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20年(公元1360年),在劉福通幾支紅巾軍被元朝殲滅后,元朝朝廷內(nèi)再一次爆發(fā)了黨爭和內(nèi)訌。 朱元璋就是在這樣一個喘息機會中,抓住時機發(fā)展壯大…… 1、朱元璋的崛起朱元璋是濠州鐘離人(今鳳陽城東北),父名朱世珍,母親陳氏所生四子,元璋行三。 元順帝至正四年,濠泗一帶發(fā)生大瘟疫,父母兄弟皆死。那時朱元璋年才十七歲,孑然一身,孤苦無依,便入皇覺寺為僧。 過了一月,廟中乏食,遂出外游方乞食,顛沛流離,歷經(jīng)光、固、汝、潁諸州。在外流蕩了三年之后,又回到廟中,真是窮愁無賴。 恰好這時郭子興起兵濠州,朱元璋便往投軍。郭子興看他相貌魁梧,便把他派在帳中做了一員親兵。朱元璋對待郭子興,忠心耿耿,每逢作戰(zhàn),都是勇往直前,深為郭子興所愛重。郭子興便將他的一個養(yǎng)女,嫁給朱元璋為妻,于是軍中稱為“朱公子”。 在至正十二年脫脫克徐州,殺死芝麻李時,趙君用、彭二郎亡奔濠州。后來趙君用喧賓奪主,自立為王,而郭子興反屈居趙君用之下,受其鉗制。 趙君用對于郭子興多方的迫害,賴朱元璋的保護得免于難。 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朱元璋返回鄉(xiāng)里,募得壯士徐達、湯和、吳良、吳禎、花云龍等二十余人,成為朱元璋的戰(zhàn)將。從此朱元璋率領(lǐng)著這批勛舊,別成一軍,東征西討,所向克捷。 就在十三年冬,攻下了淮河流域重鎮(zhèn)滁城,便迎接郭子興入居,而與趙君用分道揚鑣。 至正十四年,朱元璋又攻下和陽,聲威日著。至正十三年郭子興病卒,其部眾乃全歸朱元璋統(tǒng)制。 朱元璋既據(jù)有和陽(今安徽和縣)擬渡江進取金陵、苦無舟楫。恰好有屯聚在巢湖地方的一股民軍,為首的是廖永安、廖永忠、俞廷玉、俞通海、趙伯仲、桑世杰等,擁有舟船千艘,前來歸附朱元璋。 朱元璋得了這股生力軍,大為歡喜。 就在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六月渡江,一舉而攻下了采石磯太平路(即當(dāng)涂)。元將完者不花、普里罕忽里等,皆棄城而遁。 朱元璋進了太平城,嚴(yán)戒軍士恪守紀(jì)律,秋毫無犯。 地方耆儒李習(xí)、陶安,率領(lǐng)父老出迎道:
又獻取金陵之策,朱元璋欣然采納。是年八月,命徐達等攻下了當(dāng)涂附近的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等地。 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水陸并進,攻下了金陵,元守將南臺御史大夫福壽力戰(zhàn)而死。金陵在元朝稱集慶路,朱元璋既得集慶路,改名為應(yīng)天府。 以后到十七年的冬天為止,朱元璋相繼攻下鎮(zhèn)江、常州、廣德、寧國、揚州、池州等地,掩有今江蘇的中部地方,朱元璋乃自稱吳國公。 2、打敗陳友諒金陵為六朝故都,據(jù)長江下游之樞紐,所謂龍蹯虎踞之地。朱元璋既有金陵,聲勢大盛,遂奠王業(yè)之基。 原先占據(jù)在金陵下游平江、常州、昆山自稱大周誠王的張士誠,此時受朱元璋兵勢的壓迫,形勢日促。至正十七年,朱元璋派遣徐達攻取了張士誠所據(jù)的常州,并俘虜了張士誠之弟張士德。士德潛作書,令士誠正式歸降元朝,聯(lián)合元兵以共抗朱元璋。 張士誠就在十七年秋,遣使上書請降于江漸右丞相達識帖木兒。達識帖木兒為之上奏,詔拜張士誠為太尉。 張士誠就接受了元朝的封爵,取消了稱號。