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作為有著三千年歷史的六朝古都,既有眾多名勝古跡,又是現(xiàn)代化國際大都市??赡欠裰?,這座古老的都城,還隱藏著諸多世人所不了解的故事,今天我們就一起探秘北京城。
六朝古都
共經(jīng)歷了燕、遼、金、元、明、清六個朝代。
商周的時候,周武王伐紂之后,分封諸侯,北京分為燕地,即后來的燕國。都城是在今天北京的房山區(qū)琉璃河鎮(zhèn)。
燕下都城垣范圍
此后很長一段時間,北京是幽州的一部分。到遼朝建立,將當(dāng)時的幽州稱為南京,也稱為燕京,這也是燕京這個名字的由來。燕京是遼朝的陪都,管轄的地界也就是幽州地界,以及燕云十六州。
遼南京/燕京
后來燕京失陷于金,完顏亮遷都燕京,更名中都,這也是北京成為大王朝都城的開始。
金中都
金朝被元朝取代后,在金中都舊址上建起元大都,《馬可·波羅行記》記述中把元大都描繪得既詳盡又有吸引力,對歐洲的人們來說,這個世界性大都市黃金遍地。
元大都
明朝滅元后,永樂皇帝在元大都舊址建起了北京城。
明朝前期北京城
明朝嘉靖以后的北京城
清朝取得天下后,仍然建都北京城。格局不變。
清代北京城
遼代到清朝北京城位置變遷
不同朝代北京城位置變遷
直至現(xiàn)在,北京這塊風(fēng)水寶地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在地球村中奪目閃耀。
現(xiàn)代北京城
還有,你知道北京城一共有多少座城門嗎?
老北京有一句話:內(nèi)九外七皇城四。
四九城
內(nèi)九: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朝陽門、阜成門、東直門、西直門、安定門、德勝門。
外七:永定門、左安門、右安門、廣渠門、廣安門、東便門、西便門。
皇城四: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
龍脈口四座門:中華門、端門、長安左門、長安右門。
宮城四座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
解放后的四座門:和平門、復(fù)興門、建國門、水關(guān)門。
而如今,能看到的城門只有正陽門城樓和箭樓、德勝門箭樓、天安門城樓、端門和宮城四門,其他城門早已不復(fù)存在。
四九城為什么缺個角
北京城西北角缺角
北京古城墻始建于元代,發(fā)展于明代,流傳今日共經(jīng)歷了800年。如果大家仔細觀察北京古城的地圖,就會發(fā)現(xiàn):古城墻西北角缺失一塊!
這塊角去哪里了呢?是從建成就不存在嗎?還是后來沒有的呢?關(guān)于這個角,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明朝建筑北城墻時,西北角曾修建為直角,但因地處車公莊-德勝門斷裂帶,所以屢建屢塌,最后出于無奈,只能修建為斜角。
第二種說法:明朝修建北京城時,積水潭比如今面積更大水更深,如果要修成直角的話會非常不便,于是按照地形折向西南,形成了現(xiàn)在看到的缺角。
第三種說法:中國的建筑文化深受《易經(jīng)》影響,《易經(jīng)》中有“抑盈揚謙”的哲學(xué)思想,就是世間萬物都是對立統(tǒng)一的,物極必反,周而復(fù)始?!坝本褪堑搅藰O點,到了極點,之后就會虧缺,作為北京城,應(yīng)該留下一個缺口。另外在《淮南子》一書中,有共工怒觸不周山的故事,當(dāng)年共工與顓頊爭為帝,夭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出現(xiàn)了一個缺口,因而日月星辰西移,江河?xùn)|流。北京城缺西北角是這一種神話傳說中神州大地傳統(tǒng)觀念的反映。
