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 難 行 易 出自:【素問 】解精微論篇第八十一 若問此者, 無益于治也, 工之所知, 道之所生也。 知難行易, 是黃帝內(nèi)經(jīng)中非常素樸的思想 。 只有把患者的病痛解決, 才是醫(yī)者最緊要 的事 。 而學(xué)理的制定和推導(dǎo)固然重要 ,但 把患者治好 ,那才是道之所在! 針道五要的啟示 出自:【素問 】寶命全角論篇第二十五 一曰治神, 二曰知養(yǎng)身, 三 曰知毒藥為真, 四曰制砭石 小大, 五曰知府藏血氣之診。 ★ 針道有五, 掌握神的調(diào)節(jié)是第一要務(wù) 。 ★ 而養(yǎng)身是一切人生的基礎(chǔ)。 ★ 中藥是天地長養(yǎng)的真藥。 ★ 外治法是最簡要強大的方法。 ★ 而臟腑氣血的診治是黃帝內(nèi)經(jīng)的基礎(chǔ) 神 的 重 要 出自:【素問 】本病論篇第七十三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得神者昌, 失神者亡。 倪師要我們治療首在掌握神, 這是黃帝 內(nèi)經(jīng)中非常重要的提示!心神若是不固 , 則人就失去了生之機 。 得守者生, 失守者死, 得神昌, 失神者亡。 扶陽之要1. 出自: [ 素問 】通評虛實論篇第二十八 所謂從者, 手足溫也。 所謂逆者, 手足寒也。 頭冷而手足熱 ,則陽氣充沛, 身體健康 。 頭熱手足冷, 這就是陽虛的現(xiàn)象, 身體日 漸衰敗, 這是黃帝內(nèi)經(jīng)提示的扶陽之要! 扶陽之要2. 出自:【靈樞 】論痛第五十三 同時而傷, 其身多熱者, 易已; 多寒者, 難已。 為什么扶陽是重要的治療心法, 在這里有 很清楚的解釋:一個同時受到病害的人, 如果身體是比較偏熱而陽氣盛的人, 是非 常容易治好的 。如果這個病人的身體是陽 虛而偏寒者, 身體要復(fù)原是困難的, 因為 能量的不足如何提供修復(fù)的基礎(chǔ)呢? 米: 最重要的中藥! 出自:【素問 】玉機真臟論篇第十九 岐伯曰: 漿粥入胃, 泄注止, 則虛者活; 身汗得后利, 則實者活 。 此其候也。 無論虛實, 在治癥上都必須要讓胃氣得復(fù),則接下來才有治愈的可能,而養(yǎng)胃氣的第 一方就是米漿粥 。 失 眠 探 因 1 出自:【素問 】逆調(diào)論篇第三十四 ★ 陽明逆不得從其道, 故不得臥 。 ★ 胃不和則臥不安, 此之謂也。 ★ 肺之絡(luò)脈逆也, 絡(luò)脈不得隨經(jīng)上下, 故留經(jīng)而不行。 ★ 夫不得臥, 臥則喘者, 是水氣之客 也, 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 腎 者水藏, 主津液, 主臥與喘也。 四種失眠成因 失眠探秘2, 出自:【靈樞 】營衛(wèi)生會第十八 夜半而大會, 萬民皆臥, 命 曰合陰, 平旦陰盡而陽受氣, 如是無已, 與天地同紀(jì)。 睡眠者, 合于陰也; 醒寤者 ,得陽氣也。 失 眠 探 因 3 出自:【素問 】病能論篇第四十六 岐伯曰: 藏有所傷, 及精 有所之寄則安, 故人不能 懸其病也。 岐伯說: 五臟有所傷及, 要等到損傷恢復(fù) ,精神有所寄托, 睡臥才能安寧 ,所以一般人不能測知他是什么病 。 這句話 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在治療臥不安時, 要注意辨 證施治, 如果是臟腑損傷導(dǎo)致的 ,則應(yīng)先治療臟腑的損傷, 等到損傷恢復(fù), 臥不安的癥狀自然會消失。 陽 虛 生 寒 陰 虛 發(fā) 熱 出自:【素問 】厥論篇第四十五 陽氣衰于下, 則為寒厥; 陰氣衰于下, 則為熱厥。 氣虛嚴(yán)重 ,則為陽虛, 陽虛生寒 。 血虛嚴(yán)重 ,則為陰虛, 陰虛發(fā)熱。 形氣和壽命長短 出自:【靈樞 】壽夭剛?cè)岬诹?nbsp; 三診合參 、 四診合參 出自:【靈樞 】邪氣藏府病形第四 靈樞經(jīng)中的多針手法 出自:【靈樞 】官針第七 邪在五臟 出自:【靈樞 】五邪第二十 ★ 邪在肺 ,則病皮膚痛, 寒熱, 上氣喘, 汗出,咳動肩背; ★ 邪在肝 ,則兩脅中痛, 寒中, 惡血在內(nèi), 行善 掣節(jié), 時腳腫; ★ 邪在脾胃 ,則病肌肉痛, 陽氣有余, 陰氣不足, 則熱中善饑; ★ 邪在腎 ,則病骨痛, 陰痹 。 