元朝對于張士誠大加籠絡(luò),藉以維持海上的漕運,而張士誠則借助于元朝的殘余兵力以抵抗朱元璋。 其實雙方都是貌合神離,相互利用而已。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朱元璋從皖南攻入浙江,攻下了浙西的建德與婺州(今浙江金華),十九年又攻下了浙江的衢州與處州。 浙東的方國珍受逼不過。惶迫恐懼,遣使奉書稱臣,藉以緩和朱元璋的攻勢。 時陳友諒正據(jù)有江西,從江西引兵進攻朱元璋的后路,乘虛攻陷了寧國太平。 朱元璋乃不得不放下方國珍,扭轉(zhuǎn)頭來和陳友諒決斗。 從此朱元璋與陳友諒之間展開了一場激烈之戰(zhàn)爭。朱元璋克復(fù)了寧國太平,于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大舉西進。 舟師溯流而上,先攻下了安慶,繼又攻下了江州,大破陳友諒。友諒?fù)霰嘉洳?。于是南昌、建昌、饒州、袁州、寧州、吉安等地紛紛皆下,朱元璋遂掩有今蘇皖浙贛四省之地。 陳友諒既為朱元璋所敗,疆域日蹙,大為懊惱。乃大造艨艟戰(zhàn)艦數(shù)百艘,高者數(shù)丈,上下三級,櫓箱皆裹以鐵甲,盡起傾國之師,號稱六十萬之眾,大舉反攻南昌,欲與朱元璋決一死戰(zhàn)。時朱元璋的侄兒朱文正與趙德勢、鄧愈等堅守南昌不下。 朱元璋得訊親自率領(lǐng)舟師二十萬人自金陵赴援。與陳友諒的水師大戰(zhàn)于鄱陽湖上。朱元璋乘風(fēng)縱火,陳友諒的船大運動不靈,幾百艘戰(zhàn)艦都被火焚毀,全軍大敗崩潰。 陳友諒率領(lǐng)殘兵欲從湖口突圍逃走,又被朱元璋所截擊,竟中流矢身亡。其部將張定遠用小舟載陳友諒尸身及陳友諒的次子陳理,亡走武昌,復(fù)立陳理為帝,改元德壽。鄱陽湖之役,是明漢興亡的關(guān)鍵,也是朱元璋掃滅群雄統(tǒng)一中原的一次決定性的戰(zhàn)爭,時在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秋。 陳理亡奔武昌,朱元璋的大軍跟蹤追擊,復(fù)將武昌團團圍住。 從至正二十三年冬圍到二十四年春二月,陳理力屈投降,陳友諒所建立的漢國凡兩代五年而亡。 陳氏一亡,所有湖廣江西之地乃全為朱元璋所有。 又在至正二十三年時,張士誠的部將呂珍引十萬兵攻入安豐,殺死了劉福通。韓林兒求救于朱元璋,元璋發(fā)兵將呂珍擊走,把韓林兒接到滁州,不久歿于軍中,其死況則傳說不一。 最初當(dāng)郭子興去世,朱元璋自成一軍,渡江而南時,還是遙奉小明王為主,用宋龍鳳年號,旗幟衣服也用紅色,以資號召,并曾一度接受韓林兒的封爵。及至劉福通韓林兒的勢力消滅,朱元璋才在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春,正式建國號定官制,稱“吳王”。 在朱元璋和陳友諒鏖戰(zhàn)的時候,張士誠在東方頗有擴張,時元將楊完者駐兵在杭州,而江浙右丞相達識帖木兒與楊完者不和。 達識帖木兒暗令士誠出兵襲擊楊完者,楊完者兵敗自殺,張士誠便占據(jù)了杭州,朝廷復(fù)拜張士誠為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張士誠戰(zhàn)勝而驕,又自稱吳王(時在至正二十三年),這時張士誠所據(jù)土地北過徐州,南抵紹興,西抵汝潁濠泗,東薄于海,有地方二千余里,帶甲數(shù)十萬。于是長江下游成為兩個吳王(朱元璋與張士誠)對峙之局。 截至至正二十四年(公元一三六四年)中原群雄只剩下吳王朱元璋,吳王張士誠,方國珍,夏王明玉珍,及偏居一隅,而稱臣于元朝的福建行省平章政事陳友定,和廣東行省右丞何真。 