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張旭、懷素二人并稱為“顛張狂素”,他們的字率意放縱、瞬息萬變,如龍飛鳳舞,將狂草發(fā)揮到了極致。有人說“論書法的動勢和立體感,沒人能超越兩大'草圣’”。與之相比,人們在評價王羲之草書時,會用瀟灑內(nèi)斂、中正平和兩個詞來總結(jié),體現(xiàn)在《十七帖》《蘭亭序》這些行草書中。 不過,如果您覺得王羲之只能寫這種“小家碧玉”的草書,那就大錯特錯了。梁武帝《書評》中有言:“如龍?zhí)扉T,虎臥鳳闕,故歷代寶之,永以為訓。”這便是說王羲之的字動靜結(jié)合,動時如龍一般大開大合,靜時如猛虎一般雄健穩(wěn)實。 王羲之幼年便習草書,取法于崔瑗、杜度、索靖、張芝、鐘繇諸家,其小草用筆圓勁靈巧、精致典雅,而狂草則深得索、張之大氣開張。目前可知的王羲之大草作品僅有一部,那就是《草書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也即《天朗帖》。 從這部作品中,我們既能看到魏晉狂草的獨特用筆,也能看到張旭、懷素、黃庭堅等人對他的繼承,尤其是“黃體”幾乎完全脫胎于此帖?!饵S庭內(nèi)景經(jīng)》完成以后被桓玄、梁武帝等人收藏過,后被唐太宗收入宮廷,經(jīng)過褚遂良等名家鑒定最終摹刻拓印。 原作已失,所幸有初拓本傳世,保存極為完好,不僅一字不缺,而且細節(jié)處與墨跡幾乎無二。透過刀痕看筆痕,把此作臨摹通透,王羲之草法技巧也就掌握了。由于王羲之是以篆隸二體為啟蒙的,所以他的草書往往重筆畫的連綿起伏與絞轉(zhuǎn),這一點在《內(nèi)景經(jīng)》中非常明顯。 起筆或藏鋒、或逆鋒,動作豐富,行筆筆筆中鋒,筋力十足,如“錐畫沙”富有立體感,筆畫圓轉(zhuǎn)靈活,轉(zhuǎn)折處如“折釵股”,提按、輕重、疾徐、開合變化比比皆是,每一筆都在瘋狂炫技。線條的連貫性與韌性極強,質(zhì)量極高,這一點也被張旭、懷素繼承,表現(xiàn)在用筆的起無盡收不絕,不愧是他們的“祖師爺”。 而黃庭堅的“長槍大戟”,也從此作開合縱橫的橫畫、撇畫中學到了精髓。論作品用筆之豐富精絕,整體之自然瀟灑,張、懷、黃三人均望塵莫及。這部《內(nèi)景經(jīng)》全卷長超過5米,共2000余字,字徑較大,有的能達到6厘米,這也彌補了魏晉草書無大字的遺憾。后人評價:“煥若神明,頓還舊觀。” 此作筆法精微細致,開合、陰陽之變盡在其中,魏晉正宗草法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將它學透徹,草書這一關(guān)也就過了。 而今,我們將王羲之草書《黃庭內(nèi)景經(jīng)》初拓本進行了超高清12色復制,見此作如見原作,并添加逐行釋文一一對應,獨家推出一款純手工經(jīng)折裝,非常便于您臨摹和欣賞。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