北京城中軸線是歪的
老北京城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公里,是老北京城的對稱軸。
北京中軸線
中軸線在皇權(quán)至上的年代可有著重大意義,然而這條中軸線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中規(guī)中矩,它居然是“歪的”。
經(jīng)準(zhǔn)確測量顯示:北京中軸線從逆時針方向與子午線有一個 2 度的夾角。中軸線為什么是歪的呢?是故意建成這樣的嗎?現(xiàn)在有3種不同的說法。
第一種說法:傳說當(dāng)年水神共工怒觸不周山(不周山是當(dāng)年女媧補天斬龜腿所立的四根天柱之一),不周山被撞斷之后,天向西北傾斜。中原皇帝作為天子,上承天意,作為皇權(quán)象征的宮城也必須向西北傾斜,以展示天授君權(quán)、天人合一的法則。
第二種說法:根據(jù)清代徐氏鑄學(xué)齋抄本《析津志》記載,劉秉忠劃定的元大都方向,是以元代的麗正門和麗正門外第三橋南的一棵樹作為兩個坐標(biāo)點,在這兩點之間畫一條線并延伸。而這也是北京中軸線的來歷。
第三種說法:元朝不止一座都城,除了位于燕山以南的都城——大都外,在燕山以北還有一座上都。元上都遺址位于今內(nèi)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境內(nèi),處在北京正北略偏西一點的位置。若將北京中軸線向北延長270公里,則基本能與元上都連成一線(仍有一定誤差)。
北京城雙龍布局
通過仔細觀察不難發(fā)現(xiàn),北京城的建設(shè)存在著深刻的玄學(xué)奧妙,在翻閱大量資料后這個問題得到了證實:明清北京城的風(fēng)水布局中隱含著兩條龍,一條陸龍,一條水龍。陸龍俯臥、水龍盤臥,蔚為壯觀。也可以看出古人對風(fēng)水的理解和智慧。
雙龍布局
看水龍,南海是龍頭,瀛臺是龍眼,中海和北海構(gòu)成龍身,什剎海是龍尾,擺向西北方向。
水陸雙龍
看陸龍,天安門是龍吻,外金水橋是龍虬,東西長安街是龍須,太廟和社稷壇是龍眼,故宮是龍身,四座角樓是四只龍爪,景山、地安門大街、鐘鼓樓是龍尾。而正陽門恰似一顆龍珠,在中軸線上形成一個金龍銜珠的布局。
2023年盤古大觀的改造也說明了北京城布局的奧妙。
頤和園的福山壽海
頤和園的“福山壽海圖案”
從衛(wèi)星照片上看,頤和園的布局極其巧妙。昆明湖變成了一個壽桃,萬壽山展翅成了一只蝙蝠,連十七孔橋也成了一只長長的龜頸。
根據(jù)清代皇家建筑設(shè)計總管“樣式雷”檔案顯示,當(dāng)年修建頤和園時,皇帝下令要在園林中體現(xiàn)“福、壽”寓意,雷家巧用心思,他設(shè)計了一個人工湖,挖成一個壽桃的形狀,在平地上看不出它的全貌,但從萬壽山望下去,呈現(xiàn)在眼前的就是一個大壽桃。
昆明湖似壽桃
而十七孔橋連著的南湖島則設(shè)計成龜身狀,十七孔橋和廓如亭就是龜頸和頭,寓意長壽。
南湖島十七孔橋廓如亭好像長壽龜
至于“福”字,則是將萬壽山佛香閣兩側(cè)的建筑設(shè)計成蝙蝠兩翼的形狀,整體看來成了一只蝙蝠,蝠同“福”,寓意多福。
萬壽山如蝙蝠
景山坐佛像
景山在紫禁城北門神武門對面,元代時本是大都城內(nèi)的一座土丘,名叫“青山”。明永樂十四年(1416年)營建宮殿時,把拆除元代舊城和挖掘紫禁城護城河的泥土堆在這里,取名“萬歲山”,意在鎮(zhèn)壓元朝的王氣,所以又叫“鎮(zhèn)山”。傳說皇宮在這里堆積煤炭,又俗稱“煤山”。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煤山改成景山。