而群雄之中,聲勢最大的則是朱元璋。元朝的政權(quán)事實上到這時已成殘局,其興亡成敗的情勢也昭然若揭了。 3、盡取江東張士誠自從由江北發(fā)展到江南占據(jù)了平江杭州之后,因為吳中地方富庶,張士誠乃驕奢縱弛,不理政事。 他手下的將士也都偃蹇逸樂,但求良田美宅,全無戰(zhàn)斗精神。于是張士誠的威權(quán)不立,軍政日壞。最初張士誠聯(lián)元以抗朱元璋,繼之又與陳友諒相呼應(yīng),及至元朝消沉,友諒敗亡,失所憑恃,而朱元璋復(fù)以全力東征。張士誠的命運便隨之結(jié)束。 張士誠的疆域可以分為江北與江南這兩部分。朱元璋是先略取江北,而后略取江南。 朱元璋于至正二十四年平武昌降陳理。于至正二十五年派遣徐達、常遇春,攻取了高郵淮安盡得淮東江北之地。于是集中大軍二十萬人進攻江南,列舉張士誠的八大罪狀,大破張士誠軍于湖州,士誠部將李伯升、張?zhí)祢U便以湖州投降。 朱元璋的另一支軍隊也攻下了杭州,一時嘉興、松江等地紛紛皆下。于是大軍合圍進攻平江,張士誠的糧盡援絕,城陷自殺。其妻劉氏則攜群妾登齊云樓,縱火自焚而死,時在至正二十七年秋九月。張士誠既死,吳地乃盡為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既滅吳,乃命參政朱亮祖,與征南將軍湯和進討方國珍。先攻下了臺州溫州,然后進攻慶元,方國珍抵敵不住亡走入海。朱元璋再派廖永忠將水會師合湯和跟蹤追擊。 方國珍勢窮投降。湯和將方國珍俘送建康。時在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3年)冬。朱元璋將方國珍幽禁在金陵,幾年后病死。張士誠方國珍在一年之內(nèi)相繼滅亡,朱元璋遂完全統(tǒng)一了長江南北之地。于是麾兵北伐,直搗幽燕,來摧毀元朝。 4、朱元璋的北伐在朱元璋縱橫江南消滅群雄的時候,也正是元朝中樞內(nèi)訌,孛羅帖木兒與擴廓帖木兒相繼稱兵的時候。當(dāng)時北方的朝廷是一片混亂,猶如無政府狀態(tài),遂給朱元璋以乘虛而入的機會。 先是在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徐達等攻克淮安的時候,元徐州守將陸聚,便以徐宿兩州投降,朱元璋即以陸聚為江淮行省參政。 一時邳、蕭、宿遷、睢寧諸縣相繼皆下,于是元朝所統(tǒng)治的淮北地方也為朱元璋所有。 朱元璋就在平張士誠、方國珍之后,于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冬,以徐達為征北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統(tǒng)率軍士二十五萬。由淮入河。長驅(qū)北征。 其作戰(zhàn)方略,是先取山東,后攻河南。是年十一月攻下了山東的沂州、嶧州、滕州、益都,十二月攻下了萊州、東平、濟寧與濟南。 至正二十八年(即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春,又攻下了東昌、樂安、荏平等地。 不到半年功夫,完全平定了山東。徐達乃引兵溯河而西,進攻河南,以破竹之勢連克永城、歸德、許州而攻下了汴梁。 是年夏四月,徐達率大軍自虎牢關(guān)西進,與元將脫因帖木兒相遇,大戰(zhàn)于河南洛水之北塔兒灣,元師大敗。 元河南行省平章政事梁王阿魯溫送款請降,遂攻下了河南洛陽。隨后常遇春又攻下了嵩州,馮宗異攻下了陜州,一時河南郡縣皆下。而馮宗異復(fù)自陜州西進,攻入潼關(guān),擊敗李思齊張良弼等,進兵至華州,因為朱元璋要集中兵力北伐,復(fù)奉命撤回河南。 