湖,遇事不慌,處事不亂,才能夠把事情做成。 2 謹言慎語 謹言慎語,謹?shù)氖浅鲅匀级笮?,慎的是開口要留有余地。 《待人五法》中寫道:
和朋友說話不要知無不言,言無不盡,批評他人不能不留余地。 言語之間需要更多的審慎和體察,方能不傷他人,不自傷。 在人際交往中,“關(guān)系好”不等于“什么都可以說”,“生氣”不等于“開不起玩笑”,“我不是故意的”不等于“沒造成傷害”。 說話的時候要時時刻刻把握分寸,凡事留有余地,是一個人最好的修養(yǎng)。 在工作中,用善意的言語去激勵別人把一件事做好,而不是用惡意的語言打擊他人做事的積極性。 說得好錦上添花,說的不好惹禍上身,說該說的,不該說的務(wù)必三緘其口。 曾國藩任京官時,因為直言不諱,得罪了剛登基的咸豐皇帝,若沒有季芝昌等人的求情,性命難保。 曾國藩在家反省期間,誦讀《莊子》后,才知道自己的不順原因是:不懂慎言。 后來他吸取教訓(xùn),言語不再犀利,而是變得委婉溫和,通過不斷地自我提升,最終成為了晚清第一大先生。 正如古人所言:
唯有約束己舌,不沖動,不片面,言語從容周全,方能彰顯處事之格局。 為人處事不能隨心任性,說話要謹而慎之,這才是為人處事最高明的方法。 3 為人沉穩(wěn) 一個沉穩(wěn)的人,有豐富的知識儲備,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有一定的心理素質(zhì)。 卡耐基說:
隱居南陽,躬耕數(shù)栽的諸葛亮雖懷才于身,但為了真正成就大業(yè),他沉住氣,平靜的等候明主,甘于寂寞,甘于暫時的無名。 在悠然地吟唱梁父吟的日子,韜光養(yǎng)晦,最終助玄德成就鼎力大業(yè)。 內(nèi)心豐盈者,獨行也出眾;為人沉穩(wěn)者,寵辱亦不驚。 法國哲學(xué)家帕斯卡說:
當(dāng)面對大事和急事時能夠有效管理自己的情緒,無論遇到什么情況,他們都能保持冷靜,迅速做出判斷。 他們與人交往時更愿意傾聽對方,給予對方更多的表達機會,保持低調(diào)和謙遜的態(tài)度。 沉穩(wěn)之人,擁有“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的淡然; 具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達; 更有“喜怒不形于色,好惡不言于表,悲歡不溢于面,生死不從于天”的魄力。 END |
|
來自: 雨林修養(yǎng)館 > 《為人處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