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鐘書:名義上最主要的東西,其實往往是附屬品。 欲望需要克制,只要縱容或者嬌慣它一次半次,它就有可能如洪水般一發(fā)而不可收拾。 《解人頤》中有一首白話詩 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俱足,又想嬌峨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良田置的多廣闊,出門又嫌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與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一品當朝為宰相,還想山河奪帝基。 心滿意足為天子,又想長生不老期。 一旦求得長生藥,再跟上帝論高低。 不足不足不知足,人生人生奈若何? 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放縱欲望者,必然為欲望所役;貪得無厭者,最終將一無所有。 有些人為了得到更多,卻把現(xiàn)有的都失去了。 古羅馬時期哲學家塞內(nèi)加說:“真正貧窮的不是那些所擁甚微的人,而是那些渴望更多的人?!?/span> 人的欲望就像一顆種子一樣,本來是深藏于人們內(nèi)心的,如果我們不去觸碰它,它可能永遠都不會生長。但是一旦澆灌,就會迅速膨脹,直至緊緊纏繞你的心靈。 科學家富蘭克林:“對于不知足的人,沒有一把椅子是舒服的”。 蕭伯納:“自我控制是強者的本能。”一個人如果不能主宰自己的欲望,必然讓欲望牽著鼻子走,最終成為欲望的奴隸。 張良是劉邦最重要的謀臣之一,也是一個懂得明哲保身的人。劉邦依靠他的計謀攻城略地,一次又一次地死里逃生。劉邦對張良待之以師禮。然而功成之后,張良卻主動請辭,離開了斗爭激烈的權(quán)力中心。 漢朝建國之后,劉邦給他的封賞是“齊地任選三萬戶”,深知劉邦個性的張良固辭不受,而是對劉邦討要了一個“留侯”的封號算是半退隱的狀態(tài)。張良假托神道,不再參與政事,在劉邦清除異姓王的過程中,他也沒有參與。這樣一個人對劉邦來說是沒有威脅的,因而張良得以善終。 古人曰:“求名之心過盛必作偽,利欲之心過剩則偏執(zhí)。”我們只有保持知足常樂的心境,才能不被外物所蒙蔽雙眼,才會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坦然。 如果有一個地方,能讓我們心安,能讓我們拋卻浮躁,那不是理想的棲居嗎?這個地方不需要刻意追求,它就在你放下欲望的任何地方。 陶淵明在40歲的時候,才“識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從此歸園田居;陸放翁也是晚年的時候,才意識到“看盡人間興廢事,不曾富貴不曾窮!”他們雖然很晚才勘破名利,擺脫名利的束縛,但他們卻在最后擺脫欲望,得到了一份淡然世外的人生。我們窮其一生都在苦苦地尋找自由和安全感,事實上,只有放下欲望,才有可能獲得真正的自由。 朱熹:“凡名利之地退一步便安穩(wěn),只管向前便危險”。一個人的一生所能承載的東西也是有限的,如果我們?nèi)斡勺约簩γ挠麩o限制膨脹,最終會超越我們所能承受的范圍。所以,在這樣一個花花世界里,保護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收斂自己的欲望。 清代馮志視碑帖字畫如命,官至廬州知府時,有屬吏將一本宋拓名碑獻上,馮志眼都不睜,遂還。吏問:“何不啟視之?”馮志道:“不啟視尚可以贗本自解,果若真而精者,吾又安忍不受乎?”這位馮知府就很有自知之明,明知自己意志不夠堅定,不妨做一只自欺欺人的鴕鳥,把腦袋扎進沙堆里,權(quán)當什么也沒發(fā)生。耳不聽、心不煩,眼不見、嘴不饞。 人活著的目的應(yīng)是為了輕松愉快地生活。