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從古帝王將相,無人不由自立自強做出,即為圣賢者,亦各有自立自強之道,故能獨立不懼,確乎不拔①。昔⑧往年在京,好與諸有大名大位者為仇②,亦未始無挺然特立不畏強御之意③。近來見得天地之道,剛柔互用,不可偏廢,太柔則靡,太剛則折。剛非暴虐之謂也,強矯而已;柔非卑弱之謂也,謙退而已。趨事赴公④,則當強矯,爭名逐利,則當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則當強矯,守成安樂,則當謙退;出與人物應接⑤,則當強矯,入與妻孥享受⑥,則當謙退。若一面建功立業(yè),外享大名,一面求田問舍⑦,內圖厚實,二者皆有盈滿之象,全無謙退之意,則斷不能久。 【注釋】 ①確乎不拔:剛強堅決,不可動搖?!吨芤住で?“確乎其不可拔?!?/p> ②大名:顯赫的名氣,大名望。大位:顯貴的官位。 ③挺然:挺拔特立貌。強御:豪強,有權勢的人。 ④趨事:辦事,立業(yè)。 ⑤應接:應酬,接待。 ⑥妻孥(nú):妻子和兒女。 ⑦求田問舍:指專營家產。 【翻譯】 自古以來的帝王將相,沒有一個不是從自強自立做起的,即使是圣賢之人,也各有自強自立的方法,所以才能獨立不懼,堅定不移。過去我在京城的時候,好與名聲高遠、身居要職的人鬧意見,也未嘗不是一開始就具有挺然獨立、不畏強暴的氣概。近年來我體會到天地之道,是要剛柔并濟,不可偏廢,太柔容易萎靡,太剛容易折斷。這里所說的“剛”不是暴虐的意思,而是要使弱變強;這里所說的“柔”也不是卑弱的意思,而是在強的方面要謙退而已。做事為公,應當勉力爭取;爭名逐利,則應當謙讓退卻。開創(chuàng)家業(yè),應當奮發(fā)進取;守業(yè)享成,則應當謙遜平和。出外與人結交應對,應當努力表現;回家與妻兒守成享受,則應當謙恭淡然。如果一方面建功立業(yè),外面享有崇高的威望聲名,另一方面求田問舍,內在圖謀奢侈的待遇享受,這兩者都有盈滿的征兆,全無一絲謙虛退讓的表示,那么這一切必定不會長久。 【點評】 在曾國藩看來,君子應該自強自立,既要有道德為體的內圣功夫,又要有仁政為用的外王功業(yè)。曾國藩自己就是按照內圣外王之道,即《大學》上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八個步驟要求自己。他認為,人不可無剛,無剛則不能自立,不能自立則不能自強,不能自強則無法成就功業(yè)。《周易·乾》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眲偩褪潜斓仃杽傊畾獾倪M取精神和拼搏精神,剛就是獨立不懼、確乎不拔的一種自信,一種力量,一種威儀,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氣概。 有剛就有柔。柔就是秉天地陰柔之氣的謙退、隨和、怡養(yǎng)、順適,柔就是德量涵養(yǎng)、如沐春風的一種吸引力,一種親和力,一種溫文爾雅的風度和魅力。《周易·乾》也說:“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边@就是說,君子處世要效法“坤”的精神,克制自私之欲,培養(yǎng)仁愛之心,求同存異,包容共濟,化解人際交往中的緊張與沖突,以正直和與人為善的態(tài)度處理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但是,柔并非意味著卑弱。以柔克剛,就是以柔為挺,以柔為進,柔是剛的手段,這就是柔的實質。 然而,太剛易折,太柔則靡。只有剛柔相濟,剛柔并用,剛中有柔,柔中寓剛,才能成就事業(yè)。對于何時何處可剛,何時何處可柔,曾國藩也有自己的心得。做事為公,應當強矯;爭名逐利,應當謙退。開創(chuàng)家業(yè),應當強矯;守成享受,應當謙退。在外待人接物,應當強矯;居家享樂消福,應當謙退。曾國藩探求天地至理,深諳剛柔之道,能剛能柔,能弱能強。所以,當他應對清廷統(tǒng)治集團時,則以柔為剛;當他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時,則剛強之至。 曾國藩特別強調“謙退”之德。他說:“日中則昃,月虧則盈,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不缺者。”他在觀察自然現象時看到,缺是常態(tài),不全是常態(tài)。人們都喜歡吉利,回避兇難。實際上,“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事物就是彼消此長,禍福相依,大吉之后必是大兇,盈滿之后必是虧缺。因此,要想長久,必須“守其缺而不敢求全也”。一般人不明白這個道理,既建功立業(yè),追求聲望,又求田問舍,貪圖享受;一旦名利雙收,內外俱實,那災禍和兇險也就隨之降臨了。因此,曾國藩謙恭反省,謹言慎行,不敢有絲毫松懈,以求長久之道。 |
|
來自: 紫5551光8189GE > 《曾國藩文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