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看到“情緒化”這三個字時,是什么感受?是不是也覺得,它是一個負面的詞匯? 在崇尚“克制”的文化中,展露情緒似乎是一件可恥的事情。 時常聽到有人說:“控制好你的情緒,不要情緒化”。 可是當我們學著不露聲色地控制好情緒時會發(fā)現(xiàn),每當焦慮時,不停告訴自己,不要焦慮,焦慮沒有用,結(jié)果更焦慮了; 每當失眠的時候,越是告訴自己要好好睡覺,越是睡不著…… 所以,很多時候,越是讓自己控制情緒,越會遭到情緒的反噬。 美國心理學家戴維曾說過:“情緒是我們獲得勇氣,毅力,幸福和成功的關(guān)鍵因素。” 生活中的喜怒哀樂等種種情緒,不僅和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guān),而且也能讓我們獲益良多。 只是許多人要么選擇視而不見,要么將情緒視作絆腳石; 只有真正厲害的人,選擇與情緒共處,然后帶著情緒向上爬。 01越抗拒,越容易陷入情緒牢籠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情緒穩(wěn)定成為成年人的標簽: 我們想方設(shè)法地控制情緒,不露聲色地隱藏情緒,卻始終沒有選擇撕掉這個標簽。 情緒穩(wěn)定是成年人的人格魅力之一,但并不是唯一,當我們越抗拒情緒時,反倒越容易陷入情緒的牢籠。 弗洛伊德曾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亡。它們只是被活埋,并將在未來以更加丑陋的方式涌現(xiàn)。” 深以為然,長時間的情緒壓抑,看似平靜,實則內(nèi)心滿是煎熬,令人難以招架。 網(wǎng)友小新曾講過自己的故事: 曾經(jīng)的小新做事總是小心翼翼,生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工作中,同事的要求統(tǒng)統(tǒng)攬下,哪怕自己的事情都忙不完; 戀愛時,為了討好對方,一味忍讓; 生活中,一直扮演老好人的角色; 即使情緒低落、委屈難受也裝作無所謂的樣子。 因為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讓小新長期失眠,體重暴增,最終只能靠藥物控制。 小新這才意識到,忽略情緒,壓抑情緒,最終都會烙印成對身心的傷害。 正如《情緒的81張面孔》的作者米歇爾在書中提到:“忽視情緒,遠比直面情緒本身要痛苦得多?!?/p> 生活中,我們也很容易忽視情緒。 卻不知,一味忽略情緒或是抗拒情緒,不僅會影響我們生活的質(zhì)量,還可能會導致一系列身理疾病,甚至是暴力行為。 學會接納情緒,是自我成長過程中的一門必修課。 書中提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方法:讓情緒過程自然發(fā)生。 一個女孩總是掌控不住情緒,為此和男友沖突不斷。 她約定和男友在餐廳見面,卻撞見男友和前任坐在一起,恨不得立刻沖上前去破口大罵。 在米歇爾的建議下,女孩找了個位置坐下,感知自身情緒的變化。 在這個過程中,女孩經(jīng)歷了痛苦、嫉妒、憤怒、悲傷的情緒歷程。 感知情緒波動的過程中,女孩認識到自己與男友的矛盾,敞開心扉,將內(nèi)心的想法都告知男友。 當她完整地將情緒流淌,內(nèi)心的不適反而漸漸平靜,與男友的誤會也慢慢解開。 情緒的自然發(fā)展,讓她開始思考自己內(nèi)心的真實意愿。 也如書中提到的:“一旦情緒受阻,負面影響會成倍增加。” 情緒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它只會從一個環(huán)節(jié)進入到另一個新的循環(huán)中。 一味抗拒情緒,怨天尤人,很容易陷入負能量的旋渦,最終反噬自己。 與其刻意逃避,不妨敞開內(nèi)心,去接受情緒變化帶來的滋養(yǎng),收獲真正的自由。 02情緒,只是內(nèi)心的真實反射生活中的種種情緒,不過是我們內(nèi)心的真實反射,夾雜著日常細碎的小事,一同構(gòu)成了我們。 無論是深夜里的無助,還是無能為力時的絕望,亦或是生活奔波的壓力。 它們無處不在,又或多或少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但只是一部分。 就像《非暴力溝通》里曾講過這么一個故事: 有一對夫妻一起參加研討班,討論的時候,妻子對丈夫說:“我覺得我嫁給了一堵墻。” 丈夫聽到這句話后,一動不動地坐在那里,沉默不語。 妻子更加氣急敗壞:“看!他總是這樣,坐在那里一聲不吭。” 這時盧森堡博士問她:“你是不是感到孤單,想要丈夫多體貼你呢?” 若是我們只關(guān)注表面的情況,便會覺得妻子滿是抱怨,問題可能出在她身上。 但事實上卻是內(nèi)心的孤獨在作祟,抱怨只是妻子保護自己的手段。 可誰也不是我們內(nèi)心的蛔蟲,抱怨并不能讓其他人留意自己內(nèi)心真正的想法,反倒會躲得更遠,而我們的情緒也始終無法得到理解和改善。 忠于內(nèi)心,直接表明自己的需求,可能才是更好的方法。 所以,我們要明白每一次情緒體驗的經(jīng)歷,背后都有原因的,它們是我們內(nèi)心的真實反射; 例如,焦慮,不安,抱怨等,都在提醒著我們關(guān)注當下的狀態(tài)。 