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寫了《環(huán)境的力量》,總結了學習積極心理學的五個前提。往后的課程都是在這基礎上進行深度的擴展。 掌握五個前提的理論比較容易,但是要把所學的理論知識和實踐結合起來那就需要花費一定的時間和耐心。 信念是自我實現(xiàn)的諾言,像期望效應、羅森塔爾效應這些心理學實驗都在表明,積極的期待可以激發(fā)一個人的潛力。 在日常生活中,積極的暗示就如一粒種子,一種信念,一句鼓勵的話語,或是一幅藝術品,都可以讓我們重拾前進的勇氣,積極地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坎坷。 對于他人的評價,我們也試著改變老思想,用一顆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去發(fā)現(xiàn)別人身上的閃光點。 這樣的作用不僅僅是對他人的認可,也是對自我評價的認可。 之前看過蘇東坡和佛印和尚的一個小故事,深受啟發(fā)。 蘇東坡問佛?。骸霸诙U師眼里,我是一個怎樣的人?” 佛印笑答,“像一尊佛!”蘇東坡聽了美滋滋的。 佛印轉向問蘇東坡同樣的問題,蘇軾竟然回答,我看你像一坨牛屎。說完之后,很是得意。 回家之后,蘇軾和妹妹講起這件事,蘇小妹卻說,心存牛屎,看人都如牛屎;心存如來,看人都是如來。 評價他人的同時也在無意識地評價自我,無論在什么層面的評價則會強調(diào)這個層面的主觀影響力。時間長了,被評價的人也會變成了自己。 如何為自己創(chuàng)造積極的情境積極心理學提到,積極性的暗示以及積極性的情景都會給我們未來產(chǎn)生積極的影響。 那我們?nèi)绾螢樽约簞?chuàng)造積極的情境,在心情煩悶的時候可以從負面情緒中跳出來。 1、欣賞美好的事物 無論是一幅藝術品還是花朵,都可以帶來視覺上的盛宴。 像小朋友的畫貼到墻上,一抬頭就能想起他畫畫專注的樣子。即使此時惹父母生氣,我們也會從畫中看到孩子好的一面。 2、看勵志電影 如果處于壓力非常大的階段,建議看一些勵志電影。如《阿甘正傳》《與瑪格麗特的午后》《心靈捕手》《一一》等 楊德昌導演說過,“電影發(fā)明以后,人類的生命比以前延長了至少三倍!” 電影里的生活既有普通人生活的痕跡,也有我們到不了的詩和遠方。 通過看勵志電影,不僅可以在影片中找到共鳴,還能重新獲取繼續(xù)前行的能量。 3、聽音樂 很多事情人們都是在潛意識層面完成的,當我們陶醉在古典音樂中,也會讓身心得到放松,從而進入積極的情境中。 4、讀名人名言 在不如意的時候,讀讀名人名言,會給自己帶來精神的鼓舞。 Tal教授上提到的名人名言,我都一一列出來了。希望這些鼓勵的言語,能帶給處于迷惘之中的你一些慰藉。 亨利.戴維.梭羅,“一個人若能胸有成竹地朝夢想的方向前行,并不辭辛勞追求他所向往的生活,他就會在將來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約翰.昆西.亞當斯,“耐心和堅持總能奇跡般地消滅困難,掃除障礙” 瑪麗.安.伊萬斯,“推動世界前進的重要工作,不見得只有完美的人才能完成” 加繆,“在隆冬季節(jié),我終于意識到了我心中的夏季不可磨滅” 當然,想要獲取成功,除了積極的暗示和情境,還需要我們自身的行動和艱苦的努力,以及堅持不懈的精神。 用辯證唯物主義解釋就是,積極是前提,行動是關鍵和根本。 人想要趨于正向發(fā)展,需要通過實踐促成正向的結果。 理想與現(xiàn)實的碰撞人有兩種機制:第一呢,是相信自己可以能做好,會驅動自己行動去完成要做的事情。 第二種呢,就是對別人都有自己的主觀印象。一旦認定了一些事實的話,就會想辦法去尋找證據(jù)證明自己的主觀想法。 其實,根本原理就是我們大腦不愿意接受一個現(xiàn)實,那就是現(xiàn)實和理想存在差異的。 舉個例子就是,當我們不喜歡某個人的時候,無論那個人做任何事情,我們總能挑出他的毛病。 那如何改變客觀現(xiàn)實,讓理想和現(xiàn)實保持平衡呢?有兩種方法,第一就是改變客觀現(xiàn)實,第二呢就是改變主觀現(xiàn)實,這樣才能讓夢想照進現(xiàn)實中。 對于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碰撞,Tal教授提出了四種方法,可供參考。 第一、更新我們的主觀看法 初次接觸一個人,主觀印象覺得這個人非常難相處。直到有一天,看到他樂善好施的一面,我們就會改變對這個人的看法。 這個過程就相當于更新了我們主觀的看法。 第二、屏蔽客觀信息 屏蔽客觀信息,主要是忽視和放任現(xiàn)實。即使他們的行為符合我的價值觀和信仰,我也會選擇忽視。 第三、主動去證實相關信息 假如我不喜歡這個人,可能會尋找一些證據(jù)來證明我為什么不喜歡他。 