1987年曝出一個驚人的消息:遙感衛(wèi)星拍攝的北京景山公園平面園林圖,酷似一尊盤腿打坐的人像,被稱為“景山坐像”。
景山平面似坐佛
照片中清晰可見,公園的整體建筑群落,酷似一尊閉目盤坐著的人像。人像面帶微笑,公園的壽皇殿建筑群為“坐像”的頭部,大殿和宮門組成眼、鼻、口,眉毛由樹組成,兩邊非常對稱的三角形樹林組成了胡須,但它被壽皇殿外墻隔開了。
經(jīng)過仔細辨認,這個圖像的邊框是由景山公園四周的內(nèi)外圍墻構(gòu)成,近似于最美的黃金分割比例,如果真是一幅人像的話,那它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用人工建筑組成的人像。
“景山坐像”引起了科技界、考古界的廣泛興趣。這幅近似人像的圖形為什么會在北京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出現(xiàn)呢?作為皇城宮苑園林,景山從遼代堆山,金代建園,逐步成為北京城南北軸線的中心點。這座人像究竟是古人有意建造還是一種巧合?幾年來,專業(yè)人員為此作了大量的研究考證,但至今還是一個沒有解開的謎。
另外,大家都以為北京城的中心點是天安門,但實際上中心點是在景山。
北京菜市口和午門
菜市口在京城的名氣可是不小,明朝時是京城最大的蔬菜市場,沿街菜攤、菜店眾多,所以許多人來此買菜,并把菜市最集中的街口稱為“菜市街”,清代改稱“菜市口”,此名一直沿用。
清代菜市街
使菜市口名聲大振的主要原因,是清政府將殺人的刑場從明朝時的西四牌樓(當(dāng)時叫西市)移至宣武門外的菜市口。據(jù)說當(dāng)年的刑場就設(shè)于菜市口大街北側(cè)十字路口附近,每到冬至前夕對判為“秋后問斬”的囚犯執(zhí)行死刑。死囚在天亮前被推入囚車,經(jīng)宣武門,走宣外大街到菜市口,囚犯由東往西排好,劊子手手執(zhí)鬼頭刀也依次排列,頭被砍下來后,掛在或插在街中木樁子上示眾。
菜市口行刑
清咸豐末年(1861年)“八大顧命大臣”之一的肅順和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變法“六君子”都是在菜市口被殺害的。以后“菜市口”逐漸成為“刑場”的代名詞。1911年隨著清王朝的滅亡,刑場被轉(zhuǎn)移。以后這一帶逐漸成為宣外大街最繁華的商業(yè)街和交通樞紐。
菜百的黃金在北京可是聞名遐邇。
午門外不斬首,而是專打屁股的地方
現(xiàn)代拍攝的明清時代的影視片,“午門斬首”這個事已經(jīng)深入大家的腦海。就連以前的民間說書里也常有“午門斬首”的故事情節(jié)。然而作為紫禁城的正門的午門真的是執(zhí)行死刑的場所嗎?
午門
當(dāng)然不是,午門中間的門洞是皇帝出入紫荊城的專用的御門,而兩邊的掖門是為朝會時,文武官員進入而準(zhǔn)備的。這里也是國家舉行重要典禮的場所,如此一個神圣之地,自然不可能作為殺人場所。實際上,明代是在西市執(zhí)行斬首死刑的,清朝則是在菜市口,只有廷杖之刑才在午門外執(zhí)行。
午門外廷杖
午門廷杖是明朝的一大酷刑。最初,廷杖是,大臣們是可以穿上厚實的棉褲,并在下面墊上東西的。但是武宗帝時期,當(dāng)時當(dāng)權(quán)的太監(jiān)劉瑾痛恨知識分子,于是出了歹毒的計策:廷杖是必須脫掉褲子把屁股露出來,然后命令執(zhí)行的錦衣衛(wèi)將受刑者往死里打。因此這一施行便時常導(dǎo)致有人被活活打死,成為一大酷刑。也許是因為總是有人被活活打死,這斬首的說法才傳出來的開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