誡伯禽書 [ 作者 ] 姬旦,姓姬,名旦。出生年月失考。西周初政治家,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封地在今陜西岐山,史稱周公、周公旦。早年隨周武王伐紂、商后又輔佐成王,平定蔡叔、霍叔、管叔及紂王之子武庚發(fā)動的叛亂,建洛邑為東都(今河南洛陽)。據(jù)傳,他重視禮樂,制定周朝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的開明統(tǒng)治,鼓勵發(fā)展,一時民食充裕,天下太平,形成所謂'威康之治'。周公家訓對后世影響甚大。 【原文】 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于一人。 君子力如牛,不與牛爭力;走如馬,不與馬爭走;智如士,不與士爭智。 德行廣大而守以恭者,榮;土地博裕而守以儉者,安;祿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貴;人眾兵強而守以畏者,勝;聰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記而守以淺者,廣。去矣,其毋以魯國驕士矣! 【譯文】 有德行的人不怠慢他的親戚,不讓大臣抱怨沒被任用。老臣故人沒有發(fā)生嚴重過失,就不要拋棄他。不要對某一人求全責備。 有德行的人即使力大如牛,也不會與牛競爭力的大??;即使飛跑如馬,也不會與馬競爭速度的快慢;即使智慧如士,也不會與士競爭智力高下。 德行廣大者以謙恭的態(tài)度自處,便會得到榮耀。土地廣闊富饒,用節(jié)儉的方式生活,便會永遠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顯尊貴;兵多人眾而用畏怯的心理堅守,你就必然勝利;聰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態(tài)度處世,你將獲益良多;博聞強記而用膚淺自謙,你將見識更廣。上任去吧,不要因為魯國的條件優(yōu)越而對士驕傲??! 《韓詩外傳》 【原文】 成王封伯禽于魯。周公誡之曰:“往矣,子勿以魯國驕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輕矣。然一沐三握發(fā),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榮;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安;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貴;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勝;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智。夫此六者,皆謙德也。夫貴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紂是也??刹簧鳉e!” 【譯文】 周成王將魯國土地封給周公姬旦的兒子伯禽。周公姬旦告誡兒子說:“去了以后,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就怠慢人才。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又身兼輔佐皇上的重任,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算輕的了??墒窍匆淮晤^,要多次停下來,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fā);吃一頓飯,要多次停下來,接待賓客,(即使這樣)還怕因怠慢而失去人才。