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宋·張載《橫渠四句》 為天地確立起生生之心,為百姓指明一條康莊大道,繼承發(fā)揚先賢即將消失的學問,為后世太平開創(chuàng)基業(yè)。 這四句話不僅是張載個人的理想追求,也是他給中華民族傳統(tǒng)知識分子提出的共同期許,強調了個人應當承擔起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 新時代,我們要將“橫渠四句”和“為人”“為學”結合在一起,既要學習古人的智慧,又要實踐運用到生活中、工作中,傳承“張載四為”精神,做新時代文化自信的中國人。 2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戰(zhàn)國·《孟子·盡心上》 不得志時就潔身自好修養(yǎng)個人品德,得志顯達之時就要造福天下百姓,使天下人都能向善。 這句話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內圣外王”之道,即通過內在的修養(yǎng)達到圣人的境界,并將這種內在的修養(yǎng)轉化為外在的行動,去影響和改變社會。 它鼓勵人們在不同的生活階段都要保持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在逆境中不失本心,在順境中不忘初心,既關注個人的成長和發(fā)展,也關注社會的和諧與進步,始終以道德和仁義為行事的準則。 3 匹夫而為百世師,一言而為天下法。 宋·蘇軾《潮州韓文公廟碑》 即使是一個普通人,也能成為后世的楷模;即使是一句話,也能成為人們遵循的法則。這句話是對韓愈韓文公在文化和道德上所做貢獻的高度評價。 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些人,他們或許出身平凡,卻憑借著非凡的智慧與堅定的信念,成為了照亮后世的光輝燈塔。他們不求聞達于諸侯,不慕榮華富貴,以一顆赤誠之心,踐行著道德的準則,指引著后世人們前行的方向。 他們用自己的生命,書寫了一部部不朽的傳奇,成為后世人們心中的楷模與榜樣。 4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戰(zhàn)國·屈原《離騷》 前面的道路又漫長又遙遠,我百折不撓、不遺余力地去探尋摸索。 追尋真理的道路,每一步都充滿了未知與挑戰(zhàn)。那遙遠的彼岸,仿佛永遠觸不可及,讓人心生畏懼,卻又滿懷向往。然而,正是這無盡的征途,鑄就了人類不屈不撓的探索精神。 這句話不僅是對個人奮斗精神的頌揚,更是對人類探索未知、追求真理的永恒呼喚。只要心中有光,腳下就有路,無論何時,永遠不要放棄對美好事物的追求。 5 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 竹可焚而不可毀其節(jié)。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七十六回》 玉可以被摔碎,但不能改變它潔白的本質;竹可以被焚燒掉,但不能毀掉它的骨節(jié)。 三國演義中,關羽被困麥城,面對東吳的勸降,他堅決拒絕,以這番話表達了他寧死不屈的決心和忠誠。 這句話不僅是對玉與竹的贊美,更是對高尚品格與堅定信念的贊揚。無論面對何種困境,都要堅守內心的信念與原則,不為外物所動,不為世俗所染,這是對尊嚴的堅守,對信念的執(zhí)著。 6 道之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戰(zhàn)國·《孟子·公孫丑上》 道義所在的地方,縱然面對千萬人阻止,我也要勇往直前。 “道”不僅僅是指道路,更是指一種信仰、一種道德準則、一種正義和真理。 “道”也許看不見摸不著,也許期間充滿無數阻撓,甚至可能終其一生也沒有結果。但就是這樣的“道”,值得我們用生命去追求,因為它是精神的“支點”,是“人”字不可缺少的一筆。 7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如何能得到千萬間寬敞的大屋,庇覆天底下所有貧寒的讀書人讓他們喜笑顏開,房屋遇到風雨也不為所動安穩(wěn)得像山一樣。 杜甫推己及人,從個人的不幸遭遇聯想到天下所有受苦受難的百姓,進一步把自己的困苦丟在一邊,設想大庇天下寒士的萬間廣廈。 這種熾熱的憂國憂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變革黑暗現實的崇高理想,千百年來一直感動著無數讀書人的心靈,并且產生著積極作用! END 插圖:網絡 文字:燈下書箋整編 |
|
來自: 雨林修養(yǎng)館 > 《靜心悟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