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時不諾 怒時不爭 老子在《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中說: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span> 這告訴我們,不與他人爭斗,幫助萬物,是處事的法則。 三國時期,身患重病的諸葛亮心懷雄心,渴望與司馬懿一較高下。 司馬懿的兵力雄厚,足足比諸葛亮多出了兩倍。 盡管諸葛亮屢次挑釁,司馬懿卻選擇按兵不動,對他的嘲弄充耳不聞。 日子一天天過去,諸葛亮的病情惡化, 他深知時間不等人,于是決定出奇制勝。 他巧妙地派遣使者前去送上一份特殊的禮物,一襲女人的衣裳。 使者恭敬地對司馬懿說:“我家丞相特地賜送這份禮物,相信您會喜歡的。 ”司馬懿接過禮物,打開一看,竟是一襲女人的衣裳。 他內(nèi)心頓時涌起羞辱之感,但他冷靜地思考了一番。 這正是諸葛亮的計策, 如果他因為惱羞成怒而發(fā)動戰(zhàn)爭,那就正中了對方下懷。 于是,司馬懿毫不顯露怒氣,當著使者和眾臣的面穿上了那襲女人的衣裳 ,笑著說:“這衣裳真是美麗,穿著非常合身。我要感謝丞相的慷慨?!?/span> 時光流轉(zhuǎn),諸葛亮最終未等到與司馬懿一決雌雄的機會,在五丈原辭世。 這段歷史揭示了一種智慧, 正如老子所言:“善戰(zhàn)者不怒,善柔者不辯,善勝者不爭?!?/span> 司馬懿的沉著冷靜,不僅保持了理智,更化解了一場潛在的戰(zhàn)端。 哀時不語 《道德經(jīng)·第五章》中說:“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span> 在悲傷的時候,要學會沉默,懂得哀而不語。 倦時有終 在《道德經(jīng)·第六十四章》中提到: “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span> 許多人在事業(yè)的路上,當即將迎來成功的時候,卻選擇了放棄。 殊不知,只有堅持到底,才是成功的真諦。 有始有終,是功成名就的關鍵; 半途而廢,是一事無成的必然結果。 在建安五年,曹操對劉備的軍隊發(fā)動突襲, 劉備雖然僥幸逃脫,但關羽卻陷入絕境,最終只能投降曹操。 曹操對關羽賞識有加,渴望將其納入麾下。 為此,曹操派遣與關羽交情深厚的張遼前去游說。 張遼詢問關羽未來打算,關羽卻感嘆: “曹公待我甚厚,但劉將軍的恩義卻深厚無比,我決不能背叛他。” 不久后,關羽得知劉備的下落,毫不猶豫地踏上尋找的旅途。 他告別時說:“人生在天地間,若無始終之志,豈得稱君子乎?” 在人際相處中,始終堅持善良的品質(zhì),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 許多人敢于開始,但能堅持到底者寥寥無幾。 這一路充滿誘惑和疲憊,而真正杰出的人能夠抵擋住誘惑, 將疲憊化為前進的動力,永不言棄,將事情做到最好。 |
|
來自: 藍海蒼鷹 > 《傳統(tǒ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