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 明朝 五十(弘治十八年,上)
河北滄州 文廟
遷新城不忘鄉(xiāng)賢 主流三觀
【景點介紹】: 文廟即孔廟,位于滄州市曉市街北端,南北長1105米,東西寬37.2米,坐北朝南,共三進院,門前原有7米長的照壁,東為禮廳,西為義路。進廳向北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泮水橋,西側(cè)有省牲所(現(xiàn)已改為現(xiàn)代磚混結(jié)構(gòu)的辦公用房),再向后便是懸山頂戟門,中院東西兩側(cè)為廊屋,正中是文廟的主體建筑大成殿,東西18米,南北9米,正面五門,殿內(nèi)立柱24根,出檐2米,頂為綠釉。建筑雄偉。為歇山頂,五踩重昂斗拱,面闊五面,進涉三面,明珠八根,格扇門,黃綠硫璃瓦蓋頂,后院正北面為硬山頂明住堂。
【歷史背景】: 孔廟始建年月已無可考。2010年3月14日,在開挖一進院西廂房地基時,在距地面1米處發(fā)現(xiàn)一尊赑屃和一通石碑。碑文載:“造土以弘治乙丑三月朔日,以四月之朔告功成。正德二年丁卯正月吉日立”。由此可知:滄州鄉(xiāng)賢祠弘治十八年(1505年)三月十五日開工,四月十五日竣工建成,正德二年(1507年)正月?lián)窦斩ⅰ?/span>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既然孔廟時間無可考,姑且以建鄉(xiāng)賢祠的年代代之。明朝以前,滄州州城還在舊州,而明朝洪武年間才遷至現(xiàn)址。孔廟肯定是建在城遷之后。明初之際,朱元璋一直在北方推行“去胡俗”的政策,想必文廟建設(shè)應(yīng)該不會晚于一路之隔的清真寺。這樣算下來,文廟應(yīng)該建于建文、永樂年間。
【旅游趣事】: 從清真寺往西溜達,十分鐘左右就走到了文廟前面。牌坊和影壁之間的小廣場上還挺熱鬧,一幫老頭、老太太在晨練。等繞過影壁,一下子就消停了 --- 三座“欞星門”的大門都緊閉。走上前,挨個推了推,嘿!右邊這座居然推開了。走進去,剛拍了大成門和泮池的照片,旁邊屋里就走出一位,告訴我九點才開門。一看表,這才八點一刻,跟這兒耗45分鐘,真犯不上。就征得他同意,在他看得見的地方,拍了張大成殿的外觀照片,就走了出去。
河南駐馬店 汝南宏濟橋
船走東西途 四通八達
【景點介紹】: 宏濟橋又名博愛橋,坐落在汝南縣城拱北門外,跨汝河之上,為五孔實腹聯(lián)拱式石橋,長55米,寬7.7米,橋高10米,橋面為青石板鋪砌。橋的兩側(cè)有欄板,刻有獅子,桃,猴,石榴,鹿,麒麟和武松打虎等圖案,工藝精湛,栩栩如生。兩側(cè)各設(shè)欄桿望柱30根,柱距2米,柱高1.3米,柱頂?shù)窨逃歇{、桃圖案,雕刻精湛,形象生動,精工細雕,具有濃郁地方特點,有很高的藝術(shù)價值。
【歷史背景】: 宏濟橋初為木橋,橋身曾對著城西北角樓。有一年夏天汝河水暴漲,木橋被連樁沖走。因此,居民們每行至此皆嘆艱難。明朝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汝陽知縣雷宗與當(dāng)?shù)鼐用窕I資改建為石橋。年久又被水毀。明朝嘉靖年間,汝南知府黃似華重修。但從現(xiàn)存的橋體構(gòu)件上看,很多為元、明遺物。于是有人猜測,該橋創(chuàng)建年代可能遠至元末明初。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一座石橋,農(nóng)業(yè)時代建造的石橋,到工業(yè)時代依舊在發(fā)揮作用,這就已經(jīng)能稱之為傳奇了。
