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凱倫,今天我們來聊一聊黑塞早期的作品《在輪下》。 《在輪下》是黑塞在轉型職業(yè)作家之前業(yè)余寫作完成的,當時他在一家書店工作,自己還處在人生的叛逆期,所以很多人評價它具有濃重的悲觀色彩。 書名取自書中校長告誡年輕的主人公吉本拉特的一句話:抓緊研習,以免丟落在車輪下。這部小說可以說是黑塞的自傳體小說,喜歡研究黑塞的朋友值得去讀一下。 01 我們先聊一下故事主要內容 《在輪下》講述了主人公漢斯求學路上的心路歷程。 主人公漢斯自幼聰慧過人,勤奮好學,是大家眼里的神童。故事從他以優(yōu)異成績考入神學院開始,在家庭和社會氛圍的影響下,他功名心切,拼命學習,沒有半點空閑,但是身心健康卻受到損害。 后來,他結交了同學赫爾曼,這個朋友生性倔強,蔑視功名,是學校老師的眼中釘,老師勸導漢斯不要和赫爾曼交往,而漢斯覺得只有赫爾曼才是知己。 結果漢斯由于用功過度,身體衰弱,成績一落千丈,學校認為罪魁禍首是赫爾曼,于是,赫爾曼被學校開除,這讓漢斯更感孤單,加上成績并無起色,時不時受到老師的訓斥和同學的恥笑,之后終于神經衰弱而無法繼續(xù)學業(yè),只得返回家鄉(xiāng)當鉗工為生。而之前早早離開學校的同學已經成為了他的師傅。 社會的歧視和生活的失意使他覺得仿佛跌在無情而龐大的車輪下。最后終于在一個醉酒的夜晚落水而死。 故事結束時,鞋匠說:“把漢斯弄到這種地步,他們也是出了力……我說的只不過是那些學校老師罷了?!?/strong> 是的,這就是黑塞想要表達的觀點。他痛恨當前的教育方式,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并導致孩子出現焦慮抑郁、厭學,最后從優(yōu)等生變成差生,甚至被學校開除,不得不回到社會中和以前的同學一起工作。 其實這個故事和他自己的經歷非常相似,他小時候順利通過了“邦試”進入神學校學習,計劃子承父業(yè)。但是,他想做詩人,在這種反抗中輟學,進工廠當學徒,隨后去書店做伙計,也就是在書店工作的這段時間開始大量閱讀和寫作,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 這就是一個十幾歲少年叛逆期的故事,和我們身邊好多初中生的經歷一樣:小學成績優(yōu)異考入初中,結果因為學習壓力增加,加上高手如云和青春期的萌動與叛逆,稍不小心就會出現厭學、抑郁甚至退學。 黑塞認為,這不是孩子的問題,是學校的問題。 為了應付“小升初”考試,漢斯每周二和周六晚上學到10點,其他時間學到十一二點,有時候甚至更晚。因為他知道: “假如進神學校、進高中和大學的事真的都不成功……他會被送到一家干酪鋪去當學徒活或者是到一個寫字間去當辦事員,這樣,他就一輩子做一個他瞧不起的、絕對不愿意做的庸庸碌碌的窮人?!?/strong> 你看,“瞧不起的、絕對不愿意做的庸庸碌碌的窮人”,這就是他的認知,是不是和社會當今的價值觀一樣? 我們認為似乎只有上大學,然后畢業(yè)找個好工作就是成功的人生,否則人生就是失敗的。于是,就出現了很多孩子考試一旦失利,就破罐子破摔或者出現心理問題,現在的初中高中生,在吃抗抑郁藥的孩子越來越多,而那些精神病院的抑郁學生也越來越多。 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們的價值觀是錯的,我們又把錯誤的價值觀傳遞給了孩子。 漢斯最快樂的日子是考試考上之后的暑假,他可以去河里釣魚、游泳、發(fā)呆。但是為了提前準備學校的學習,唯恐他學得不夠,還建議他星期日讀課外書,復習語法。 努力的結果,漢斯以第二名考取了神學校(作者黑塞本人當時考了個第二十八名),同時也得了一直纏住他不放的頭痛病。 孩子的天性在該釋放的時候沒有釋放,那些負面情緒在心里持續(xù)發(fā)酵。他對校長的理解是:“他的職責和國家委托給他的人物是束縛和鏟除年幼男孩的本性粗野的力量和欲望,代之以樹立一種寧靜的、適度的和國家認可的理想。” 于是,厭學的種子就這樣埋下了,最后在神學校壓抑、枯燥的生活讓他逐漸崩潰,加上好朋友赫爾曼被學校開除,這讓他自己也無法繼續(xù)在學校回到以前“好學生”的狀態(tài)。一個“神童”最后不得不輟學去廠里當學徒。 可惜,按照他之前的價值觀,他并不滿意自己的生活,盡管邂逅了一個美麗的女子,但是他并沒有感到快樂,反而在女子的不告而辭之后更加抑郁,最后走上了絕路。 02 給讀者的啟發(fā) 黑塞在《在輪下》中盡情地抨擊了當時腐朽的教育制度,為自己的少年苦難默哀,通過寫作和反思,實現自我重生,完成了靈魂的自我救贖。我們知道,黑塞是一個善于剖析自己的人,他的所有作品都在不斷探索自己生命的意義,尋求自我解放和更高的靈魂追求。 黑塞在早些年和父母抗爭的時候,差點上吊,他在留給父母的信里寫著:“我內心再無平靜的快樂、再無心跳的激情,取而代之的是死亡荒涼的空虛。我可以上吊?!?/strong> 在他后來離開學校之后給海倫妮的一封信里回憶到:“抱著對于美和光亮以及自由的無盡渴望,我逃離了修道院,那時我生命中第一次踏出的重大一步,至今我還為這少年時代的天才之旅受苦受難。” 在黑塞后期的作品中,有一部小說叫《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又叫《精神與愛欲》,里面也寫了歌爾德蒙是如何逃離修道院開始流浪的故事。足以見得,那段求學經歷在他心里扎的多深,以至于寫一本《在輪下》還不夠排遣他的痛苦,必須要在另一部作品里再次書寫。 黑塞自己也承認:“當時我純粹是出于內心需要而寫《在輪下》,我想集中呈現我少年時代一段重要的經歷,以致于在寫的過程中傾向性的東西自動進入,那并非有意為之,知識來自酸楚痛苦的回憶?!?/strong> 和黑塞的其他作品相比,這本書的哲理、深度都不算深,也不算是所有作品中比較出彩的一本,但是,正是讀了這本書我突然意識到,我必須要把這本書推薦給青少年讀,尤其是給厭學、叛逆、抑郁的的青少年讀。 他們會在書里找到共鳴,這樣知道原來不只是他一個人有這樣的處境,而且會對黑塞這個作者本身感興趣。如果他對黑塞的作品感興趣,這個孩子就得救了,因為黑塞的作品都在積極進行自我探索。越是思想上想得多的孩子,越能在黑塞的作品里找到自己,并且找到救贖自己的路。 這個世界從來沒有救世主,每個人只能自我站立起來,但是對于孩子,我們要給他一根棍子,鼓勵他自己站起來。那么,黑塞的《在輪下》、《德米安》和《納爾齊斯與歌爾德蒙》都是非常適合輔助他們站起來的拐棍。 對孩子說一萬個道理,不如送他幾本黑塞的書。不只是孩子,我們每個成年人更需要找到自我,成為人。
|
|
來自: 老玉米棒 > 《七情內傷情志抑郁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