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小編說 孩子們在相處的過程中難免會發(fā)生碰撞和摩擦。面對“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的情形,家長的做法對于引導孩子學會處理問題、習得社交技巧有重要影響。當孩子與他人產(chǎn)生矛盾時,家長應避免哪些行為?有哪些小妙招可以幫助家長妥善處理孩子間的磕磕碰碰?一起來看這篇文章—— 面對孩子之間的矛盾, 家長要避免這四類表現(xiàn) 一是保守型。過度信奉“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讓孩子用妥協(xié)、退讓的方式解決與他人的矛盾;當著對方家長打罵自己的孩子,以顯示自身家教嚴格、“不徇私情”。 二是沖動型。一味強調(diào)讓孩子“打回去”,甚至親自出手教訓對方孩子,有時將孩子之間的一般性矛盾升級到家長之間的激烈沖突;發(fā)現(xiàn)孩子在外被人欺負,不僅不加安慰,甚至還責罰打罵,給孩子造成二次傷害。 三是粗略型。簡單化處理問題,僅僅把纏斗的孩子拉開,不會進一步了解矛盾原因,也沒有跟上思想工作;用成人的標尺去度量孩子的世界,缺乏對孩子的共情。 四是焦慮型。有的家長很糾結,當孩子和他人鬧矛盾時,想讓孩子退讓,又怕他受委屈;想讓孩子反擊,又怕把事鬧大。 準確把握四個辯證關系 一是既不能過于輕視,又不能大驚小怪。當前校園欺凌、 未成年人犯罪等事件仍層出不窮, 孩子入學后,家長更要對此類問題引起重視。但凡事過猶不及,如果家長太過敏感,發(fā)現(xiàn)孩子與別人發(fā)生小摩擦就大驚小怪,會讓孩子變得膽小,缺少正常人際交往的勇氣。 二是既不能過分干涉,又不能袖手旁觀。家長如果凡事都為孩子出頭,就會使孩子失去鍛煉解決問題能力的機會。如果一發(fā)生矛盾就去找對方孩子、找家長、找學校,也會讓別人忌憚與自己孩子交往,不利于他的人際關系。但有些情況可能會產(chǎn)生嚴重后果,或不是孩子個人能夠處理的,家長就必須果斷出手。 三是既不能放之任之,又不能限制交往。因孩子缺乏足夠的判斷力,家長有必要幫孩子選擇交際圈來規(guī)避矛盾和傷害,比如讓孩子遠離抽煙喝酒、打架斗毆的圈子。但家長同時要認識到,孩子之間難免會有磕磕碰碰,只要處理得當,矛盾很快會化解;如果為了回避矛盾把孩子“圈養(yǎng)”起來,他終究長不大,未來也難經(jīng)得起風雨。 四是既不能依靠暴力,又不能一味退讓。當孩子習慣用暴力解決問題時,會逐漸變得遇事不愛思考、喜歡意氣用事。要讓孩子知道,以暴制暴往往會給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傷害,甚至要承擔法律責任。但也要明白,退讓不能解決所有矛盾,對孩子來講,反抗欺侮的勇氣和對抗暴力的能力就是自己最有力的“拳頭”。 用好這四條應對妙計 第一計,“以靜制動”,把化解矛盾的機會先留給孩子。當孩子與他人發(fā)生摩擦時,家長首先要保持冷靜,觀察孩子如何解決問題,在事后對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進行評價和糾正,同時預判眼前情況是否可控,必要時及時上前處理。處理過程中家長要注意控制情緒,大聲呵斥甚至大打出手只會讓孩子覺得事情很嚴重,內(nèi)心產(chǎn)生壓力甚至仇恨。當孩子受到委屈,家長要注意撫平其情緒,表示理解和關心,讓孩子產(chǎn)生安全感和對家長的信任感。 第二計,“遠交近攻”,從內(nèi)部外圍多方入手解決問題。一方面,家長要善于傾聽,不要妄下結論,一者弄清事實真相, 二者讓孩子宣泄情緒,三者與孩子順暢溝通,待其情緒平復,再進行心理疏導和思想引導,使孩子明辨是非、收獲成長。另一方面, 如果孩子多次與同一對象發(fā)生沖突,或者在??偸桥c他人發(fā)生矛盾,甚至情緒低落、逃避交際,家長就要及時找對方家長和老師溝通,合力幫助孩子走出困境。 第三計,“放虎歸山”,將孩子大膽放歸屬于他的天地。陶行知先生講:“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孩子間的矛盾大多很快會煙消云散,往往前一秒鬧過下一秒和好。家長首先要做到寬容,鼓勵孩子與小伙伴主動交往。當孩子與他人打成一片時,會逐漸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系,而且當朋友多了之后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也會多一層保護。 第四計,“對癥下藥”,不同特點、不同階段分類施策。有的孩子天生好斗,家長就要把他往“綿羊”的方向培養(yǎng),引導其寬容謙讓,并加以約束。有的孩子天生怯懦,經(jīng)常被人“當軟柿子捏”,家長就要把他往“老虎”的方向培養(yǎng),讓他強身健體,砥礪膽氣,敢于在欺侮面前大聲說“不”。幼兒期和學齡前期,家長要著重提高孩子的認知能力,并為他立規(guī)矩;上學后要逐漸提升其道德法紀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為未來處理人際關系、適應社會打下堅實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