如果只為欲望活著,人就會成為欲望的奴隸,活得很累、很苦、很煩,最后在欲望中迷失自己。常言道,“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那些僅僅追求外在成功的人實際上是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他們真正喜歡的只是名利,一旦在名利場上受挫,內(nèi)在的空虛就暴露無遺。 趙括把用兵打仗看作兒戲,談起兵法來,就目中無人,卻不知自己實際上是一個欲望大于能力、只會紙上談兵的庸才。長平之戰(zhàn)時,秦軍將領(lǐng)白起針對趙括沒有實戰(zhàn)經(jīng)驗、不顧實際環(huán)境、只會照搬、照抄兵法的弱點,采取了誘敵入伏、分割包圍的方法將趙軍引入絕境。四十萬趙軍,就在紙上談兵的主帥趙括手里全軍覆沒了。 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nèi),堅持自己的方向。 欲望與貪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劣性,就像人活著就必須要吃東西一樣,不要指望可以將這種劣性完全消除。我們可以做到的就是盡力將欲望控制在合理的范圍之內(nèi),并通過控制,盡量將這種劣性轉(zhuǎn)化為對生命有益的東西。 以成就為重,而非以名利為先 名利心太盛,做事時難免會心浮氣躁、患得患失,甚至不擇手段。 “心高志潔,智深慮廣,輕榮重義”。當一個人把名利當目的去做事時,往往會事與愿違。而當一個人懷著淡泊的心時,名譽自然會隨之而來。 現(xiàn)代畫家潘天壽曾說:“名利心一日不死,學術(shù)心一日不活。”這句話告誡我們只有放下名利之心,潛心鉆研,才能得到自己想要的成就。 錢老曾說:“我姓錢,但我不愛錢?!卞X老“不愛錢”,也不愛所謂的“名譽”、“地位”和“待遇”:當年他毅然決然揮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和加州理工學院教授,噴氣推進中心主任、美國海軍炮火研究所顧問等職,回到百廢待興的祖國;名揚四海后,他堅持不題詞、不為人寫序、不參加鑒定會、不兼任何顧問或名譽顧問、不到外地開會、不出國;單位要為他建房他堅決不同意,報刊上頌揚他的文章被打招呼“到此為止”…… 博學鴻儒錢鐘書,有一次,一位英國女士慕錢先生之名來中國,在電話里向錢鐘書表示要去拜訪的意思。錢先生在電話里風趣地說:“假使你吃了一個雞蛋覺得不錯,又何必認識那下蛋的母雞呢?”他這種踏踏實實搞學問、不務(wù)虛名、落落自甘、淡泊自守、寵辱不驚的品質(zhì)讓人敬佩。他那種“名利于我如浮云”的人生態(tài)度和精神境界,對那些整天汲汲于名利、戚戚于富貴的人來說,不啻是一服促醒劑。 如果能拋開名利心,內(nèi)心方能清凈,才能專注于工作,也才能走得更遠。假如我們在一開始的時候就是懷有求名利的目的去從事某個領(lǐng)域,那么很難有所成就。首先,名利之心會讓我們在做研究的時候就難以心無旁騖,總是關(guān)心自己的努力究竟有沒有換來應(yīng)得的名利。如果有的話,我們可能會繼續(xù)下去;如果沒有的話,難免會有些沮喪,進而失去動力。其次,追逐名利的心態(tài)會促使我們急功近利,難以下苦功夫去做事,這會大大地增加我們失敗的可能性。 越是苛求,越難如愿 雨果:“苛求等于斷送。”當我們對某一事物抱有巨大的渴望的時候,我們的心情也會隨之搖擺,成敗難測,過大的期望和苛求往往不能給你帶來最好的結(jié)局。 從前有個獵人有一張漂亮的檀木做的弓,用這張弓射箭又遠又準,他一直很珍惜它,視若生命。但是他覺得這弓不夠完美,略微有些重了,而且弓身沒有花紋。于是他找到一位有名的木匠,在弓身刻上一整套的行獵圖,這樣又好看,刨去的木頭又減輕了重量,他感覺非常完美,不禁得意地笑起來。 幾天后,獵人從木匠那拿回了弓,他迫不及待地想試一下,當弓拉滿準備射出去的時候,只聽“嘎嘣”一聲脆響,這把良弓斷掉了。獵人茫然地看著地上斷成兩截的弓身,追悔莫及。 