我聽說,品行高尚仍常懷恭敬之心的人,必享榮耀;封地遼闊,物產(chǎn)豐富,仍能保持勤儉的人,他的生活必定安定;官職位高勢盛,仍然保持謙卑的人,是真正高貴的人;人口眾多、軍隊強大,仍能常懷敬畏之心,防備外患的人,必是勝利的人;自身聰慧、明智但仍覺得自己愚笨的人,是富有哲思的人;見聞廣博,記憶力強,但仍覺得自己見識淺陋的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即使尊貴如天子,富裕得擁有天下,便是因為奉行尊崇這些品德。不謙虛謹慎從而失去天下,(進而導致)自己身亡的人,桀、紂就是這樣。(你)能不慎重嗎?” 孫叔敖戒子 [ 作者 ] 孫叔敖,春秋時楚國令尹。期思(今河南淮濱東南)人。莠氏,名敖,字孫叔,一字艾獵。公元前579年肴墨(今河南鄭州東)之戰(zhàn)時,輔助莊王指揮楚軍,大勝晉兵。相傳他三任令尹而不喜,三次去職不悔。 孫叔敖文韜武略,善于治國,也善于治家。 【原文】 孫叔敖疾,將死,戒其子曰:“王數(shù)封我矣,吾不受也。為我死,王則封汝,必無受利地。楚、越之間有寢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惡。荊人畏鬼,而越人信機??砷L有者,其唯此也?!?/span> 孫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辭,請寢之丘,故至今不失。孫叔敖之知,知不以利為利矣。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 【譯文】 孫叔敖病危,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說:'楚王多次封賞我,我都沒有接受,假如我死了,楚王就會封賞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的封地。楚國和越國交界的地方有塊叫寢的山地,這地方貧瘠,名聲很壞。楚國人敬畏鬼神,而越國人迷信鬼神和災祥??梢蚤L時間享有的,大概只有這個地方。' 孫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拿肥沃的地方封給他的兒子,孫叔敖的兒子沒有接受,請求楚王封給叫寢的這塊山地,所以到今也沒有失掉這塊封地。孫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懂得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歡的,這就是有道的人比普通人高明的地方。 《左傳》公孫僑家訓 [ 作者 ] 公孫僑(?一前522),春秋時政治家。公元前554年為卿,23年執(zhí)政,歷鄭簡公、定公兩朝。時晉、楚爭霸,鄭國弱小,他實行改革,整頓田地疆界和溝洫,有利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后又創(chuàng)立按'丘'征'賦'制度,把'刑書'(法侔條文)鑄在鼎上公布,不毀鄉(xiāng)校,以聽取'國人'意見。這些改革給鄭國帶來了新氣象,使鄭國處于晉、楚兩強之間得以安然無事。公孫僑死后,鄭國'丁壯號哭,老人兒啼';就連孔子聞其死,也為之出涕。 【原文】 子產(chǎn)曰:「大適小,則為壇。小適大,茍舍而已,焉用壇?僑聞之,大適小有五美:宥其罪戾,赦其過失,救其災患,賞其德刑,教其不及。小國不困,懷服如歸。是故作壇以昭其功,宣告后人,無怠于德。小適大有五惡:說其罪戾,請其不足,行其政事,共某職貢,從其時命。不然,則重其幣帛,以賀其福而吊其兇,皆小國之禍也。焉用作壇以昭其禍?所以告子孫,無昭禍焉可也?!?/span> 【譯文】 子產(chǎn)說:“大國君臣去到小國,就筑壇;小國去到大國,隨便搭個帳篷就行了,哪里用得著筑壇?僑聽說過:大國君臣去到小國有五種好處:赦免它的罪過,原諒它的失誤,救助它的災難,贊賞它的德行和刑法。教導它所想不到的地方,小國不困乏,想念和順服大國,好像回家一樣,因此筑壇來表揚它的功德,公開告訴后代的人,不要怠情于修德業(yè)。小國去到大國有五種壞處:向小國掩飾它的罪過,請求得到它所缺乏的東西,要求小國奉行它的命令,供給它貢品,服從它的隨時發(fā)出的命令。不這樣,就得加重小國的財禮,用來祝賀它的喜事和吊唁它的禍事,這都是小國的禍患,哪里用得著筑壇招來它的禍患?把這些告訴子孫,不要招來禍患就可以了?!?