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最適合從廚房窗口看外面的柿子樹,陽光剛好灑在柿子上,閃閃發(fā)光。樹葉落盡后,看到貓咪再樹枝上攀爬,迅速無聲。我以為它為了吃柿子,卻原來只是借路上圍墻頂,然后懶懶地伏在上面曬著太陽。那黑色夾著些許白羽毛的大鳥俯沖而至,倒像是專為果子而來的。 偶然讀到說吃蘑菇能降低抑郁發(fā)生率,真好呀蘑菇。這是因為蘑菇中含有一種抗氧化物質麥角菌素,有防止體內細胞和組織損傷的功能,可以幫助預防精神分裂癥和焦躁癥等病癥。白蘑菇中還含有減輕不安焦慮的鉀元素。 正好聽到最近新喜歡上的播客在說焦慮問題,挺有意思的。不要焦慮你的焦慮,先認識到它的存在,再合理地將它構建在情緒大廈中。其實焦慮,或者說適當?shù)慕箲]是讓人進步的力量。 路上偶遇從前的學生,跟我聊起最近的變化和焦慮,口氣中明顯帶有傾訴感。因為我們都知道有些焦慮是無法解決的,會一直相伴隨,除非有理念上的徹底轉變——這不現(xiàn)實。 聽那個四歲半孩子的爸爸講給孩子報了所有這個年齡能報的班,講他活成了他最不想要的樣子,講他只是擔心孩子長大后埋怨當年沒學過什么,再到承認這種心理其實是自私的,覺得他能如此坦率已經很難得。當他再說起他覺得孩子給他帶來的幸福感遠遠大于他給孩子帶來的幸福感時,不禁濕了眼眶。自省是成長的基礎。 讀完了馬洛伊·山多爾的《偽裝成獨白的愛情》,最后部分確實很精彩。難怪后面的尤迪特部分和短短的鼓手艾德的自述會單成為一本書,這本書看起來好讓人想起杜布拉夫卡或者赫塔·米勒的感覺,令人窒息的控制感。 讀到尤迪特那些對拉扎爾的描述,還有拉扎爾最后的結局,我肯定那就是山多爾自己呀。那個已經被世界傷透了心的人,那個一切的新的痛苦和災難似乎都早已預知,都無法再撼動他那顆死去了的心的人。但他有他的希冀。他將希冀給予詞語,給予教養(yǎng),給予條件反射類的教養(yǎng)。 最終他還是失去了希望。當他看見他所有的藏書被炮火毀掉的時候,他周圍環(huán)繞著的鄰居們希望看到他的痛苦,可是他很平靜。那時,他早已對這里完全失望了。 他出走來到羅馬的時候,一定是心里還尚存著一息對世界的希望。但羅馬也辜負了他。他走向了自我毀滅,不再去面對這個無法挽救的世界。這個世界里除了詞語,已經沒有了他可留戀可信賴的了。就連詞語,也無法真正表達出思想了,因為它們可能會被曲解。 拉扎爾在對世界的失望中自殺了。但山多爾呢,他舉槍自殺的時候恰好是世界走向最好時期的關鍵點啊。他是看透了個體的人生悲歡了,還是洞悉到人類的無法控制地歷史循環(huán)了?他那一刻是失望地尋求解脫,抑或是看透后無奈地離去呢? 最后,鼓手艾德——尤迪特追隨拉扎爾去羅馬后,遍尋不著他卻得知他的死訊后結識的老鄉(xiāng)情人——的自述更是讓人進入壓抑和恐怖的社會氛圍里。他的接到傳票后的忐忑和各種焚毀、自證;他的被要求加入秘密線人組織時的恐懼、懷疑和惡心;他的不堪被迫同流合污,在邊境線花錢越境伏在爛泥地里最后一次與祖國土地親近時的思考。 艾德是卑微的——在尤迪特那部分中就能讀到,但艾德也是了不起的。他的拒絕與出逃是他最直接的表達。 這些憂傷的去國者一定都有什么痕跡或者相互吸引力吧,所以他們才能在茫茫人海中相遇。艾德在尤迪特死后還會咀嚼她給他講的故事,還會思考關于教養(yǎng)關于作家和拉扎爾。他還有一段很精彩的批判美國消費主義的自白,以自己為例證,有理有據(jù)呢。 書的結尾處,艾德早已不打鼓了,在一家酒吧當侍應,與一位愛爾蘭寡婦共同生活。他在酒吧遇見了來喝酒的彼得,尤迪特的前夫。他們有一段簡短的關于尤迪特的對話,但這對話的模式不是艾德以為的方式。 彼得平靜禮貌地輕聲問,艾德似乎不由自主地就安安靜靜地回答著。條件反射? 結尾處的細節(jié)是,彼得顯然現(xiàn)在很貧寒了。艾德知道自己的處境更優(yōu)越。離開前彼得遞過五美元,報他喝了三杯酒。賬單是三元六十美分,艾德找給他一元四十美分,他沒接,要給他作為小費。 艾德問他的車停在哪里,彼得說他沒有車,要去搭地鐵。艾德大聲說用自己的新車送他回去,他拒絕了。艾德堅持送,于是彼得坐他的車回到了貧民區(qū),消失在了下沉的人流中。 奧運會后開始用app學一點法語。已經過了一百天,雖然還沒掃盲卻還在繼續(xù)。奇怪那些陰性陽性的分類,只是死記比如可頌是陽性但披薩是陰性。昨天看到沙拉是陰性覺得甚是合理,但跟著說dessert數(shù)據(jù)陽性對,忽然好氣哦。 dessert怎么說都應該是隱性的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