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匠心與課程文化 中山市教研室∣郭躍輝 4月16日,廣東省基礎教育初中語文學科教研基地項目(中山)的教科研能力提升培訓正式開始。上午,來自長沙市雅禮洋湖實驗中學的璩艷霞老師進行《整本書閱讀“雙線并進”教學實施策略》專題講座;下午,原湖南省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所所長劉建瓊教授進行《核心素養(yǎng)時代語文課堂文化思考》專題講座。兩位專家的講座,既能從整體上梳理問題及背景,也能夠從細節(jié)上分析對策與方法。從學習者的視角看,璩老師的講座在教學匠心方面給了我很大的啟發(fā),而劉教授則是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讓我對語文課程有了新的理解。 璩老師聚焦于整本書閱讀教學研究,不僅開發(fā)了大量的課程資源和教學課例,同時也形成了自己在整本書閱讀教學方面的理念,即從學教評一致性的角度設計整本書閱讀課程。從學的方面來看,要進行個性化通讀、任務化精讀、專題化共讀;從教的方面來看,要進行導讀課、推進課、展示課的設計;從評的層面看,要實現(xiàn)評價方式、評價內(nèi)容、評價主體的創(chuàng)新。這也啟示我們,一線教師進行教育科學研究,一定要善于聚焦某個主題或?qū)n},秉持著長期主義的理念,進行透徹而全面的研究。語文教育領域值得研究的話題很多,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時間里面對無窮的研究領域,聚焦是較為可取的思路。對于這一點,我也要對自己的教學研究進行全面反思。 在聽講座的過程中,璩老師簡單展示了幾個整本書閱讀教學的課例。雖然沒有課堂觀摩的機會,但在聽璩老師講述的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她的課真正在探索并踐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我們很多老師是把這個理念當作口號來用的,例如在評課時,實在沒什么可說的,就說這節(jié)課做到了“以學生為中心”。實際上,這節(jié)課根本就沒有做到?!耙詫W生為主體”不應該是口號,而應該是扎扎實實去落實的理念,而且要有切實可行的路徑與方法。璩老師提及一個教學細節(jié),印象深刻。在《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名著導讀課中,一般老師會提出一個問題“你認為保爾是一個怎樣的形象”,這個問題很常規(guī),而且是過于常規(guī)。學生會回答,或者說會按照一定的套路回答,但只是機械地回答一個問題,談不上意愿,更談不上興趣。這樣的問題,就不能說是“以學生為主體”的問題,因為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學習心理。璩老師將這個問題變成了“你認為保爾的生命是什么顏色,說說理由”,學生的興趣立刻被激發(fā)出來了,有的說是紅色,有的說是藍色,有的說是黑色,有的說是白色。同樣的問題,同樣的指向,但結(jié)果大不一樣。一個是學生被動地回答問題,一個是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并積極思考。我在想,我們的課堂教學雖然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師或者所有的問題都達到這樣的境界,但是不是可以轉(zhuǎn)變思路,將常規(guī)問題進行“興趣化變式”“情境化變式”等,激發(fā)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我想是可以的。除此以外,我感覺到璩老師在課堂上十分重視與學生的對話、交流,這就更是一種教學匠心和藝術(shù)了。 劉建瓊教授的講座,有一定的理論高度。講核心素養(yǎng)與語文課堂的關(guān)系,講文化和語文課堂文化的概念和內(nèi)涵,講語文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等,對我們來說有一定的接受難度。但我認真聽了以后,覺得劉教授講的課堂文化,對于應對當前語文教學的問題與困境,確實有積極的意義。應試化、碎片化、滿堂講是語文課堂的最大痼疾,說白了,就是語文課堂中功利性的元素和成分太多了,文化性的內(nèi)容太少了。什么是文化?用劉教授的話說,語文課程的人文性落地,需要的不是訓練,而是“浸染”?!敖尽笔且粋€“慢”的過程,是“習”的過程。此前,我有一個較為偏激的觀點:閱讀課和寫作課的首要目標就是培養(yǎng)學生獨立閱讀和寫作的能力,在沒有達到這個能力之前,先不要談什么價值、文化、感染、體驗、熏陶之類的東西。我今天想到的是,訓練和浸染,并不存在這先后順序,不是說先訓練好閱讀寫作能力,再去浸染,兩者之間應該是一個相互融合、相互影響的關(guān)系。在訓練閱讀和寫作能力的過程中,也可以實現(xiàn)文化的浸染。 劉教授講的“課堂文化”,是從語文課堂所依之規(guī)則、所涵之規(guī)律、所用之藝術(shù)三個層面展開的。印象最深的,是劉教授反復強調(diào)的“對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愛與敬畏”,這也是語文課程性質(zhì)的基礎。離開了這個基礎,語文課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面對一篇經(jīng)典的課文,尤其是文學作品,教師眼中不能只有修辭手法和考點,而是要與文字進行“親密接觸”,調(diào)動一切感性、理性、思辨等因素,與文本進行深入的對話。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善于與文本進行對話。肖培東老師的課為什么好?其中一點就是不斷引導學生通過朗讀、品讀等方式,與文本、文字進行對話。我之前提到過,文學作品教學要引導學生實現(xiàn)“情感參與”,講的也是這個道理。 在“語文課堂所用之藝術(shù)”層面,劉教授構(gòu)建了一個“本體性方法+主體性方法+結(jié)構(gòu)性方法”的體系,我個人非常認可。這個體系有一個前提,就是語文課堂一定要以“正確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為目標和導向。所謂本體性方法,就是要緊扣文字、文本和文獻,綜合運用朗讀式、批注式、創(chuàng)作式等方法,這是從語文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語文學習的角度做出的判斷;所謂主體性方法,就是教師要善于采用啟發(fā)式、探究式、體驗式、互動式的教學方法;所謂結(jié)構(gòu)性方法,就是語文課堂應采用單元主題式、問題構(gòu)建式、思維訓練式、雙體對話式等多種路徑。這些方法,既有教學方向的指引,即不能脫離語文課程的性質(zhì),同時也有不同層次的剖析。本體性方法和主體性方法,著眼于學生的學和教師的教;結(jié)構(gòu)性方法,著眼于教學思路和具體的教學設計。這樣的體系,基本上涵蓋了語文教學的各個層面的重點,尤其是進行了不同側(cè)面的方法論指引。 |
|
來自: 豫北閑人原創(chuàng)館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