/span> 母儀傳·鄒孟軻母 [ 作者 ] 孟軻的母親仉在我國古代社會中以教子有方被推崇為賢母的典范。漢代學者劉向的《列女傳》記錄了她的事跡。 【原文】 鄒孟軻之母也。 號孟母。 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之事,踴躍筑埋。 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蹦巳ド崾邪?。 其嬉戲為賈人衒賣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睆歪闵釋W宮之傍。 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 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彼炀又?。 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譯文】 鄒孟軻的母親,也被稱為孟母,她的家靠近墓地。孟子年幼時,常常在墓地附近玩耍,模仿大人們跪拜、哭嚎的樣子,玩辦理喪事的游戲。孟母看到這種情況后,認為這里不適合孩子成長,于是帶著孟子搬到了市場附近。然而,孟子又開始模仿商人的叫賣聲。孟母再次認為這里也不適合,于是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這時,孟子開始模仿祭祀禮儀、作揖遜讓、進退法度等學問,孟母認為這才是適合孩子成長的地方,于是決定定居下來。隨著孟子長大,他學習了六藝,最終成為了一位大儒。君子們認為孟母善于逐步引導孟子,使他成為了一個有德行的人。?? 【原文】 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詩云:“彼姝者子,何以予之?”此之謂也。 孟子之少也,既學而歸,孟母方績,問曰:“學何所至矣?” 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斷其織。 孟子懼而問其故,孟母曰:“子之廢學,若吾斷斯織也。夫君子學以立名,問則廣知,是以居則安寧,動則遠害。 今而廢之,是不免于廝役,而無以離于禍患也。 何以異于織績而食,中道廢而不為,寧能衣其夫子,而長不乏糧食哉!女則廢其所食,男則墮于修德,不為竊盜,則為虜役矣。”孟子懼,旦夕勤學不息,師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 君子謂孟母知為人母之道矣。 詩云:“彼姝者子,何以告之?”此之謂也。 孟子既娶,將入私室,其婦袒而在內,孟子不悅,遂去不入。 婦辭孟母而求去,曰:“妾聞夫婦之道,私室不與焉。 今者妾竊墮在室,而夫子見妾,勃然不悅,是客妾也。 婦人之義,蓋不客宿。 請歸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謂之曰:“夫禮,將入門,問孰存,所以致敬也。 將上堂,聲必揚,所以戒人也。 將入戶,視必下,恐見人過也。 今子不察于禮,而責禮于人,不亦遠乎!”孟子謝,遂留其婦。 君子謂孟母知禮,而明于姑母之道。 孟子處齊,而有憂色。 孟母見之曰:“子若有憂色,何也?” 孟子曰:“不敏?!碑惾臻e居,擁楹而嘆。 孟母見之曰:“鄉(xiāng)見子有憂色,曰不也,今擁楹而嘆,何也?” 孟子對曰:“軻聞之:君子稱身而就位,不為茍得而受賞,不貪榮祿。 諸侯不聽,則不達其上。 聽而不用,則不踐其朝。 今道不用于齊,愿行而母老,是以憂也。” 孟母曰:“夫婦人之禮,精五飯,酒漿,養(yǎng)舅姑,縫衣裳而已矣。 故有閨內之修,而無境外之志。 易曰:在中饋,攸遂。 詩曰:'無非無儀,惟酒食是議。 以言婦人無擅制之義,而有三從之道也。 故年少則從乎父母,出嫁則從乎夫,夫死則從乎子,禮也。 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 子行乎子義,吾行乎吾禮。 君子謂孟母知婦道。 詩云:“載色載笑,匪怒匪教?!贝酥^也。 頌曰: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賞析】 這個故事生動地說明了人如果荒廢學業(yè),就會像快要織好的布被剪斷一樣半途而廢。