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補心湯治療胸痹證的體會 大補心湯,方見《敦煌古醫(yī)籍考釋》由代赭石、旋覆花、竹葉、淡豆豉、人參、甘草、干姜組成。 原方主治:“心中虛煩,懊怔不安,怔忡如車馬驚,飲食無味,干嘔,氣噎,時或多唾,其人脈結而微者方”。 筆者用此方加減治療高血壓、冠心病、更年期綜合征、神經(jīng)官能癥見有胸痛癥狀而屬心虛證候者,每獲捷效。 例1 女,49 歲。 患者罹高血壓、冠心病多年,月余前因惱怒而胸痛發(fā)作,證見左胸悶痛陣作,并見心悸、頭暈、手麻拘攣、呃逆、小便急迫不禁、每次發(fā)作約 10min左右,心電圖示:STⅡ、Ⅲ、avF 壓低,血壓12.8/8.3(170/110mmHg)。 證系肝氣火上逆,心火過用而虛疲,至氣虛血滯,痹而作痛。治宜鎮(zhèn)斂肝木,補心行滯,用大補心湯加減。 處方: 代赭石15克,牡丹皮、旋覆花、山萸肉各10克,黨參、炒酸棗仁各15克,水煎服,日一劑。 上方3劑,諸證大減,已能操作家務。繼用3劑,諸證皆愈。 例2 女,66歲。 患風濕性心臟病25年,冠心病、糖尿病2年,于20余日前餐后胸中窒痛,發(fā)作1~2h后緩解,并有失眠、怔忡、汗出、口眼鼻干燥,唇及口腔糜爛等證。察其面色潮紅,精神萎靡,舌質紅而無苔,言語無力,脈細而結。 心電圖示:①STⅡ、Ⅲ、avF、V3~V6,壓低;②TⅢ、avF、V4~V6低平、雙向或倒置;③Ⅲ度房室傳導阻滯。 證系心火自焚,津血耗傷而運行滯澀,不能榮養(yǎng)暢運。治宜導引心火下行以自救,調中布津液以榮經(jīng)脈。予大補心湯加減。 處方: 代赭石、竹葉各15克,旋覆花、甘草、生棗仁各10克,茯苓15克,桂枝10克,黨參15克,郁金10克,水煎服,日一劑。 上方1劑證減,6劑諸證除。 例3 女,32歲。 勞累過度,兼因郁怒未伸而胸背支滿攻痛10余日,并有咽中有異物感,呃逆,時欲悲哭,嗜臥、少氣、失眠、心悸、煩熱、汗出等證。察其神情惶惶不安,頰下漫腫,舌質淡紅,少苔,脈細數(shù)無力。 證系心氣虛,經(jīng)脈氣血痹阻,火氣上炎。治宜補心降火,予大補心湯加減。 處方: 代赭石、竹葉、旋覆花、炙甘草、焦梔子、炒酸棗仁各15克,水煎服,日1劑。 服上方3劑而愈。 體會 胸為心肺所藏之地,心主血,肺主氣,共同維護氣血運行,病則運行不暢而胸痛。 血運不暢原有兩端,一曰不暢,二曰不榮。不通者痰血瘀阻,不榮者血氣不充,前者為實,后者為虛。 心之疾可見其相關之腑所系經(jīng)脈之動、生病及別絡病證狀。如手太陽小腸經(jīng)、手太陰心經(jīng)等,而見肩胛臂臑痛、頷腫、小便失禁等證。肺為心主相輔之官,主一身之氣,氣不暢則郁而支膈脹滿,故胸痛之性質可見兼脹滿支膈。 心為神之舍,心氣虛則悲,實則笑不休。汗為心液,心開竅于舌。心氣虛多見失眠、善悲、多汗;心屬火,虛則不能內藏而炎于上,故又可見上竅干燥,舌紅少苔等證。 大補心湯中代赭石鎮(zhèn)安心神;人參、甘草養(yǎng)心氣;旋覆花、代赭石下氣除痰;竹葉導火下行;干姜逐濕開血痹;淡豆豉宣郁行滯,助干姜開痹通脈。綜觀全方乃補心氣,祛痰逐瘀,扶正行痹之劑,堪稱治心虛胸痹之良方。 大補心湯之加減法,完全可遵原書小補心方后注之加減法。 即怔忡不安者重用代赭石; 煩熱汗出去淡豆豉,加重竹葉用量,身熱還用淡豆豉; 心中窒痛加重淡豆豉用量; 少氣者加重甘草用量; 心下痞滿,去淡豆豉,加重人參用量; 胸中冷而多唾,加重干姜用量; 咽中介介塞,加重旋覆花用量。 按:本文在2000年6月第九屆全國中醫(yī)藥中西結合學術研討會上,被選為大會宣讀論文,并被評為優(yōu)秀論文一等獎,后發(fā)表于《河北中醫(yī).第22卷.第4期》。但當時所據(jù)《輔行訣》版本,系衣抄本及《考釋》本,其內容與陶氏原作接近的程度,遠遠不及2010年出版的《輔行訣校注講疏》和《輔行訣研究》中所載《整訂稿》,敬請讀者在參考此文時注意。 每日一文,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