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一個人所遇到的任何事,無論是做人吃虧、事業(yè)挫敗、好友背刺,都應該善加分析發(fā)生的原因,有針對性的進行反思、改善,將各項損失的成本降到最低,而不能“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因噎廢食。比如,不能因為摔了一次跟頭,就覺得走路有危險;不能因為被朋友出賣、背刺你,而認為人都是不可交的;不能因為遇到一次失敗,就否定了自己努力。 2.人生征途上,我們不能因為各種事情的羈絆,而活得顛三倒四的。世界只有三件事:自己的事、別人的事、老天爺?shù)氖隆?/span>“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那是自己做不了主的事,沒必要當真,否則就是自找麻煩。天要下雨了,你是否出門,出門要不要帶傘,生活是否開心,這才是自己能做主的事。別人的人生如何過,那是別人的事,不是自己的事,如果你越殂代皰,撈過界,把別人的功課拿來自己做,就會變成瞎攪局。我們針對每一件事,都要先想清楚,到底是誰的事?對老天和別人的事保持幽默、不當真,對自己的事件件莫錯過、認真對待,這才是真正沒有活得顛三倒四。 3.人一生的命運,都是不斷打磨、不懈努力奮斗,修來的,而不是求來的。每一個人只有真心向善,才能修來自己的福分。什么是真正的善?是一個人對感情、觀點、看法的自然流露,沒有任何矯揉造作。人心向善、真誠友善,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起點和基礎,但善良也是有底線的,我們不能過于善良,以免被人利用,反而傷害了自己。 4.人際社會,謙卑做人、謙遜做事,是一個人修養(yǎng)內(nèi)涵的表現(xiàn)。很多時候,我們謙虛低頭做人沒有錯,但不能總是低頭做人做事,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否則,你低頭多了,變成了一種習慣,連腰也一起彎下去了,尊嚴也隨之會掉出來,摔落地下,粉身碎骨。 5.所有人的人生,最終的修行結果,就只有一件事:活好。人生中的任何苦樂成敗,都擺脫不了“關系”兩個字,無論任何人之間的關系,其實就只有兩件事:我想不想跟你在一起,我想不想跟你一樣。假若每一個人都想跟你在一起,都想跟你一樣,我們之間的任何關系,都“沒別的什么事”了。比如,孩子發(fā)自內(nèi)心想跟你一起,學習你的言行舉止,你還用教嗎?下屬每天都想跟你一個樣,還需要挖空心思去管理嗎?為何孔子、耶穌、釋迦牟尼千年之后,還有很多人想變成跟他們一樣的人,其實就是想跟他們一起。愛因斯坦曾說:“不要努力成為一個成功者,要努力成為一個有價值的人?!?因此,人生的所有的意義,一定不是“想”出來的,而是好好“活”出來的,跟想跟的人、想成為的人一起,好好“活”出來的。 6.人與人之間交往,凡是牽涉到利益的問題,一定不要不好意思談,感覺好像是自己像小人一樣。實際上,能不能直接談錢,是不是會談妥利益的糾葛,最能看清一個人。一個人面對利益,他會展現(xiàn)自己的人品,更會呈現(xiàn)一個人的錢品,而錢品的背后,其實就是一個人的人品,其為人處世的底線,從談錢、談利益中就能看得清清楚楚。在利益面前,任何人如果都能丑話說在前頭,就一定能夠規(guī)避矛盾,就能更好避免因利益而翻臉。 7.每一個人在與別人相處的時候,都難免會帶上面具,用另一種形象或狀態(tài),來展現(xiàn)自己自認為最好的一面。如果我們遇到了別人戴面具或偽裝,即使你看透了、看穿了,也沒必要說破,更不能撕開,因為,所有人的偽裝或面具,都是表達另一種事實,他本來就是這樣的一個人,這才是他的本真。 8.人類社會,從某一個角度來看,人之初,其實是沒有善惡之分的,人之初其實更多的是人的本能,善與惡只有在人群居之中,才能判別出來,但唯有本能,才是唯一不變的,完全不需要訓練,而是與生俱來的。 9.人生的賽場上,一定要有自己的“叫停機制”。如同足球、籃球賽場上,如果教練看到自己的球員狀態(tài)不佳,馬上啟動叫停機制,讓賽場暫停,把自己的球員叫過來,給他心理安慰、鼓勵及調(diào)整,狀態(tài)好了之后,再參與比賽。一個人如果情緒不佳,或者面對某個情境,無法控制自己,要啟動“叫停機制”;家庭矛盾,夫妻不和,要有“叫停機制”。人生的效益,跟發(fā)生什么事關系并不是很大,關聯(lián)度最高的,反而是狀態(tài)好不好。當自己明知道狀態(tài)不佳時,就要學會“叫停”,就得學會“止損”,才會有美好的人生。 10.人與人交往當中,每一個人的內(nèi)心,都會有不一樣的尺子來衡量自己及別人。人性的丑陋,很多時候,都是矛盾的,自己所想、所做,對人對己,甚至還是相反的。比如,自己明明私心膨脹,物欲橫流,卻要求別人大公無私、窄巷肚里能撐船;對別人都是高要求,甚至要求別人要變成圣人,不但寬以待己,自己還偷偷變成小人。 作者簡介 花開一世界,花落一菩提。來自江南小城,曾是一線教師,現(xiàn)為職場管理者,一手連著職場的牽掛,一手扶著花香鳥語的書桌,跟你一起悅讀、悅人,分享人生、人心、人性、人脈之道。關注后,記得設為星標。 你贊我贊,天天向上 |
|
來自: 培訓班背包 > 《管理 社會 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