父母是人一生中最早,也是最好的老師,但絕大多數(shù)的父母似乎并沒有很好地扮演這一角色。而這則故事中的孟母可為為人父母學習的榜樣。孟子聽從了母親的教誨,改正錯誤,堅持不懈地勤苦學習,終于成天下名儒。 曾子殺彘 / 曾子烹彘 [ 作者 ] 韓非(?~前234),戰(zhàn)國時思想家、散文家。韓國的旁支公子。他曾是茍子的學生,但其思想又源于老子,綜合了商鞅、申不害前法家的思想,最后形成了更完整的法家思想體系。他見韓國削弱,曾屢次上書諫韓王,韓王不用。于是發(fā)憤著書。書傳到泰國,為秦王所稱贊。后韓非出使到秦,為李斯所陷害。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日:'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妻止之日:'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賞析】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跟隨著她在她后面邊走邊哭。曾子的妻子對兒子說:“你先回去,等我回來后殺豬給你吃。”妻子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想抓只豬準備殺了它。他的妻子馬上阻止他說:“我只不過是跟兒子開了個玩笑罷了?!痹诱f:“不可以與兒子開玩笑。兒子什么都不懂,他只學習父母的,聽從父母的教導?,F(xiàn)在你欺騙了他,這就是在教育他欺騙人。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會再相信他的母親了,這不是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啊?!?于是曾子就煮豬給孩子吃了。 手敕太子文 [ 作者 ] 劉邦,即漢高祖(前256一前l95),字季,沛縣(今屬江蘇省)人氏。,早年曾任泗水亭長。公元前209年陳勝起事,他率眾響應,自稱沛公。初為項梁部屬,后與項羽共同伐秦,先行攻入咸陽,被封為漢王。不久,即與項羽反目,展開達五年之久的楚漢戰(zhàn)爭。公元前202年,滅項羽,統(tǒng)一全國,建立西漢政權,定都成陽。統(tǒng)治期間,他模仿秦朝制度,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tǒng)治,遷六國舊貴族和豪強于漢中,加以控制。在翦滅韓信、彭越、英布割劇勢力的同時,積極推行重農(nóng)抑商的政策,為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開拓西漢局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原文】 吾遭亂世,當秦禁學。自喜,謂讀書無益。、洎踐祚以來,時方省書,乃使人知作者之意。追昔昔所行,多不是。 堯舜不以天下與子而與他人,此非為不惜天下,但子不中立耳。人有好牛馬尚惜,況天下耶?吾以爾是元子,早有立意。群臣成稱汝友四皓。吾所不能致,而為汝來,為可任為事也。今定汝為嗣。 吾生不學書,但讀書問字而遂知耳,以此故不大工,然亦足自辭解。今視汝書,猶不如吾。汝可勤學習,每上疏宜自書,勿使人也。 汝見蕭、曹、張、陳諸公侯,吾同時人,倍年于汝者,皆拜,并語于汝諸弟。 吾得疾遂困,以如意母子相累,其余諸兒,皆自足立,哀此兒猶小也。 【譯文】 我遭逢動亂不安的時代,正趕上秦皇焚書坑儒,禁止求學,我很高興,認為讀書沒有什么用處。直到登基,我才明白了讀書的重要,于是讓別人講解,了解作者的意思。回想以前的所作所為,實在有很多不對的地方。 古代堯舜不把天下傳給自己的兒子,卻讓給別人,并不是不珍視天下,而是因為他的兒子不足以擔當大任。人們有品種良好的牛馬,還都很珍惜,況且是天下呢?你是我的嫡傳長子,我早就有意確立你為我的繼承人。大臣們都稱贊你的朋友商山四皓,我曾經(jīng)想邀請他們沒有成功,如今卻為了你而來,由此看來你可以承擔重任。現(xiàn)在我決定你成為我的繼承人。 我平生沒有學書,只是在讀書問字時知道一些而已。