朱元璋原稱吳王,在至正二十八年春正月始即皇帝位于應(yīng)天府,建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是為明太祖。 明太祖于(至正二十八年,明洪武元年)五月,駕臨汴梁,召集前方將士,會商進取大都之方略。 閏七月,徐達會合諸路兵馬于東昌,從中灣渡河,大舉北征。這時元順帝得訊,倉皇失措。急下詔恢復(fù)擴廓帖木兒官爵,令將兵勤王。 擴廓的軍隊還沒有出動,而徐達、常遇春的明兵蜂擁北上,以破竹之勢連陷衛(wèi)輝、彰德、廣平、德州,水陸并進,攻抵直沽,大敗元兵于河西務(wù),擒其知院哈剌孫等三百余人。 明軍的前鋒指揮郭英則將精騎三千攻抵通州城下,破元將五十八國公,擒其大將卜顏帖木兒,斬首數(shù)千級,遂攻入了北通州。 通州既陷,進迫大都。元順帝大為恐慌,即召集群臣會議于端明殿,決計亡命北走,留下淮王帖木兒不花監(jiān)國與丞相慶童為留守。 順帝本人則于夜晚三鼓時分偕同后妃太子,開建德門,由居庸關(guān)北走上都,時為明洪武元年(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閏七月二十八日丁卯。 過了兩天,徐達帥領(lǐng)大軍,進入大都,俘虜了元淮王帖木兒不花及右丞相慶童。計自發(fā)兵東昌到攻陷大都,為時僅僅一個月的工夫,元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到此時結(jié)束。 計自元世祖忽必烈的入主中國,到元順帝的出亡,凡九十年,一般的習(xí)慣就以這年(公元1368年)為元朝的滅亡,明朝的開端。 5、明太祖的略定秦晉當(dāng)明兵攻下了元大都之后,明太祖詔留都督副使孫興祖,僉事華云龍,守住北平,而調(diào)大將軍徐達副將軍常遇春往攻山西。因為當(dāng)時元朝還有一支強大的兵力由擴廓帖木兒率領(lǐng),駐軍在山西。 洪武元年十月,徐達派遣將軍湯和、馮宗異等,由河南渡河克武陟進攻澤州。擴廓帖木兒派遺其大將韓扎兒率兵赴援,與湯和等大戰(zhàn)于澤州的韓店,明兵大敗。 這時元順帝已逃回上都開平,從開平降旨,命擴廓帖木兒取北道繞由保安州出居庸關(guān)以反攻大都。 擴廓帖木兒奉命即撤兵北走,集中全力,擬繞經(jīng)長城,進攻幽州。徐達與常遇春卻乘虛前進,襲取太原。 擴廓帖木兒將兵行至保安州地方聽說太原危急,急引兵還攻,與徐達、常遇春、傅友德等大戰(zhàn)于太原城下。 會逢擴廓帖木兒的部將豁鼻馬叛變,和明兵里應(yīng)外合,將擴廓帖木兒殺得大敗,擴廓帖木兒率領(lǐng)殘兵亡奔大同,徐達常遇春就攻下了太原。 太原既克,忻州、崞州、平陽、絳州也都紛紛自下,時在洪武元年冬十二月。 明年春正月,常遇春又攻下了大同,擴廓帖木兒乃遠走定西(甘肅定西縣)。徐達、常遇春等既光復(fù)了山西的全境,乃由山西的東北折向西南,于洪武二年三月經(jīng)由河中渡河,西入關(guān)中。 徐達等復(fù)以破竹之勢長驅(qū)攻抵奉元路(即長安),元陜西行省平章哈麻圖棄城而走,為民兵所殺。 西臺治書侍御史王武則率官屬迎降,明軍遂克奉元,改奉元路為西安。徐達乘勢西進,又攻下了鳳翔,李思齊亡走臨洮。馮宗異再率兵追擊至臨洮,李思齊終于勢蹙投降。 是年五月,徐達長驅(qū)西進,直抵蕭關(guān),攻下了平?jīng)?,元將張良臣又以慶陽投降。慶陽即今甘肅慶陽,為西北一個重要軍事?lián)c。而張良臣是元朝的一員驍將,綽號小平章。 不料張良臣由于猜疑降而復(fù)叛,徐達率同馮宗異、傅友德、湯和等再度反攻慶陽,從六月激戰(zhàn)到八月,再將慶陽攻下。