李雪琴在北大求學時,因為周圍的人太過優(yōu)秀,她的內(nèi)心變得焦慮,壓力大到無法排解,開始抗拒學習,可她仍舊對這些情緒不管不顧,埋頭苦學。 到最后,成績雖然提高了,但是卻患上了抑郁癥,她被折磨得墜入深淵。 掙扎了很久,她才終于發(fā)現(xiàn),情緒背后內(nèi)心最真實的反射:她是因為環(huán)境,逼著自己學習的。 捋清原因后,她慢慢獲得平復,環(huán)境太卷,那就逃離這個環(huán)境,于是她選擇休學。 不再逼著自己學習之后,她心態(tài)逐漸變好,一點點從深淵中走了出來。 從這之后,遇到新的事物時,她總是會第一個去學習,現(xiàn)在的她遵從自己的本心,既快樂又滿足。 由此可見,情緒沒有好壞之分,它只是像是一個信號一樣,反射出內(nèi)心的真實需求,然后告訴我們該怎么做。 所以,當我們認為的焦慮,不安,抱怨等等情緒給生活造成困擾時,也不要急著壓抑和抗拒; 而是認清它們,接納它們,然后忠于自己的感受,生活才會變得輕松。 03真正的成長,源于和情緒共處知乎上有網(wǎng)友問:“怎么樣才算是真正的成長?” 其中一個高贊回答:“只有和情緒共處,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p> 的確如此,情緒不同于生活中遇到的其他問題,越是想要解決掉,越是束手無策。 而最好的方式,便是將情緒看作自己的一部分,和情緒共處,只有這般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 覺察情緒 留意自己的情緒變化,只有看到情緒正在發(fā)生,才可能不被情緒控制。 例如,當憤怒升起的時候,試著和自己說:"我正在憤怒"。 不要小看這樣一句話,看見和關(guān)注具有很大的力量。 ◆ 接納情緒 當覺察到情緒之后,接納自己出現(xiàn)的所有情緒,尤其是負面的部分。 任何情緒的發(fā)生都是有理由的,所有的情緒也都是我們的一部分。 我們太經(jīng)常做的就是告訴自己"我不該……",而忘了給情緒一個理解。 能夠和情緒靜靜的待一會,我們會發(fā)現(xiàn)它會自然的放緩。 事實上,負面情緒是非常好的信號,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了解自己。 ◆ 釋放情緒 找到屬于自己的釋放情緒方法。 唱歌、洗衣服、購物、運動、傾訴等。 如果條件不允許,不能及時釋放,也記得給自己一些時間釋放積壓的情緒。 ◆ 轉(zhuǎn)化情緒 情緒背后的原因也正反應著我們每個人的行為模式、過往創(chuàng)傷等。 當釋放情緒后,可以花一些時間去思考去自省,也可以去找專業(yè)心理工作者,幫助自己慢慢轉(zhuǎn)化。 其實情緒像一張網(wǎng),錯綜復雜。如何產(chǎn)生,怎樣消散,并非簡單的起心動念一瞬間的事。 所以,我們要做情緒的管理者,覺察它,接納它,釋放它,轉(zhuǎn)化它,帶著它向上爬,一同成長,探索生命更廣闊的一面。 就像心理學家武志紅說的: “任何情緒、感受和體驗都是天然產(chǎn)生的,它們都在告訴我們一些信息,在指引我們走向好的成長之路。” 壓抑情緒,無異于自己選擇停止成長。 而厲害的成年人,早已卸下對情緒的防備,和它們和平共處,更在情緒的力量中逐漸成長,帶著它們一步步向上攀登。 真正的情緒管理,不是情緒穩(wěn)定,而是情緒自由米歇爾在《情緒的82張面孔》中指出:人類的情緒復雜多樣,但沒有一種可以稱之為絕對的“好”或“壞”。 盲目追求穩(wěn)定,反而會讓自己與幸福背道而馳。因為很多人以為的情緒穩(wěn)定是需要壓抑自己的真實感受,將內(nèi)心的波動深藏不露,而自己,卻在淤積中的情緒中慢慢崩潰。 真正的情緒管理是在能夠意識到自己情緒的基礎(chǔ)上,給情緒一個合理的出口,就像洪水爆發(fā)的時候給它一個疏導,讓它自然健康地涌泄;而不是一味地加高大壩,或者任由它泛濫肆虐。 所以,從今天起,不做盲目追求情緒穩(wěn)定的大人,而是做一個情緒自由的成年人。允許心情高低起伏,允許苦樂自然流淌,以更自如自洽的姿態(tài),過更自由自在的生活。 在彩虹之門療愈空間,色彩心理療愈師會引導我們通過“看見—釋放—轉(zhuǎn)化”療愈三部曲,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實現(xiàn)情緒自由。首先運用色彩識人技術(shù)看到自己真實的情緒,看到情緒背后的內(nèi)心沖突和根源; 然后運用舞蹈、色彩瑜伽、茶花香道、美食等療愈技術(shù)為情緒找到合適的出口,當感受到情緒時,也不再壓抑,不再隱藏,而是接納自己的真實感受,讓情緒自然流動,這樣它會在我們的允許的狀態(tài)下,走完自己的程序而結(jié)束。 低頻情緒轉(zhuǎn)化為高頻情緒,我們的內(nèi)心也重回平和、喜悅的狀態(tài),這樣我們不會再因為情緒的波動而感到自責或羞恥,而是打破原有與情緒相處的模式,以一種健康、積極的方式面對情緒,并用它們?yōu)樽约簬沓砷L和自我認知的機會,收獲越來越好的自己。 好了,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里,走進彩虹之門,關(guān)注七彩人生,解開人生路上的困惑,我們下期見?。ú糠謭D文來自網(wǎng)絡,我們尊重原創(chuàng),版權(quán)歸屬原作者,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