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素問》八十一篇,是唐代王冰整理的。王冰,號啟玄子,年輕時特別喜歡黃老道學。因此, 《素問》的目次,也被打上了“道家”的痕跡。顯然,王冰將《上古天真論》放置在首篇,突出的就是一個“真”字。我們看甲骨文的”真“字—— ”真“與”貞“同源。貞人,就是主管占卜的巫師。在甲骨文”真“和”貞“,是(人)(鼎)的形象,表示用鼎祭祀占卜的人。這個人就是巫覡。 從歷史發(fā)展來看,巫覡是修仙方士的祖源。到了戰(zhàn)國時期,隸書的“真”字發(fā)生了演化,上面的“人”像一個白日飛升的仙人,下面則保留了一部分“鼎”的形狀。從巫覡到修仙,真的含義也發(fā)生了變化。因此,《說文解字》才會說:真,仙人變形而登天也。
黃帝是傳說中仙家的鼻祖,故而傳說才有鼻子有眼地描述了,黃帝鑄鼎于荊山下,鼎成而白日飛升的故事。其實,搞清楚了“真”的字源我們就會明白,編造這個故事不過是西漢人對漢字所藏意義的發(fā)揮而已。 黃老道家以長生久視,白日飛升為最高目標,因此,修真也就成了修仙的代名詞。而“真”也就由甲骨文對巫覡的一種稱呼,演變?yōu)閷τ谛薜蓝灾陵P重要的“東西”。 這也是《上古天真論》名列第一的根本原因。 《上古天真論》開篇即說道:“昔在黃帝,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而徇齊,長而敦敏,成而登天。”整部《內(nèi)經(jīng)》以“黃帝”問,“天師”答為主線。天師,包括歧伯、伯高、雷公、鬼臾區(qū)等,其中黃帝與歧伯交流得最多,故而古人又把中醫(yī)稱為“岐黃”。“黃帝”是《內(nèi)經(jīng)》的主角之一,也是學醫(yī)者的化身。既然都是學醫(yī)者,我們先看看自己能不能達到《內(nèi)經(jīng)》的標準吧。在古人看來,醫(yī)道一體,學醫(yī)和求道其實是一回事兒。人是求道的主體,但這個主體的素質(zhì)要求很高,不是一般人能夠達到,天賦秉異,智慧如黃帝一般,才具備如此資格。我們知道黃帝其實姓公孫,黃帝是后人的尊稱。冠之以“黃”,蘊藏著深意,五行已隱含其中。黃,五行為“土”,五方為“中”。如果拓展開來理解,冠之以“黃”,是對黃帝成就的褒揚,達到了古人所說的“執(zhí)中”。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zhí)厥中。這是堯舜禹三代相傳的心法,是道家修身養(yǎng)性的法門,是儒家齊家治國的秘訣,自然也是學中醫(yī)筑基進階的法則。黃帝成仙登天之后,沒有些許停頓,馬上就開始咨詢“天師”問題。 青年時,阿偉哥閱讀《內(nèi)經(jīng)》,心中常有疑惑,黃帝已然登天,成了仙家之體,解決了長生不老的問題,可為什么還要問“天師”那么多很初級的問題呢?直到有一天,阿偉哥才恍然大悟,所謂“天師”,以天為師之意?!?strong>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對于求道者而言,取法于天地,取法于自然,是永恒的主題。唯有在天地的運動中,去體會,去感悟,才能一步步觸摸到“道”的模樣。從這個意義上講,天地就是我們的老師,稱為“天師”恰如其分。黃帝的第一個問題是:“余聞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今時之人,年半百而動作皆衰者,時世異耶,人將失之耶?!?/span>顯然,黃帝也是一個厚古薄今的人,他認為上古的人,壽命都能達到一百多歲,而且不見衰老之相,而當下的人,年過半百就衰老了。因此,黃帝發(fā)問:“這是為什么?是時代的變遷,還是人自身的因素呢?”“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于生樂,起居無節(jié),故半百而衰也?!?/span>“知道者”,指的是通曉和了解“道”的人。這是“道”字第一次在《內(nèi)經(jīng)》中出現(xiàn)。