【旅游趣事】: 承蒙2路公交車司機提醒,才把頭腦中的“宏濟橋”和汝南城北門外的這座五孔石橋聯(lián)系起來。可這時候已經(jīng)很累了,真沒有心思在橋上再走一個來回了。于是,在往這邊走的路上拍了張橋側(cè)面照片,又在橋南岸正對著拍了張橋面照片,然后就把注意力轉(zhuǎn)向了城門樓。
甘肅蘭州 仁壽山公園“金城第一堡”碑
銳氣漸消磨。 沿邊筑寨堡, 憑此護家國。
【景點介紹】: “金城第一堡”碑位于安寧區(qū)仁壽山廣場上,高3.15米,重達13噸。于2005年安寧堡建堡500周年之際揭碑。
【歷史背景】: 明滅元以后,蒙古貴族不甘心失敗,繼續(xù)與明對抗。15世紀 40年代,蒙古瓦剌部首領(lǐng)也先,統(tǒng)一了蒙古諸部,勢力日益強大,并不斷出兵侵略北部邊境,擄掠人口財物,成為明朝北部的嚴重威脅。從明正統(tǒng)到弘治的50多年間,明軍在蘭州黃河以北先后修筑了多處軍事城堡,并在外圍修筑邊墻、墩臺,以重兵戍守。 公元1505年,時任蘭州總制的楊一清修筑了安寧堡,主要用以屯軍、防御之用。據(jù)考證,此堡為金城第一堡。堡子起名安寧堡,取其“邊境安靜,邊患消寧”之意,表達了當(dāng)時鄉(xiāng)民對和平、寧靜生活的渴望與希冀。明清兩代,堡城憑借易守難攻的優(yōu)勢,鄉(xiāng)人多次擊退外侵,得以安居樂業(yè)。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沿長城一線旅游,會有不少以“堡”命名的景點、地名,查其歷史,基本都是明朝中后期建的。這個時候的明朝,既沒有了先祖遠征大漠的豪氣與勇氣,也沒有后來清朝“滿蒙一家”的國家戰(zhàn)略,在邊防上能做的就是修寨筑堡來駐軍,而且密度越來越大。
【旅游趣事】: 這座石碑就在仁壽山廣場上,車停下來,先沒著急進公園,給石碑拍了張照片,就轉(zhuǎn)身奔了另一邊的天斧沙宮。
甘肅蘭州 仁壽山
神解人心焦。 人猶居平地, 神已登山高。
【景點介紹】: 仁壽山公園位于甘肅省蘭州安寧區(qū)劉家堡北部的桃園之中,距市中心15公里。公園內(nèi)綠樹成蔭,風(fēng)景秀麗。山上亭臺樓閣,掩映于綠樹紅花之間。山坡上塑一長27米的青龍,似騰空躍起,怒目奮爪。山中建有玄武廟、凌云閣、祖師殿、仁壽亭等仿古建筑。仁壽山周圍有十里桃海,每逢桃花盛開之際,這里隆重舉辦桃花會,觀者如潮。
【歷史背景】: 仁壽山之名,取“仁者長壽”之意而得名。自明孝宗弘治十八年(1505年)起,在山上修建了祖師殿、藥王殿、天尊廟、財神廟等十八座廟宇,形成了每月初一、十五朝山進香,誦經(jīng)揚道的道教文化和廟會民俗文化。改革開放后,安寧區(qū)政府自1984年起連續(xù)每年在仁壽山舉辦桃花節(jié),使仁壽山逐步形成了以登山踏青、賞花看景、農(nóng)家休閑為主的自然開放式公園,年旅游人數(shù)達100萬以上。
【歷史的感悟與啟示】: 老百姓肯定往更安全的地方去建設(shè)自己的家園,安寧堡的建立,甭管軍事上有用沒用,對老百姓心里絕對是個安慰。人往這兒聚多了,“裝神弄鬼”的自然也就跟過來了。
【旅游趣事】: 從天斧沙宮回來,才走進仁壽山公園的大門,開始爬山。山不算太高,幾座廟宇看上去有些破敗的感覺,而且也沒開門。從一條路上去,從另一條路下來。 瀏覽更多景點照片,請到本館《相冊》目錄下的相應(yīng)位置尋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