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安錦 讀過《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在本書中出現(xiàn)了非常多的官職名,像董卓的相國、王允的司徒、曹操的丞相等等,這些都是當時中央政府的一些官職名稱。而到了地方上,我們看到了很多其他的官職名,比如荊州牧劉表、南陽太守袁術、濟北相鮑信、徐州刺史陶謙等等。 那么地方上這些官職名都是怎么區(qū)分的呢? 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還要看一下兩漢時期地方官制的演變。 西漢創(chuàng)建伊始,延續(xù)了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同時又加以創(chuàng)新,改為“郡縣制”和“王國”并行的制度??さ拈L官稱為郡守或者郡太守。到了漢景帝時,改郡之長官為某某郡太守,自此太守這一官名成為漢時定制,像上面所講的袁術是南陽太守,也就是說袁術實際上是地方二級行政區(qū)的長官,因為漢朝的地方行政級別是州→郡→縣,其實說白了官也不大,只不過袁術他家“四世三公”,名頭比較大,所以大家才敬他一些罷了。 前面我們說到兩漢時期地方上不光有地方政府,還有王國,這些王國就是統(tǒng)治者分封的皇室子弟以及勛臣外戚等。這些王國或者和郡一級,或者和縣一級。為了便于國家治理,同時避免王國坐大,自漢景帝時,中央政府開始派遣“相”作為王國的行政長官去治理王國。而上面所說的濟北相鮑信就是這么個情況。 而刺史,一開始是作為監(jiān)察官職,國家被分為十三個刺史部(編者注:因為此時漢朝有一級行政區(qū)共十三個州),而刺史部就是漢代的監(jiān)察區(qū)。后來這些監(jiān)察區(qū)演變?yōu)楦呒壭姓^(qū),也就成了地方最高級行政區(qū)。一開始這些州的長官就是被稱為刺史,到了西漢末年,又改稱為某某州牧。東漢建立后又恢復刺史的叫法,到了東漢末年又改回州牧,所以我們在《三國演義》中能夠看到荊州牧劉表、益州牧劉璋等等稱呼。而劉備在尚未稱帝之前,也自稱為益州牧。 在首都所在的地方行政區(qū),兩漢時期沒有設置州牧,而是設置了名為“司隸校尉”的官職,所以這一行政區(qū)也被稱為司隸校尉部。司隸校尉的權職非常大,既可以督查地方官員,也可以糾察中央各部門官員,像漢末大軍閥袁紹就曾擔任過司隸校尉一職。而曹操在挾天子以令諸侯以后,也曾擔任過司隸校尉一職。東漢開國皇帝光武帝劉秀時,司隸校尉甚至可以和尚書令以及御史大夫一起面見皇帝,官場之中稱之為“三獨坐”,可見其權勢不是一般的大。 以上便是三國演義中地方政府官職的區(qū)分,對三國歷史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讀一下三國演義,盡情沉浸遨游在那個英雄輩出的年代!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fā)和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