因此文詞寫得不大工整,但還算能夠表達自己的意思?,F(xiàn)在看你作的書,還不如我。你應當勤奮地學習,每次獻上的奏議應該自己寫,不要讓別人代筆。 你見到蕭何、曹參、張良、陳平,還有和我同輩的公侯,歲數(shù)比你大一倍的長者,都要依禮下拜。也要把這些話告訴你的弟弟們。 我現(xiàn)在重病纏身,令我擔心牽掛的是如意母子,其他的兒子都足以自己獨立,可憐這孩子還太小了。 誡子詩 [ 作者 ] 東方朔(前154~前93),字曼倩,西漢文學家,博學多才,尤善辭賦,以《答客難》較為有名。漢武帝當政時期,為太中大夫,性情詼諧滑稽,常以滑稽諷諫時事。 【原文】 明者處事,莫尚于中,優(yōu)哉游哉,與道相從。首陽為拙,柳惠為工。飽食安步,以仕代農(nóng)。依隱玩世,詭時不逢。是故才盡者身危,好名者得華;有群者累生,孤貴者失和;遺余者不匱,自盡者無多。圣人之道,一龍一蛇,形見神藏,與物變化,隨時之宜,無有常家。 【譯文】 有智慧的人,他的處世態(tài)度,沒有比合乎中道更可貴的了??磥韽娜葑栽冢妥匀缓嫌谥械?。所以,像伯夷、叔齊這樣的君子雖然清高,卻顯得固執(zhí),拙于處世;而柳下惠正直敬事,不論治世亂世都不改常態(tài),是最高明巧妙的人。衣食飽足,安然自得,以做官治事代替隱退耕作。身在朝廷而恬淡謙退,過隱者般悠然的生活,雖不迎合時勢,卻也不會遭到禍害。道理何在呢?鋒芒畢露,會有危險;有好的名聲,便能得到華彩。得到眾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會匱乏;凡事窮盡的,立見衰竭。因此圣人處世的道理,行、藏、動、靜因時制宜,有時華彩四射,神明奧妙;有時緘默蟄伏,莫測高深。他能隨著萬物、時機的變化,用最合宜的處世之道,而不是固定不變,也絕不會拘泥不通。 戒子歆書 [ 作者 ] 劉向(前77一前6),字子政,漢宗室。為人儉樸,廉潔樂道,不交接世俗,精研經(jīng)學與天文。成帝時,數(shù)次上書言事,論時政得失,語甚痛切,發(fā)于至誠。嘗奉旨典校宮中藏書,所撰別錄,為我國目錄學鼻祖。有三子,皆好學,以少子劉歆最為知名。 【原文】 告歆無忽:若未有異德,蒙恩甚厚,將何以報,董生有云:'吊者在門,賀者在閭。'言有憂則恐懼敬事,敬事則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日:'賀者在門,吊者在閩。'言受福則驕奢,驕奢則禍至,故吊隨而來。齊頃公之始,藉霸者之余威,輕侮諸侯,虧豉蹇之容,故被鞍之禍,遁服而亡,所謂賀者在門,吊者在閭也。兵敗師破,人皆吊之;恐懼自新,百姓受之,諸侯皆歸其所奪邑,所謂吊者在門,賀者在閣。今若年少,得黃門侍郎,要顯處也,新拜皆謝,貴人叩頭。謹戰(zhàn)戰(zhàn)栗栗,乃可必免。 【譯文】 告誡歆兒不要忽視:你并沒有特殊的德行,而蒙受皇恩非常優(yōu)厚,將拿什么來報答?董仲舒有言道:吊喪的人到了家門,賀喜的人就會到里門了。這是說有憂慮的事就會心里恐懼而恭敬地從事本職工作,恭敬地從事本職工作就一定會有好的功德,而福祥就會隨之而至。 董仲舒又說:賀喜的人來到家門,吊喪的人就要到里門了。這是說享福會使人驕傲奢侈,而驕傲奢侈就會招來災禍,所以吊喪的人隨之而來。齊頃公即位之初,憑借他祖父齊桓公的余威,輕視侮辱諸侯國的使者卻克,使跛子卻克失了面子,所以蒙受了鞍之戰(zhàn)的災禍,只好偷偷地換掉衣服而逃命,這就是所說的“賀喜的人來到家門,吊喪的人就要到里門”的意思。 齊頃公兵敗師破,人們都為他悲哀,他能夠誠惶誠恐,改過自新,百姓就愛戴他,諸侯都歸還了侵襲齊國所奪得的城邑,這就是所說的“吊喪的人來到家門,賀喜的人也就到了里門”的意思?,F(xiàn)在你還年齡不大,就做了黃門侍郎,這是顯要的職位。剛任職的官員都要向你道謝,地位高貴的人要向你叩頭,你要小心謹慎,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處處用心辦事,才能免除災禍。 蕭何誡后世 [ 作者 ] 蕭何(?~前l93),漢初大臣。沛縣(今屬江蘇)人。曾為沛縣吏。秦末佐劉邦起義。起義軍入成陽,諸將皆取金帛,何獨收秦相府律令圖書,得以掌握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和社會情況。