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從未料到,自己玩了一輩子鷹卻被鷹啄了眼。 他將董卓召入朝廷,給了其發(fā)展壯大的機會,沒想到董卓卻直接撕破了臉和袁家對著干。 董卓擅自做主,找袁紹商議廢立國君之事,袁紹自然不會同意:
接下來,名場面就來了。
董卓手按佩劍威脅恐嚇袁紹,別不識抬舉。但袁紹表示,自己也不是嚇大的:
袁紹也拔劍放了狠話,然后退出。這就是“吾劍也未嘗不利”的由來。 袁紹董卓由此徹底決裂。 董卓本是袁紹叔父袁隗的門生故舊,董卓之所以能出任并州刺史、河?xùn)|郡太守,并成為西北一霸,都得益于袁隗對其的提拔。 所以董卓和袁紹的關(guān)系應(yīng)該來說是鐵得很。 那么為什么袁紹會管不住董卓?袁隗袁紹會逐漸喪失對董卓的控制,并最終被其反殺排擠出了朝堂? 因為董卓和袁隗之間,本來就是相互利用的關(guān)系。但到了后期袁紹走的是權(quán)臣路線,而董卓走的是豪強霸主路線,雙方都是沖著最高權(quán)力去的,自然會產(chǎn)生不可調(diào)和的沖突。 袁紹董卓為何拔刀相向? 一開始董卓是依附于關(guān)隴勢力的代表人物張奐。 張奐和董卓都是涼州老鄉(xiāng)。 張奐靠著平定邊疆的軍功起家,從都尉做起,直到后來任少府、拜大司農(nóng),位居九卿的高位。 158年,朝廷調(diào)張奐擔任使匈奴中郎將,負責平定幽、并、涼三州叛亂。在這里,董卓受到了張奐的賞識,被任命為軍司馬。 得到張奐關(guān)照后,董卓地位快速提升。 167年冬,叛亂的羌人進犯三輔,張奐派軍司馬董卓、尹端大破之,斬其首領(lǐng),俘虜萬余人。168年,張奐班師回朝,被任命為少府,隨后又拜大司農(nóng)。張奐得到朝廷的嘉獎封賞,董卓也跟著節(jié)節(jié)高升,后來他因為功勞被任命為郎中。 隨后董卓出任并州雁門郡廣武令、益州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張奐是個正直且有能力的人,制約住董卓應(yīng)該問題不大。假如張奐不倒臺,董卓在其手下,完全可以成為一個李廣式的邊關(guān)名將,隨后再稱霸一方,過上有名有利的圓滿人生。 但世事無常,很快董卓的好運就到頭了,他因為過錯而被免職。 為何會這樣呢?因為他的老領(lǐng)導(dǎo)張奐栽了。 張奐因為不愿和宦官同流合污,被司隸校尉王寓誣告結(jié)黨營私,后來張奐便以結(jié)黨罪被免官回家。 董卓作為張奐的手下,自然受到牽連,丟了差事。 董卓這個人,極為靈活。他很快又巴結(jié)到了袁隗,袁隗當時任職司徒,是三公之一。 董卓隨后被袁隗征為掾吏,后出任并州刺史、河?xùn)|郡太守。 當時袁隗就是和宦官作對,而董卓之前就是遭到宦官排擠。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董卓自然得到袁隗的重用。 袁隗正在下的,就是一盤戰(zhàn)勝宦官、外戚,然后成為權(quán)臣的大棋,就缺地方實力派支持呢。于是袁隗和董卓一拍即合,大家開始了狼狽為奸的日子。 董卓因軍功而成長為地方軍閥 在東漢末年,左右朝局的有三股勢力:外戚、宦官、門閥士大夫。 其中外戚的代表人物是何進,門閥士大夫的代表人物便是袁隗袁紹。 外戚是最接近皇權(quán)的群體。因為其本就依附于皇權(quán),離不開皇權(quán),所以歷來君主出于平衡的考慮,對這個群體或多或少都賦予了一些職權(quán)。可到了西漢末年,外戚王莽篡位壞了規(guī)矩。漢光武帝劉秀吸取了前朝的教訓(xùn),對外戚持打壓態(tài)度。但從漢章帝之后,皇權(quán)衰微,大權(quán)旁落,外戚勢力再度出手掌握了大權(quán)。 士大夫群體范圍較廣,包括官僚也包括學(xué)者,他們忠于儒家思想,并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社會經(jīng)濟資源,享有經(jīng)濟、文化、社會生活等各方面的特權(quán),發(fā)展成為較大的勢力,并最終演變?yōu)樽笥页值拈T閥。 