于是西北大定,徐達湯和等也就奉命班師。 當(dāng)徐達、常遇春等西攻關(guān)中的時候,元順帝也自開平發(fā)兵反攻大都,其先頭部隊侵擾至通州一帶。明太祖便從關(guān)中將常遇春調(diào)回,令與李文忠等,將兵東北出大都去反擊元兵。 6、元順帝之死常遇春等將兵回到大都,即出三河,經(jīng)鹿兒嶺過會州,大破元兵于錦州,再敗元將也速復(fù)于全寧,長驅(qū)攻抵上都開平。 元順帝聞風(fēng)先走,遁往應(yīng)昌,常遇春遂攻克了開平,俘獲了元將士萬人、車萬輛、馬三萬匹,于是薊北悉平。 時在洪武二年(1369年)六月,七月常遇春自前方凱旋,行次柳河,病歿在軍中。是年,改元大都為北平府。 截至洪武二年冬,明太祖雖然北克上都,西定關(guān)隴,可是元朝在中土還有兩處殘局,一為元順帝尚在應(yīng)昌,一為擴廓帖木兒尚在定西。 明太祖朱元璋就在洪武三年春,分兵兩路,以徐達為征北大將軍,將兵自潼關(guān)出西安直搗定西以討伐擴廓帖木兒;以李文忠為左副將軍,與都督馮勝將兵出居庸關(guān)入沙漠,以討伐元順帝。 徐達這支兵在洪武三年(1370年)四月,長驅(qū)出平西,進抵安定,與擴廓帖木兒大戰(zhàn)于沈兒峪口(地在定西即安定城北)。 明軍大獲全勝,俘虜了元諸王公平章等官一千八百六十五人,將校士卒八萬四千五百余人,馬五千余匹。 擴廓帖木兒(明史稱為王保保)僅得與妻子數(shù)人,從古長城北越黃河,經(jīng)由寧夏逃往蒙古故都和林。 明軍乃完全肅清了隴右之地。李文忠、馮勝這支兵,則于是年五月,出野狐嶺長驅(qū)攻下了應(yīng)昌。 元順帝已于應(yīng)昌陷落的前一月病歿。 明軍攻克了應(yīng)昌,俘虜了元順帝的孫兒賈的里八剌,并后妃、宮人諸王官吏,降其民兵五萬余人。 元順帝的太子愛獻識里達臘則與其左右數(shù)十騎逃奔和林。 捷報傳至京師,百官稱賀。明太祖詔封買的里八剌為崇禮侯,而妥懽帖木兒之稱為元順帝的謚法,也是在這時由明室所追贈(順帝在元朝的廟號為惠宗)。 明太祖對于元朝的用兵,到攻下應(yīng)昌定西之后乃告一結(jié)束。 以后元順帝的太子愛猷識里達臘逃往和林,受擴廓帖木兒的擁奉,繼位為帝,是為元昭宗。 昭宗以擴廓帖木兒為丞相,重組政府。重整旗號,并改元宣光(宣光元年為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則是元朝殘余的另一段局面。 這時遺留在中國內(nèi)陸繼續(xù)與明朝抗戰(zhàn)的還有兩股殘余的勢力,一是占據(jù)云南的元遺臣梁王把匝刺瓦爾密,一是遼東方面的元遺臣納哈出,一在西南隅,一在東北端。 7、統(tǒng)一全國把匝剌瓦爾密是元世祖第五子云南王忽哥出之后裔,襲封梁王,鎮(zhèn)守在云南。當(dāng)元末中國大亂時,云南以地方鄙遠,倒成了一塊偏安之地。 及至元朝大都失守,順帝北走,梁王仍遣使繞道自塞北朝謁順帝,執(zhí)臣節(jié)如故。同時云南與內(nèi)陸隔著一個四川,四川地方還有明玉珍所建立的一個夏國存在,所以明太祖對于云南,是鞭長莫及,無可奈何。 洪武四年,明朝平定四川,滅了明玉珍,仍以云南山川險阻,不愿用兵,乃遣使者前往詔諭梁王,希望他能自動歸降。使者到了云南,竟被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所殺。 后來又幾經(jīng)交涉始終沒有結(jié)果,明太祖乃決定用兵。 就在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明太祖拜潁川侯傅友德為征南將軍,率領(lǐng)大將藍玉,沐英,前往討伐云南。