楚漢之戰(zhàn)時,薦韓信為大將,自任丞相,留守關中,輸兵饋餉,軍需無乏,對劉邦克項羽,建立漢朝,立有大功。漢初以功第一封郯侯。定律令制度,執(zhí)行'與民休息'的政策,對發(fā)展生產(chǎn)、鞏固中央集權起過重要作用,為開國名相。所作《九章律》,今佚。 【原文】 后世賢,師吾儉;不賢,毋為勢家所奪。 【譯文】 后來賢良裔孫們,要效法我的勤政儉樸、一切從簡、求實惠、講效益之精神;縱然不那么賢良裔孫,也不要被社會上的有錢有權有勢擺排場鬧闊氣虛虛夸夸鋪張浪費之壞習慣所影響,跟著他們那樣去做。 誡兄子嚴敦書 [ 作者 ] 馬援(前I4~49),字文淵,東漢茂陵人。少有大志,后事光武帝破隗囂,拜伏波將軍,平定交趾,立銅柱以表功,封新息侯。他曾在西北養(yǎng)馬,得專家傳授,發(fā)展了相馬法,著有《銅馬相法》。馬嚴、馬敦為馬援的兩個侄兒,少而孤,交結諸賢,并知名當世。馬援要求子侄很嚴,其《誡兄子嚴、敦書》,歷來為世人傳誦。 【原文】 吾欲汝曹聞人過失,如聞父母之名:耳可得聞,口不可得言也。好議論人長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惡也;寧死,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汝曹知吾惡之甚矣,所以復言者,施衿結縭,中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龍伯高敦厚周慎,口無擇言,謙約節(jié)儉,廉公有威。吾愛之重之,愿汝曹效之。杜季良豪俠好義,憂人之憂,樂人之樂,清濁無所失。父喪致客,數(shù)郡畢至。吾愛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效伯高不得,猶為謹敕之士,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者也。效季良不得,陷為天下輕薄子,所謂畫虎不成,反類狗者也。迄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將下車輒切齒,州郡以為言,吾常為寒心,是以不愿子孫效也。 【譯文】 我的兄長的兒子馬嚴和馬敦,都喜歡譏諷議論別人的事,而且愛與俠士結交。我在前往交趾的途中,寫信告誡他們:“我希望你們聽說了別人的過失,像聽見了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聽見,但嘴中不可以議論。喜歡議論別人的長處和短處,胡亂評論朝廷的法度,這些都是我深惡痛絕的。我寧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孫有這種行為。你們知道我非常厭惡這種行徑,這是我一再強調的原因。就像女兒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誡的一樣,我希望你們不要忘記啊?!?/span> “龍伯高這個人敦厚誠實,說的話沒有什么可以讓人指責的。謙約節(jié)儉,又不失威嚴。我愛護他,敬重他,希望你們向他學習。杜季良這個人是個豪俠,很有正義感,把別人的憂愁作為自己的憂愁,把別人的快樂作為自己的快樂,無論好的人壞的人都結交。他的父親去世時,來了很多人。我愛護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們向他學習。(因為)學習龍伯高不成功,還可以成為謹慎謙虛的人。正所謂雕刻鴻鵠不成可以像一只鶩鴨。一旦你們學習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紈绔子弟。正所謂“畫虎不像反像狗了”。到現(xiàn)今杜季良還不知曉,郡里的將領們到任就咬牙切齒地恨他,州郡內的百姓對他的意見很大。我時常替他寒心,這就是我不希望子孫向他學習的原因?!?/span> 班固與弟超書 [ 作者 ] 班固(32~92),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史學家、文學家。明帝詔班固為蘭臺令史,轉遷為郎,典校秘書,歷20余年,奉詔完成《漢書》。