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可訂閱 作者: [德] 赫爾曼·黑塞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09-3 頁數: 157 1892年3月7號,一個14歲的少年逃離了德國茅爾布隆學校,一心想成為詩人。外祖父還戲稱這是一次天才之旅。哪料逃離后的第二天,他就被送回了學校,萬千思緒郁結在心使這位少年不斷生病,5月,他退學了,他甚至試圖自殺,6月至8月,他進了精神病院…… 如果這位少年自殺成功,那么1946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就得由他人獲得了。這位少年就是德國著名詩人、小說家赫爾曼·黑塞。 天才總是叛逆的。黑塞在7歲時就開始寫詩,因為父親是基督教新教牧師、外祖父是傳教士、母親也是一個虔誠信徒的家庭環(huán)境,黑塞自幼就在濃重的宗教氛圍中長大;又因為父親是德國人,但出生于愛沙尼亞,母親是法籍瑞士人的“國際背景”,黑塞又是一個同時擁有德國、英國、法國、瑞士血統(tǒng)的混血兒。五彩斑斕的文化因子注入黑塞的內心,便成了他那捉摸不定的叛逆。 逃離學校,是因為受不了經院教育的摧殘;企圖自殺,是想換來父母對他本人意旨的順從。于是自那之后,黑塞開始獨自謀生,游歷諸多城市,從事過各種職業(yè)。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我們這一代,青春期時叛逆的也不少,可達到黑塞這個叛逆級別的,還真是屈指可數。 但這不妨礙我們對《悉達多》這部作品的理解。1921年,44歲的黑塞在創(chuàng)作這部小說時還經歷了創(chuàng)作危機,自己的心理出了問題,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給他作了心理分析。 因為這個故事的主題,簡直就是黑塞自身心性成長的翻版:古印度貴族青年悉達多強壯英俊,聰慧好學。他的父親對他寄予厚望,相信自己的兒子將會成為一位偉大的智者、一位祭司、婆羅門中的王子。每當悉達多走過城里的街巷,年輕的婆羅門女子心中就會泛起陣陣愛的漣漪;他有著高高的前額,王者般的眼神,雋削的背影。 所有的人都熱愛著悉達多,而他也使所有的人喜悅和快樂。但是悉達多無法使自己快樂,他越來越懷疑:遵循那些婆羅門智者的傳統(tǒng)修為之路,真的就能尋求真理、探求永生嗎? 理所當然地,他不顧所有人的反對,成為了一名不甘留在出生之地墨守成規(guī)的行者,走向另外一條道路——通往自我的道路…… 其間所見所聞,就如《牧羊少年奇幻之旅》一樣波云詭譎,變幻莫測。唯一的問題是:這場義無反顧的賭局最終是滿盤皆輸,還是凱旋而歸? ‖作者簡介‖ 赫爾曼·黑塞(1877-1962),德國作家,詩人。出生在德國,1919年遷居瑞士,1923年46歲入瑞士籍。一生曾獲多種文學榮譽,比較重要的有:馮泰納獎、諾貝爾獎、歌德獎。194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愛好音樂與繪畫,是一位漂泊、孤獨、隱逸的詩人。 作品多以小市民生活為題材,表現對過去時代的留戀,也反映了同時期人們的一些絕望心情。主要作品有《彼得·卡門青》、《荒原狼》、《東方之旅》、《玻璃球游戲》等。 ‖摘抄‖ ·①· 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不能。人們可以尋見智慧,在生命中體現出智慧,以智慧自強,以智慧來創(chuàng)造奇跡,但人們不可能去傳授智慧。我年少時就有過這種疑問,正是我的懷疑驅使我遠離教師們。 ·②· 大多數人都像一片片落葉,在空中漂浮、翻滾、顫抖,最終無奈地委頓于地。但是有少數人恰如沿著既定軌道運動的星辰:無償的命運之風吹不到他們,他們的內心有著既定的路程。 ·③· 天真的人們能夠愛——這就是他們的秘密。 ·④· 一切的存在皆為至善——無論是死與生,無論罪孽與虔誠,無論智慧或是蠢行,一切皆是必然,一切只需我的欣然贊同,一切只需我的理解與愛心;因而萬物于我皆為圓滿,世上無物可侵害于我。我通過我的靈魂與肉體得知,我之墮落乃為必需,我必然經歷貪欲,我必然去追逐財富,體驗惡心,陷于絕望的深淵,并由此學會去抵御它們;學會熱愛這個世界,不再以某種欲望與臆想出來的世界、某種虛構的完善的幻象來與之比擬;學會接受這個世界的本來面目,熱愛它,以歸屬于它而心存欣喜。 ·⑤· 思維和感官同時美好之物,在這兩者的背后隱藏著終極的意義,人應同樣專心地傾聽并聯系兩者,從中聆聽最深處的神秘之音,而不應鄙棄或高估任何一方。 ┈┈┈┈┈┈┈┈┈┈┈┈┈┈┈┈┈ 這是肖遙生今年讀的第55本書 —力薦— ┈┈┈┈┈┈┈┈┈┈┈┈┈┈┈┈┈ 回復以下 關鍵詞 查看對應文章: 讀書觀︱融入︱追求︱人生︱味道︱失眠 臺灣誠品 1月書單︱2月書單︱3月書單︱4月書單 肖遙生 xiaoyaosheng3 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