傅友德的大軍從貴州普安攻入云南,元梁王把匝剌瓦爾密遣其司徒平章達里麻置精兵十萬于曲靖,以防扼明師。 傅友德等進至曲靖,雙方隔白石江對壘。友德遣奇兵從下游偷渡,繞出敵后,腹背夾擊,大破元帥,生擒達里麻,俘其眾二萬人,然后直趨云南(昆明)。 梁王把匝剌瓦爾密棄城而走,逃到晉寧州忽納砦地方,先驅(qū)妻子投入滇池,然后自殺。 藍玉沐英等隨即將兵攻入云南城,元右丞觀音保率眾出降。計自出兵到攻下昆明,為時僅百余日。昆明既下,明兵復(fù)西取大理,云南諸郡邑蠻夷皆望風(fēng)而下,到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云南的全境皆平。 在明兵攻克應(yīng)昌之后,在東北地方還有元太尉納哈出屯兵在金山(在今遼寧省開原西北),有元平章政事高家奴與平章政事劉益屯兵在遼陽。 劉益于洪武四年春獻地圖奉表降明太祖,因于遼陽置都指揮使司,總轄遼東西衛(wèi)軍馬,而以馬云葉旺為都指揮使。 是年秋,馬云發(fā)兵擊走高家奴,進兵至遼東。同時遣使至金山宣慰納哈出,納哈出拒不受命,并將使者拘留。當(dāng)時納哈出有眾十余萬人,屢寇擾遼東,成為明朝東北方之大患。 明太祖常令徐達駐守在北平,以控制遼東。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徐達去世。 洪武二十年,以宋國公馮勝為征虜大將軍,潁國公傅友德為左副將軍,永昌侯藍玉為右副將軍,大發(fā)兵討伐納哈出。 馮勝等于是年六月,經(jīng)大寧直趨金山,納哈出兵敗投降,俘其眾四萬余人。納哈出被俘至京師。封為海西侯。遼東既定,明太祖命藍玉等乘勝進兵漠北,去討伐“殘元”。 8、元朝逃往漠北元昭宗愛猷識里達臘即位于和林,以擴廓帖木兒為丞相,繼承元統(tǒng),占有今外蒙古之地,保持著一個殘局,在高麗史上稱為“北元”,《明史》上又稱為“殘元”,實際可以稱為“后元”。 因為漠北地方遙遠,明太祖建國之初,尚無力遠征,對于“殘元”曾多方懷柔。 洪武七年明太祖特將崇禮侯買的里八剌遣送回國,令往省其父愛猷識里達臘,并致書婉言結(jié)好。 洪武八年,元丞相擴廓帖木兒去世。擴廓帖木兒去世后的兩年(即明洪武十一年)元昭宗愛猷識里達臘亦卒,太子脫古思帖木兒(據(jù)《蒙古源流考稱》系愛猷識里達臘之弟)繼位。 脫古思帖木兒繼位后,曾屢犯明邊,為明將徐達、湯和、傅友德、沐英等所擊退。 明太祖鑒于殘元之終為遺患,乃決定討伐以為犁庭掃穴之計。 所以就在洪武二十一年平定遼東之后,令藍玉、唐勝武、郭英、耿忠等(前平定遼東建功之馮勝后因獲罪召還),率領(lǐng)得勝之師,徑自遼東經(jīng)大寧(今內(nèi)蒙赤峰)長驅(qū)而西。 藍玉等探悉元主脫古思帖木兒正屯兵在捕魚兒海(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克什克騰旗西北),乃將兵間程急進,直趨捕魚兒海。 果然與脫古思帖木兒的大軍遭遇,雙方一場激戰(zhàn),元師大敗。脫古思帖木兒與其太子保奴,暨丞相失烈門等亡走,藍玉俘獲了元主次子地保奴及王公、公主等百余人,軍士男女七萬七千余人,奏凱班師,史稱“捕魚海之捷”。 洪武二十二年明朝在元故都開平迤北兀良哈地方(今內(nèi)蒙古東南),設(shè)置大寧、福余、朵顏三衛(wèi),即以投降之元裔阿禮失里、海撒奚、脫魯忽察,分別為太寧、福余,朵顏三衛(wèi)指揮使,以統(tǒng)治北方的蒙古遺族。 是年殘元發(fā)生內(nèi)亂,脫古思帖木兒為部下也速迭兒所殺,部眾多潰散。 這樣蒙古就進入《明史》中所謂韃靼、瓦剌的時代。 (正文完) |
|