外戚時靠譜時不靠譜,而士族體量越來越大有尾大不掉的隱患,君主總得想辦法來制約平衡吧? 于是宦官便走上了前臺。 宦官作為皇帝的仆人,本來與朝政無緣,但因為當時外戚實在太過于跋扈,甚至利用內(nèi)外朝制度將君主和朝臣隔絕。君主若想奪回皇權(quán),就只能依靠宦官了。 但隨著皇權(quán)的日漸衰微。外戚、門閥士大夫、宦官都不再安分守己,他們都開始蠢蠢欲動。 士大夫和宦官的斗爭:黨錮之禍 大將軍何進出身卑微,本是集市上的豬肉佬,因為妹妹何氏被漢靈帝看上,才得以登堂入室。出身低微的何進,不打算再走西漢外戚衛(wèi)青霍去病建功立業(yè)的老路。 因為當時皇權(quán)不再強勢,何進認為若學(xué)習衛(wèi)青霍去病,極有可能就是給弱勢國君當炮灰而已。于是何進選擇了與士大夫聯(lián)手。 士大夫的勁敵宦官勢力,當時還保持著強勢,他們跟著漢靈帝囂張跋扈過一陣,漢靈帝去世后,宦官勢力便迅速走下坡路。但宦官們接著又實現(xiàn)了轉(zhuǎn)型,他們依附于何進的妹妹何太后,成為其垂簾聽政的工具。 因為何進早期曾受宦官的幫助,所以在殺掉宦官頭子蹇碩立漢少帝劉辯為帝后,雙方矛盾反倒越來越趨向緩和。 這樣士大夫們可就不干了。他們之所以支持何進,就是想讓他與宦官兩虎相爭,袁隗、袁紹才能夠漁翁得利,如愿以償成為權(quán)臣啊。 袁紹勸何進:“從前竇武想誅殺內(nèi)寵而反為所害?,F(xiàn)在將軍有大舅這樣的重要地位,兄弟都統(tǒng)率重兵,這是天助的時機啊。將軍應(yīng)當為天下除害,名垂后世。”
竇武就是因婦人之仁而被宦官反殺的,如今你何進就不怕? 在恐嚇何進的同時,袁紹還提出愿意支持何進上位。何進一直都依靠士大夫,在袁紹等人恩威并施之下,何進不得不下決心除去宦官。 不出所料,最后結(jié)果就是兩敗俱傷:何進被宦官殺掉,而袁紹也在董卓等人的支持下將宦官殺得干干凈凈。 袁紹如愿以償干掉外戚和宦官之后,離權(quán)臣只有一步之遙。 只可惜,螳螂捕蟬黃雀在后,袁紹的身后還有董卓。 拱火的袁紹 隨著地方豪強的崛起,袁紹老一套的宮斗辦法統(tǒng)統(tǒng)失效了。 184年黃巾軍起義影響深遠,它將東漢在地方的管理體系徹底摧毀,從而讓地方在短時間內(nèi)形成了權(quán)力真空。在這種形勢下,各地豪族開始了野蠻生長,他們擁兵自重,重構(gòu)了管理系統(tǒng),最終形成了更為強大的割據(jù)勢力。 地方豪強漸漸得以壟斷了所在區(qū)域的資源,幾乎截斷了朝廷獲得資金人才的大動脈。于是地方豪強勢力越來越強,而朝廷則越來越弱。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想了很多辦法,比如派劉焉、劉虞、劉表、劉繇等幾位劉姓宗室到地方擔任州牧。但這并沒有產(chǎn)生多大效果,因為一來這些宗室大臣實際能力和影響力有限,二來朝廷弱到連這幾位宗室州牧都管不了。 漢靈帝雞不了別人,只得回過頭想辦法雞自己,自己打造出一支西園軍。在背負罵名賣官鬻爵搞到一些資金后,漢靈帝接下來便召來地方武裝編入西園軍,將別人家的菜種到自己園子里去。
雖然這樣能一時強化朝廷的軍事力量,但因來源復(fù)雜,很容易淪為一盤散沙。 但漢靈帝并不在乎這點,他想先將朝廷軍隊的框架搭起來,然后慢慢消化。 或許這個計劃有一定可行性,但漢靈帝早早地就死了,只留下完成了一半的爛攤子。 接著何進接過了漢靈帝的攤子,他繼續(xù)召集各地豪強率軍隊入朝。 何進這么做,肯定不是想繼承漢靈帝遺志將東漢朝廷做大做強,他另有自己的考慮: 1、用以攻擊宦官勢力。不斷涌入洛陽的各地武裝,有助于何進取得對宦官的絕對優(yōu)勢。 比如何進想將宦官們趕出朝廷了事,于是便用董卓嚇嚇他們。 何進對宦官說:“天下匈匈,正患諸君耳。今董卓垂至,諸君何不早各就國?” 2、用以迫使何太后放棄權(quán)力。何太后和宦官勢力糾纏在一起,讓何進感到?jīng)]處下口。于是何進用地方武裝來給何太后施壓,迫使其不再維護宦官勢力。
