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相尊重是人際交往中的理想狀態(tài),但在生活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尊重自己的人。他們或許是僅有一面之緣的服務員,也可能是你的同事、親戚。當我們面對別人不尊重的態(tài)度時,總是想著通過理性溝通或者憤怒的方式來獲得對方的尊重。然而,這種方式不但不會讓對方尊重你,還會讓兩個人互相敵視。這時候,你或許會產(chǎn)生疑惑,遇到不尊重自己的人時,到底應該如何處理呢?海格立斯(Heracles)是希臘神話中的大力士,有一天,他走在路上,看到了一個袋子橫在路中間。于是,海格力斯就用力踩了這個袋子一腳。出乎意料的是,這個袋子不但沒有被踩破,反而變得越來越大。這激怒了海格力斯,他舉起一根木樁,用力向袋子砸去。結果卻是,袋子膨脹到連整個路口也堵住了。海格力斯效應便因此而來,這個效應指的是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人際互動。然而,這種怨怨相報的模式,會使雙方之間的仇恨越來越深。曾經(jīng)上學時,兩個同學就因為這個緣由鬧得不可開交。同學小方性格急躁,而小元總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瞧不起任何人。某一次,小方拿到了三等獎學金,開心地在班級里分享。這時,小元冷嘲道,“有什么了不起的,不過就是三等”。在此之前,兩人積怨已久,小方二話不說直接朝小元扔了本書,打到了小元。兩人扭打起來,結果是兩人都受了處分,小方也取消了獎學金的資格。也許大家都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過這種情況,當別人不尊重你時,你越在意,越想要爭個對錯,你們之間的關系就越僵。相反,如果你只是不在意,對方也只是逞口舌之快,對你造成不了任何傷害。- 一是因為對方以自我為中心,修養(yǎng)較低,不懂得尊重他人。
- 二是對方在成長過程中很少受到別人的尊重,因此也不知道如何尊重別人。
- 三是對方自我認同感低,只能通過貶低他人來實現(xiàn)自我的價值。
這樣來看,不被人尊重并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對方不懂得尊重別人。心理學上還有個詞叫野馬結局,指的是人們因為一些小事而產(chǎn)生巨大的情緒波動,出現(xiàn)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的情況。吸血蝙蝠常常以吸食野馬的血液為生,但每次吸取的血量很少,對野馬來說并不會死亡。然而,野馬卻因為被蝙蝠吸血暴怒而狂奔,導致失血過多而死。一個經(jīng)常不尊重別人的人,其實不值得你與對方發(fā)生爭執(zhí)。如果自己因此產(chǎn)生憤怒,那就得不償失了。“你對我的百般注解和識讀,并不構成萬分之一的我,卻是一覽無余的你,你對我的看法不過你的三觀和你內(nèi)心想法的映射,而不是我本來的樣子,暴露的是你,不是我?!?/section> 別人不尊重你,只是映射出對方的三觀和內(nèi)心想法。
只不過,道理我們都懂,但當親身體驗被別人對自己不尊重的事情時,還是會產(chǎn)生很大的情緒起伏。這是因為,按照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每個人的需求可以劃分為五個層次,分別是生理(食物和衣服)、安全(工作保障)、社交需要(友誼)、尊重和自我實現(xiàn)。 其中,尊重需求分為自尊和被別人尊重。
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滿足了基本的物質(zhì)需求。這時候,我們更注重“被尊重”的需求。那么,當我們不被尊重時,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海格力斯效應的后半段故事告訴了我們答案。當海格力斯被橫在路上越來越膨脹,直至堵住整個路口的奇怪袋子困擾時,一位圣者走到了海格力斯身邊。圣者對海格力斯說:“朋友,快不要動這個袋子了,忘記它,然后遠遠離開。這個袋子叫仇恨袋,如果你不理它,它就會像你剛遇到的時候那樣小;如果你招惹到它,它就會膨脹出原來的幾倍來與你為敵?!?/section> 海格力斯效應后面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不尊重你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搭理。
別人的不尊重,正如故事里的仇恨袋一樣。剛開始,這個仇恨袋只裝著對方的不尊重。如果你用憤怒回應了對方的不尊重,那這個仇恨袋就會越來越大,最終傷及自身。既然對方不尊重你,那么你無視對方就好了,不必為此傷神。正如心理學著作《被討厭的勇氣》中所寫,當我們擁有穩(wěn)定的自我價值時,便擁有了“被討厭的勇氣”。 那可能有朋友疑問,那我可不可以用理性溝通的方式,來贏得別人的尊重呢?
如果對方是因為一些誤會,而不尊重你,那么這種方式或許可解。但如果對方只是因為自己的偏見,而不尊重你,那就算你把嘴皮磨破也無法改變對方對你的觀感。其實,每個人需要明白的一個道理是,無論是誰也無法贏得所有人的喜愛與尊重。人生就是愛一些人,被一些人愛;尊重一些人,被一些人不尊重;討厭一些人,被一些人討厭。我們無需為不喜愛和不尊重自己的人停留,也無需回應對方的情緒而填滿“仇恨袋”,讓它成為自己人生中的阻礙。當遇到不尊重自己的人時,我們只需遠遠避開,轉身去探尋人生前路中更美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