在尋找的過程中,我們會忽視積極的一面,同時也會給不喜歡的人貼很多標簽。 為了保持現(xiàn)實和理想的一致性,我們會經(jīng)常做兩件事,一是忽視事實,尋找一致的信息。二是尋找證據(jù)以此配合我們的主觀認知。 總之,雞蛋里挑骨頭,尋找別人的優(yōu)點不容易,找他人的缺點那可是輕而易舉。 第四、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現(xiàn)實 最后一個方法,就是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現(xiàn)實。 無論我們是否有動力,無論思想是否需要尋找一致性。我們完成一件事,唯一可以做的是對我們表現(xiàn)詮釋是好是壞,有兩種形式。 第一是客觀,也就是現(xiàn)實。 無論面對的現(xiàn)實是好還是壞,我們可以堅定自我的信念,創(chuàng)造新的現(xiàn)實。 所謂的樂觀主義就是:秉承必勝的信念,即使在過程中經(jīng)歷了挫折,也能對此作出積極的解釋,并從中吸取經(jīng)驗,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現(xiàn)實,讓理想和現(xiàn)實保持一致性,來證實自我概念決定命運的理念。 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1、對同一件事解讀不同 樂觀主義和悲觀主義最大的區(qū)別就是對發(fā)生的同一件事詮釋不同,解讀不同。 悲觀主義者會把負面情況看成普遍情況,一旦事情搞砸了或是出現(xiàn)一點小失誤,就會認為自己永遠做不好這件事了。 比如只是一次考試沒考好,就給自己貼上笨蛋的標簽。 比如沒找到心儀的工作,就會認為自己永遠找不到合適的職位。 樂觀主義者則完全相反,即使失敗了,也會詢問自己,從這次失敗中學到了什么。 同時,樂觀主義者會把一次失誤看作暫時而具體的事情,他們不會輕易否定自我,而是主觀地解釋事件。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世俗意義上的失敗,其實也是為實現(xiàn)自我目標(成功)鋪路。 研究表明,我們要學會像樂觀主義者一樣,以積極樂觀的方式去解釋事情本身,要學會正確歸因。 樂觀者的一貫做法是:先去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到,即使失敗了也要相信自己,然后再采取進一步的行動。 愛迪生發(fā)明燈泡這件事是樂觀者最好的例子:記者問他,你已經(jīng)做了五千次實驗,都失敗了,為什么不選擇放棄呢? 愛迪生則回答,我不是失敗了五千次,我是成功了五千次,我成功地證明了哪些是不行的。 同樣的客觀信息,五千次失敗的實驗得出來不同的詮釋。同樣的現(xiàn)實,有不同的內(nèi)心解讀。 當然,愛迪生發(fā)明燈泡這一過程失敗的次數(shù)遠不止五千次,但最終還是克服了種種困難,發(fā)明出了燈泡。 愛迪生可不是坐在房間里空想,要相信,我一定可以成功的。 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要先去相信自己可以做到,人才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完成這件事。 只有相信,才會全力以赴。積極的暗示觀念會促使我們?nèi)バ袆尤ジ淖?,而不是默念我可以的?/strong> 研究表明,最成功的人也是失敗次數(shù)最多的人。如果我們不能從失敗中吸取經(jīng)驗,那將永遠無法成長。 像小孩子學習走路一樣,成功的過程中必定會經(jīng)歷磕磕碰碰,我們要以積極的心態(tài)去看待這些挫折和攔路虎。 2、目標設定不同 悲觀主義者對目標的設定,無論是長期目標還是短期目標,他們都是現(xiàn)實的。 如果悲觀主義的表現(xiàn)超出了他們的期望,因為他們的信念不夠強大,總是會說,這次成功是因為自己運氣很好。 而樂觀主義者設定長期目標很現(xiàn)實,短期目標則會天馬行空。 因為他們有很強的信念和很高的期望值,如果表現(xiàn)不如期望得那么好,他們會主觀的認為,我這次確實比上次做的好,我已經(jīng)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了。 在此基礎上,讓自己的信念和現(xiàn)實相匹配。經(jīng)歷了若干次失敗,不斷總結經(jīng)驗,最終會達到期望的目標。 附上成功人士的三大要素:樂觀(相信自我的能力),激情(對所做的事業(yè)充滿熱情),勤奮(做任何事情都離不開勤奮和努力) 參考來源書籍: 參考來源: 點擊二維碼即可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