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氣丸的來歷
腎氣丸是一個非常著名的方子,要了解一個方子,就要看它的出處,我們直接從《金匱要略》腎氣丸的出處開始逐條分析:
《金匱要略》里有5處提到腎氣丸
1、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腎氣丸主之。(《金匱要略》第六篇第十五條)
2、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二篇第十七條)
3、消渴,小便多,飲一斗,小便亦一斗者,腎氣丸主之。(《金匱要略》第十三篇第三條)
4、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臥,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金匱要略》第二十二篇第十九條)
5、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肢不仁。(《金匱要略》第五篇附方)“八味腎氣丸”首載于漢代“醫(yī)圣”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至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和王燾的《外臺秘要》也有記載,可謂是補腎的祖方,即后代的補腎諸方,基本都是在“八味丸”基礎上變化而來。比如滋陰的“六味地黃丸”,補陽的“桂附地黃丸”“右歸丸”,補陽利尿的“金匱腎氣丸”等,它們都擺放在藥房的顯眼位置,而他們的祖先“八味腎氣丸”卻不見了蹤影。
“六味地黃丸”“桂附地黃丸”等后世方有什么不同呢?
不是偏涼,就是偏燥偏熱。一般體質的人還好說,那些脾腎稍稍敏感點,吃后反應就比較大,會感到明顯寒或上火,而“八味腎氣丸”很少有這個問題。
更神奇的是,無論是瘦弱的寒證人,還是大腹便便的“熱”證的人,都適合吃“八味腎氣丸”,原方就可以,當然藥量做一點點微調會更好,奇怪吧?
為什么叫“腎氣丸”,而不叫“腎陰丸”“腎陽丸”
學過針灸的朋友都知道,人體穴位的命名不是胡來的,個個都有講究,都體現(xiàn)了該穴位最重要的屬性。同樣,為什么叫“腎氣丸”,而不叫腎陰丸、腎陽丸呢?“腎氣丸”補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說補腎陽。其實不太對,而是腎氣。
什么是腎氣?
簡單的說,五臟藏精,而腎藏五臟之精。腎精轉化成腎氣,而人體三焦的動力來自于腎氣。三焦密布全身,可以將腎氣輸?shù)饺?,參與全身的氣化作用。人體臟腑功能本質上就是氣化作用,現(xiàn)在流行的中醫(yī)“氣一元論”,大致就是這個道理。
“腎氣丸”不是專補腎陰腎陽的,而是專補腎氣!腎氣的概念比腎陰、腎陽更要虛無縹緲,很難說清它到底是什么?!澳I氣丸”畢竟是上古時期傳下來的,其最初的組方思想已經(jīng)無從得知。臨床上,當用補腎陰腎陽的方法不管用了,不妨嘗試補腎氣,也許有奇妙的改善。
“八味腎氣丸”的特點
《黃帝內經(jīng)》說:“壯火食氣,少火生氣?!眽鸦鹂梢岳斫獬苫鹛?,以至于超出人體的正常生理需求,即成邪火。而少火是指能維持人體正常生理功能的,可以激發(fā)臟器潛能的火。
當脾胃等臟腑功能虛弱時,一般不宜大劑量進補,過猛反而補不進去,而變成人體多余的邪火,會出現(xiàn)諸如性欲亢奮(盡管體虛),舌紅口干等“上火”現(xiàn)象,這就是為什么有時候湯藥的效果反而不如丸藥的原因。
張仲景的“八味腎氣丸”用少量溫藥補腎火,加上較多的滋陰藥,借助酒的溫性,更容易補得進去,可激發(fā)臟器的潛能(而不是替代臟腑功能),使身體漸漸進入良性循環(huán)。
“腎氣丸”體現(xiàn)了《內經(jīng)》所倡導的“壯火食氣,少火生氣”,而現(xiàn)在醫(yī)生喜歡開的補腎藥,要么是滋陰劑或補陽藥,只關注補,忽視了臟腑的自我恢復。陰與陽是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孤陰不長,孤陽不生。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到了極點就會生陽,陽到了極點必會生陰。高明的大夫充分領略到了這一點,心中有乾坤、有天地、有陰陽,所以,他們補陰的時候必然從陽中求,他們補陽的時候必然從陰中求。