3、培育自己的勢力。何進試圖發(fā)揮大將軍的職權(quán),征召天下兵馬為己所用。 因為何進之前就多次干過這種空手套白狼的事。何進通過誅殺宦官頭子蹇碩而奪得其手下兵馬,“因領(lǐng)其屯兵”。后來何進又故伎重施,殺了驃騎將軍董重并領(lǐng)其部隊。 到了后來,何進可以指揮的軍隊包括左右羽林、北軍五營、西園禁軍、皇甫嵩的三萬精銳、丁原的并州兵、其他招募已到達洛陽的地方武裝,以及何進自己的部曲。 何進這么整便將洛陽城內(nèi)的均衡打破了。不僅讓宦官感到驚恐,讓袁紹也緊張起來。 就你能請外援嗎?我看我也行。 于是袁紹便極力勸何進征召董卓入朝。 洛陽成為各地軍閥的秀場 其實袁紹何進等人的當務(wù)之急,應(yīng)該是共同聯(lián)手強化皇權(quán),制約地方勢力?! ?/span> 可他們?yōu)榱艘患核嚼?,征召地方武裝入朝,徹底打破了外戚、宦官、士大夫三方相互制約的局勢。 就好比一個無能的富家子坐擁富可敵國的家產(chǎn),為了讓人瞧得起自己,他招聘了一堆牛人為其打理產(chǎn)業(yè)。但這樣做確定不是引狼入室嗎? 無論是何進還是袁紹,他們將地方武裝征召入朝,卻缺乏相應(yīng)的制約手段。 比如后來袁紹聯(lián)手王允扳倒董卓,除了找?guī)讉€猛人搞刺殺外,就是用貂蟬來使出美人計。除此之外,僅有為數(shù)不多的軍隊調(diào)動: 向皇上推薦護羌校尉楊瓚行使左將軍的權(quán)力;同時還舉薦執(zhí)金吾士孫瑞擔任南陽太守,并且命令他借討伐袁術(shù)為名,帶領(lǐng)兵馬出道武關(guān),實則為多路夾擊董卓做準備。 當然這些行動里,大多數(shù)還沒有成功。 在地方豪強強大的武裝部隊眼里,這些舉動就跟小兒科差不多。 而這些地方武裝一旦入朝,就會對皇權(quán)構(gòu)成極大的威脅。 居心叵測的地方武裝,進入了洛陽城之后就不再走了,他們誰都想在朝廷里為自己分得一杯羹。而其中最為貪婪的,便是董卓,他全都想要。 董卓在洛陽城里玩起了大魚吃小魚的游戲:利誘呂布殺害執(zhí)金吾丁原,吞并了呂布等并州人的軍隊,完全掌握了洛陽的所有軍權(quán)。 也就是說,漢靈帝出于鞏固皇權(quán)而征召地方武裝入朝,反而是為董卓快速擴充實力鋪了路。要是沒有各地武裝入朝,董卓在洛陽僅靠一開始的三千人,恐怕難以獨掌朝綱。 當然袁紹也不是沒辦法,他想了一個號召天下諸侯勤王清君側(cè)的招。但這樣有效嗎? 在袁紹號召的討董聯(lián)軍進攻下,董卓內(nèi)憂外患,最終被呂布所殺。各地諸侯在邀功請賞后便作鳥獸散。留下的朝廷,宦官、外戚、士大夫勢力都被董卓差不多清理干凈,朝廷連自保能力都沒有了。 在賈詡的建議下,西涼兵統(tǒng)帥李傕、郭汜再一次殺入長安,徹底讓東漢朝廷接近于崩潰的邊緣。 也就是說袁紹并沒有制約協(xié)調(diào)地方豪強的辦法,他聯(lián)絡(luò)諸侯和朝臣干掉了董卓,卻沒有實力撐起局面,反倒給了更多人比如李傕、郭汜擾亂朝廷的機會。 袁紹、何進出于一己私利的需要,征召地方武裝入朝的同時,也引入了董卓這個攪亂一切的混世魔王,可袁紹何進又沒有約束辦法,導(dǎo)致后面局勢徹底失控。 局面徹底失控 所以對董卓亂政,不必過多指責何進。這實際上是外戚、宦官、士大夫三方共同的問題。 袁紹想成為權(quán)臣,何進想外戚干政,而宦官們則想控制中樞。 每一方都從自身利益出發(fā),干著損害皇權(quán)的事。但從客觀上來看,他們共同打破了皇權(quán),卻又都無力建立起新的秩序。 但問題是,這三方勢力都得依靠皇權(quán)而存在?;蕶?quán)一旦衰微,他們統(tǒng)統(tǒng)都成為無本之木。 在新興的地方豪強勢力面前,他們只知道相互斗爭,卻不知彼此聯(lián)合共同鞏固皇權(quán)。 最后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東漢朝廷在三方斗爭中徹底衰敗,地方豪強勢力快速崛起,三國亂世的帷幕由此被拉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