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說:如果一個人不能象征性地、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攻擊性,就會出現心理問題。 攻擊性是一種本能。 在古代,人類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優(yōu)勝劣汰的環(huán)境中, 面對猛獸的威脅,食物的緊缺和領土的爭奪, 攻擊性是我們人類得以生存和保存下來的手段和能力。 在這種適應和進化的歷史長河中, 攻擊性成為一種深植于人性的特質, 無論你如何壓抑它, 這股力量都不會消失。 攻擊性是一種生命力。 是一個人對自我保護和自我主張的表達, 是敢于面對自身的本能和需要的勇氣, 是對真實自我的接納。 攻擊性們是成長過程中,不可忽視的力量。 攻擊性的存在告訴我們, 我們還活著,并且還有力量的活著。 但是, 攻擊性并不等于沒素質。 生活中有一些人遇到問題一言不合就開懟,無理攪三分, 對別人無端指責、惡言相向, 為人處世飛揚跋扈,目中無人, 這不是攻擊性, 這是對攻擊性的誤解。 不尊重這種本能和力量,是對生命的辜負。 人際關系中的種種麻煩,多是源于對攻擊性的壓抑和否定。 比如面對沖突時的回避和退縮, 不會拒絕別人,不敢表達自己, 過分在意別人的看法,總是迎合和討好別人, 沒有原則性,沒有邊界感等等。 這些表面上看起來的“好說話”或者“和善”, 并非是由內而外自然流動出來的, 而是自己花費了很大的力氣壓抑下去的。 因為不敢面對和表達真實的自己, 潛意識里認為真實的自己有一部分是“丑”的,“惡”的, 擔心這種真實的自我“暴露”之后, 不僅會給自己帶來麻煩和傷害, 還會給自己蒙上一層羞恥感。 我們向往和追求善良和真誠, 但我們不能忽視人性。 我們不能把自己包裝成一個完美的“神”, 要學會把自己當成一個完整的“人”。 我們有善良,有自私,有強大,有脆弱,有愛,也有恨。 我們內心不總是艷陽高照,乾坤朗朗, 也充滿了恐懼,憤怒,迷茫,沖動。 強大,并不總是去與人為善, 而是允許和接納這些自己身上這些“見不得光”的人性。 所以說,沒素質也好, 迎合也好,攻擊性也罷, 本身并不能讓人“著迷”。 吸引人的地方在于, 我有選擇,我既可以“善”也可以“惡”, 并非只有被動的“善”, 就像“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知世故而不世故”。 攻擊性是一個人生存的必要的能力,你可以不用,但是得有。 這是對真實自我的尊重和接納, 這是一種人格穩(wěn)定和完整的“內核”, 這是一種自信,一種氣場,一種強大,閃閃發(fā)光。 人都是有慕強心理的, 我們會不自覺的被這種光吸引。 強大的人并不總是無所不能,無懈可擊的, 而是有勇氣面對自己“所有面”的人。 在認識自己和接納自己的前提下, 是有選擇的主動權的, 這種強大更真實,更人性化,更有力量,更有內涵, 仿佛能讓人“看得見,摸得著”。 也許人格本來就完整的, 只是社會教育我們否定掉其中的一面, 我們要承認自己有自私的一面,但要自私得坦蕩。 我們不能壓抑自己的人性,也不能忽略人心的險惡, 我們不主動惹事, 但也不怕事, 敢于維護自己的利益和邊界, 這是符合人性和生存法則的, 這是自我保護和自我關注。 在關系中合理地表達我們的攻擊性,就是要在真實中伸展自己。 真實最有力量! 我們每個人內在都有一個能量寶庫,這是生命的禮物。 可能很早之前就被外界的灰塵封住了。 我們要學著去打開這座寶庫的大門, 去尋找和發(fā)現真實的自己, 去覺察,尊重和接納自己的真實的感受和需求, 去向外界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讓自己內心的聲音在這個世界里回蕩。 但是,我們要分清兩件不同的事情: 如何表達,表達什么,是我的事情, 如何回應,回應什么,是別人的事情, 我有權利表達,而你沒有義務體諒, 你可以拒絕,可以憤怒,可以忽視, 但我仍然會選擇優(yōu)先尊重自己的感受和需求。 表達和尊重自己并不可恥,也不危險, 這是一個人再正當不過的權利。 真正的成熟和強大不在于外在的完美表現, 而在于對真實自我的深刻理解和接納, 優(yōu)雅地維護自我的完整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