陰痹者, 按之而不 得 ,腹脹, 腰痛, 大便難, 肩背頸項痛, 時眩 ; ★ 邪在心 ,則病心痛, 喜悲時眩仆。 四 海 出自:【靈樞 】海論第三十三 人亦有四海, 十二經(jīng)水 。 經(jīng)水者, 皆注于海, 海有東西南北, 命曰四海。 黃帝曰: 以人應(yīng)之奈何? 岐伯曰: 人有髓海, 有血海, 有氣海, 有水 谷之海, 凡此四者, 以應(yīng)四海也。 人亦有四海, 十二經(jīng)水 。 經(jīng)水者, 皆注于海, 海有東西南北, 命曰四海。 深淺疾留 出自:【靈樞 】 陰陽清濁第四十 故刺陰者, 深而留之; 刺 陽者, 淺而疾之; 清濁相 干者, 以數(shù)調(diào)之也。 所以治療內(nèi)科病的時候, 我們一般都會深 刺且留針, 而治療骨傷科或體表問題時 , 我們一般都會淺刺且很快地在做完手法后 就出針! 這才是傳統(tǒng)的針法!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陰陽診斷 三陰三陽 巜素問? 陰陽類論 》 · 三陽為經(jīng),二陽為維,一陽為游部?此知五藏終始。 · 三陰為表,二陰為里,一陰為至絕,做朔晦?具合以正其理。 · 三陽為父,二陽為衛(wèi),一陽為紀(jì)。 · 三陰為母,二陰為雌,一陰為獨使。 陰陽虛實 《素問? 調(diào)經(jīng)論》 陰陽生虛實 陰之生實 喜怒不節(jié),則陰氣上逆,上逆則下虛。下虛則陽氣走之,故曰實。 ?陰氣上逆則下虛,虛則陽邪湊之,而成實證。 陰之生虛 喜則氣下,悲則氣消,消則脈虛空。 因寒飲食,寒氣熏滿,則血泣氣去,故曰虛。 ?寒氣充滿,血脈凝濇,陽氣散去,而成虛證。 1.虛生外寒 陽受氣于上焦,以溫皮膚分肉之間。令寒氣在外,則上焦不通。 上焦不通→寒氣留于外→寒栗。 2.陰虛生內(nèi)熱 有所勞倦,形氣衰少。谷氣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 胃氣熱→熱氣熏胸中→內(nèi)熱。 3.陽盛生外熱 上焦不通利,皮膚致密,腠理閉塞,玄府不通,衛(wèi)氣不得泄越→外熱。 4.陰盛生內(nèi)寒 厥氣上逆,寒氣積胸中不去→血凝泣→脈不通→脈盛大以濇→中寒 黃帝內(nèi)經(jīng)的陰陽診斷 2 重陽之人: 《靈樞? 行針篇》 v重陽之人──熇熇高高,言語善疾,舉足善高,心肺之藏氣有余,陽氣滑盛而揚,故神動而氣先行。 v神不先行──此人頗有陰。 v何以知之──多陽者多喜,多陰者多怒。數(shù)怒者易解,故曰:頗有陰。其陰陽之離合難,故其神不能先行。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虛實診斷 v 氣血虛實: 《素問? 調(diào)經(jīng)論》 v 五臟虛實: 《靈樞? 本神篇》 《素問? 通評虛實論》 重虛 重實 四海逆順 v 三虛三實: 《靈樞? 玉版篇》、《難經(jīng)? 四十 八難》 天之三虛三實 三虛 乘年之衰,逢月之空,失時之和;賊風(fēng)→傷之 三實 逢年之盛,遇月之滿,得時之和;賊風(fēng)→不能危 人之三虛三實 脈 虛──濡;實──緊牢 包括:氣血盛衰、邪氣強弱 病 虛── 出、言、緩 實──不出、不言、急 包括:傳變、證狀、病勢 診 (觸診) 虛──濡、癢 實──牢、痛 外實內(nèi)虛──外痛內(nèi)快 內(nèi)實外虛──內(nèi)痛外快 虛實常變: 《素問? 刺志 論》 虛實之要 虛實決診 巜素問? 玉機真藏論》 五虛五實 五虛(正氣衰竭) 皮寒,脈細(xì),飲食不入,氣少,泄利前后 五實(邪盛正不支) 皮熱,脈盛, 腹脹 ,悶瞀,前后不通 時有生者 漿粥入胃泄注止─→虛者活 正氣逐漸恢復(fù) 身汗得后利───→實者活 汗排外邪,泄除內(nèi)邪,邪去人自安 黃帝內(nèi)經(jīng)中的氣血診斷 皮肉氣血筋骨之病: 《靈樞? 衛(wèi)氣失常篇》 皮肉氣血筋骨之病: 《靈樞? 衛(wèi)氣失常篇》 病位 病在皮 特征 色起兩眉薄澤 病在血氣 營氣濡然者 病在肉 唇色青赤黃白黑 病在筋 目色青赤黃白黑 病在骨 耳焦枯受塵垢 v 脈血不符: 《素問? 刺志篇》 1.脈小血多 病機:飲中熱 說明:必飲酒,中熱之病,酒行絡(luò)脈,血多行于外,而虛于內(nèi),故脈小。 2.脈大血少 病機:脈有風(fēng)氣,水漿不入。 說明:風(fēng)為陽邪居脈中,故脈大;水漿不入,中焦無以化生,故血少。 v 經(jīng)氣絕證: 《靈樞? 經(jīng)脈篇》 陰氣 《靈樞? 