“腎氣丸”的組成:生地黃、山藥、山茱萸、澤瀉、牡丹皮、茯苓、桂枝和炮附子,其中溫熱藥只有桂枝和炮附子,且含量極低,各占1/27,其量可做微調。別看熱藥少,卻恰到好處,能“少火生氣”,陰藥陽藥都補得進去,非常巧妙。
2、大量的生地黃
張仲景“腎氣丸”第二大特色是用大量的生地黃作為君藥,而后世醫(yī)家都喜歡用熟地黃?!渡褶r(nóng)本草經(jīng)》說,地黃能補精益髓。相對熟地,生地黃的藥性更善于游走,容易被人體吸收利用,但其性有點涼,配上點酒會更好。而熟地黃雖也是補肝腎的要藥,但它不容易被人吸收運化,容易堵著。“腎氣丸”所用的熟地黃至少要六蒸六曬以上,這樣效果才會好。
3、三補三瀉
“腎氣丸”第三大特色是“三補三瀉”,而后世庸醫(yī)只知蠻補。一般人都知道,進補時最好配合適量運動,才能將氣血流轉開,將廢物排出去,把補藥吸進來,這很類似“三補三瀉”。仲景的“腎氣丸”通過三種藥的小瀉,另三種藥的補性,再加上點補陽氣的藥,用陽推動陰,構思非常巧妙。
“三補”就是干地黃,山茱萸,山藥,“三瀉”就是澤瀉、丹皮、茯苓。張仲景用補藥的劑量都會比較重些,而腎氣丸用的最重的是地黃,因為它能補腎陰,非常入腎的藥。山茱萸這個藥是補肝臟的,滋養(yǎng)肝的陰虛。
其實肝很怕補,怕把它補過,可是在千千萬萬的補肝藥里面只有一味藥就是山茱萸,它不管怎么補這肝都不會補過的補肝藥,這是一個很特別的藥,你一兩、二兩、三兩、五兩等吃下去都不會把肝補過。山藥主要是增潤脾臟津液用的,這幾個藥用在一起是希望同時能夠把脾腎肝的陰津壯起來,能夠慧嘉到腎臟。
中醫(yī)里面很多藥都可以配合使用,這三個藥合用的目的就是要滋潤腎臟的陰,同時也要注意“三瀉”,因為中醫(yī)的觀念里面說“補能戀邪”,如果光吃補藥,沒有加入清除的藥,于補到的同時也會固守腎臟里面的濁物排不出去,腎臟里面本來就有很多濁物,日久會變成腎結石之類的實積,堆在里面無法排出去,因為考慮到這個,所以張仲景加了澤瀉、丹皮、茯苓進去。澤瀉本身能利腎疏肝,能夠把這兩個臟洗的很干凈,丹皮的作用是活血化淤,茯苓能夠利中焦,澤瀉能夠走下焦,走腎臟,走肝臟。而且這些瀉藥都是不傷身體,對身體有好處的瀉藥,這六個藥搭配起來,補瀉兼具是很完美的組合了。
當腎陽不足時,我們要把腎陽補起來,就一定要用到陽藥,炮附子本身可以溫補腎陽,將腎陽壯起來。
為什么要用桂枝?
這是因為加強腎臟的同時必須要強化心臟,如此才能夠將腎陽補回。心臟、腎臟之間本身有大動脈聯(lián)系著,要讓心臟血往下走腎水往上走,也就是要將心陽往下降,腎陰往上升,心腎相通的這個部分就要靠桂枝了。
張仲景高明就高明在他已經(jīng)了解到桂枝實際上可以壯心陽,就是讓心臟強起來,可是桂枝的壯心跟附子是不一樣的,附子的壯心是能夠讓心臟搏動的很快,于是使得心臟產(chǎn)生的熱力能夠透達到四肢末梢去。桂枝的壯心不是這樣,桂枝也可以壯心能夠讓心臟跳起來,但是卻是讓心臟產(chǎn)生的胸陽往下走。就是你用了桂枝后全身的能量都會連接在一起。
六味地黃丸只能做到持平和保養(yǎng),因為在這個八味腎氣丸里,那六味藥的意義只在于把桂枝和炮附子收進來。六味藥只是一個非常階段性用途的東西,如果沒有了桂枝跟附子,那六味藥吃下去在人體里面有點不清楚要怎么搞。
“八味腎氣丸”的養(yǎng)生作用
腎為先天治本。人到中年,由于各種原因,虛勞不可避免。很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在傷害著我們的腎,熬夜、酗酒、胡吃海吃、醉以入房等。另外社會的壓力,使得我們精神焦慮,身體僵硬緊張,晚上失眠,這些更在無形中毒害著我們的先天之本,經(jīng)常練習瑜伽放松和靜坐,對顧護腎氣非常有好處。
腎氣虛的表現(xiàn)很多,除了非外傷的腰酸背腿痛耳鳴頭暈外,一到黃昏人就精神萎靡,夜里總要上幾次廁所,小便滴滴答答而無力,顏色有點渾濁,小腹麻木松軟無力,整天喜歡喝水但喝多少尿多少,古代叫消渴證,一般用腎氣丸治。還有人夜里夜尿多,腎氣丸的效果也非常好。
總之,雖“腎氣丸”可以用來治病,但也可以用于日常保健,因為它不太溫不太涼,一天1丸、兩天一丸都是可以的。通過補腎來養(yǎng)生,在當代絕不會錯,但要知道如何補得不傷身。
“腎氣丸”最好與“補中益氣丸”搭配服用,效果好
需要格外注意的地方:為什么我們不叫它金匱腎氣丸而叫八味腎氣丸,現(xiàn)在藥店里面的金匱腎氣丸多是加味的,不是原方,而《金匱要略》里腎氣丸就叫“崔氏八味丸”“八味腎氣丸”,買時要看一下是否是原方,另外最好和補中益氣丸一起搭配服用,效果更好。
溫馨提醒:具體用藥請遵醫(yī)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