該書敘事詳贍,繼承了紀傳體史書的形式,開創(chuàng)了'包舉一代'的斷代史體例。班固還善作賦,以《兩都賦》最為著名。永元元年(89),以中護軍的身份隨夕:將軍竇憲出征匈奴,以固為中護軍。后憲因擅權被殺,固受牽連,死于獄中。明人張溥輯有《班蘭臺集》。 【原文】 班固與弟超書稱之曰:'得伯張書藁,知識讀之,莫不嘆息。'實亦藝由己立,名自人成。后有蘇班者,平陵人也,五歲能書,甚為伯張之所稱嘆。 【譯文】 當時的班固得到了徐伯章的書稿,他的字筆勢極其工巧,知道的人讀了他的文字,沒有不贊嘆的。實實在在地說明了:才能和技藝都是靠自己的建立的,但是名聲和榮譽就在于他人去成就了。班固的這句話道出了所有人成名成家的不變的規(guī)律。章學誠曾大力稱贊:“此八字千古名言?!?/span> 嚴光九誡 [ 作者 ] 嚴光,存子陵。會稽余姚(今屬浙江)人。少與光武帝劉秀同學,有高名。東漢建立后,他變姓名隱遁,劉秀派人遍尋訪求,詔受諫議大夫,不受,隱于富春山。 【原文】 嗜欲者,潰腹之患也; 貨利者,喪身之仇也; 嫉妒者,亡軀之害也; 讒慝者,斷脛之兵也; 謗毀者,雷霆之報也; 殘酷者,絕世之殃也; 陷害者,滅嗣之場也; 博戲者,殫家之漸也; 嗜酒者,窮餒之始也。 【譯文】 過多貪口福的欲望,是腐壞腸肚的禍患; 貪財好利是喪身的仇敵; 嫉妒是亡命的大害; 惡言惡意是斷頸的兵器; 誹謗詆毀他人會遭到雷電擊斃的報應; 殘害酷虐是自絕后嗣的禍殃; 陷害他人會斷子絕孫; 賭博會逐漸使你傾家蕩產(chǎn); 嗜酒無度是窮困凍餒的開端。 朱暉語子 [ 作者 ] 朱暉(?~89),字文季,東漢南陽宛(今河南南陽市)人。出身世族之家,幼喪父母。明帝時任臨淮太守,后官至尚書令。 【原文】 堪嘗有知己之言,吾以信于心也。 【賞析】 朱暉為人講義氣,重信諾。同縣張堪生前以妻子兒女相托。張堪死后,朱暉常常接濟、照顧他的妻子兒女。朱暉之子朱頡對此不解,他于是對兒子說了這兩句話。他認為要誠信待人,而有講信用不只是說說而已,需要的是銘記于心。在提倡誠信社會的今天,不更需要朱暉這種精神和榜樣嗎? 蔡邕之女訓 [ 作者 ] 蔡邕(132~192),字伯喈,陳留圉(今河南杞縣)人,東漢文學家、書法家。歷官議郎、左中郎將等,一生多坎坷。著有《蔡中郎集》。他是一位奇才,經(jīng)史、音律、天文、辭賦、書法,無一不通,深厚的修養(yǎng)使其總結出一套因才、因性別而又重在心理的教育子女之法。 【原文】 心猶首面也,是以甚致飾焉。面一旦不修,則塵垢藏之;心一朝不思善,則邪惡入之。成知飾其面,不修其心,惑矣! 夫面之不飾,愚者謂之丑;心之不修,賢者謂之惡。愚者謂之丑猶可,賢者謂之惡,將何容焉? 故覽照拭照,則思其心之潔也。傅脂,則思其心之和也。加粉,則思其心之鮮也。澤發(fā),則思其心之潤也。用櫛,則思其心之理也。立髻,則思其心之正也。攝鬢,則思其心之整也。 【譯文】 心就像頭和臉一樣,需 要認真修飾。臉一天不修飾,就會讓塵垢弄臟;心一天不修善,就會竄入邪惡的念頭。人們都知道修飾自己的面孔,卻不知道修養(yǎng)自己的善心,糊涂?。?/span> 臉面不修飾,愚人說 他丑,心性不修煉,賢人說他惡。愚人說他丑,還可以接受;賢人說他惡,他哪里還有容身之地呢? 所以你照鏡子的時候,就要想到心是否圣潔;抹香脂時,就要想想自己的心是否平和;搽粉時,就要考慮你的心是否鮮潔干凈;潤澤頭發(fā)時,就要考慮你的心是否安順;用梳子梳頭發(fā)時,就要考慮你的心是否有條有理;挽髻時,就要想到心是否與髻一樣端正;束鬢時,就要考慮你的心是否與鬢發(fā)一樣整齊。 司馬徽誡子書 [ 作者 ] 司馬徽(?~208),字德操,東漢末穎川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善于知人,龐德公稱之為'水鏡',長期居荊卅I,曾薦諸葛亮、龐統(tǒng)于劉備,后為曹操所得,不久病死。 【原文】 聞汝充役,室如懸磬,何以自辨? 論德則吾薄,說居則吾貧,勿以薄而志不壯,貧而行不高也! 【譯文】 聽說你要外出當差,家中四壁空空,如何籌措一切? 論名望我家最低,論家境我家最窮。但不能因為地位低就抬不起頭,不能因為家里窮不自尊自重,人格是最要緊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