經(jīng)脈篇》 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zhuǎn),轉(zhuǎn)則目運;目運者,志先死;志先死,則遠(yuǎn)一日半死。 《難經(jīng)? 二十四難》 三陰氣俱絕,則目眩轉(zhuǎn)目瞑,目瞑者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目瞑。 陽氣 《靈樞? 經(jīng)脈篇》 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fā)泄,絕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難經(jīng)? 二十四難》 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zhuǎn)出不流,即氣先死。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 黃帝內(nèi)經(jīng)臟象說整理 五行總表 ★ 靈樞? 天年篇: 老、壯、少、小:50↑老,40↑壯;18↓少,6↓小 年紀(jì) 表現(xiàn) 特點 常度 10歲 五藏始定,血氣已通,其氣在下,故「好走」。 好走 20歲 血氣始盛,肌肉方長,故「好趨」。 好趨 30歲 五藏大定,肌肉堅固,血脈盛滿,故「好步」。 好步 40歲 藏府經(jīng)脈,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榮華頹落,發(fā)須斑白,故「好坐」。好坐 衰老 50歲 肝氣始衰,肝葉始薄,膽汁始滅,「目始不明」。 目始不明 60歲 心氣始衰,苦憂悲,血氣懈墮,故「好臥」。 好臥 70歲 脾氣虛,皮膚枯,故「四肢不舉」。 四肢不舉 80歲 肺氣衰,魄離,故言「善悞」。 言善悞 90歲 腎氣焦,四藏經(jīng)脈「空虛」。 四藏經(jīng)脈空虛 百歲 五藏皆虛,神氣皆去,形骸獨居而終。 終 五臟之候 說明 外觀 表現(xiàn) 肺,為之蓋 巨肩陷咽,候見其外 心,為之主,缺盆為之道 骷骨有余,以候 肝者,主為將,使之候外 欲知堅固,視目大小 脾者,主為衛(wèi),使之迎糧 視唇舌好惡,以知吉兇 腎者,主為外,使之遠(yuǎn)聽 視耳好惡,以知其性 五腑之候 胃為之海。 ? 廣骸、大頸、張胸,五谷乃容 唇厚、人中長。 ? 以候小腸 鼻隧以長。 ? 以候大腸 目下果大。 ? 其膽乃橫 鼻孔在外。 ? 膀胱漏泄 鼻柱中央起。 ? 三焦乃約 黃帝內(nèi)經(jīng)養(yǎng)生學(xué) 故智者之養(yǎng)生也,必順?biāo)臅r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jié)陰陽而調(diào)剛?cè)?。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 ——靈樞.本神第八 一.合于中道 1.陰平陽秘 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 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 陽離決,精氣乃絕 2.形與神俱 調(diào)陰與陽,精氣乃光, 合形與氣,使神內(nèi)藏 3.恬淡虛無 恬惔虛無,真氣從之 恬憺無為,乃能行氣 二.法于自然 1.法天地 治不法天之紀(jì),不用地之理,則災(zāi)害至矣 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 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yīng)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 2.應(yīng)四時 請言解論,與天地相應(yīng),與四時相副,人參天地,故可為解 三.治于未病 1.守其神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神者,正氣也 2.治未病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3.固中州 脾臟者常著胃土之精也,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