我們往往對人對事就如同那位獵人對待他的弓一樣,過于追求完美,過于苛刻,這樣終會招致毀滅。太過苛求,只會讓本該得到的變?yōu)槭ァ.斈銓Ψ彩绿^苛求的時候,結(jié)果只能讓你心理沉重到難以負擔。 作為中國現(xiàn)代邏輯學的開山祖師之一的北大哲學系教授金岳霖先生,執(zhí)著于對林徽因的感情以至于終生未娶,但他自始至終都沒對這份感情苛求過。 金岳霖和林徽因早年相識,金先生對她一見傾心,只可惜林徽因已有婚配,為此,金先生不時慨嘆相見恨晚。但即便如此,金先生依然深愛著她,甚至于和她的丈夫梁思成都成為了至交。后來,林徽因和梁思成相繼去世,金先生孤獨終老,但每每回憶起自己對林徽因的終生相守,金先生非但沒有一絲悔恨,相反倒是有很多的甜蜜回憶。 金先生認為,人生在世總不能事事如愿,自己能守在林女士身邊這么多年,雖然不能朝夕相對,但偶爾能小坐、暢談一番,已經(jīng)是足夠幸福的了。 常言道:“命里有時終須有,命里無人生經(jīng)得起嘗試,經(jīng)得起漫長,但是經(jīng)不起揮霍,經(jīng)不起苛求。 得之淡然,失之坦然 荀子:“小人其未得也,則憂不得;既已得之,又恐慌失之。是以有終身之憂,無一日之樂?!?/span> 這種“憂不得”、“恐失之”,正是把得失看得太重。放不下得失,敞不開心胸,那自然難以灑脫豁達、輕松做事。 老師最終沒有收他的東西,只是送了他五個字——“外重者內(nèi)拙”。陳充恍然大悟,原來我太在意車子和禮物了,心里有了牽絆,過度用力,才把事情搞糟了。 毛主席有詩云:“風物長宜放眼量?!奔础澳玫闷?,放得下”。就是告訴我們面對得失要坦然接受。 失意和得意不過是人生的兩種狀態(tài),我們要用一顆平常心來面對。 “秋到葉自落,春來草自青”這個樸素的道理。蘇東坡歷經(jīng)磨難,幾起幾落,但他依然泰然處世,灑脫人生,吟唱著“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氣勢恢宏的詩篇。正是這種得之淡然、失之坦然的人生態(tài)度讓他們在順境和逆境中都保持樂觀。 我們不是這個塵世的永久房客,而是過路的旅客。 而在詭譎多變、不如意事常存的環(huán)境中,唯一能使我們不覺其拂逆而使得心情輕松的辦法,那就是要做到使自己“隨遇而安”。 屈原被放逐后,寫下了不朽的《離騷》;司馬遷飽受凌辱之后,完成了名垂千古的《史記》;呂不韋被免職,才有了一字千金的《呂氏春秋》。假若這些人都不肯隨遇而安,在困境之中豈非都要郁郁而終? “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蔽覀兛v然沒有先哲那超脫一切世俗的氣度,但隨遇而安,十之取二三,也還尚可做到。 唐順宗時期,因為永貞革新的失敗,劉禹錫從中央被下放到了地方,貶任朗州司馬這一閑職。這一下,就是十年之久。 在這不得意的十年里,劉禹錫不因遭貶而沉淪,閑暇之余,或登幽懷古,或深入民間,話桑麻,聽民歌,同時勤于筆耕,十年過去,劉禹錫奉詔還京。當時正值桃花盛開的季節(jié),劉禹錫去玄都觀舊地重游時,寫下了著名詩篇:“紫陌紅塵拂面來,無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觀里桃千樹,盡是劉郎去后栽?!?/p> 不久,劉禹錫再次遭貶了,這一次,長達十四年,而且是一調(diào)再調(diào),輾轉(zhuǎn)東南西北,直至被停職。 十四年后,劉禹錫經(jīng)宰相裴度的推薦,又回京任主客郎中。他又跑到玄都觀游玩,寫下了更著名的《再游玄都觀》:“百畝庭中半是苔,桃花凈盡菜花開。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眲⒂礤a依然沒變,他還是十四年前的那個劉夢得,本色不改,依然故我。 “君子務(wù)本,本安而道生?!边@是一種生活的智慧,同時也是一種高尚的境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