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代也稱殷商,是中原文明第一個使用文字的朝代,商人可能是來自黃河下游沿海的東方部族《詩經(jīng)》中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而鳥圖騰正是東方部族共同的圖騰。商人崇信祖先,使用龜甲獸骨占卜,甲骨文便是銘刻在這些龜甲獸骨上的文字,也就是我們今天還在使用的漢字的前身。1982年,河南安陽商代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揭示了這個偉大的青銅文明。 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崗出土的紅色瑪瑙珠。珠子個體較大,打孔為“研磨孔”,即孔口為開闊的喇叭口,孔壁粗糙,表明鉆具的“笨拙”和起研磨作用的介質(zhì)(石英砂一類)顆粒比較大,這種打孔是比較早期的工藝,可能早于商代。同樣形制和工藝的紅瑪瑙珠在夏家店下層文化都有出土記錄。 北京平谷劉家河商代墓葬出土的綠松石串飾由十件管珠、一件弦紋勒子(扁管)和一件甲蟲飾組成,可能是腕飾。(首都博物館藏)。 河南安陽殷墟西北崗出土的玉珠、玉管和其他材質(zhì)的珠子。珠子的材質(zhì)和形制都很豐富,形制有扁圓形、中鼓形、橄欖形、直管等,材質(zhì)有透閃石玉、綠松石、天河石和一些地方玉料。這些珠子、管子在比較廣泛的同時期的地域都出現(xiàn)過,除了殷墟遺址,北方夏家店下層文化、南方長江流域的幾處商代遺址、西南的三星堆遺址也都出土過相同類型的珠子。(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河南安陽般墟出土的綠松石珠子和管子。這種綠松石珠子管子在長江流域的江西新千大洋洲遺址和武漢盤龍城商代遺址都有出土,在北京平谷劉家河商墓和黃河下游的山東前掌大商代遺址也有出土記錄。新中國成立前“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發(fā)掘。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骨珠和用骨頭制作小飾品一直是黃河流域的傳統(tǒng),從7000年前的仰韶文化、5000年前的大汶口、高度文明的商代,直至戰(zhàn)國時期,中原一直有骨珠骨管以及各種骨制的小裝飾件出土。殷墟的骨制品很豐富,特別是用于束發(fā)的發(fā)笄,不僅數(shù)量可觀,而且笄首的陰刻圖案非常漂亮;同時還出土有大量橄欖形骨珠,由于墓葬環(huán)境的影響,這些骨珠大多呈現(xiàn)美麗的銅綠色沁。其中一枚骨質(zhì)的獸面笄首,除了表面陰刻獸面圖案,還在陰線內(nèi)鑲嵌有綠松石小顆粒。 除了各種半寶石材料,殷墟還出土透閃石類的玉珠和玉管,一般是地方玉料制作,質(zhì)地細膩,表面油潤光澤。玉珠和玉管的形制都比較多樣,管子有直管、中間略鼓的果核形管、束腰形管,還有一些管子表面有做工,一般是弦紋。這些管子除了作為個人裝飾品,有些也用于馬羈飾,它們與其他裝飾件搭配,釘縫在皮帶上,這些皮帶構(gòu)成馬羈套在馬頭上,裝飾效果非常奢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