當然,《內(nèi)經(jīng)》沒有直接回答“道是什么”這個問題,而是說“知道者”的特征是“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 取法于陰陽,大家容易理解,什么是“和于術數(shù)”呢? 術數(shù),代表了一種自然的規(guī)律性,所謂與術數(shù)相和諧,就是尊重和順從這種規(guī)律性,也就是后文所說的“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能做到這些,就能健康生活,享受天年。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就是“今時之人”了,其所作所為自然是與陰陽術數(shù)不和了。故而年過半百身體就早衰了。這里面就涉及一個問題了,道家認為正常人的壽命是多少呢?為什么會將百歲之數(shù)作為一個評價標準呢?對于人類的自然壽命,中國古代文獻有一個共識,一般限定在100—120歲之間。正如《左傳》中說:“上壽百二十年,中壽百歲,下壽八十”。老子也認為:“人之大期,以百二十度”。 應當說,這種認識是超前而科學的,與現(xiàn)代科學的認識十分接近。 隨著衛(wèi)生條件和醫(yī)學的進步,世界衛(wèi)生組織最新發(fā)布的報告表示,全球人口平均壽命在2000年至2015年間增加了5歲,達到71.4歲。日本女性平均壽命為86.8歲,為世界之首,男性的冠軍則是瑞士,為81.3歲。 而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巴封更發(fā)表了一項讓人驚詫的研究,他認為人的壽命可以延長一倍。在這項研究中,巴封指出:哺乳動物的壽命一般為生長期的5-7倍,例如牛的生長期約6年,因此它的壽命就約為30~42年。而人類的生長期約20~25年,那么人類的自然壽命當然應為100~175歲。 現(xiàn)代人對人類壽命的預測以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和生物學觀察為主。古人沒有這些條件,那么,他們是怎么得出“120”這個結論的呢? 中國古人對人類自然壽命的認識是基于“三元甲子”規(guī)律之上的。
古人把20年劃分為一運,三運形成一元。三個元運分為上元、中元、下元,每一元三個運,合稱為“三元九運”,合計180年。 這種規(guī)律的產(chǎn)生據(jù)說與太陽系五大行星的運行有關,有意思的是,三元甲子恰好是從黃帝時代開始計算的。從1984年起,我們進入了下元60年。 目前,我們正處于下元“九紫”運。
三元180年,古人為什么會認為人類的壽限是120年呢? 三元甲子是圓道,是適用于人類生命的周期律。而我們所謂的壽命,并不等同于整個圓道周期。在前文中,阿偉哥多次強調(diào)過“叁天兩地”的奧秘,如果結合十二長生訣,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從“生”到“死”,不過是這個圓道上的一部分。這一部分,占據(jù)整個圓道的大約五分之三,這就是古人將壽限定為120年的依據(jù)。
死亡,對于人類而言,是形與神的分離,是壽命的終結。而對于生命的循環(huán)而言,還有一個形骸破壞和分解的過程,以及生命重新孕育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生命大循環(huán)的一部分,這一階段,古人將其命名為墓、絕、胎、養(yǎng)。經(jīng)過了這一階段,生命將開啟一個新的圓道,這是古人的生命觀,也是古人重視陰宅的原因和修仙求道的秘訣。 喜歡,就到我的公眾號看看
阿偉哥只把真正的干貨給你 (點擊藍字可直接跳轉(zhuǎn)) 醫(yī)易系列合集 西游奇談系列合集 品味醫(yī)道系列合集(上) 品味醫(yī)道系列合集(下) 易學雜談系列合集(上) 易學雜談系列合集(下) 先天易解合集 隨想錄合集(上)
隨想錄合集(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